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使命的

2020-12-17 張坤優

01 問題根源:認知不同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認知世界裡,我們總是用現有的認知去評價一個人,一件事,一種行為,一種現象。但殊不知,在我們認知之外,還有更大、更多的認知是我們不知道的。因為這些不知道的認知存在,所以有時候,我們很難理解別人的態度與行為。此時,分歧,不理解,誤解,批評等行為就會出現。這也就是問題的根源:因為每個人和每個人的認知不同。

02 改變來自內心

其實,我們是很難去改變一個人的。不管是用心良苦的勸解,還是意味深長的談話,甚至是用批評或者更為激烈的手段,都不能讓一個人徹底的改變。可能會出現因親情、愛情、權威、權力暫時的屈服,但不會長久。因為所有的改變,必須是來自一個人的內心,必須是來自本人:決心要改變。其他的改變,都將會是曇花一現,不能長久。

03 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和認可裡

因為改變是來自內心,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各種語言,各種手段,付出更多等,讓別人改變,都將是徒勞的。我們一定要分清,所有這些形式背後,都會有一個無形的手,用於控制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因為行為是表象,我們要看清行為背後的目的。即一個人對你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行為,是由它背後的目標決定的。不要被眼前的虛幻給迷住了,要認清對方的目的,進而分辨這個目的,對於自己是不是想要的。如果符合自己的目的,那就去改變,去做。如果不是,儘量不要屈服,即使這不符合大眾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因為你要時刻記著,時間寶貴,人生有限,我們要按自己的意願活著,哪怕這種活法會引起別人的討厭,自己也要堅持。我們無需按照別人的期待活著,也無須得到別人的認可。因為活在別人的期待和認可裡,那是別人的人生,不是自己的。不要讓別人的開心,而讓自己不開心。要明白,能對你人生負責的,只有自己。因為只有自己能評價:我這一生是活的快樂,還是不快樂?是值得還是不值得?是有價值的一生,還是充滿遺憾的一生?而所有的判斷,是來自於自己期待和認可,即自己目的和使命。

04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使命的

每個人都不是隨隨便便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有使命的,或者說是天命。當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了我最願意做的事情,即使付出一切,沒有報酬,沒有權利,沒有回報,都願意去做的事,那或許就是冥冥之中「無形的力量」賦予我們使命。這時候,不要懷疑自己,不要在乎別人的目標,堅持去做就好。

要做到,當自己老的時候,回顧這一生,能夠說: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這世間留下了我的使命印記。這個印記:百年,千年,萬年之後,仍能積極地影響這個世界,那麼,在我看來,這就是有意義的人生。

所以,請反問自己:在這個世間,我將要留下什麼樣的使命印記?

張坤優

2020/12/15

相關焦點

  •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意義呢
    一個人的格局不能夠太小,你要想成為一個士,你必須得有一個大的格局,就是宏大,廣博。你有一個更遠大的理想和夢想。你像我們做一個企業,無論你企業多大,一開始三四個人註冊一個公司,你也要有使命、願景、價值觀,這就是弘毅的這種態度。所以「任重而道遠」,你得知道每一個人,當你有志於仁的時候,一定是「任重而道遠」的。
  • 領悟使命才能隨欲所欲而不逾矩:使命-願景-OKR-每個人的O及KR!
    這篇文章有一些自己獨到的創見,是你在其它地方看不到這樣的一個觀點,吹牛嗎?當然牛皮可能用現實捅破,OKR 其實是演繹思維+系統思維!但OKR要如何演繹呢,這裡有兩個前提,一個大前提及一個小前提,想一想大前提是啥,小前提是啥,我們是否能取得共識呢?
  • 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過客
    人從出生到終老要遇到2920萬人,有的人成為了你的家人,天天陪伴,有的人成為了你的朋友,隔三差五小聚,有的人只是陌生人,也許只是在人群中瞄了一眼後來你長大了,家人不能時時陪在身邊了,他們說,去吧,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 《人生海海》:每個人都是一座大海,海下面有波濤洶湧的故事
    有的人選擇音樂,有的人選擇設計,有的人選擇運動.....我的選擇是看書,無所謂好壞,只是個人選擇,性格不同而已。書,更是我對抗乏味的生活和平庸的人生的一劑良藥。是一股清流,如同森林裡那一股清幽的風。樊登和周國平有一段關於人生意義的討論,特別有意思。
  • 每個人都有既定階段的人生課題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該做的事。上 學除了人生前二十年我們在學習以外,基本上大學畢業踏入社會以後我們就有自己人生的自主選擇權和決定權。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是提前結束學業,早早步入社會工作。按照正常學業軌跡來說,中國現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即便是貧困人口也可以上完初中,高中是否能讀,一個是你自己的主觀因素,一個是客觀因素決定的;我們在這兒不討論學業一定要達到什麼程度;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不一樣,但人生的大方向每個人都一樣。
  • 何超總結2020年:特殊難忘的一年 每個人的存在都有自己的使命
    何超:「踏實可能是這一刻唯一能用來形容心情的兩個字了,2020不容易的一年,特殊的一年,也是難忘經歷的一年,1.7號從杜拜開始12.14日從多哈結束,從未缺席過一堂訓練課,認真對待每一次站在場上的機會,每個人努力對待工作的樣子都很可愛,每個人為了家庭奮鬥的樣子也很珍貴,現在應該是為今年畫上一個句號,有遺憾,有不甘,但是對自己又是一種生活經歷,感謝這一年讓我們很安全完成比賽的工作人員醫護人員
  • 《36歲,人生半熟》:通往自由的路,就是找到人生的使命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不同的使命,有的人只是為了做生命的旁觀者,有的人為了做某件事而來,而有的人則是為了還債,還有的是累世的修行人,此生帶著前來。很多人崇尚自由,卻不知何為自由。有很多錢就是自由嗎?住上大房子就是自由嗎?按照人生的軌跡,結婚生子,就是自由了嗎?
  •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呢?用一生的時間,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人活著的一生,從自己哭著出生,來到這個 世界,到別人哭著,送你離開這個世界。這中間的過程就是我們的人生。人生的好壞,前半生靠命,就是出生的家庭決定的,後半生靠運,就是靠自己的選擇和努力決定的。人活著,總是在探尋,自己為什麼活著?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節奏
    一樂日記今天有的人21歲畢業,到27歲找到工作;有的人25歲才畢業,但馬上就找到了工作。有的人沒有上過大學,卻在18歲找到了他們熱愛的事,有的人一畢業就找到好工作,賺到很多錢,卻過得不開心。有的人畢業後選擇了間隔年,並找到了自我,有的人16歲的時候就確信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但卻在26歲改變了想法。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一切都準時
    最近有個演講,不到4分鐘,卻戳痛了無數人的心,被譽為「今年最好的演講」。哪怕再忙,也要花4分鐘看,花10分鐘思考。
  • 每個人都有人生的低潮期,坦誠面對吧!
    每個人都有人生的低潮期,坦誠面對吧!01李安最初去好萊塢發展的時候,遭遇到了很大的挫折,曾蟄伏六年做「家庭煮夫」,靠攻讀博士的妻子微薄的薪水度日,在此期間,兩個兒子相繼出生。為了緩解內心的愧疚,李安每天除了在家裡大量閱讀看片、埋頭寫劇本以外,還包攬了所有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的。
  • 李善友:2021,人生皆有意義,使命終將降臨
    所以,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如果你能一下子找到「一」,就會有極大的確定性,這會對你的人生產生極大影響。正如《教父》裡所說,那些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了一輩子都看不懂本質的人,註定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
  • 讀《擺渡人》,每個人的人生之海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擺渡人
    《擺渡人》的作者是克萊爾·麥克福爾,他懷著對「人死後會發生什麼」的好奇展開了創作,再加上希臘神話冥府渡船人故事構成了《擺渡人》。從少年人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溫情,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所見所感,道出所有人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終極幸福的嚮往。
  • 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條件,但每個人都有內心深處的能量
    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條件,不是每個人都足夠有錢,不是每個人生命中都會有很好的父母或者老師。有人生而富足,家境優越,父母親和;有人生而貧瘠,一貧如洗,負債纍纍,上不起學,甚至遭受暴力的威脅。這人生的複雜多變,情況萬千,不可勝數。但是!我們都是人,我們都有著自己的潛能和能量。
  • 蔡志忠: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及時找到人生的那把刷子
    近日,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在杭州舉辦了「及時找到人生的一把刷子——蔡志忠70年人生感悟讀書分享會」。這是他2020年第一場籤售會,不少書迷紛紛慕名而來。在現場,蔡志忠以他的新書《我命由我不由天》為例,與讀者分享70年人生經歷:「3歲半開始思考人生,4歲找到人生之路,決定要畫畫一輩子。」「畫漫畫謀生大概有十萬分之一的機會能夠成功。」「我15歲開始正式畫畫,也是苦過來的,有過住在幾平米榻榻米工作室的苦日子……一個月要賣掉四百多張畫,才夠支付房租。」
  • 早安 金句~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航道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航道,我是Rita每天與你分享動人的好句子,開啟美好的一天,今天分享的句子來自~  To most men, experience is like the stern lights of a ship which illuminate only the track it has passed.
  • 人生,每個人,都會有一齣好戲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演員靠演技演繹角色,人們以現實生活落入戲裡。正所謂人在戲中,生活就是人生的戲。戲是以前人的生活故事做劇本,人以當今生活過程做體驗,為明天戲的故事積累素材。戲是為了豐富現實生活,為人們增添樂趣娛樂大眾。
  • 人這一生必達的使命是什麼?
    絕大多數有覺悟的人屬於這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深度覺醒即:明心見性,明白自己人生的意義。這個階段的人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做出正確選擇,並且矢志不渝,堅持不懈地努力,最終實現宏圖大業。第三個階段終極覺醒即:大徹大悟,從自我走向利他。明白回饋於社會是畢生所願。幫助蒼生,解救蒼生。
  • 有內涵的經典句子,人生的每個抉擇都像個賭局,輸贏都是自己的
    五 * 在我們考慮很多事情的時候,都習慣從我們自身的有限經驗出發,對未知的事情進行揣度,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那些經驗也許並不適用。六 * 找到自己生活的使命所在,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遠遠勝過他人的目光和期許。現在就回歸到自己的心靈,了解自己,傾聽內心的需求,做你希望成為的人。人活著就是為了做自己的主人。
  • 社會實際情況,缺什麼,然後從「缺什麼之中」去發現人生使命!
    在哪裡去發現自己的使命,從客觀需要及主觀需求之中去發現自己的人生使命,談起需要,其實指向兩個方面,其一是指生理處於匱乏狀態,其二是指心理處於匱乏狀態,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處於匱乏狀態,其實這兩種匱乏狀態反映了人的客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