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論語·子罕》中寫到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如滔滔江水一去不回頭,轉眼間便是幾度滄海桑田。一些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的東西,如今再回望,便會發現其中變化著實令人感嘆。
現在提起自行車,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估計會是那些城市街道上那些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然而,如今司空見慣的自行車,在過去可是全民嚮往的「奢侈品」。
▲上海街頭的南洋牌雙人自行車
01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個家庭是否有財富根基,要看他們家裡有沒有「三轉一響」。所謂三轉,就是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一響可不是指電視機,而是收音機。由此可見,那時候是否擁有自行車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評判家庭條件是否優越的標誌之一。
因為那時候,自行車在我國是一件舶來品,出現並大規模投入使用所花費的時間並不長,起初很多人會把自行車稱之為洋車。在思想容易走極端的年代,騎自行車會被批判為崇洋媚外。《左傳.僖公十年》中有言:「欲加之罪,其無辭乎?」現在看來,這種一竿子打倒一片人的批判也真是欲加之罪,對於一個新生事物,有好奇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對於可以明顯提升自己社會地位的物資趨之若鶩,也實屬人之常情。
▲上個世紀的「三轉一響」
02
不過前文也提到過,當時有這種說法有其社會環境的特殊性。每個明顯帶著時代烙印的物件,都有其特殊的代表性。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國還未改革開放,國內的政局剛剛趨於穩定,自行車、手錶等物件,可以說是人們對於新生活的嚮往。就類似於九十年代的BB機一樣,它們帶來的不僅是生活上的改變,更是科技和意識的轉變。
在經濟狀況相對於城市落後的農村地區,對於自行車更是重視,誰家裡有一輛自行車,可比現在在街頭看見勞斯萊斯轟動多了。一個原因是現在的資訊渠道太多,很多人對於沒有看見過的東西通過各種渠道已經有所了解。而當時的人們,對於新生事物的認識,通常是從看到實物開始,加上長期的經濟貧困,連溫飽都有問題,自行車這種舶來品對於他們而言,更是可望不可即。所以當時還有一些家庭會將自行車視若至寶,甚至要將其作為傳家寶,代代相傳。
▲「永久」自行車圖片
03
那麼言歸正傳,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永久」自行車價格是一百八十塊一輛,換成今日的消費水平來看,到底價值幾何呢?先拿大家都熱愛的豬肉來比較下吧。上世紀七十年代,豬肉的價格大約是0.79元一斤,一百八十塊能買大約220斤豬肉,目前全國豬肉的平均價格極其不穩定,暫且按照25一斤來計算,那麼220斤豬肉就大約是5500元。
但是,由於豬肉價格近兩年因為各種原因,漲幅波動不定,其實以豬肉價格來計算不怎麼合理,我們可以以工資為對照再來計算一次。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城市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時一般工人月工資也就30塊左右。而國家單位普通職員的工資稍微高一點,大約為每月45塊,即使如此,一輛「永久」牌自行車也要花費他們4個月的工資。而現在一般普通員工的工資大約在五千左右,如果同樣是花費4個月工資的話,大約就是兩萬元左右。算了下價錢,不少網友自嘲,這個價位,我等工薪族還是買不起。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這個換算規則也不合理。現在兩萬塊也可以買到一輛小麵包車,或者是一些比較高檔的自行車,甚至就算是花兩萬買一本書,買一朵花,所代表的意義也完全無法與當年的自行車相比。
▲上世紀的中國工人
結語
其實,這種意義就是時代的烙印。對於60後70後而言,還記得小時候家中擁有第一輛自行車,第一臺電視機,第一次安裝電話時的喜悅和激動,仿佛自家就此跨入了新世紀。自行車如今就是工具,對於如今的90後00後來說,已完全不具有任何特殊的意義。
參考資料:
《論語·子罕》
《左傳.僖公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