初伏按三穴位,健脾祛溼壯陽!

2021-02-07 道醫



初伏了,此時溼熱交蒸,合而為溼熱邪氣。中醫講「溼氣通於脾」,所以健脾祛溼是三伏養生的重點。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三個穴位,平時堅持按摩或艾灸,就能化溼、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




功效:豐隆穴屬於胃經,又聯絡脾經,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除溼祛痰的效果。


取穴: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這個地方就是豐隆穴。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略微用力按壓穴位,以略感疼痛為基準,按住5秒後鬆開,雙手交替互按 3~ 5分鐘。


平時也可用拳頭輕輕敲打此穴,以皮膚會自然變紅為標準,每次 5~10 分鐘。豐隆穴一般比周圍要敏感,按摩時會有輕微疼痛感。




功效:足三裡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有生發胃氣、燥化脾溼的功效。民間常說:「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可見足三裡對於強壯身體有多重要。


取穴:足三裡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位置。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裡穴處,作點按活動,一按一松,每分鐘按壓15~20次,每天按壓約5~10分鐘。按摩時,有酸脹、發熱的感覺為宜。




功效:有利溼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的功效。


取穴:脾俞穴位於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肚臍對應的是第二腰椎,再向上摸三個椎體,下面旁開兩指處即是。


按摩方法:用兩手拇指指腹放置在脾俞穴上,逐漸用力下壓,按而揉之,使患處產生酸、麻、脹、重的感覺。


再用擦法,即來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熱感向內部深透,以皮膚潮紅為度。如此反覆操作5~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桑皮紙艾條 | 五年陳艾 手工卷制

原價48元/盒

夏日專享優惠

45元/盒(10根)

一次購買四盒送 純銅按摩溫灸器


點擊小程序購買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道醫問診諮詢,添加微信號:daoismm

⊙投稿合作:89928269@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玄門正宗,《道家養生炁功》網絡授課班招生啟告!

結緣《道德真經》抄經本,抄經有十大功德!不可錯過!

結緣《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抄經本,安定心神,不妨從虔誠抄經開始!

結緣《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抄經本,以心印道,感應上聖,資助道力!

❺經絡不通,補什麼都沒用!只用一招,經絡通暢,百病消!

❻每天學一味中藥,山慈菇!

❼在夏天吃茴香菜,有這幾大作用,夏季養生不妨來點茴香菜!

❽「初伏」來了,養生正當時!

❾每天學一味中藥,千斤拔!


相關焦點

  • 【秘】末伏時節,想健脾祛溼!按這3個穴位就可以了!
    中醫講「溼氣通於脾」,所以健脾祛溼是末伏養生的重要環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穴位按摩和食療是一種相較於其他更適合的養生方式,不花錢而且操作簡便,並且照此堅持,能夠化溼、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效果明顯。
  • 常按兩穴位,健脾又祛溼,原來可以這麼容易!
    1、健脾:才能祛溼中醫講的脾可不是西醫講的器官。中醫講脾,有自己特定的功能作用,脾主四肢,脾主運化。醫講脾主運化,運化什麼?水和谷。把水和谷進行了運化之後才能輸布到全身。代謝功能弱了,運化功能差了,就會有一些溼在體內存在。所以說我們講脾氣不足的時候,運化功能差了,造成了溼盛,停留過久可以有溼熱產生。
  • 春季養生巧祛溼,三個穴位來試試
    造成「脾虛」的主要原因有三個: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失調。春節、元宵節過後,很多人都因為走親訪友、外出旅遊、頻繁聚餐等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和情志失調,因此,雨水節氣區間要注意健脾祛溼,其實您身上就藏著三個祛溼「開關」。
  • 「虛胖」引起四肢浮腫,說明體內水溼嚴重,這幾個穴位可健脾祛溼
    另外祛溼不忘健脾,祛溼治標,健脾治本,所以還有一種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方法來健脾祛溼,解決我們的「虛胖」問題,那就是艾灸。艾灸不但可以祛除體內的溼氣,艾灸某些穴位還具有健脾的功效,改善氣血,強身健體,那接下來就說一下針對脾虛溼盛導致的「虛胖」需要艾灸哪些穴位呢?一,脾俞
  • 這三個穴位就能化溼、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三個穴位,平時堅持按摩,就能化溼、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1.豐隆穴功效:豐隆穴屬於胃經,又聯絡脾經,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除溼祛痰的效果。按摩方法:用大拇指略微用力按壓穴位,以略感疼痛為基準,按住5秒後鬆開,雙手交替互按 3~ 5分鐘。平時也可用拳頭輕輕敲打此穴,以皮膚會自然變紅為標準,每次 5~10 分鐘。 豐隆穴一般比周圍要敏感,按摩時會有輕微疼痛感。
  • 健脾保「胃」,按揉4大穴位
    腿上最有名的穴位,是足三裡,有這麼一句話:要想安,三裡常不幹。古人很早就開始用艾柱來灸足三裡。【取穴】外膝眼,又叫犢鼻穴,犢鼻穴往下三寸兩筋間,我們四個手指併攏就是三寸,同身寸【功效】足三裡這個穴位能使胃腸健康,也能預防上吐下瀉,所以說捶腿捶這個穴,效果更好。最近天氣變涼,最是容易胃痛!
  • 脾虛百病生:脾有「三怕」,多吃「二果」,健脾祛溼一步到位
    以上三件事就是脾非常害怕的事情,所以想要保護脾胃健康一定要趁早避開,除此之外,脾虛也容易向你發出警告,信號一旦察覺,請及時進行調解。脾臟不好的人,做好2件事,健脾祛溼1、多運動健脾現代人不喜歡運動,其實對除溼也很不利。「水溼排出體外,要麼通過發汗,要麼通過小便。」溼重的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運動,越是不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
  • 健脾祛溼,扶陽透灸!
    按揉一段時間後,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是膀胱經上的陽氣在起作用,身上的溼邪,正隨著微微升高的體溫向外逃逸。下圖:艾灸承山穴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溼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4、神闕穴方法: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燻穴位,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溫敷;腹部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溼、強健身體。
  • 教你三招,健脾又除溼,溼氣重的人不妨試一試!
    祛溼,先健脾,教你三招,健脾又除溼,溼氣重的人不妨試一試!一旦入冬前,沒有將體內的溼氣排出,溼氣和寒氣勾在一起,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嚴重危害健康。祛溼,先健脾!為啥,這樣說?因為,溼氣,分為二種,外溼和內溼。
  • 身體2個「祛溼口」,一個化溼、排溼!春夏多按按,溼譁譁排出
    若有以上特徵者,該好好祛溼了。祛溼有什麼好法子?推薦大家「2個穴位」和「1味藥」。陰陵泉為脾經之合穴,而脾有運化水溼之功,在臨床上,陰陵泉有「健脾利溼第一穴」之稱,可用於各種水腫、黃疸、心胸痞滿、小便不利之症。日常可通過按揉、刮痧等操作,刺激陰陵泉穴,從而達到健脾祛溼的效果。①按揉每天堅持按揉10分鐘左右。
  • 艾艾貼提醒:健脾祛溼,養生保健應這樣做!
    中醫管這叫溼邪中阻,這個時候的養生保健應重在健脾祛溼。好忌食海鮮、冷飲等,因為這些東西吃進肚子裡,會傷害我們的脾胃,加重體內溼氣。長期使水溼停滯體內會導致亞健康,甚至引病上身。不論是驅趕身體深處的溼邪,或者是新受的溼熱,都比較推薦用艾灸的方法來調理。
  • 這兩個穴位一按溼氣全跑!肥胖、水腫、腳氣都見好!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兩個穴位,公孫穴和水分穴來幫助我們消除眼袋,祛除體內溼氣。我們的眼袋正好處於足陽明胃經循行開始的地方,所以我們應該使用健脾和胃的方法。所以可以通過健脾、和胃、化溼來解決眼袋問題。>每日一更,帶您學習治病為一體的穴位經絡知識▲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
  • 按這個神秘的穴位就對了→
    對於這種疾病的治療,往往採用溫陽健脾,補腎通陽的辦法。虛寒體質人的體內就如同冬天一樣,寒冷異常,冰凍三尺,就會出現手腳不穩現狀。男性會伴有陽痿早洩,而女性則會出現痛經、不孕等疾病,試想一樣,在冬天裡種什麼也不會生長發育,就算是發育也是相當慢的。所以我們要將春天的陽光照進體內,暖化冰雪,讓體內的冰雪變成春天的涓涓細流。
  • 中醫教你如何祛溼健脾調攝養生
    日常如何自我調攝,健脾祛溼?下面固生堂天河北分院針灸科馮玥醫生就教大家體內溼氣重怎樣祛除。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重」!頭重、身體困重、四肢沉重。經常表現為身體肥胖,關節酸痛,屈伸不利,肢體浮腫,胸悶噁心痰多,洩瀉腸鳴,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厚膩。溼重常由脾虛引起。
  • 夏天祛溼的小穴位和祛溼湯
    我們的小腿就是一個祛溼的非常好的區域,同時在這條膀胱經上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叫做承山穴,他是我們身體去寒溼較好的穴位,成山穴位於小腿下方正中,人字分叉的中間處。點按是對這個穴位的操作方法,本穴位痛感較重,請力度適中。而在按揉一段時間後,會發現我們小腿沉重感和熱度都會有上升。有熱度產生的時候就說明我們身體末端的氣血有明顯提高,溼邪明顯減輕。
  • 這兩個穴位一按溼氣全跑光!肥胖、水腫、腳氣無影蹤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兩個穴位,公孫穴和水分穴來幫助我們消除眼袋,祛除體內溼氣。我們的眼袋正好處於足陽明胃經循行開始的地方,所以我們應該使用健脾和胃的方法。1、公孫穴按摩方法:可以通過按揉或艾灸的方式,每天2次,每次5-10分鐘。主治:胃痛,嘔吐,腸鳴,腹痛,洩瀉,痢疾,腹脹,食不化,腳氣等。小編要向大家介紹的第二個穴位就是水分穴。
  • 溼氣太重則百病纏身,5個穴位,4杯茶,打開祛溼開關!
    既然祛溼對於健康的如此重要,今天掌門師兄就為大家介紹幾個溼氣的「死對頭」:祛溼常用的5個穴位,以及4款簡單易用的祛溼茶,如果每天艾灸這幾個穴位,空閒的時候喝一杯其中的祛溼茶,就可以順利的排出體內的溼毒,讓我們遠離亞健康!祛溼五大要穴1、豐隆穴:祛痰除溼第一穴出處《靈樞·經脈》,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
  • 名醫說 秋天也要祛溼?3個穴位加這幾款湯就夠了!
    一方面要考慮到祛溼,但又不能把水液都譁譁排掉;另一方面要健脾,讓脾胃的陽氣幫助水液輸布全身,潤澤膚發。秋分過後,身體的溼氣運化本身就很旺盛,除了薏米赤小豆這種祛溼神器外,身體的這三個祛溼穴,更是隨時隨地就能用的法寶,特別適合不方便烹煮的人,或者脾胃很寒涼的人,以及懶人。
  • 如何去除溼氣 可以按摩這些穴位
    體內溼氣過多,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很大危害,想要去除溼氣,可以通過針灸、按摩、艾灸、拔罐、食療、藥療等諸多方式,在我們的身體上有著許許多多的穴位,我們可以通過對這些穴位進行按摩刺激來達到一定的養生目的,想要去除溼氣也可以對一些穴位進行按摩。可以去除溼氣的穴位有哪些?1.
  • 3個穴位常按按,養出好脾胃
    民間素來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伏天吃薑生發陽氣,祛溼排毒。2、三豆湯將綠豆、赤小豆、黑豆洗淨,用冷水泡半個小時;三豆放入鍋內,加適量水,小夥燜煮;大概四十分鐘左右後,豆香溢出,豆質變軟後,加入適量的紅糖即可。三豆湯有解毒敗火、清涼解火之效,是三伏天最佳食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