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承認與否,我們或許已經成為了這一個時代所塑造出的病人:一名知識焦慮症患者
告訴你一個我的故事:在幾年前剛踏入職場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年輕人會比較想要表現自己,任何的工作到我手上都會竭盡全力去把它給做好。
為此我刷遍大大小小的「知識」網站,看了很多牛人前輩們給的建議,每個月都用自己一部分的薪水去購買一些書籍,或者去報名一些付費課程。
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拼了命的學習,當然這同時也意味著需要犧牲很多的個人時間。
這也導致了身邊的朋友都會覺得我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但我一直想要告訴他們的是:我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自律的人,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心中一直有著一種某名的焦慮感,讓我一刻也不敢停不下來。
而這一種感覺來的最強烈的時候,就是每當自己覺得已經學得差不多,已經可以出師的時候。卻在會議討論中被其他同事的一些特殊觀點所影響。
瞬間又否定自己,開始變得更加的焦慮,於是乎又買了更多的書,上更多的付費課,陷入了一個死循環。有時候真的會感嘆一句,這些「書籍」「課程」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學完呀。
我想自己應該患了這一個時代最流行的病:知識焦慮症
如果你覺得自己也面臨著同樣情況的話,在下方留言「我也一樣喔」
什麼是「知識焦慮症」
從醫學上的角度來看:「知識焦慮症」是一種典型的精神類疾病,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異化情況。而如果把知識焦慮症拆開成「知識」和「焦慮症」兩個部分的話,相信你會有個更好的理解。
首先,「知識」其實可以理解成為一種有效的信息:因為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從外界接收信息的一個過程。
比方說:最常見的一種做法就是讀書,從書籍上接收一些「信息」,然後大腦再把它加工變成自己的知識。這裡所謂的「加工」就是對書籍內容的理解程度。
而「焦慮症」中的「焦慮」這兩個字其實是一種表現:心理教練張惠在「焦慮情緒管理課」中提到過:「焦慮」本身是一種「不安全感」的表現,是由於某些不確定的情況讓大腦對自身現狀失去掌控感而產生出來的一種「情緒」。
而為了奪回掌控感,這時候大腦就會開啟一個「生理機制」:會不斷的迫使我們去做些什麼,以緩解這一個焦慮的情緒。
這也是為什麼在例子中:我會說根本停不下來,原因就在於「焦慮」這一個「情緒」正在背後推著我不停的學習。
看到這裡相信你也對「知識焦慮症」有一個清楚的概念:一句話概括就是:由於大腦對自身現狀失去掌控感而開啟的一種生理機制,會迫使我們不斷學習以緩解自身的「不安全感」。
但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你跟我都患上了「知識焦慮症」呢?
知識焦慮症的原因?先說答案:是因為環境的因素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現代人的這一種知識焦慮感,其實很大的一部分並不是來自什麼實際的威脅,而是被各種信息不間斷的輸入而引發的「心理失衡」和「思維失序」所導致的。
對,「知識焦慮症」為什麼是現代人的通病;主要原因莫過於是因為我們當下所處的「信息環境」發生了變化。
相信你也知道:現在是一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
在網際網路還未興起的過去,如果你只是單純的看看報紙,看看電視新聞,是不會有那種世界變化得有多快的感覺;但在這個移動互連網的時代,每天只是打開了幾個APP軟體,都會有一種像是被信息轟炸過的感覺。
一些你可能還來不及吸收的信息,可能24小時後,就已經過時了。
在這信息爆炸的環境下,人類對信息的接收速度跟不上了信息的輸入速度。
用句中醫的形容詞叫做:虛不受補。而這「虛不受補」的後果則導致了許多人對自己的未來越來越無法確定,從而對自身失去了掌控,甚至充滿了恐懼。
或許有點繞,舉個例子你就能明白了:
想像一下你是一座城堡的主人,而這一座城堡有五個大門,每天都會有大量的難民湧入進來。這些難民的湧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城堡的居民人數,也可以間接提升城堡生產量。
但有一天,城堡裡的空間逐漸無法負荷這一些不斷湧入的難民,也就是「僧多粥少」的情況發生了。
這個時候做為城堡的主人,你會逐漸的發現自己已經對局勢失去了掌控,而你也會逐漸產生一種無力感。因為你知道在這樣下去的話整個城堡的經濟將會崩盤,但當下的你卻無能為力。
毫無疑問最後的你一定會被這一些焦慮的情緒驅動著:做出一個又一個的政策。
回到現實生活中,城堡代表著我們的「心智空間」,五個城門分別代表著接收信息的五個感官;每天湧入的難民則代表著每一天都會接收到的大量外部信息。
就跟例子中的情況一樣,我們的大腦其實無法完全消化這一些大量信息,從而產生一種失控的感覺。
這時候大腦會自動開啟一種「生理反應」迫使我們不斷的去學習新的知識。因為大腦認為「學習」新的知識,能讓我們重新的獲得掌控感以緩解「焦慮」。
的確,學習新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真的可以幫助緩解「焦慮」感;但還記得為什麼在一開始的故事中,我的情況卻不是這樣,我是越學越焦慮。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大腦混淆了兩個概念:「收藏」等於學習和「消費」等於學習。
第一:「收藏」等於學習
在上一期內容有提到過:有一種假的學習方式叫「收藏」。而很多人都會有一個錯覺,認為收藏的知識就是自己的
比方說:在網上看到一些「營銷教程」,收藏的就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掌握了這一個知識,但你如果沒去認真學習的話,它是不會為你帶來什麼提升的。
第二:「消費」等於學習
跟我一樣,很多人會選擇用自己的收入去購買一部分的知識,從而改變命運;但他們都忽略了一件事,消費只是第一步,而它其實並不代表學習,因為消費只是一個門檻,學習才是核心;
說了這們多,那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緩解「知識焦慮症」
一共有兩個方法:那就是「重視行動」和「建立穩定」
第一:重視行動
「焦慮」最大的敵人就是「行動」,這也是為什麼每當焦慮感來襲的時候我們總會下意識的去「做些什麼」。比方說: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去買一些書,報名一些課程之類的,雖然很多的時候這些行為都是治標不治本的。
為什麼呢?
心理教練張惠在「焦慮情緒管理課」提到過:我們不能用表面概念來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要通過實際的行動來調整自己的狀態。
同樣的,類似於「收藏」「買書」「報名課程」之類的行為其實都是屬於表面行為,而我們要做的實際行動則是真真正正去學習這一些知識。
當然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效果不大,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件長期的事。等過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從根本上解決知識焦慮了。
第二個:建立穩定
之前說過「焦慮」本身是一種「不安全感」的表現,背後原因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而對「自身現狀」失去掌握。
而如果你換一個角度想的話會發現:焦慮的對立其實是穩定,一件穩定或者確定性的事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的緩解焦慮。
但該如何的建立穩定呢?
想要建立穩定就必須解決為什麼越學越焦慮這一個問題:把學習等於緩解焦慮變成一個確定性的事。而剛剛其實也已經給出了解釋。那就大腦混淆了兩個概念,「收藏」和「消費」
但其實還有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我學了但我也忘了。
相信很多人對這一個情況並不會感到陌生,明明讀了這麼多書,但記得的內容卻沒幾個。所以只要解決這一個問題,就能為自己建立一個確定性的事。
而想要解決這一個「問題」其實不難,就是你需要建立屬於一個自己的知識系統,把自己所學過的知識都儲存在裡面;具
體的操作可以參考這一個視頻:「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系統」
結語
知識焦慮症是因為信息過載,擔心無法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產生出的一種不安全感。
而我們可以用兩個方法來緩解「知識焦慮」感:
1)重視行動
2)建立穩定
最後,與其為模糊不清的未來擔憂,不如為清清楚楚的現在努力,因為你需要聽過和見過足夠多的故事,才有能力來書寫你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