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雷:我能用一首探清水河把你們從酒吧都拉了出來,我是萬萬沒想到你們會帶著我的探清水河再殺回酒吧。
桃兒怎麼也沒想到姑娘們聽相聲帶螢光棒,也沒想到姑娘們用探清水河搖頭
正所謂不怕新歌有多嗨,就怕老歌帶DJ。這上頭的音樂就是標準的扎心的不是故事有多悽慘,只是一句「由真實事件改編」。
老實說是不是每次包房打碟必須點播的一首?
但必須強調一下《探清水河》不是太平歌詞,它本是一個老北京小曲兒,這點千萬不要搞混了。故事講的是宋老三靠開煙館為生。有一女叫大蓮亭亭玉立,老兩口從不關心女兒的婚姻大事,後來青年農民佟小六和大蓮相愛了,兩個人偷偷地幽會時被發現父親用皮鞭子把她打的皮開肉綻,大蓮被逼無奈狠心跳了清水河。小六聽說後,帶著燒紙來到清水河祭奠後也跳了河,這個歌應該是一個雙方殉情的故事!
而你在現在的唱詞中,三更天之後就啥只知道五更天大明,爹娘他知道細情,無廉恥這個丫頭哎,敗壞了我的門庭,今日裡一定要將你打,皮鞭子沾涼水,我定打不容情,大蓮我無話說,被逼就跳了河。但是!一直不明白六哥哥到門前,大蓮為什麼跳河的小夥伴們, 其實原來還有四更天這個說法,只不過因為少兒不宜了,所以也就不在後來的唱詞中了。
北京小曲最早起源是在清末民國初,後來基本失傳了,但是傳到關外也就是東三省,改為二人轉版本《清水河》,趙俊良先生後來把北京小曲給拾起來,又被郭德綱唱出來才一點一點被更多的人所知。
如果你聽完這首歌 滿腦子都是 」一九三七年吶,鬼子就進了中原,先打那盧溝橋啊,又通那上海關,鬼子他放大炮啊,八路軍就拉大栓「那你也沒聽錯,但這個版本就得從關外論起來了。總言之,簡而言之《探清水河》它就是個調調。
不過對於這首歌,還是感覺原詞好一點,要是無限拔高還能警醒歷史,要是憑個人感覺,骯髒的世俗反而能襯託愛情的純潔,一幫抽大煙的人對正常戀愛的青年評頭論足,對希望扼殺,更悲劇一點。改了詞到感覺大家都挺好,只是小六好色大蓮不檢點。當然,你可以把思路收回來一些,這樣的版本沒有那麼多的悲傷也沒有兩條生命消逝的嘆惋,是有些不一樣的清水河,忽略跳河那部分,更像是是大蓮和小六最後在一起了,兩個人生活了好多年,大蓮臉上有了皺紋,想起那個把牆爬的少年還是羞答答低頭無話言。
不過呢,畢竟是娛樂級的一個音樂故事,各版本有各版本的調調,不同的人唱的感覺和情感不一樣。初聽感覺這歌怎麼這麼奇怪,後來聽多了慢慢的覺得越來越好聽,給人一種特別放鬆的感覺。這你還真得感謝北京小調本身就帶著內味兒。
好的音樂都有著自己的靈魂屬性,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喜歡一首歌,也許不需要理由,但又似乎總要有著幾分認同,幾多了解,然而才能讓它漸漸走入內心。這樣的音樂,如果你非要單曲循環,歡迎在評論區說說你的感受!
文章寫作使用部分圖片素材和背景來自網絡,僅供所發出之文章題材內容所描述輔助使用,不為其他用途。本文內容在百度百家原創首發,請勿進行抄襲和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