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醫生CEO馬丁醫生:先解決醫生的問題

2021-01-14 創業家

2018年3月23日,億歐在廣州舉辦GIIS 2018第三屆醫藥未來領袖峰會,業界大咖圍繞中藥現代化與時尚化、創新藥研發、醫院管理與發展、藥事管理、兩票制、醫藥新零售、跨國藥企、醫藥投資等熱門話題進行了交流分享,以期在認知層和方法論給行業帶來新思考、新啟發。

會上,杏仁醫生CEO沈揚(馬丁醫生)做了主題為《共享醫療模式下,如何打造醫療服務閉環?》的主題演講,他主要觀點如下:

1、如果看整個醫藥行業,不管藥品或者治療,最終是醫生來指定患者該享受什麼服務,該吃什麼藥,不是電腦,不是醫藥代表,也不是醫院,而是醫生;

2、如果不能解決醫生的問題,我們永遠也無法解決醫改的根本問題;

3、患者需要的服務和商品是什麼?是醫生的服務。整個生態圈就是新醫療的概念。

以下是演講全文(有所刪減):

各位好,我是杏仁醫生的CEO兼創始人馬丁醫生。其實我是有20年的工作經驗,原來做過臨床醫生,後來做醫院管理,後來做醫療信息化。

私人醫生到底是什麼?我覺得是一個醫療服務平臺,希望通過我們這個平臺,能夠給患者一個優質的服務。但是服務模式是不一樣的, 我們希望服務好醫生,給他一個優質的職業平臺,所以他能夠更好的服務病人。 可能前面有藥企、下面有患者,單總剛才也介紹了中間有醫院平臺。今天我的演講可能是在重點上突出另外一個角色,那就是醫生。

如果看整個醫藥行業,醫生這個角色還是非常重要的,不管藥品或者治療,最終是醫生來指定患者該享受什麼服務,該吃什麼藥,不是電腦,不是醫藥代表,也不是醫院,而是醫生。

醫生這個職業,前面廖廳也介紹了,這一輪的醫改會看到很多變化和突破,我覺得最基礎的是要回到醫生這個職業。可能對他的職業發展本身有什麼夢想,有什麼願望。相信中國的醫生上大學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想到了希望我能學習八年的時間,再工作十多年的時間,終於可以達到主治醫生的位置,可以一輩子給政府打工,在體制內執業。

其實當醫生是很艱難的事情,學習時間最長,最初可以說每個醫生本來也有未來的夢想,也許有一天我可以起床跟家人在一起,也許有一天可以走到自己的工作室,在這裡有榮譽感,有社會地位,也有相關的收益。畢竟大家可以看到,180個國家裡面的醫生這個職業就是社會地位第一,受到尊重第一,收益也是第一位的。

如果回到醫療行業,最根本的問題是什麼?如果真的要解決患者的問題,首先要問一個問題了,我們是不是要先解決醫生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永遠也無法解決醫改的根本問題。

我們在2014年開始推出這個平臺,就是希望給醫生一個執業平臺,2016年開始往線下走,希望能給醫生一個線下的共享事業的門診,同樣線上可以執業,線下也可以發展自己。這是瀋陽的第一個多點執業的工作室。到今天為止,私人醫生已經發展了五個點,東南西北,為醫生提供這個工作室,我們現在也是全國最大的。

在工作室裡,最大的房間不是患者的休息室,而是醫生的休息室。前面第一位貴賓的演講中說到, 醫院原來是主要服務者,下一步要不要考慮醫生作為主要角色?使醫院變成一個平臺?很高興今天可以介紹我們已經落地了這個平臺。

現在全國有43萬個醫生在我們平臺。2013年是第一家推出醫生的線上的工作室,那個時候很多人還是在提供掛號的服務。2016年,我們也首創了線下的共享式的門診,同樣為醫生服務。在這裡,我們落地了5個點。

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要考慮政府指定的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我只總結一下,大家都聽到家庭醫生的趨勢,分級診療,醫聯體等等,很多人都忙各個小工作,但是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最大的目標是什麼。

國家已經決定了把體制內,公立體系變成全民醫療的體系,希望給老百姓以基本的醫療保障,硬體08年開始落地,付費方08年也落地了,政府已經決定了買單,已經有硬體,下一步要把體系改變,給每一個居民的家庭醫生,通過籤約的形式,醫聯體,分級診療,再控制整個看病的流程。但是你一分錢都不用付,北京去年把掛號費在三級醫院已經變成了1塊錢, 所以今年明年會看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在體制內,但是不管你有錢或者是農村醫改,偏遠地區的爺爺奶奶,國家會保障你最基本的醫療需求,我非常認同這個體系。

另外會看到體制外,市場化醫療會有越來越多的布局,不管是醫院商業保險等等,但是醫生這一塊,很多人還是在忽略。

如果你真的分析的話就會發現國家已經發布了122個政策關於多點執業,已經有19個省市公布了醫生可以出來多點執業,也不需要他們的第一個單位的書面同意。而我今天可以跟各位說,這裡沒有創意,很多國家都是這樣的。也就是說 作為一個醫生,本來是有三個執業路徑的:一個是體制內,一個是自由執業,還有一個是多點執業。 我三天在公立醫院裡面工作,一天在自己的工作室工作。而這一天賺的錢比三天在體制內賺的錢的三四倍。

我剛才說的是我最好的朋友、同事,他是一個外科主任,澳大利亞體制內賺的是500澳幣半天,體制外一天半賺的接近1千萬。他為什麼留在體制內?他是個主任,他希望做科研,他真的在體制內裡面希望為人民服務,帶學生,這本來是體制內的定位,國家也不抱怨,我沒辦法給你高工資,但是給你多點執業的機會去提升你的收入,這也是最大的意義。

對醫藥企業來說,體制內是定位為老百姓的基本醫療保障,所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基本藥品的目錄。而國家要的是性價比高的治療方案, 但是在體制外,也要考慮一下怎麼注意醫生的角色,推動你的特效藥。有差異化的藥品,他們是作為你主要的角色。

杏仁醫生順著這個,你們知道很多APP是從我們發布之後切入不同的點,要不是藥品,要不是中藥,要不是這個,要不是那個。但是今天我也可以打擊這個思路,醫生類似於一個服務者,如果看一個木工要找一個家具,給他一個螺絲刀,他做得到嗎?沒有其他工具是做不完的,這也是為什麼杏仁醫生從第一天一步步落地整個生態圈,從前期的看病到之後的隨訪用藥取藥,全部在我們平臺裡面可以完成。中藥、西藥,基因檢測,線下全部可以在我們的平臺裡面完成,才能真正的提供醫生服務,否則就是一個開藥工具。這是最大的差異點。

在杏仁醫生上有幾個流程,不管是看病或者是開刀或者是任何流程,整個節奏可以在我們平臺上完成,從醫生預約房間到病人預約房間到看病,隨訪到用藥,全部閉環。 很多APP可能根本沒有把醫生的角色和中藥的供應端,也沒有把醫療的生態圈形成起來。

我們在各個節奏的量上已經有一定的突破,加上到開刀。特別高興得看到寥廳長也提到了日間手術中心的概念,也可以看到從術前的檢驗檢查、愛滋病、血常規,星期一做完之後周三過來開刀,後期的隨訪和用藥全部在我們平臺上可以完成。

整個生態圈就是新醫療的概念。 大家都聽說過新零售,就是希望把消費者直接連接到他所需要的商品,把中間的節奏砍掉。回到醫療行業,這個並不是無人醫院的概念,如果是無人貨架,那我要的只是一包薯條,我要吃東西。 但是患者需要的服務和商品是什麼?是醫生的服務。 通過我們的平臺,我們希望能夠把一個患者連接到他的醫生,最有效的流程,中間的節奏全部打掉。通過我們的大數據到大健康的平臺,線上線下共享醫療平臺,已經全部落地了,而且現在是全國最大的。

到2016年,我們走到線下。如果我幫醫生算個帳,會發現他自己開個診所,過了兩三年也基本上白幹了。一個醫生跟我說一年之後開了診所,他終於是收支平衡。就是一分錢都沒賺,賺的所有錢就是付房租和付護士的費用,甚至有醫生是關了他們的門診到我們的平臺,這是為什麼我們2016年開了第一家500平米10個診室的診所,全部是為了醫生提供這個平臺,而我們沒有任何全職的醫生。

這個模式是很簡單的,是共享空間,上午,下午,晚上,個性化的配置、降低成本很重要。 2016年開了第一家後我們在線上做了一個合伙人招募活動,6千多個醫生出資4千萬,2017年3月份將在四個城市也開了見面會,30天內募資了1500萬來自257位醫生。

在我們行業裡面這麼多人說跟醫生的關係好,不管是APP還是藥企,關係是基於利。你有沒有聽說過有醫生把錢給平臺的?我相信沒有任何人聽說過這句話,有沒有聽說醫生會把錢給一個藥企?我們這天30天醫生給了1500萬,讓我們共同建這個場所。2017年開了另外四家合伙人的共享的專科及日間手術中心,1千平米,10個診室,深圳在10月份開業了,上海即將開業,廣州12月份開業,成都也是12月份開業。到今天為止,我們布局在全國是最大的。

開一個門診,很多傳統的概念是從第一天開業可能需要兩到三年,但是其實我在每一個城市裡面已經有前期兩年的鋪墊,跟醫生的關係都好。所以我也不怕別人明天就開這個場所,他本來沒有醫生,今天聽到有其他平臺在做這件事情,但是我也知道他的經營情況,沒有醫生,沒有病人,沒有關係。我們在深圳開業之後,第二個月已經突破了模型。 就開業的這幾個月已經完成了1500臺的手術,深圳的第一個點在四個月已經收支平衡。這在行業裡面是不可能的,這因為我們已經有醫生的數量,傳統企業、醫院有10個醫生,希望有1千個病人,我可能有200個醫生,每個醫生5個病人,財務結果是一樣的。

現在有哪些醫生,我也可以貢獻,各個地方的醫生集團加上醫師都是我們服務的對象,因為在體制外自由職業的布局有三個角色,政府負責政策,醫生負責品牌,患者運營,臨床知識,臨床服務,還有第三塊是誰給他們提供場所、醫療平臺?那就是我們。我現在已經把他的整個中心落地到深圳廣州,他連看都沒有看,就已經決定籤了。因為我們的標準、模型、價格都是一模一樣的,不管你去哪裡。

最後回到藥企, 因為醫生的角色也有另外一個特點,他在患者就醫的過程中,用途和重要性永遠超越平臺或者醫院或者藥企,病人都會聽一個人的消息,如果是來自哪裡是最有信任感的?其實是他的醫生 。所以我們有多方的藥企合作,通過這些平臺和步驟,可以把整個交易完成在平臺上。不管是什麼,病人的診斷出來之後,忘掉了我們會提醒他。過了三天他又不吃藥了,我們用醫生的口號去跟病人聊,他吃完了,我們也有醫生的口號。最討厭的是病人好了不繼續吃藥,我們也要提醒他,為什麼要繼續吃。這些都是要有專業的思路的。

杏仁的目標真的是希望改善醫療,如果我們能夠解決醫生的問題,相信真的可以解決患者的問題,讓他有更好的就醫體驗,謝謝各位。

本文來自億歐,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相關焦點

  • 杏仁醫生馬丁——不想當醫生的海軍不是好的CEO
    從看處方到杏仁醫生,做精準的個人主治醫師        在杏仁醫生之前,馬丁還做過一個相當成功的平臺——看處方。這個平臺目的在於幫助用戶記錄、查找、交流真實治療經驗,提供有益的醫療健康問題或答案。當被問到為什麼從患者平臺轉變為醫生平臺時,馬丁的回答很直接:在中國,患者的數量遠遠高於醫生的數量,而知名的、權威的醫生更是少之又少。
  • 杏仁醫生CEO馬丁:讓新醫療變得人人可及
    [ 億歐導讀 ] 2018年8月23日,在億歐公司主辦的「醫健新勢力」GIIS 2018第三屆中國大健康產業升級峰會現場,杏仁醫生CEO馬丁發表了《讓新醫療變得人人可及》的主題演講。  出席本次峰會的嘉賓包括銀川市衛計委主任馬曉飛、烏鎮網際網路醫院院長張群華、天億集團聯席總裁王琳、星創視界集團董事長兼CEO王智民、新氧創始人兼CEO金星、妙健康CEO孔飛、杏仁醫生CEO馬丁、拜博口腔CEO朱正宏、美維口腔創始合伙人兼CEO朱麗雅、名醫主刀創始人兼CEO蘇舒、唯醫總裁郝婧、微脈創始人兼CEO裘加林、泰康在線健康險事業部副總經理龔巧、中電健康基金合伙人王曉岑、厚新健投管理合伙人湯珣
  • 【熵量時間】企鵝杏仁馬丁:為中國醫生服務的「老外」
    企鵝醫生和杏仁醫生突然宣布合併,震動了網際網路醫療領域。2018年上半年,業內流傳的是杏仁會再次融資的消息,而等來的卻是企鵝、杏仁的突然合併。企鵝杏仁總裁馬丁向健康界表示,合併路徑涉及到資金、品牌和平臺。「我們已經拿到資金,但也確實面臨現實的問題,BAT在行業裡份額很大。我不能跟你講詳細的故事。
  • 重磅:醫生工具APP杏仁醫生獲2億元B輪融資
    據動脈網了解,方源資本最看重的是杏仁醫生的核心團隊,天使投資人光速安振中國的合伙人韓彥表示,「我們非常看好網際網路醫療領域,杏仁獨特的網際網路、醫療基因結合,以及貼心的從醫生角度切入的產品服務非常具有優勢。」
  • 杏仁醫生聯手Wolters Kluwer以世界的遠見提升中國醫療
    杏仁醫生聯合創始人兼CEO馬丁醫生、杏仁醫生聯合創始人兼COO徐琳女士、威科醫療臨床效率部總裁兼執行長Denise Basow女士、威科成都分公司總經理賴琪先生等出席了籤約儀式,並和到場嘉賓分享了在新時期背景下的移動醫療產品的創新探索及發展智慧。
  • 杏仁醫生聯手Wolters Kluwer 助力中國醫療服務新發展
    杏仁醫生聯合創始人兼CEO馬丁醫生、杏仁醫生聯合創始人兼COO徐琳女士、威科醫療臨床效率部總裁兼執行長Denise Basow女士、四川美康醫藥軟體研究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賴琪先生等出席了籤約儀式,並和到場嘉賓分享了在新時期背景下的移動醫療產品的創新探索及發展智慧。
  • 約旦醫生馬丁:黃沙萬裡,為中國人尋找口罩
    約旦醫生馬丁:黃沙萬裡,為中國人尋找口罩 2020-02-19 15:26:00來源:央廣網
  • 馬丁醫生:去屑洗髮水的秘密
    過期的洗髮水因為洗髮液的成分發生了變化,不僅不能起到洗髮、護髮的作用,甚至會導致脫髮。很多人看到這,以為以後不要去購買和使用過期去屑洗髮水就行了,其實故事還沒結束,今天馬丁醫生跟大家談談那些「去屑洗髮水」。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定義健康這個概念時,清晰而鄭重的註明這麼一條:「頭髮有彈性,有自然光澤,沒有頭屑」。
  • 醫生「修路補洞」 兩個心臟問題一次解決
    對於先心病患者來說,心臟上哪怕是一個針眼大小的「洞」,都可能危及生命,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手術「補」上。  「消融」了無痕解決了6年的「心病」  6歲女童彤彤從出生起就一直被心臟問題困擾,新生兒時期在平靜狀態下心率最高可達190次/分。
  • 誰來解決知情同意書籤字難問題?醫生or護士?
    一直不肯籤字,等到醫生來說明情況後,護士才籤字完成置管。雖然這名患者不是第一個質疑我們護士的,但是一直這樣讓護士長很煩,規定以後護士評估血管條件後,如果需要置管,就向醫生說明,醫生去找患者籤字,籤好後,護士再去置管。可是沒過多久,醫生就有意見,認為這是護士在操作,為什麼要醫生去籤字。
  • 在被網際網路改造最少的醫療領域,若水醫生用人工智慧解決醫生短缺的...
    而醫療裡面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優秀的醫生太少。「但培養醫生的過程漫長且困難,這就給人工智慧的應用留下了巨大的機會。」於是,左瀟創辦了若水醫療,決定將自己的計劃付諸實踐:培養機器人醫生。 之前,36氪已經報導了不少家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醫療領域當中的公司,包括醫療影像當中的應用,醫保付費審核當中的應用,智能問診當中的應用等。這些嘗試主要是醫療大數據與深度學習技術相結合的應用。
  • 網際網路醫療運營(六):醫生運營
    好大夫、春雨醫生、杏仁醫生等醫生數量較大的平臺,早期都是通過以上的方法吸引到一大批醫生的入駐。在2014年左右的網際網路醫療早期,智慧型手機剛剛開始普及,醫生群體對網際網路醫療也充滿了好奇,好奇的心態也吸引了一大批醫生,很多醫生會說,「註冊好了看看又不會怎樣」。
  • 《中國醫生》:年輕醫生徐曄走紅,現實版「江直樹」讓人感動
    現就於南京鼓樓醫院整形燒傷科醫生。自從《中國醫生》開播以來徐曄醫生就在各大娛樂抖音視頻刷爆朋友圈。我也是在抖音認識的徐曄醫生,然後就各種百度,微博,抖音視頻資料搜索最後去了愛奇藝看《中國醫生》,沒看紀錄片之前只是被徐醫生的顏值所吸引,沒想到紀錄片中的徐醫生不僅顏值高而且還是個溫柔,細心處處為病人及家屬考慮。像和朋友一樣與患者相處。
  • 企鵝醫生上海中醫館正式開業,特色中醫診療全面進擊
    近期,企鵝醫生上海中醫館開業啦,這也是企鵝醫生中醫館進行為期20多天試運營之後的正式開業,這也是企鵝杏仁集團繼深圳中醫中心、廣州中醫館後布局的第3家中醫專科診所。企鵝醫生中醫館一直堅持為患者提供中式治未病、家庭保健、康復理療等服務,中醫結合現代診療的特色專科。
  • 「陽光醫生」,先讓醫生不再恐艾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張可說,「所以我們在南京推廣『陽光醫生』項目,希望那些在普通醫院無法正常就診的愛滋病患者,能找到『陽光醫生』為他們做診療服務。」  張可,北京佑安醫院傳染病主治醫師,愛滋病防治專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參與防治愛滋病工作。2007年,開創了「陽光醫生」公益組織。今年上半年,張可到南京推廣「陽光醫生」項目,目前已有十幾名南京醫生加入「陽光醫生」項目。
  • 醫生問答專欄/痘痘兇猛!疑難問題解決篇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只要掌握科學的護膚方法,還是能夠制服痘痘這個頑劣的皮膚問題的。進入主題,開始痘痘疑難問題解答。不過需要注意,除非問題突發且嚴重,並不建議注射類固醇激素,因為會破壞皮膚局部的免疫功能,痘痘復發得更快。
  • 眼圈、眼袋、魚尾紋……鬧心的眼周問題醫生幫你解決
    怎麼解決鬧心的眼周問題每次照鏡子,眼睛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小問題總是在第一時間跳出來扎心,黑眼圈沒完沒了
  • 注射膠原蛋白後高低不同,懷疑醫生感冒手抖,醫生:自身的問題
    蘭女士認為,醫生本應該把膠原蛋白注射到淚溝附近,也就是眼袋的位置,結果可能跑偏了,推測可能是手術醫生在注射時,正好生病,懷疑醫生感冒手抖,蘭女士說:醫生當時喘得很嚴重的,好像一下子很難停止的那種咳嗽,我們都咳嗽過,有時候很難停止的那種。當記者問注射的時候穩嗎?
  • 醫生勸病人控制飲食反被家屬打骨折 因先動手被拘3日,醫生不服起訴...
    囑咐病人注意飲食致其心情低落病人兒子對醫生進行辱罵推搡王翔今年46歲,1996年他從軍隊轉業至安徽省含山縣人民醫院,如今是一名心血管內科醫生,從醫24載。王翔稱,在辦公室裡,警方問是誰先動手的,俞某還辯稱是王翔先動手的,「(環峰派出所警官)王某當著我和另一個警察的面,走到俞某面前,右手推了兩下,說這個就叫做先動手。王某還警告俞某,如果不是在疫情期間,就會將其拘留。」當日下午2點,王翔感覺腿部不適,做了核磁檢查。
  • 頭皮醫生王瑋:從「小護士」到「頭皮醫生」,致力於中國原創化妝品研發
    其中一個精準定位「致力於為客戶全方位提供頭皮健康的技術解決方案」的企業應運而生,它便是頭皮醫生健康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其創始人王瑋曾為小護士品牌的創始人之一。王瑋表示,大家過去都關注頭髮,頭皮問題這些年來才開始被重視,所以未來快速增長的一定是頭皮健康護理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