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像碧玉一般珍貴!
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驗:
l 總是為一點小事擔憂不已,以致無法集中精力?
l 總是莫名其妙地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頭暈目眩,口乾舌燥?
l 不願意走出家門,已經很久沒有與人打交道,甚至看著外面的世界感覺很虛幻?
l 不能安靜地坐下來,焦躁地在房間裡走來走去?
l 無論躺在床上多久都睡不著,即使睡著了半夜也總會醒來?
l 整天疑神疑鬼,自我懷疑?
l 沒有緣由地渾身發抖,肌肉緊繃,感到緊張不安?
……
如果你出現了上述這些表現,那麼你很有可能被焦慮症纏上了。
什麼是焦慮症?
現代醫學指出,焦慮症是神經症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其主要特徵表現為焦慮情緒體驗,包括廣泛性焦慮和驚恐發作兩種形式。澳大利亞著名心理學家克萊爾·威克斯(以下簡稱威克斯)是這樣描述焦慮症的:「焦慮」一詞的英文是anxious,源於拉丁語anxius,意思是對未來發生的不確定之事感到憂慮。因此,從理論上講,焦慮症就是指長時間處於這種焦慮狀態而產生的一種病症。
焦慮症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種常見疾病。據國外相關報告顯示,一般人口中焦慮症的發病率約為4%,佔精神科門診的6%—27%。而近來的心理學研究表明,95%以上的人存在典型的焦慮症症狀,將近40%的人正遭受著焦慮症的折磨。
焦慮症有哪些症狀和危害?
由於大多數情況下焦慮症和抑鬱症會相伴發生,且抑鬱症引起自殺的概率更高,所以在焦慮症和抑鬱症並存的情況下,醫學上通常會診斷為抑鬱症。也因此,社會上對於焦慮症的關注度遠不及對抑鬱症的關注度。
事實上,焦慮症所造成的危害也不亞於抑鬱症。焦慮症的症狀主要有悲觀、絕望、煩躁,飲食習慣改變,興趣減少或注意力分散,對履行社會職責有牴觸感,極度疲勞感,反應遲鈍或敏感等。而且,長期患有焦慮症可導致多種軀體疾病,如失眠、高血壓、冠心病、胃腸疾病甚至癌症。
為什麼會得焦慮症?
目前,人們依然沒有發現引起焦慮症的確切原因,只是推測可能與遺傳因素、不良的生活習慣、軀體疾病、個性特點、生化等有關。由於這些因素會導致機體神經—內分泌系統紊亂,使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失衡,從而引發焦慮症狀出現。威克斯醫生也曾指出,焦慮症患者很多情況下只關注自身的焦慮症狀,卻忽略了焦慮症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神經系統方面的原因。
威克斯醫生指出,人體受到壓力後會引發緊張等身體反應,而這會導致人體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促使身體釋放出大量的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是一種壓力激素,過多的腎上腺素會導致身體緊張症狀更加嚴重,使人體出現手心出汗、心跳加速、頭暈目眩、頭痛等身體症狀。而這些症狀會使人體更加緊張,受到刺激的交感神經會促使身體釋放更多的腎上腺素。於是,人就陷入了「恐懼—腎上腺素分泌—更加恐懼」的惡性循環,也就是說患上了焦慮症。
所以,不同於抑鬱、憤怒等單一的負面情緒,焦慮更加複雜,更加微妙,也更難以形容。並且當我們越想急切地擺脫焦慮症的時候,反而會變得更加焦慮。
怎樣有效治癒焦慮症?
一些抗焦慮的藥物可以使失衡的神經遞質趨向正常,從而使焦慮症症狀消失,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情緒狀態。但是,藥物治療可能會導致藥物依賴等副作用,所以除非萬般無奈,否則焦慮症患者不願意選擇藥物治療方法。
對於神經症,除了可以用藥物治療法外,有沒有同樣有效,甚至更好的治療方法呢?有的。
威克斯醫生根據自己大半生治療神經症的經驗和研究發現,創建了一整套治療神經症的方法,並提出了神經症治療的基本原則——面對、接受、飄然、等待。威克斯醫生在她的《焦慮症的自救》系列著作中,向讀者細緻入微地傳達了她的神經症治療理論和治療方法,並引用了大量真實的治療案例,向讀者展現了如何正確運用她的方法實現自我治癒。如果想要更加詳細地了解威克斯醫生的治療理論和治療方法,推薦讀者系統地閱讀她的該系列著作。
威克斯醫生在《焦慮症的自救》系列著作中反覆提到的治療神經的方法——面對、接受、飄然、等待,從方法本身的角度來看,沒有什麼難度,操作起來簡單方便,只要患者能正確運用並且長期堅持,那麼患者是可以痊癒的。但是,對於反覆遭受神經症症狀侵襲的患者來說,要正確運用這種方法,面臨著眾多艱難的考驗。因此,威克斯醫生在《焦慮症的自救》系列中為患者正確運用這種方提出了具體詳細的指導。
1.面對
在《焦慮症的自救》系列(一),即《焦慮症的自救:從神經系統角度出發治癒焦慮症》中,對於面對,威克斯醫生指出,患者要想康復,就要勇敢面對自己所恐懼的東西,如果採取迴避的態度,其實就是在逃避。
什麼是迴避的態度呢?威克斯醫生在書中舉例說明道,患者按照醫生的囑咐,儘可能地走出家門,能走多遠走多遠,一旦恐慌就原路返回,休整之後再出發。在威克斯醫生看來,採用這種方式,不管患者走多遠,都只是在迴避恐慌,因為患者一產生恐慌就返回,從來沒有直面過恐慌,也無法習得「任由恐懼侵襲,直到恐懼再也不是什麼重要問題的方法」。
威克斯醫生認為:康復的機會就蘊含在害怕去的地方或者害怕做的事情中。也就是說,有恐懼的地方,就會有康復的機會。所以,患者想要康復,就要直面恐懼,當內心出現「可能這會兒不會恐慌的」的聲音時,一定要告訴自己:就算恐慌了也沒關係,那就不是個事兒,我能行!
當患者勇敢地面對疾病,尤其是在最嚴重的時候,一開始患者可能會覺得困難無比,但慢慢地,患者就會變得輕鬆起來,並認識到:治癒只能來源於個體自身,而不是靠什麼永久的外力支撐。
2.接受
患者在做到真正的面對之後,還要習得接受的態度。所謂接受,在威克斯醫生看來,就是要身體儘可能地放鬆,然後勇敢地直面自身存在的恐懼的症狀或者可怕的經歷,而不是躲避它們。換句話說,能夠做到真正接受的患者,就能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症狀,接受任何可能出現的新感覺,以及人體出現的任何自然反應,並有準備地慢慢前行,儘量不或少給自己製造緊張。
當患者學會真正的接受的態度之後,就會「放手」「任其自流」,就像風中的楊柳一樣,隨風飄蕩,而不是把自身的症狀看成猛虎,緊張地舉著手中的槍,隨時要與之對抗。如果患者能夠真正接受自身的症狀,就說明他真正學會了識別次級恐懼,並且不再在初級恐懼的基礎之上疊加次級恐懼。
另外,接受還意味著患者要明白沒有人能夠讓自己的恐懼在一夜之間就消失殆盡,所以一定要對這種方式做好心理準備,不要期待接受的態度能夠立即創造奇蹟,尤其是在治療的初始階段。
3.飄然
當患者學會真正的面對、接受的態度之後,就會順其自然地進入飄然階段。如何才算是真正做到了飄然呢?威克斯醫生指出,飄然意味著不下任何難以達成的決心,不咬牙切齒地發誓要怎樣,而是儘可能少地逼迫自己。
飄然與抗爭是對立的。患者在與疾病抗爭的時候,會變得越來越緊張,而緊張會限制患者的行動,進而使患者喪失信心,變得精疲力竭,無力尋求康復的出路。而飄然的態度會讓患者放鬆下來,減輕患者的壓力,進而使患者做出正確的行動。
飄然,意味著放棄抗爭,放棄試圖控制恐懼的努力以及通過不斷的自我分析來「做些什麼」的想法,意味著有意識地規避鬥爭,意味著迂迴。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飄然其實只是放鬆而已,沒錯,飄然確實是一种放松,但它並不意味著躺在床上什麼都不做。在飄然的狀態下,患者可以練習坦然面對疾病,學習放鬆身心。
4.等待
神經症患者都希望快點康復,但是越是急切地渴望康復,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通常越沒有耐心。不耐煩會造成神經緊張,而緊張是康復的大敵。
另外,前面提到的面對、接受、飄然方法的實施是一個緩慢而反覆的過程,而且它們發揮作用也需要時間,就像恐懼發展為持續的緊張和焦慮需要時間一樣。
患者在等待的過程中,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應該讓自己有事可做,這樣可以讓患者將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集中在手中的事情上。但是,也不要為了追求忘我的狀態而拼命地找事做,這其實是對自己的逼迫,反而會給自己增添新的壓力,導致病情加重。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時間,更多的時間,因為時間本身就有治癒作用。
如果患者能夠正確運用威克斯醫生在《焦慮症的自救》系列著作中提到的面對、接受、飄然、等待方法,那麼患者最終會實現康復的。但是對於康復,一些人認為康復就意味著症狀再也不會出現了。但其實不是的。威克斯醫生指出,治癒不一定意味著擺脫恐懼,而是能夠在恐懼產生的時候應對它,並且願意讓時間發揮作用,靜待恐懼自己退去。
當焦慮、抑鬱、恐慌等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困擾,當人們為心悸、頭痛、失眠、眩暈等身體症狀而惶恐不已,神經症已經不知不覺地成了人類社會的一大頑疾,如何治癒神經症也成了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相信在人們為此苦惱不已,嘗試各種方式仍不能痊癒的狀況下,威克斯醫生的《焦慮症的自救》系列著作會給人們帶來希望的曙光,讓人們重新鼓起勇氣,戰勝神經症,恢復健康、歡快的生活。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人生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