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阿箬和白蕊姬: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人要有自知之明

2020-12-21 夕言細語

我是用文字溫暖你的夕言,點擊上方藍色按鍵關注我哦。

有人說,「捧殺」是毀掉一個人最狠的方式。

何謂「捧殺」?就是對一個人無盡寵愛,把她捧得高高的,一直高到德不配位的地位,這個人就會自大輕浮,自以為是,然後這個人就會因為自大而犯下更大的錯誤。

的確,沒有人能夠抵擋日復一日的糖衣炮彈,誰不喜歡被稱讚呢?所以,當讒言足夠順耳,足夠美麗的時候,誰還會在意那些逆耳忠言呢?

在《如懿傳》這部電視劇中,霍建華飾演的乾隆皇帝就被大家稱為「捧殺帝」,因為他對不少女人都用過「捧殺」這一招。

就比如背叛陷害如懿的阿箬,以及作為太后棋子被安排到自己身邊的白蕊姬。他用如出一轍的手段對付這兩個女人,讓她們的下場和結局慘不忍睹。

是啊,寵你的人真的不一定是愛你,也許他只是想害你而已。

阿箬:在欲望深淵中沉淪的女人,終究會被欲望給吞噬

阿箬是如懿的陪嫁丫頭,本該是她最能信任的人,但這個女人心高氣傲,總覺得自己長得漂亮,身份也高貴,和其他宮女不一樣。於是,常常出言不遜,惹出禍端。

如懿是個心地善良的女人,她對阿箬的縱容又要比別人更多幾分,可沒想到,隨著如懿地位的一步步高升,阿箬也就更加囂張跋扈。

如果只是如此,其實也沒有什麼,畢竟寵妃身邊有個厲害的宮女,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可是阿箬不是個安分的人,被皇上誇了一句後,就飄飄然到認為自己可以吸引皇上,於是,就打扮得更加豔麗。

這樣出格的行為終於讓如懿無法忍受,其實如懿只是想讓她有點自知之明,以後不要步上自己的後塵,找個心愛之人平淡卻幸福地過一生。

可誰想到,訓斥了她幾句後,她竟就因此和如懿離了心。尤其是她被貴妃罰跪在雨中六小時,如懿為了讓她長記性沒有給她求情,而正好被心懷鬼胎的嘉嬪給救了以後,她就徹底恨上了如懿。

一個沒有自知之明的人,永遠不會知道到底誰是真心對她好,誰是想要害她。就這樣,皇后和嘉嬪利用阿箬陷害了如懿。

先是儀貴人懷孕之後突然遇到毒蛇,阿箬引著如懿恰好出手相救。到後來如懿又不得不照拂儀貴人安胎,阿箬是如懿的人,便在儀貴人的炭火裡動了手腳,導致儀貴人胎死腹中。

她們找了人證物證,順理成章地把所有的事都推到如懿身上,面對著儀貴人和玫貴人的孩子被同樣的手段給迫害,如懿百口莫辯。

皇上知道這不可能是如懿做的,可是他沒法證明,只好眼睜睜看著如懿被眾人誣陷,然後暫時送她進冷宮,避開這些是非。

如懿沒有辯解,只是不可置信地看著阿箬,她不敢相信這個自己當做親妹妹來疼的女孩,竟然會背叛自己。

如懿的離開,和阿箬的「得寵」幾乎是同步進行,很多人都以為是皇上徹底厭棄了如懿,卻不知這是皇上的一招狠棋。

他就是要利用阿箬,讓所有人都覺得自己和如懿感情徹底破裂,這樣才能夠讓如懿暫時避開這是非漩渦的中心地帶。

與此同時,他也明白了另一個道理,那就是自己對一個女人越是寵愛,其實就越是在害她,既然如此,他就狠狠地「寵愛」阿箬,讓她自取滅亡。

皇上在整治阿箬的過程中,用了三個狠招。

第一招就是寵幸阿箬。在如懿進入冷宮後,他立刻把阿箬封為慎貴人,這樣的目的是把阿箬鎖定在自己身邊。做了皇上的女人,那就一輩子只能留在皇宮,用皇上的話說就是「生是紫禁城的人,死是紫禁城的鬼」,永遠也跑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第二招就是常常讓阿箬侍寢,總是無緣無故給她加封,造成自己很寵愛阿箬的假象,讓皇后、貴妃們都對她心生嫉妒,恨不得除之而後快。果然,阿箬很快就被幾位嬪妃視如猛虎野獸,而阿箬也是個沒腦子的女人,甚至以為皇上是真的愛自己,於是對嘉妃等人出言不遜,被更多人厭棄。

第三招就是不斷讓她侍寢,卻從來不讓她碰自己,而是讓她每晚跪在龍床前,想想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這樣的懲罰不僅膝蓋受不了,被輕賤的感覺更是幾乎讓阿箬崩潰,久而久之,阿箬的性子被折磨的越發的張狂,也就很容易露出馬腳。

看看皇上對阿箬做的這些,就知道他有多恨這個女人,也就能夠知道他到底有多愛如懿。所以說,有時候一個人對你寵溺到不行,不一定是真的愛你,也許只是想置你於死地而已。

阿箬最後的結局非常悲慘,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一個女人不能心氣太高,更要有自知之明,當你的能力撐不起你的野心時,你就該腳踏實地。一味虛榮,只能讓你在錯誤的道路上走更遠。爬得越高,就摔得越狠。

白蕊姬:寵你的人不一定愛你,請看清自己的位置

玫貴人白蕊姬在成為妃嬪之前是南府琵琶伎,出身卑微、貪戀榮華、視富貴如命,仗著自己的美貌,在為皇上彈奏的時候故意彈錯音符,以此來引起皇上注意。

之後,她受乾隆寵幸封為答應,是乾隆登基後納入後宮的第一為妃嬪。這個女人自恃清高、伶牙俐齒、囂張跋扈、恃寵而驕,簡單來說就是觀眾常說的那種活不過兩集的人物。

可是啊,玫貴人卻沒有如大家所願很快下線,因為她是太后的人,簡單地說,就是一顆被太后利用攪亂後宮的棋子。

初次向皇后問安,就不將一幹嬪妃放在眼裡。因為頂撞高貴妃,被高貴妃掌摑,而後自己用白玉丹造成傷口無法復原,以此誣陷如懿。

得到皇上寵愛的白蕊姬在後宮中極其囂張,在得知自己懷了皇上的子嗣之後,更是格外膨脹與跋扈,輦轎衝撞慧貴妃,張口閉口便是自己要生下皇帝登基之後的第一子,這樣的她,在後宮這是非之地,自然成為了眾矢之的。

為了孩子康健,太醫總是叮囑白蕊姬要多吃魚蝦貝類,她也欣然接受了,每一食必有此物。

但白蕊姬不知道的是,海鮮中早就被高貴妃下的微量水銀之毒,結果最後胎兒生下來就先天虛弱,呈鬼胎之狀,畸形胎一生下來即被封進棺槨焚化,白蕊姬也因此被禁足雨花閣。

最終,白蕊姬被賜死,僅有一條白布遮體。

在臨死前,白蕊姬寒心自己生下死胎之後,皇上不僅沒有半句安慰,反而將自己囚禁了起來,可她並不知道,皇上其實也從未喜歡過她,只不過就是利用而已。

白蕊姬說,自己不過是一顆棋子,這一生,終是不由自己。

說真的,白蕊姬所說,後宮中的女人一生不由己這一點我很贊同,畢竟在那個時代,身處那個位置,所有女人都是為了爭得皇上恩寵而費盡心機,更有些女人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而做出許多壞事。

可是白蕊姬從一開始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蠢笨異常,她從來不懂得分析自己的處境以及遭遇的事情,所以才被人頻頻利用和殘害。

如懿被阿箬誣陷為殘害白蕊姬皇子兇手之後,白蕊姬鞭打如懿,而在追查兇手之時,又受到金玉妍蠱惑,認為富察皇后是真兇。此後白蕊姬與金玉妍合謀,先剷除七阿哥永琮,又在南巡之時害富察皇后落水。

她先後被太后、金玉妍利用,後又成為皇帝的棋子,這樣一個像「牆頭草」一樣的女人,不是沒腦子又是什麼?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好,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事情,只要發生就會有原因,當一個人喜歡你的時候,你應該問問自己「憑什麼」,當一個人恨你的時候,你也該問問自己「為什麼」。

只有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才能夠在面對大喜大悲時都理智冷靜,也只有做到了這樣,你才能真的遇見屬於你的幸福。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人要有自知之明

古人講:「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講得通俗一點就是:有德有才,是精品;無德有才,是毒品。

阿箬和白蕊姬這兩個女人,都被乾隆皇帝給「捧殺」,可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她們自身有太多問題。

聰明的女人,從不會因為別人對自己的喜歡而沾沾自喜,更不會因為被人對自己的吹捧而忘乎所以,她們會時刻問自己,到底自己該相信什麼,不該相信什麼,然後用心分辨,理智接受。

只有傻女人才會總是想要得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然後終日惴惴不安,因為害怕失去而做更多害人害己的事情。

請你一定要想想,如果一張桌子只能承受10斤的重量,可我們卻要給它放上100斤,那它就一定會發抖、崩潰、直至倒塌。

人其實也是如此,阿箬最後的在瘋魔的情緒下露出馬腳,說起當年的事情前言不搭後語,白蕊姬像個瘋狗一樣被所有人利用。她們犯下的最大的錯,就是覬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於是成欲望反噬,最終一無所有。

所以,你一定要記得,屬於你的東西才能夠讓你安心享受,不屬於你的,就算用各種手段搶來了,你也會終日惴惴不安,害怕失去。當你的能力還不足夠駕馭你所擁有的一切時,這些對你來說就不是幸福,就是災難。

人生很長,沒必要慌張,慢慢走,細細想,當你越來越強大的時候,一切美好才會如約而至。

《斷頭皇后》中有這樣一句話:「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阿箬和白蕊姬一樣的女人,她們總以為命運之神會青睞自己,卻不知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每個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要享受福報,先要修好自己的德行;種善因,才能得善果。

我們大多數人這一生都只能平平淡淡,但這又有什麼不好?我覺得,一定要先做個善良的人,有好的人品和正確的三觀,至少這能讓我們在漫漫人生中活得更坦然。

就像如懿,雖然此生悽苦,但此生無憾。

我是夕言,專欄作者,人不老心也不老的大齡少女,喜歡寫溫暖的文字,做感性的節目,已出版《你的餘生,與我有關》,如果你有故事,記得來找我。

相關焦點

  • 厚德才能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清華大學有個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事實上,「厚德載物」這個成語出自《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君子的品德應該如大地般厚實,這樣才可以承載萬物。具體到每一個人,「物」則是指的福報、享受和待遇等。德厚才可以承載得了相應的福報。那麼,德不厚會如何呢?
  • 一天一個成語·德不配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其中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為《易經》裝上了翅膀,注釋了《十翼》,其中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到底指什麼?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所追求,或榮華富貴,或恬淡自由,或安於現狀,或奮鬥不止。但無論哪種人生,終極的希望一定是:平安、順利、沒有災殃。對於此問題的闡述、說法,中華典籍與民間諺語非常多,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如懿傳》:阿箬與海蘭同為貴人,為何阿箬卻被後宮眾人所鄙夷?
    導語:《如懿傳》:阿箬與海蘭同為貴人,為何阿箬卻被後宮眾人所鄙夷?而身為《甄嬛傳》姐妹版的《如懿傳》同樣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宮鬥劇,而在《如懿傳》中有這麼一個問題,阿箬與海蘭同是貴人的位子,海蘭成為了如懿的姐妹,為何阿箬卻後宮眾人所鄙夷所欺負呢?首先從身份上就不一樣,海蘭出生便是繡女不是普通宮女,而且海蘭是珂裡葉特氏蒙軍旗。雖然沒有多高貴,但與阿箬索綽倫氏相比是完全綽綽有餘的。
  • 《如懿傳》中同為貴人,海蘭受人尊敬,為何阿箬卻被人瞧不起?
    而與《甄嬛傳》同一編劇、同一類型的清代後宮古裝劇,《如懿傳》同樣的精彩,該劇在第三屆金骨朵網絡影視盛典中獲得年度品質網絡劇獎。《如懿傳》是講述甄嬛當太后時,烏拉那拉·如懿與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一生從恩愛相知到迷失破滅的婚姻歷程的故事。兩者一前一後,原著作者流瀲紫在完成《甄嬛傳》原著小說後就已經開始著手《如懿傳》小說的創作。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我讀了三遍,太透徹了
    導語「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訓誡,意在告訴我們,自身的德行及福報要與所處的社會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違背自然規律行事會受到報應。原句出自於《周易·繫辭下》: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因為我們的財富、智慧、名望、地位,都需要德行來承載。
  • 《周易》名句賞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通常會把它譯為:如果自身的德行與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不相匹配,那麼就必然會招致災禍,出自《周易·繫辭下》。孔子在提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論斷時,從三個方面做了具體詮釋,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老祖宗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民間俗語「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就是這樣一句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說的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與他的地位不匹配,那麼就一定會有災禍出現。雖然這句俗語看起來有一點迷信色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血淋淋的例子,這不得不讓人們相信這句俗語的威力。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這就是此文筆者要剝離的話題。許多人通常都只會這樣認為:如果是一個德行不好的人佔據了很高的位置,那麼就很容易會形成禍患。要知道:一個無德之人如果佔據了很高的位置,在這件事的對立面就必然會有一個有德之人佔據很低的位置。也就是說,不光是無德之人佔據了高位就叫是德不配位,如果是一個有德之人處於低位,這也可以說是德不配位。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有些人發財了就出事?
    願意就四個字:德不配位……我們常說:財富,地位,智慧,早先的人們把他用一個統稱的詞:物。也就是說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引來福報。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有一詞叫:厚德載物。《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如懿傳》解讀:白蕊姬失子到如懿入冷宮,金玉妍下的一盤大棋!
    你怎麼這麼容易就和五王爺弘晝一起就想著謀害愛新覺羅·大豬蹄子·弘曆呢?弘曆死了,你當誰的皇后呢?)的人之後,光榮的和著她身體裡的毒,和觀眾說拜拜了!(別急著知道她死沒死,還有第二部,你要知道她還要和大豬蹄子弘曆過著怎樣沒羞沒臊的生活呢!)
  • 古人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否有道理?生活中不妨謹記
    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寓意《周易·繫辭下》記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和自己所處的地位不相匹配,必然會導致災難誕生。德行不好的人卻有尊貴的地位,力量太弱小但是卻身居要位,都不利於事情的發展。一個人的德行和他的地位不相匹配,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比如一張桌子只能夠承受20斤的重量,但是強行放置50斤以上的重物,桌子就會難以承受這種重力,最終就會被壓力徹底壓垮。所以對於一個人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
  • 如懿傳阿箬上位 如懿傳阿箬爬龍床
    如懿傳阿箬上位如懿傳:阿箬背叛如懿上位,只不過是乾隆為保護如懿而設的局!《如懿傳》熱播,不知道大家追劇了沒有,劇中出現了一位和之前《延禧攻略》中的爾晴一樣討厭的角色,還記得爾晴曾經是富察皇后的侍女,但是搶了女主的男人,還害死了白月光皇后,當時播出的時候大家集體呼籲爾晴趕快下線。但是《如懿傳》中也出了一個堪比爾晴,不,甚至比爾晴更讓人討厭的角色,就是如懿的陪嫁侍女阿箬。實在是讓人反感。
  • 如懿傳第13-14集劇情介紹
    貴妃列舉阿箬諸多過錯,命人責罰阿箬,阿箬被連續打了幾個耳光,如懿看不下去了,提出要帶回阿箬回去管教,否則打傷了阿箬她還要當差臉上也不好看,貴妃斥責如懿管教不嚴之罪,貴妃也思付真的打傷了也不好,看看天空即將下雨,因此藉口累了回宮休息,但是責罰阿箬在這裡跪足六個時辰,同時也罰如懿抄寫經書100遍,今夜子時之前送至安華殿送去焚燒。
  • 「如懿傳」05 富察夫人提醒皇后要提防如懿,白蕊姬登場
    ,要提防高氏和烏拉那拉氏,尤其是後者,當年若不是先帝橫加阻撓,現在皇后的位子可就是她坐著,好在兩人還未有子嗣,不會制衡到皇后。如懿就去問皇上,倘若男人只可以有妻室而沒有妾室會怎樣,皇上一聽就知道如懿被郎世寧「毒害」了,很是不悅,如懿卻覺得自己越說越有道理,要是世間人人都可以做一心人,做不了就可以自願分開,挺好的呀。
  • 《如懿傳》皇上寵阿箬:從沒有半點喜歡,不過是一種「捧殺」
    #情感劇評01看《如懿傳》,我有想到阿箬會變壞,但是當她真的背叛如懿的時候,我跟如懿一樣懵了,很難接受,一個人到底會壞到什麼地步,竟然在一夜之間如此背信棄義?總是有些人會在沒有自知之明,阿箬的命運是咎由自取,一個沒有自知之明,背信棄義的人不值得同情。02阿箬之所以背叛如懿,除了自己心高氣傲,還有她穿得豔麗被如懿斥責之後離了心,更為關鍵的是她在大雨中跪著被嘉嬪給救了。
  • 《如懿傳》惢心和阿箬截然不同的命運:好命的女人,都活得很通透
    #情感劇評01最近我一直在看《如懿傳》,時隔兩年,才看此劇,越發懂得如懿這個人,她是被自己的愛情和婚姻給困住了,像極了現實中的很多女人,身在其中,感情由純真而漸漸變得離心,直到不愛了。惢心是屬於求仁得仁,而阿箬是屬於因果報應,自己心比天高,沒有自知之明,也只會落得一個悽涼的下場。惢心和阿箬,同樣是如懿的貼身侍女,一個嫁給心愛之人,婚姻美滿幸福,一生順遂;另一個背叛如懿,昧了良心,企圖攀高枝兒,得到了才知道自己不過就是個「賤婢」,照樣被人看不起,最終是上吊自殺,就連屍首都被燒成灰燼。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對照下面看看你的德夠了沒?
    一、口德——得饒人處且饒人 1.直話:可以轉個彎說 2.冷冰冰的話:可以加熱了說 3.批評人的話:一對一的說,要顧及別人的自尊
  • 2018年如懿傳(電視劇)1-87集劇情介紹
    長按👆識別如懿傳第13集劇情介紹  貴妃懲罰如懿抄寫佛經百遍 阿箬被罰對如懿暗生恨意  貴妃列舉阿箬諸多過錯,命人責罰阿箬,阿箬被連續打了幾個耳光,如懿看不下去了,提出要帶回阿箬回去管教,否則打傷了阿箬她還要當差臉上也不好看
  • 如懿傳:玫嬪白蕊姬結局悽慘,白布裹屍,送回娘家!
    又因與高貴妃一樣會彈琵琶,被網友稱為「小琵琶精」白蕊姬出身蘇州,擅彈月琴,後因先帝喜好而改學琵琶。雖出身卑微,但自恃清高,伶牙俐齒,早年囂張跋扈,恃寵而驕。初登場時16歲,比如懿小2歲,為太后安插在乾隆身邊的眼線。新妃朝見時自恃得皇帝寵愛,譏刺慧貴妃被其掌嘴。療傷時利用白花丹自毀容貌,陷害如懿,以致皇后富察琅嬅險些誤斷此案,太后乘機插手宮中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