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爾斯泰:何謂藝術?不是帶來愉悅,而要體驗同樣情感

2020-12-18 海納百川新視界

1910年11月20日,俄國大作家列夫·託爾斯泰(Leo Tolstoy)在一個小車站逝世,這個已年屆82歲的高齡老人正在乘火車離家出走。因為他在晚年與年輕的妻子蘇菲亞意見不合,他要尋求精神上的超脫,結果途中患上肺炎,在嚴寒中撒手塵寰。

託爾斯泰最著名的作品都是長篇小說,包括《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和《復活》(Resurrection)。今日和大家介紹的卻不是他的小說,而是他在七十歲出版的美學論著《何謂藝術? 》(What is Art?)。

何謂藝術?

《何謂藝術? 》是託爾斯泰晚年思考的結晶。在寫作此書之前,他已放棄大量財產和著作的版權,希望過一種謙卑的生活。他戒菸戒酒,和農民一起在田野間工作,生活上自給自足。他痛恨任何形式的暴力(甘地的非暴力抗爭思想也是由託爾斯泰啟發),相信人們可以學習彼此相愛,互相包容。這些思想與藝術有何關係?對於託爾斯泰而言,藝術就有近乎宗教的神聖功用,因為藝術可以連繫人們的情感。

託爾斯泰在書中給出自己對藝術的定義。首先,他認為要定義藝術,不應由「藝術使人感到愉悅」這種觀點出發。因為將藝術等同個體的享樂活動,就會忽略了藝術使人聯繫的本質,降低了藝術的階層和地位。

用託氏的話來說,言語可以傳遞人們的思考和經驗,並將人類聯繫在一起,而藝術也有同樣作用,不過藝術傳遞的是人們的情感(feelings)。這裡要指出,託氏談的是情感,而不是情緒(emotions),情緒是身體給出的即時反應,但託氏談的情感是經過理智沉澱、消化的。

所謂藝術,就是當一個人透過感官接收到另一個人的情感表達,而得以體驗最初感動到那個表達情感的人(藝術家)的情緒。藝術之所以可能,就是因為人與人有共同的情感,每個人都能夠體驗同樣的情緒。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個人笑,另一個人聽其笑聲也會感到快樂;一個人哭,聽其哭聲會感到哀愁。

情感的溝通

然而當一個人即時就表達出自己當下的情緒,那就無關藝術了。那麼藝術創作是何時開始呢?當一個人為了與他人作情感溝通,從而使用某些「外在指符」(external indications)去表達情感,那就是藝術創作了。表達情感的外在指符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線條、色彩、聲音、身體動作等等,能夠傳遞情感的東西都可以是外在指符。

託爾斯泰舉例說,一個男孩體驗過遇上灰狼的畏懼,然後為了使他人同樣感受到他的畏懼之情,他就開始形容自己的經歷、描述森林和周圍的環境、訴說灰狼的外觀、動作、他們之間的距離等等當這個男孩說這個故事的時候,假如他又再次體驗到畏懼,而且感染到聽者也體驗同樣的情感,那就是藝術形式。假如這個男孩從未見過灰狼,但他也畏懼灰狼,然後虛構出上述的故事,那也是藝術。情感可以基於現實經驗,也可以憑空幻想出來。

故此,對於託氏而言,藝術能夠以共通情感的交流連繫人們,這樣來看,藝術對於理想的個人與社群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情感交流的過程中,人們不再感到孤立,一件真正的藝術品是可以使觀賞者與藝術家的情感融和,這就是藝術的偉大魅力。

相關焦點

  • 莫奈油畫創作中傾注了哪些藝術情感?
    藝術與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達是其靈魂所在,是藝術核心,它讓藝術作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綻放光彩的同時感染了藝術的參與者,並得到相應的情感和心靈共鳴,所以一門活生生地藝術取決於它的創造者或者是創作者是否傾注了感情。米勒曾說過:「要追求真正的作品關鍵不在作品的主題,而在於他們究竟把自己放了多少在畫中去。」
  • 晚年的託爾斯泰為何會對莎士比亞極力批評,他的評價公允嗎?
    於此,託爾斯泰提出的「莎士比亞作品中,一切都被誇張了,語言沒有分寸感,當然不是一個藝術家」的論斷同樣顯得輕率了。要知道藝術的種類多得不可勝數,並非都像他自己的現實主義小說那樣追求分寸感。而且有時候,誇張正是必要的藝術手段。
  • 託爾斯泰
    那有個問題,是不是如果有災事,就必然有兇煞出現,比如陽刃在田宅喪父太陽在火度有水克限,其實這個根本不是水克火的原因。翼火度也是水。再就是結婚,1862年結婚。當時祿勳紅鸞天禧木星玉貴天貴都在。差不多頂木了。之前頂月水也只是跟女奴同居生子,不是結婚。日月合基本上一輩子夫妻都在一起。
  • 列夫·託爾斯泰名言
    今天分享一下列夫·託爾斯泰的名言,看看他對人性的理解和思考,對你有沒有一些啟迪。1/ 我認為人們並不懂得何謂高貴,何謂愚昧。儘管他們經常把這兩樣東西掛在嘴邊。3/ 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What is important is not the quantity of knowledge, but the quality of knowledge.
  • 淺談貝爾的《藝術》?「有意味的形式」,能夠賦予欣賞者審美情感
    這種影響讓貝爾更加篤定,藝術品的形式的重要性要大於內容,因為形式指向了「哲學上的物自身」,而把所表達的東西本身作為目的,不是作為一種表達生活情感的手段。有意味的形式——線條、色彩以及各元素之間形式組合的關係,能夠給人帶來審美情感。這種審美情感不是我們能在生活中獲得的,而是一種對處在無限崇高的非人類領域的體驗。
  • 《刺客信條:兄弟會》:基於情感體驗的冒險類遊戲敘事設計
    遊戲有「第九藝術」的美譽,何謂藝術?列夫·託爾斯泰在《論藝術》中將藝術活動定義為「在自己的心裡喚起曾一度體驗過的感情並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如果把藝術理解為一種感情的傳達與接收,遊戲的實質則與前八大藝術中的文學、電影一樣,都是一種傳達感情的媒介。
  • 淺談基於情感體驗的遊戲空間設計策略
    《遊戲設計藝術》的作者也曾說,「在進行遊戲的過程中,人們便擁有了遊戲帶來的體驗,這就是遊戲設計師所關注的遊戲體驗。如果喪失了這種體驗,那麼遊戲便一文不值了。」和設計師類似,眾多的玩家群體對情感體驗的關注也超過了遊戲本身,他們為了遊戲過程中產生的種種體驗而玩遊戲,不論是戰勝了遊戲挑戰的踏實和成就感,還是想明白一個問題的單純的快樂,不過大多數玩家自身並未意識到是為了情感體驗而進行遊戲。
  • 託爾斯泰竟然厭惡莎士比亞?!這位大文豪的讀書筆記裡都是秘密
    閱讀莎士比亞感到「厭惡和無聊」《託爾斯泰讀書隨筆》中收錄了作者晚年的一篇著名的文論《論莎士比亞和戲劇》,文章中託爾斯泰明確表達了他極度厭惡莎士比亞及其作品的觀點。「還記得我第一次讀莎士比亞時體驗到的那種驚詫,我本來期望獲得很大的審美享受。
  • 託爾斯泰:上帝的兄長
    與年長於他的同代人狄更斯以及與他幾乎同齡的福樓拜相比——這兩位小說家的創造力達到同樣的高度——託爾斯泰投入到自己小說中的感情成分更少。對於小說,他有,或者說,他認為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們把託爾斯泰看作是一個職業小說家,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事實。
  • 漢書|阿舍:託爾斯泰的鬍子
    這也許就是時間和生命的神奇之所在,既是意外,卻又不是。說它是,是因雜誌的突然約稿,有與無,此與彼,可能只在一念之間;說它不是,是因為構成這本書的內在又是早已存在的,只是渙散在時間裡,還未成形,還在積累和等待。念頭、時機和條件,是在2016年年底的某一天相遇並聚集在一起的,於是,整件事就像一個新鮮的生命體,開始了屬於其自身的生長與發育,直至成為眼前這本令自己感到欣喜的隨筆集。
  • 梅列日科夫斯基 : 託爾斯泰為"肉的探索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為"靈的...
    託爾斯泰在舞臺上佔的空間比較大,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卻更廣更強。要觸及託爾斯泰,容易得多,他容易被人認作是宗師;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耕種的卻是俄羅斯心靈那複雜而銳利的形上學思想。首先來臨的是託爾斯泰的時代而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時代。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個"死後方生"的思想者,但還不是"死後即生",而是在許多年之後"方生",而且還可能將"生"、"死"許多次。只有在人們意識到實力的"對陣"並不解決問題後,人們也許才可以重新開始思想的"對話";只有在白晝的輝煌重歸黯淡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才會在黑暗的背景上閃亮。然後,那些命定的思想者可能要學習在漫長的等待中等待黎明。
  • 課文詳解丨八上第二單元《列夫·託爾斯泰》
    二、主題概述本文是一幅列夫·託爾斯泰的「肖像畫」,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了託爾斯泰的外貌特徵,而且為我們揭示了託爾斯泰豐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表達了對託爾斯泰的無限憧憬和讚美之情。三、文章結構第一部分(1~5):詳細描寫託爾斯泰的外貌特徵。這是「抑」的寫法。
  • 毛姆:列夫·託爾斯泰及其《戰爭與和平》
    同樣的,畫家只能在某一張面孔因生活、思想、愛與苦難的興衰變遷而顯現出個性時,才能把它畫得生動有趣。要畫一張少女肖像,他充其量只能呈現青春的魅力和美。但娜塔莎完全自然。她甜蜜、敏感、有同情心、任性、孩子氣,也有女人味兒、重理想、動輒發脾氣、親切熱情、頑固、反覆無常,各方面都令人著魔。託爾斯泰創造過很多女性,她們都真實反映人生,但沒有一位像娜塔莎這樣贏得讀者的摯愛。
  • 槍林彈雨中不間斷寫作的託爾斯泰
    在1855年的《日記》中,他記載了一段禱文,感謝神在危險中保護他,同時他請求神繼續保護他,他說:「這樣我才能認識到,生命的永恆與光榮的目的……」而他這個生命的目的,並非是藝術,而是宗教。在1855年,他寫道:「我已經認識到一個偉大的思想,我感覺我可以把我整個的生命奉獻給它。這思想,是創立一種新的基督的宗教……」然而,為了忘掉眼前的情形,他又開始重新寫作。
  • 新研究揭示音樂帶來的13種情感體驗
    我們總說,什麼場合放什麼音樂,因為不同的音樂能帶給人不同的感覺,比如,升旗時放國歌能激發人們的自豪感,畢業時放《送別》能增加對同學朋友的留戀,戀愛時放《suger》帶來愉悅甜蜜。那麼,音樂到底能給我們帶來多少種感覺呢?
  • 兩性知識:男女性愛同時愉悅不是神話!感受親密,掌握抵達同步快感的親暱密碼
    與伴侶同時達到高潮,會是怎樣的快感體驗?聽嘗試過的他們說,那種感覺,是有過一次,還想再來!透過愛撫與不斷地嘗試,找到彼此親密共震的節奏,那刻才懂何謂魚水之歡,何謂性就是愛。屬於彼此的情慾姿態:在你的眼色裡,我找到與性「共震」的秘密性愛除了單純生理快感,其實每次交歡,都是兩個人嘗試靠近彼此的方式。
  • 卡爾維諾 | 託爾斯泰的《兩個驃騎兵》
    我們不易了解託爾斯泰是如何建構他的敘事的。在其他小說家那裡顯見的技巧——對稱的模式、支撐的結構、抗衡、環節——在託爾斯泰的作品中都是隱藏的。不過隱藏不代表不存在:託爾斯泰讓人覺得他將「生命」的原貌轉移到紙頁上(「生命」,要定義這個神秘的實體,我們必須從書面開始),這個印象事實上只不過是他的藝術技巧的結果,也就是說這是較為錯綜複雜的詭計。
  • 圖形的愉悅性!在廣告設計中的運用
    愉悅的感受很難通過合適的語言來定義,要通過我們身體的切身體驗來認識。人們總是對圖形有著無限好奇,圖形的愉悅性帶給讀者更加美好的視覺享受,這使我們的廣告設計往往事半功倍,人們能夠不斷的品味圖形,享受圖形帶給我們身心愉悅感,那麼廣告的目的就更加容易達到。
  • 託爾斯泰:不懂生命意義的人不可能懂愛
    不懂得生命意義的人不可能懂愛來源 書香人生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作者:列夫·託爾斯泰
  • 【人文素養】列夫·託爾斯泰 《復活》
    列夫·託爾斯泰 《復活》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該書取材於一件真實事件。瑪絲洛娃原是一個農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誠地愛上聶赫留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