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是我國臺灣省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約278萬,其地位在臺灣省僅次於臺北。
高雄是臺灣的重化工業基地,在上世紀70年代的"進口替代戰略"時代,建立了大量鋼鐵石化等大型產業。現如今那些產業都成了夕陽產業,那個時代大量的年輕工人現在都熬成了六、七十歲的退休老人。這些年,高雄的年輕人口大量外流,人口老化,財政負債纍纍,所以被人吐槽整個城市"又老又窮"。
走馬觀花,高雄的市容市貌給我的粗略印象,城市體量很大,僅次於臺北,但建築風格基本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水準,和大陸很多的二、三線城市已無法相比。
這是高雄市中心一條繁華的商業街,建築風格和體量給人一種"縣城"的既視感。
街頭小汽車不算太多,很多市民出行以方便靈活的摩託車(臺灣叫機車)為主。這和高雄狹窄的街道和停車場地倒也匹配。假如這些摩託車都換成汽車的話,相信高雄立馬就會變成一座"堵城",堵成一鍋粥。
轉了半天,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座比較有現代風格的百貨大樓,入駐有不少奢侈品牌。這種新風格的建築在大陸的城市裡早已是司空見慣了。
高雄港是世界貨櫃運輸的大港之一,曾長期位居世界貨櫃吞吐量第三大港,僅次於香港與新加坡。但隨著大陸港口的崛起,高雄港的吞吐量排名從2000年之後開始節節敗退,2000年被韓國釜山港超越,2002年被上海港超越,2003年被深圳港超越,2008年再被廣州港和寧波舟山港超越,目前世界排名已掉出前10。
其實高雄原名叫"打狗",1920年日本殖民者覺得不雅把"打狗"改成了"高雄"。(在日語中,"高雄"兩字的發音和"打狗"是非常接近的)高雄市西側的"西子灣"是欣賞夕陽美景的好地方,一向以海濱、礁石、夕陽而知名,是臺灣八景之一。
高雄市內的民居。
高雄市內的高層公寓。
這是高雄市最壯觀的一段天際線。中間最高的建築為高雄85大樓,地上有85層,高347.5米,1999年落成時曾是臺灣的最高建築,後被臺北101大樓超過,現為臺灣第二高摩天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