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第十一屆運動會電競比賽中
泉州網8月27日訊 (記者 許奕梅 王柏峰 文/圖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踩著經濟發展的步伐,人們的生活悄然發生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大量新職業噴湧而出,它們一方面呼應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見證社會進步。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自2019年4月至今,我國又有38個新職業呱呱墜地,包括網約配送員、全媒體運營師、電子競技員、無人機駕駛員、農業經理人等。今日起推出《築夢新職業》系列報導,帶你走近泉州的新職業從業者,探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
說起電子競技,知道的人往往分成兩派,在圈內,優秀的職業電競選手年收入數百萬,是眾粉絲眼中的「英雄」,而圈外,不少人把它視同「玩遊戲不務正業」。去年,人社部發布通知,正式確認電子競技員、電子競技運營師為正式職業。據悉,電競也是中國第99個正式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
31歲的「小帥」張帥鑫,從小愛打遊戲,自稱以「老人」的年齡進入電競圈。小帥覺得,電競在大城市已有成熟的產業鏈運作,相信隨著在泉州認可度的提升,本土電競圈也將大有可為。
張帥鑫
愛玩遊戲「90後」 辭去「好工作」闖電競圈
談起與電競的結緣,小帥說,因為從小就喜歡「打遊戲」,在電競興起後,自然就「入列」了。但與大多數長輩的傳統認知不同,愛玩遊戲的小帥並沒有荒廢學業,他在從廣電新聞學專業畢業後,到泉州一家媒體單位做編導,也算大眾眼中的「好工作」。小帥在自己26歲那年辭了職。他說自己「年齡太老」,打不了比賽,但為了一份情懷,他想在電競這一行「闖一闖」。
電競比賽頒獎現場
「WCG」「CPL」和「ESWC」被稱為世界三大電競賽事,國內多地也會舉辦各類電競比賽,但泉州仍為「零」。小帥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與小夥伴註冊了泉州首家「電子競技」公司。2017年10月,他們通過與省電競運動協會對接,讓全國電子競技公開賽(NESO)泉州選拔賽舉行,上千名泉州電競愛好者參與其中。2018年,他們又和政府合作,舉辦區級企業職工電競運動會,「一周一場,每場都有兩三百人參加,熱度很高」。
泉州有不少電競愛好者
開直播挖掘選手 運作還需不斷摸索
從賽事的高參與度中,小帥看到了泉州電競產業萌芽,市場空間潛力巨大,他想嘗試將電競業與泉州鞋服紡織、食品等傳統產業融合,助推泉州傳統產業結構升級轉型。但在摸索中,小帥發現,電競在泉州仍屬於小眾,社會認可度和企業接受度都還不高,「少有人願意為它背書,產業鏈就難做起來」。
小帥隨後嘗試和幾名20歲的小夥伴做遊戲直播平臺。「我們只是業餘的,雖然成績可以打入全省前幾名,但是要再打出去就很難。」小帥說,和體育聯賽(如NBA)裡的俱樂部一樣,職業電競選手多效力於國內幾家頂尖的電競俱樂部,也叫戰隊。隨著行業的規範及遊戲水平不斷提高,職業選手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還要有領隊、教練、分析師等負責幕後,為選手指導及比賽分析等,選手水平提升出成績才能有收益,而泉州還沒有運作成熟的俱樂部。
決戰SHOW競場
本土電競賽不缺人氣 需要提升社會認可度
「原本去年年底還要策劃企業職工電競賽,受疫情影響只能叫停。」小帥說,這兩年,他結婚生子,要養家餬口,把主要的謀生手段轉戰到抖音直播。但是電競是他的創業夢想,他沒有放棄。他仍不定期招商舉辦本土電競賽事,一年辦一兩場城際賽。
「參與的人只有多,沒有少的。」小帥說,電競運動是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對抗運動。通過運動,可以鍛鍊和提高參與者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心眼四肢協調能力和意志力,培養團隊精神。要成為職業電競選手,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都要經過長期刻苦訓練和遊戲戰術鑽研。
選手全神貫注
今年6月,教育部將電子競技工作者納入自由職業者範疇,進入就業統計指標。今年7月,人社部《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顯示,當前中國電子競技員整體從業規模超50萬人,但目前只有不到15%的電子競技崗位處於人力飽和狀態,預測未來5年電子競技員需求量近200萬人。
「隨著網際網路以及電子競技進一步發展,泉州電競還是『大有可為』的,關鍵就是需要社會更高的認可度。」小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