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原創|心理學哲理故事連載系列
原創作者|Bear(《心理學簡報》時評專欄特邀作者)
導讀:《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
《心理學簡報》心理學哲理故事連載系列今天繼續為讀者們帶來《心理學簡報》時評專欄特邀作者Bear關於「猴子」心理學的連載故事,為讀者們分析顏值對人們心理的影響,比如為什麼長著娃娃臉的人總是被認為更具親和力,為什麼我們會認為某些人很可愛,為什麼日本的「萌文化」能在世界時尚圈佔據一席之地,為什麼娛樂圈會有「媽媽粉」,為什麼我們挖空心思為別人殫精竭慮還很享受這種為人操心的幸福感?
Bear講述的關於「猴子」心理學的哲理故事將為讀者們從心理學角度揭開上述問題的答案,並通過「嬰兒圖式」(Baby Scheme)和生物學原理剖析上述問題。
「猴子」心理學:其實我們就是一群猴子
熟悉我們「猴子「心理學故事的讀者們都知道,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人類其實和生活中香蕉樹上的猴子們無異,猴子們在香蕉園裡追逐、玩樂、爭奪、生存、死亡,看似簡單的」猴生「其實就是人生的寫照。人類複雜的心理現象其實放在猴群裡反而變得簡單明了。我們總是看自己很難,看別人很容易,所以,我們不如做一個簡化,在我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花5分鐘把自己從「人」的角度中抽離,讓自己成為一隻徜徉在香蕉園裡的猴子,從這個角度來看看自己的內心。
本期講述的故事主要圍繞「可愛」的心理觸發原理,看看可愛的小猴子是如何博取大猴子的喜愛的。
「丘比特娃娃效應」:越是長得可愛的小猴子越適應生存
我們有時候會扮演猴媽媽和猴爸爸的角色,因為我們是一群大猴子,由於動物界最偉大的感情——親情使然,所以我們看到小猴子就很想摸一摸、抱一抱,就算我們還是小猴子,我們也對手裡的小香蕉愛不釋手。因此,我們會產生別人很可愛的想法。說到底,就是別人的某些特徵激發了我們的母愛甚至父愛。
「丘比特娃娃效應」,指的是人類幼兒的某些特質比如嬰兒般紅撲撲的臉蛋,忽閃忽閃的大眼睛等面部特徵會相當討喜,從而和社會保持良好的聯繫,從而更好地生存。也就是說,你長得像一個孩子會讓人想幫你,產生心疼你的想法,於是你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也就是我們看到小猴子就很想伸出我們的猴爪碰一碰,摸一摸,甚至抱一抱。
可愛文化:人們痴迷萌文化的原因
這又說到了可愛一詞。可愛指的是令人喜愛。也容易被解釋為單純無邪,也就是萌萌噠。日本的萌文化由來已久,包括二次元動漫甚至少女組合都是萌文化的衍生物。不管是小巧的人,還是小巧的物件,都可以被形容為可愛。
《嬰兒臉上的嬰兒圖式誘化成人的可愛感和看護動機》項目的研究發現,嬰兒的照片會影響到人大腦兩側的伏隔核。伏隔核的功能是促使獎賞效應產生——這個腦區受刺激會產生愉悅的感覺。這種愉悅相當於猴子看到香蕉時的興奮,所以,我們「猴子」心理學中的香蕉又出現了!
而另一項目《可愛喚起了Kama Muta的溫馨情感》則是說明了可愛的範圍很廣,不局限於人和物。 「kama muta」是人們對可愛的物體產生的特殊情感。比如我們本文的重點嬰兒,我們看到嬰兒會比看到成人多一個反應大腦區(作出判斷的眶額葉皮層),普通成人人包括嬰兒只有梭狀回面孔區(用於識別面孔的區域)。所以我們對嬰兒式圖像會更加敏感,也會忍不住一直看。而無論是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甚至是小朋友,都對嬰兒感興趣,正所謂嬰兒備受世界的寵愛。
不過我們對嬰兒的態度上男女有別,媽媽一般喜歡一切可愛的孩子,因為嬰兒圖式(Baby Scheme)還會讓媽媽分泌出催產素,而爸爸只喜歡長得像自己的孩子。究其原因,筆者從生物學角度猜測了其中一種解釋:在一次交配中,雌性通常只提供一個卵子,而雄性有上億個精子,只能由卵子從中選擇一個精子結合成為受精卵,所以雌性對卵子沒有選擇權,但卵子決定了精子的命運。所以,當受精卵最終成為嬰兒時,母親因為自身的唯一卵子作為生命的載體,會無條件選擇對孩子產生喜愛,而父親在生命產生的過程中處於被動選擇的角色,因此對孩子的愛也有選擇性。
可愛:可愛的「愛」其實說的是母愛
為什麼會有母愛?紐約大學醫學院的林大宇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小鼠腦中的「內側視前區」(MPOA)與護犢行為有關。當母鼠把在洞穴外的幼鼠叼回家時,這個腦區裡表達雌激素受體 alpha 的少數細胞最為活躍。
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母親保護孩子是大腦縮氨酸這種荷爾蒙激素減少的作用結果。無論人類還是動物體內都有這種荷爾蒙激素,而這種激素在母親在哺乳或者照顧自己的嬰兒期間會大量分泌,體內的恐懼和緊張激素就會減少。
另外,嬰兒圖式讓媽媽分泌出催產素,母愛的產生也源自於催產素的分泌,催產素除了幫助分泌乳汁和收縮子宮外,還會讓人變得自信和幸福。所以如果你現在不開心、不快樂,試一試看一些可愛的東西,或者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可愛模樣,相信我,你的心情一定會變好的!
所以現實生活中的媽媽們會不吃不喝、不睡覺地去照顧自己的孩子,甚至為了保護孩子不惜自己性命和歹徒搏鬥。而我們對可愛事物的憐愛也來源於我們的這種「媽媽情懷」,我們會將一切可愛的人或者物代入式地假想成自己是他們的「老母親」,哪怕我們並不認識那些人,甚至是沒有生命的動畫人物,但我們依舊會沉浸在自己的親情世界無法自拔。甚至我們還會為這些可愛的人或物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比我們自己的生活還上心。
2020年最紅的兩個人一個叫丁真,一個叫王冰冰,前者為大山裡的藏族少年,吸引全中國上至政府下至每個個體都在關注的點在於藍天白雲原生態。後者為央視記者,吸引人們的點在於可愛清純業務能力強。丁真所有的「媽媽粉」都在擔心他被過度消費商業化後無法做回快樂少年。
而對於王冰冰,人們多是欣賞覺得好像是自己家的閨女般自豪。你能不說其實都是可愛心理在作怪嗎?因為我們有愛,我們會散播愛。因為他們可愛,所以我們會傾注自己一切的愛。我們會瘋狂地找相關的資料,瘋狂地去點讚,瘋狂地幫別人擔心著未來,瘋狂地警惕他們被壞人盯上利用。
可愛會讓人類產生幸福感
所以人類是可愛的人類,因為我們有愛。而由於我們對可愛的痴迷,我們變得有責任有擔當,我們還可以因為保護別人而進行自我療愈。所以從社會層面來說,可愛的人或事會幫助我們變得溫柔,我們的內心也因為和別人的互動以及彼此照應關懷中變得柔軟。所以幫助別人一定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我們都是一群懷抱幼崽的猴子。我們擔心小猴子被壞猴子給拐走。不要害怕哈!因為好猴子一定比壞猴子多!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原創作者|Bear(《心理學簡報》時評專欄Psychological Bulletin Opinions特邀作者)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