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人的本能,但能排解焦慮卻是一種本領。
焦慮障礙包括那些以過度的害怕和焦慮,以及相關行為紊亂為特徵的精神障礙。害怕是對當下真實的或者迫在眉睫的威脅的反應,焦慮是對未來威脅的預期。
「焦慮」離焦慮症,到底有多遠?
你會經常感到焦慮嗎?有沒有曾因為這些事而感到焦慮?
下班了,可是手頭的工作還沒做完,急得飯吃不好,覺睡不著,焦慮;
與朋友或同事鬧了矛盾,擔心之後彼此間很難和諧相處,焦慮;
定了很多計劃,但是完成的沒幾樣,很懷疑自己,焦慮;
工資上漲的速度,趕不上消費的速度,入不敷出,焦慮......
這樣看來,似乎焦慮成了我們生活常態。流行病學數據顯示,80%-90%的焦慮症患者發病年齡在35歲以前,高峰年齡在10-25歲,總的來說就是年輕人多焦慮。
那麼當代年輕人到底在焦慮什麼?
「喪文化」「快樂肥宅」「自殺式單身」「空氣式戀愛」「佛系社交」,這些大火的流行詞彙都從某些方面折射出年輕人的焦慮。據調查,最讓年輕人焦慮的事情 Top 3 分別是:人生目標、物質金錢和事業。翻譯一下就是:沒目標、窮、還做著不喜歡的工作(膝蓋扎紮實實中了幾箭)。
圖1:當代年輕人焦慮的原因
所以說,焦慮是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的體驗,但正常的焦慮是建立在現實情況之上的,且我們自己可以明確焦慮的來源。
圖2:焦慮、焦慮狀態、焦慮障礙的區別
焦慮症患者的焦慮狀態則不同,這種非正常的焦慮是沒有充分的理由,且經常出現莫名其妙的持續性精神緊張,驚恐不安,或常伴有軀體不適。
焦慮症可能會引起患者過度的沉思和強烈的憂慮,他們總是反覆思忖自己犯下的錯誤,認為自己毫無價值、充滿挫敗感。有時,恐慌、無助感會無緣無故地出現,並伴隨心悸、頭暈和胃痛等。
「無法描述」,焦慮症有多可怕?
臨床上,焦慮症可分為驚恐障礙、廣泛性焦慮和社交焦慮/社交恐懼三種表現形式:
表1:各種焦慮障礙的主要特徵
1、焦慮患者往往「禍不單行」
研究發現,焦慮障礙的共病率很高,可以同時共病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精神障礙,如下圖:
表2:焦慮障礙的共病率
2、焦慮症患者容易失去「自我」、「去社交化」
焦慮症容易導致職業、社會或人際交往功能的損害甚至喪失,影響日常生活,出現難以解釋的軀體症狀和(或)強迫思維、強迫行為。
表3:焦慮或抑鬱中的常見症狀
想要「自救」,如何打敗焦慮症?
心理疏導
簡單的心理溝通、疏導、交流,對於焦慮障礙的患者有一定效果。不過,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不能單純只依靠心理疏導就能解決掉焦慮症。
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上根據藥物受體的不同分為抗焦慮藥物和有抗焦慮作用的藥物,而有抗焦慮作用的藥物包括化學結構不同的抗抑鬱藥物等,不過需根據焦慮障礙亞型的臨床特點個體化用藥。
定期複查
為了預防焦慮症反覆發作,一定要在醫師的監督下長期服藥,定期複查。在堅持治療後,逐漸減少藥物用量或者停用。不要在治療前期發現病情好轉後,就自作主張半途而廢不繼續治療或者間斷治療。
焦慮是人的本能,但能排解焦慮卻是一種本領;如果久久無法排解,請及時就醫,規範診治。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打敗「焦慮症」,擁抱健康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