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遺音·古琴名家音樂會暨北京古琴·運河文化展匯報演出完美落幕
11月19日,為期近兩周的北京古琴·運河文化展圓滿落幕,本次文化展為2020北京運河文化節的系列活動之一,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觀學習。在文化展完美收官之際,太古遺音·古琴名家音樂會在通州圖書館成功舉辦。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以及通州圖書館的相關領導,以及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韓傑,中國樂器協會古琴研究會秘書長張子盛,河北琴會首任會長李天桓,山東藝術研究院古琴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笑天,江蘇古琴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倪詩韻,浙江非遺古琴專委會主任陳成渤,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吳寒,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秘書長肖娟,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理事白依墨等古琴名名家、嘉賓出席音樂會。音樂會由徐小穎和郭雪松主持。
本次文化展首次將大運河與古琴兩項世界級遺產進行融合,運河流淌千年,連通南北,古琴文化隨著運河的流淌,在沿岸生根發芽,傳承發展。運河就像一條銀絲帶,將兩岸的琴人、琴事、琴曲、琴制串聯起來,讓這些藏在典籍中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輝,照亮了今人的生活。作為本次展覽的總策劃人吳寒表示:本次文化展歷時長,內容多,既有靜態的實物展出,也有主題講座,還有雅集活動,更有體驗互動。展覽的成功舉辦,要感謝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浙江省非遺古琴專業委員會、通州圖書館以及琴耕書苑、盤古御琴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也要感謝展覽工作組成員的辛勤付出。文化展在市民朋友中取得了極好的社會反響,我們很高興以這種文化展的形式把運河文化與古琴文化傳遞給更多的人。
隨後舉辦了「太古遺音·古琴名家音樂會」,本次演出邀請了京杭大運河沿線地區部分古琴名家,演繹多首經典琴曲。演出在柳志剛先生和張子盛先生的配樂散文詩《運河魂》朗誦中開始,運河文化流淌在舳艫蔽水的歷史長河中,堆積在兩岸鱗次櫛比的天倉國廩內。河水像血脈盡情地流淌,承載著中華兒女的夢想。「雲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遊。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支塔影認通州」的意境讓觀眾體會到了通州之美,運河之美,古琴名家的現場演奏,更是為觀眾帶來一場聽覺的饕餮盛宴,由於現場空間有限,為了可以讓更多的古琴愛好者能夠聽名家的演詩朗誦:《運河魂》,表演者:柳志剛,古琴配樂:張子盛奏,主辦方還進行了現場直播。
詩朗誦:《運河魂》,表演者:柳志剛,古琴配樂:張子盛
古琴獨奏:《醉漁唱晚》,表演者:白依墨
古琴獨奏:《山居吟》,表演者:吳寒
古琴獨奏:《欸乃》,表演者:韓傑
古琴獨奏:《三峽船歌》,表演者:張子盛
古琴獨奏:《歸去來辭》,表演者:李天桓
古琴獨奏:《長門怨》,表演者:王笑天
古琴獨奏:《平沙落雁》,表演者:倪詩韻
古琴獨奏:《流水》,表演者:陳成渤
最後,來自六省市嘉賓代表紛紛送上寄語,太古遺音·古琴名家音樂會暨北京古琴·運河文化展匯報演出至此完美收官,大家合影留念,記錄下這美好的時刻。以「大地為琴,運河為弦」,讓我們期待明年繼續奏響這文明之樂。也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從大運河北端出發,順流而下,開展「一首琴曲、十首琴歌、百首琴詩」的採風活動,舉辦「千年運河古琴文化萬裡行」等活動,讓市民朋友更加了解大運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古琴文化惠及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