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讓全國人民陷入了恐慌,停產、停工、停課,所有可以停的全部都停了下來,包括浮躁的人心。本是忙忙碌碌的新年之初變成了大規模的家裡躺,這讓本就倦怠的年輕人充分地享受了一次理直氣壯的不知歸期的休假。
「啃老族」、「蟄居族」的興起讓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失去生活的方向,喪失工作的動力,成天忙碌卻越來越窮。生活越來越美好,而我們卻越來越不想工作,到底是因為我們變懶了,還是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了,壓得我們無法呼吸,只想逃離?
波波夫的這本《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帶我們一起直面新經濟背景下,「工作」在年輕人眼中是如何定義的。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不可能打工。做生意又不會做,'偷'這種東西才能維持得了生活這樣子。」讓我們認識了人稱「竊·格瓦拉」的周某,同時也在網絡上吹響了「廢柴」集結號。一個以竊為生的人瞬間成為了二次元的精神偶像,讓眾人在審醜群嘲中找到了自嗨的點,不想工作,只想發財成為了一群人的生活態度,而人們對於「竊·格瓦拉」的群嘲一定程度上是對自身的一種心理安慰,因為我們的思想其實和他沒什麼區別,只是我們沒有他那種坦率的膽量罷了。
如果說「竊·格瓦拉」不想工作是因為懶,那麼「不工作大叔」的存在同樣也是年輕人越來越牴觸工作的原因之一。例如日本有些公司十分注重「終身僱傭」,其好處在於人員流動小,相對穩定,但是其弊端也同樣不容小覷,穩定的工作環境會產生許多位居高位卻不盡責任的老員工。這種「不工作大叔」讓越來越多的能力高的年輕人冒著隨時被辭退的風險看著他們偷懶不工作,又不會被開除不火大才怪。這種弊端不僅僅是存在於他國,相信我們這裡也有相同的情況,這種社會弊端同樣會引起年輕人對於工作上的倦怠。
在本書中我們看到工作倦怠已被聯合國正式認定為一種「職業現象」,是由於長期未能妥善的控制工作壓力而造成的綜合症。而它所具有的三個特徵相信大家一看便會自動認領:感覺精力耗竭或耗盡;心理上與本人工作的距離感加深,或對本人工作感到消極或厭倦;工作效率下降。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地釋放壓力,擺脫工作倦怠的狀態呢?
波波夫以年輕人的角度帶我們深度剖析在新經濟體系下,認清倦怠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而年輕人又該如何努力擺脫倦怠的困境,認識到倦怠的嚴重性。就像《中國新聞周刊》副總編劇陳曉萍分析的那樣:波波夫試圖剖析得不想工作的年青一代,看似一地雞毛的痛苦,但千萬不要小看這一地雞毛的痛苦,雖然細碎但也能匯成洪流,漫過人心,肆意泛濫,碾壓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