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遇見小媛,一名熱愛文字與讀書的追夢人,在這個浮躁的世界,我願意聆聽你的聲音,也希望能用自己的文字溫暖到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我們為什麼會煩惱?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做得太少,而想得太多,長期活在「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一怪圈中。
當我們說多於做的時候,我們的重心往往也會停留在異想天開的層面,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坐擁憑空想像的成功。
魯迅先生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有人覺得沉默是一種內向,不善於社交的表現。可是殊不知,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不動聲色,在別人的唏噓中走上人生巔峰。
因此,不論如何,我們總要保持自己的本心。
01如果你越來越沉默,請接受你的日益成熟
可以說,沉默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為什麼這樣說?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只有當我們懂得向內修煉,而不是向外證明時,我們方能在平靜的反思中認識客觀的自我。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
考試結束時對自己的做題情況保持沉默的人往往是那個考得最好的人;
在飯局上不拿自己成就炫耀的人,大多都是最後主動買單的人;
平日裡對別人看似難以接近的人,也會成為在你遇到困難第一個為你提供幫助的人……
這樣的人並非是不善言談,而是對自己的能力有足夠的自信,不需要去誇大其詞;他們不需要不切實際的炫耀,因為他們認為情誼高於物質;他們外冷內熱,只是不願去將就沒有意義的社交。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覺得自己越來越沉默,請保持這種狀態,不是不說話,而是謹言慎行,學會做一個成熟的大人。
02如果你越來越不想說,請做自己的保護傘
亦舒說:「現今還有誰會照顧誰一輩子,那是多沉重的一個包袱,所以非自立不可。」
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誰是朋友誰是敵人,我們可能肉眼都無法識別,因為世事難料,人心也最難把握。
如果我們的判斷力尚未達到識人的地步,那麼我們一定要收起自己的善良,學會保護好自己。
而有保護意識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不再向別人訴說自己的酸楚,因為你的傷痛,或許只是別人說笑的談資,沒必要自揭傷疤,受到二次傷害。
每個個體都是獨立存在於自己精神世界,我們有選擇少說或者不說的權利。如果有一天,我們越來越不想說話,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合群」而迎合別人的話題和圈子。
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放在任何情景都不過時。所以,請把「不想說」當成一種個性,而不是負擔。
03懂你的人不必解釋,不懂你的人無需解釋
一個人開始沉默,開始不想說話,這不是表達欲的缺失。而是我們漸漸明白:原來,獨處下的自己也可以變得更加優秀。
我們為何要把那麼多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用的交談上?難道利用這些時間好好提升自己不好嗎?
如果說我們要照顧到身邊人的感受,這沒有錯。可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擺在那裡:懂你的人不必解釋,不懂你的人無需解釋。
你的突然沉默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也有人不能理解。難道你覺得自己有必要把這些說給別人聽嗎?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如此,你也許該好好思考,是否接受自己的成長,因為這將會成為我們由幼稚走向成熟的第一步。你覺得呢?
寫在最後:
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是用樸素的童真與未經人事的潔白交換長大的勇氣。
話題:你覺得一個人為何會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呢?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讚和轉發。關注我,每天帶給你不一樣的精彩內容!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