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專賣店(李沐萱)

2021-01-08 傳說中的白開水

古琴專賣店(李沐萱)

作者:李沐萱

湖北學習平臺

花瓣在幽靜的小路隨微風飄舞,宛如粉紅雪花,掉落、旋轉,時而急促,時而悠揚,仰望藍天徘徊,遲遲不肯落地。詩情畫意的小徑,不知何時浮現一家店鋪——古琴專賣店。

店鋪和美景融為一體,店旁有樹,林中有樓。門前鈴鐺迎我入店內,店主友好相迎。店主姐姐一襲漢服,眼眸明淨,燦若繁星,仿佛仙子迎來。

我稱讚道:「姐姐,你好美,你的店好美呀!」店主姐姐笑著說:「是漢服美呢,我開這家店,目的就是展現中華文化之美,歡迎你。」

就在這時,一個外國叔叔進了店裡,說著不太標準的中文:「我很喜歡中國文化,我也來了解一下。」

店主姐姐優雅地走了過來:「歡迎,我給你們先做個簡單介紹,古琴又被人稱為瑤琴、玉琴、七弦琴,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呢。據《史記》記載,古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

外國叔叔聽著店主姐姐介紹,連連稱讚,古琴,向來都有著神秘的氣息。

店主姐姐微笑著看向古琴,繼續介紹:「古琴是至今還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古琴不僅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還是漢族文化中的瑰寶,更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以其歷史久遠、文獻浩瀚、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古琴在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店主姐姐的目光柔和,仿佛那古琴正在奏響穿越古今的絕妙之音。

我也走了過去,熱情洋溢地補充:「古琴琴譜達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古時,琴、棋、書、畫並稱四藝,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店主姐姐顯然驚訝於我對古琴的了解。我衝店主姐姐眨了眨眼:「姐姐,咱們是同道中人!」隨即,我們相視一笑。外國叔叔鼓起掌,讚嘆道:「太好了,我要帶一個古琴給我的女兒,也讓她學習古琴,古琴——nice。」

「可是,這把古琴,怎麼有斷損的痕跡?」這位外國叔叔一臉惋惜。

店主姐姐笑意拂面:「古琴造型優美,琴漆有斷紋,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清透、外表美觀,更為名貴!」

「原來如此,真是學問多多啊!」外國叔叔恍然了悟。

話說著,店主姐姐用纖纖玉指撥動古琴,花瓣翻飛,和著那空靈的琴聲,演奏出絕妙佳音,在「古琴專賣店」上空迴蕩,嫋嫋琴音,清韻悠長……

【作者: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育才二小六(2)李沐萱;指導老師:陳帥】

責任編輯:耿晨

相關焦點

  • 古琴挑選的問題匯總
    古琴既是一件難得的好樂器,同樣,好的樂器同時也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琴器整體外形飛若遊龍,立若展風,不但其形外包天地自然之化,內蘊意象形神之氣,更有歷代文人雅士遺留的詩文於琴器上,使古琴透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藝術氣息。人們會為自己的琴器取上一個名字,刻於琴背,蘊含著詩意之美。歷史的思考和藝術的墨跡共融於七弦之琴,使其變得更加高雅珍貴。
  • 初學者買什麼古琴好?
    很多初學者都在問初學古琴入門到底買什麼樣的古琴好?能問出這句話的初學者很顯然已經把市場上大部分能看到的古琴都已經看了個遍,而依然沒有選到適合自己的,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的時候盲目的找,還不如問問一些專業的古琴老師、一些已經有琴的琴友比較好,然後再根據自己的預算範圍內,選擇一張最適合自己的琴就好了,那麼初學者到底應該買什麼樣的古琴好?
  • 快速了解不同形制的古琴種類大全:仲尼古琴伏羲古琴的異同點
    古琴琴友想要了解各種古琴形制的古琴比如伏羲式古琴和靈機式古琴的區別,我們整理了古琴種類形製圖,讓大家一次性了解不同形制之間細微的區別,古琴形制背後的小故事。混沌古琴、仲尼古琴、伏羲古琴、落霞式古琴、綠綺式古琴、列子式古琴、綠綺式古琴、大鵬古琴的相同點,有哪些不同;快速了解不同形制的古琴種類大全:仲尼古琴伏羲古琴的異同點。仔細看各個款式您比較喜歡的是哪一款歡迎評論!喜歡這篇古琴文章歡迎您收藏、分享!
  • 古琴|知名蕉葉古琴製作大師——蔡偉藝
    古琴作為擁有悠久歷史的撥弦樂器,它的款式並不單一,有多種,比如仲尼式、伏羲式、連珠式、落霞式、鳳勢式、師曠式、神農式、靈機式、響泉式、亞額式、列子式等,當然還有知名的蕉葉式。蕉葉古琴像一片芭蕉葉,曲折的線條像流動的音符,優美的身姿表現著文人浪漫的情趣。不過蕉葉雖好,卻不易做。很多人把能否製作出良好的蕉葉古琴作為衡量斫琴大師的標準。那麼製作蕉葉古琴到底有哪些難點呢?其一是耗費的時間比較多。製作完一張蕉葉古琴差不多要兩年左右的時間,比正常古琴要多三倍時間。
  • 50餘把古琴昆明展出 古琴「青鳥」攜傳統文化「飛」入春城
    原標題:50餘把古琴昆明展出 古琴「青鳥」攜傳統文化「飛」入春城  中新網昆明11月2日電 (陳靜 王旌亞)2日,「乘物遊心――中國古琴藝術與當代生活美學」古琴展在昆明開幕,50餘把傳統古琴春城亮相。除了伏羲、仲尼、落霞、綠綺等傳統古琴制式,本次展覽首次以名為「青鳥」的古琴為主線進行展示。
  • 詞語|古琴中英文詳解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20世紀20年代為與鋼琴區分改稱古琴。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
  • 以古琴之名 會高山流水 一場古琴音樂會激揚東城琴友心
    太音琴社社長、古琴非遺傳承人陳成渤專門從杭州來東,為音樂會助興。因為,這場音樂會的主辦者——市古琴協會會長胡晉正是他的得意門生。一同赴會的,還有太音琴社的多位社員,更有身懷絕技的洞簫演奏家沈英彪、精通多種民族樂器的東陽籍音樂愛好者賈繼偉。他們與陳成渤幾度「廝磨」,建構了富於太音特色的琴簫合一、琴鼓合奏模式,並於2019年最後一天登臺杭州大劇院,完成了「玄和太音」陳成渤首場古琴音樂會之秀。
  • 【小知識】古琴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漢族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製為7弦,且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
  • 古琴藝術,從博物館走向復興
    而在上世紀,本為四藝之首的古琴,卻曾幾度瀕臨危險,處境卻似頹垣斷塹,不僅大多數人對琴、箏不分,即便是視作品中偶有古琴出場,也大多會被倒置,彈奏手法離奇也已是見怪不怪。當古琴隨著中國傳統「士」階層的消亡而日漸衰落的時候,卻被幾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改變了它日漸式微的命運——2003年,「古琴藝術」被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全世界都聽到了中國古琴的聲音。
  • 千年古琴邂逅當代大師,三峽博物館聯合QQ音樂發布「古琴新聲」專輯
    {"title":"千年古琴邂逅當代大師,三峽博物館聯合QQ音樂發布「古琴新聲」專輯", "url":"https://www.cqcb.com/keji/hulianwang/2020-12-05/3374237.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
  • 太古遺音·古琴名家音樂會暨北京古琴·運河文化展匯報演出完美落幕
    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以及通州圖書館的相關領導,以及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韓傑,中國樂器協會古琴研究會秘書長張子盛,河北琴會首任會長李天桓,山東藝術研究院古琴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笑天,江蘇古琴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倪詩韻,浙江非遺古琴專委會主任陳成渤,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吳寒,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秘書長肖娟,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理事白依墨等古琴名名家、嘉賓出席音樂會。音樂會由徐小穎和郭雪松主持。
  • 今日放映 古琴「李悅-莊周夢蝶」
    李悅南開大學古代文學碩士,南開大學古琴賞析課教師。天津醫科大學客座講師,中國民族器樂學會與中國古琴學術委員會認證第一職業高級古琴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考級考官、中國民族器樂學會理事、冬不拉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古琴學術委員會理事,多屆國家級琴箏賽事評委。
  • 古琴形制賞析——仲尼式
    仲尼式古琴是最常見的一種古琴形制,由於它的名字叫「仲尼」,所以會讓人馬上想到孔子,不論是否孔子設計,命名都很恰當,因為它外觀簡潔而線條流暢、觀感含蓄而大方,這種造型最能體現儒家思想的中庸內斂的風格。此琴式是歷代存世名琴中最多的一種形制,《中國古琴珍粹》一書共錄入了109張老琴,其中仲尼式便有62張;《今虞琴刊》書中所載二百餘張古琴,仲尼式十佔七八。然而,從存世的唐琴來看,仲尼式在宋代以前並非十分流行,只是在宋代崇拜孔子的風潮尤甚,才出現了仲尼式如此之多的局面。存世唐琴中仲尼式僅一張,且是晚唐所制。
  • 鎖在深院裡的古琴斫琴師孫長河
    懷著對古琴的一種虔誠和對斫琴師的敬仰,我驅車來到京城的古琴小院拜訪我國著名斫琴師孫長河老師。孫長河古琴榮登七十年國慶大典的花車上2019年10月1日,著名古琴演奏家趙家珍攜帶著"鶴鳴秋月"古琴榮登建國七十年大慶大典,使得孫長河老師隨著花車上的古琴,而被人知曉,從此孫長河古琴也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
  • 章怡雯:一曲古琴起,就是中國音
    隨著2003年古琴申報世界非遺成功,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曲悠揚的《太古遺音》,古琴更是成為又一個代表中國文化的國際符號。浙江是古琴大省,浙派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古琴流派。古琴演奏家章怡雯是浙派古琴嫡系傳人,浙江音樂學院古琴、古箏副教授,浙江琴會會長,霞影琴館的副館長。
  • 古琴結構圖解(構造圖)
    古琴又被稱為瑤琴、七弦琴,在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不管是神話故事還是史書記載,古琴的出現時間是所有樂器中最早的,古人也常以琴來傳情,名曲《鳳求凰》講的便是司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故事。古琴的結構被擬人化,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cm),象徵一年365天,寬約六寸(20cm左右),厚約二寸(6公分),底板扁平,面板呈弧形,對應古代的天圓地方之說,整個琴體對應人的身體,有頭、頸、肩、腰、尾、足。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合五行宮、商、角、徵、羽,周朝時周文王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成文武七弦琴。
  • 自從我老婆學古琴以後啊...
    學琴後的餐桌龍江琴社平公街分社:地 址:南崗區平公街45號東平公寓 C單元703(十字街與平公街路口,沃爾瑪樓上)公交:3路 8路 13路 23路 24路 25路 30路 31路 37路 44路 60路 62路 63路 72路 87路 89路 91路 93路 121路 201路 202路 205路        龍江琴社社長李樹果,現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 從考古文獻出發,盤點古琴形制演變
    斫琴考古研究推斷,古琴最早產生的時代,在上古時期,但是距離現在過於遙遠,材料器皿也不易保存,所以那個年代琴的形制究竟如何,我們已經很難考究了。無論在戰國時期在「曾侯乙墓」中挖掘出來的「十弦琴」、「五弦琴」,還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挖掘出來的「七弦琴」,都和我們現在的古琴制式差別較大。
  • 「七弦漫彈」 古琴公益講座走進河口
    此次講座邀請了大學古琴專任教師,東營市古琴協會會長,中國琴會會員張良傑來為河口區古琴愛好者講述古琴的前世今生,並對學員們彈奏的古琴曲作交流點評。  講座中,張良傑重點介紹了古琴的由來、文化底蘊、構造,並與學員演繹傳統古琴曲片段和古琴名曲。從「高山流水覓知音」的佳話,到「醉於酒、隱於狂」的暢然,張良傑演奏得悠揚婉轉,十分動聽。
  • 古琴藝術之美——一個文化的奇蹟
    三類音色,天籟、地籟、人籟俱在七弦古琴之中。因其以上諸多優點、古琴成為眾樂典範。古琴的文化內涵古琴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要對古琴曲的美感和神韻作整體把握,既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知識,也需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此處著重從文化視野方面作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