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層酥派是每個烘焙人必學的基礎配方。因其鬆脆口感,被廣泛地用於製作各種酥皮產品,例如羊角麵包、拿破崙蛋糕等,是甜品店裡熱銷的產品。
製作一塊好的酥皮的關鍵在於開酥,想要做好這一步不是很簡單哦!很多人在開酥的時候遇到各種小麻煩,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開酥那些事兒吧~
你是不是也會遇到這些情況呢。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有很多種,配方比例不對,製作手法出現問題,亦或是原材料的選擇,等等。
想要製作好的千層酥派,那就要從根本上去了解,我們繼續往下看吧~有關千層酥派的理論有很多。然而,歷史學家認為這種製品出現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約15世紀)。到了16世紀,這種糕點相當流行,巴黎一個修道院專門開發千層餅(feuillantine pastry)糕點,這種產品的訂單品名用的是「Les Feuillantines」。這種千層酥餅的特徵是有許多含空氣薄層麵皮,這種含氣效果由含黃油麵團束縛蒸汽所致。其中之一是,以法國古典主義的風景畫家而聞名的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在年輕時,曾經以糕點師傅的身份研修,創新出來的做法。他在做好的派皮麵團裡忘了放入黃油,只好將其包在派皮中進行烘烤,結果就出現了層層疊疊的美味糕點。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千層酥是由失敗中偶然創作出來的糕點。另一個傳說,千層酥是由孔代親王(prince de Condé)家的糕點師傅Feuillet所創作出來的。feuilletage與Feuillet的名字很相似,所以據說是由此而來,也是相當有趣的故事。
![]()
開酥,是指在麵團中裹入油脂、經過反覆摺疊形成數百層麵皮、油脂、麵皮分層效果的過程;再一經烘烤,麵皮中的水分受高溫汽化,水蒸氣膨脹衝擊麵皮就會形成層次分明酥脆可口的酥皮。製作千層酥派的麵團可以稱為摺疊派皮(pate feuilletee)。
理論上來說,中式酥皮和西式酥皮的開酥過程是相同的。
* Feuille就是紙片、葉片等意思,也表示許多薄層相疊的意思用這種麵團製作而成的經典產品:千層派、蘋果修頌、國王餅等。
![]()
最常用的千層酥開酥方法,用麵粉、鹽和水製成的基本揉和麵團,包裹住黃油,將其擀壓成帶狀並摺疊。通俗來說,粉包皮法就是用麵皮包裹黃油開酥的做法 。烘烤完成時,入口即化,是摺疊派皮製品中不可或缺的。但當其包裹住水分較多的材料時,因吸水性不佳,所以麵團的中央會成為一片口感不好的板狀。Inversé就是相反的意思,和粉包油法不同,反轉法是將黃油與麵粉混合後,再包裹住稍軟的基本揉和麵團後摺疊製作。因黃油中所含有的水分被混拌進去的麵粉所吸收了,所以黃油與麵團的溶合較少,烘焙完成時的完成度及入口即化程度更佳。速成法也稱之為快速摺疊派皮feuilletage rapide,à la minute是指短時間內完成的意思,也就是快速摺疊派皮的意思。做法是在麵粉中加入切成小塊的黃油、鹽和水,混拌後製成麵團,並將其擀壓成帶狀加以摺疊。黃油層就會被切成小段了。烘烤完成時,可以蓬鬆脹大有鬆脆的口感,但口感稍硬也較不溶於口。摺疊派皮與普通千層酥派中間的性質相同,所以即使搭配了水分較多的奶油或水果,其口感也不會消失。* 不需另外製作基本揉和麵團來包住黃油,靜置時間也可以不用很長,製作後如經長時間的放置,膨鬆的口感會變差,所以應儘早使用完畢。
黃油凍得太硬的話,摺疊時會容易斷裂,不易擀薄;黃油太軟的話,擀壓過程容易融化,不能達到起酥效果。室溫過高、擀壓時間過長、黃油片移位等,都可能導致千層酥派漏油。因此在夏季製作酥皮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室溫。一般採用四折四次法或者三折六次法,這樣的千層酥皮具有最佳的膨脹度和口感。
今日的千層酥派的知識科普就分享到這裡了,之後我們有更多新內容分享給大家!
如果小夥伴有疑問或者有想了解的烘焙知識,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