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9日電 調查發現,大批「國四」標準柴油車環保造假,且堂而皇之地奔跑在路上「吞雲吐霧」,成為嚴重霧霾的製造者之一。
「假國四」車又是如何一路闖過「紅燈」的?生產、銷售、上牌、年檢等層層環節為什麼都沒堵住?相關監管部門是否失職?一個多月來,新華社記者進行了追蹤採訪。
被禁七年「國二」假冒「國四」大批上路
「這輛車尾氣超標。」執法隊員攔下一輛帶有「國四」標誌、綠色環保標識的江淮柴油貨車。「這是新車,怎麼可能環保不達標?」記者不解。
隨後車主向記者坦白:「我的車沒有渦輪增壓。」
環保部有關專家告訴記者,如果發動機與排氣口只有一根金屬管連接,這屬於自然吸氣的「國二」標準車,如果真是「國四」車,應該有渦輪增壓等裝置,一個類似球狀的東西。
「假國四、真國二」——4月25日,記者跟隨天津市環保局、交管局開展的這次聯合執法中,半小時內抽查的4輛柴油車都是如此,涉及凱馬、東風、解放、江淮等品牌。
機動車尾氣是城市霧霾的主要來源之一。據環保部調查,北京31.1%的PM2.5來源於機動車,而柴油車排放在全部機動車中佔比高達90%。為此,我國從2007年開始推行「國三」標準,去年升級為「國四」標準。「國四」的顆粒物、氮氧化物排放可望比「國二」分別減少八成和五成。
然而,已明令禁止上牌7年的「國二」柴油車目前仍假冒「國四」大批上路。今年3月,環保部在京津冀三地對16家企業生產的「國三」「國四」柴油車進行了環保關鍵部件核查,發現合格率只有32%。
三大市場大牌車企都在賣「假國四」
河北廊坊,固安縣金海汽車交易市場。東風、福田、江淮等國內知名大牌車企均有柴油車授權經銷商在此銷售。
近日,新華社記者走進福田奧鈴汽車特許經銷商——躍華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向銷售人員諮詢購車,銷售人員毫不遮掩:「公司所賣的車都是假國四、真國二。」
記者隨機看了幾輛該公司的汽車,發現這些貼著「國四」銘牌的汽車,均是自然吸氣發動機,沒有渦輪增壓等「國四」要求的基本設備。上車試駕,一股嗆人的黑煙頓時噴出來。
銷售人員以為記者不太滿意,馬上解釋說:「一輛假國四隻要四萬多元,一模一樣的車變成電噴發動機的真國四要貴兩萬多,修車的還不一定會修真的。而且真國四的車要用國三、國四的柴油,北京等大城市的油品還可以,但許多中小城市的油品很差,好車燒壞油很容易出故障,換一個噴油嘴就要2000多塊,划不來。」
這位銷售人員還透露,其他品牌的車,像江淮、躍進、時代、東風等,也都是「假國四,真國二」。這一點,記者很快在市場中得到了證實。
「兩坊一沂」,是業內人士對全國三大柴油車集散地的統稱——河北廊坊、山東濰坊和臨沂。由於歷史、地理原因,這三地的柴油車銷售被看做全國柴油車市場的風向標。
記者又先後探訪了濰坊的福田、江淮、凱馬、東風等經銷商,臨沂的時代、江淮等經銷商,無一例外,他們都在賣「假國四、真國二」柴油車。
在濰坊金寶汽車城,福田特許經銷商——凱沃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的銷售人員說:「我們公司倉庫有200輛車,真國三或真國四僅有10輛,因為貴,賣不出去。」
也就是說,「假國四」在這家公司的銷售中佔比高達95%。
為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假國四」過關
經銷商知假售假,「假國四」在上牌、年檢環節中難道查不出來?
廊坊固安福田奧鈴汽車特許經銷的銷售人員說:「車管所上牌、環保局發環保標只看車的合格證,根本不檢查發動機。雖然是『假國四、真國二』,但所有的手續都能按國四的辦,完全不影響使用。」
記者來到距金海汽車交易市場不遠的車管所,幾輛柴油車正停在院內等待上牌。一看便知,這幾輛車並沒有加裝任何尾氣後處理設備,屬於典型的「假國四」。
走進辦事大廳,只見牆上張貼了上牌須知等公告,其中明確規定要對車輛進行外觀和尾氣等方面的檢測。而記者看到,一輛車在辦完填表等相關手續後,工作人員會對購車發票及車輛合格證等進行檢查,隨後對整車進行拍照。但並沒有進行驗車和尾氣檢測。
記者與一輛「假國四」車主攀談,他十分謹慎,但依舊說:「沒什麼難的,只要有廠家的合格證,就能上牌。」
記者還欲詢問其他環節,被旁邊一中年女子打斷,她用手勢暗示車主趕緊離開。這時,院內出來幾名男子一直在盯著記者,無論記者走到哪,都離不開他們的視線。
環保部一位相關人士透露:「這些『假國四』因使用國二標準的發動機,黑煙很大,肯定無法通過上牌和年檢。但一些機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趁機斂財。在一些地方,幫助車主通關的『車蟲』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隨後,記者來到北京豐臺區某驗車場,這裡是公安部門對車輛進行年檢的地方。記者以汽車尾氣超標被路檢處罰為由,在車場附近聯繫到一個自稱姓張的「車蟲」,他承諾尾氣檢測「包過」,開價400元。
正在驗車的一些車主告訴記者,這些「車蟲」要麼與驗車工作人員「有密切關係」,要麼通過往油箱添加一種催化劑,或暫時更換車輛三元催化器,讓尾氣排放瞬間「達標」。
用樣車騙取「準生證」再「掉包」生產「國二」
那麼,這麼多「假國四」柴油車又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呢?
在「兩坊一沂」三大市場試駕時,記者分別拍下了幾種不同型號「假國四」的銘牌,然後登錄環保部的機動車環保網查詢。結果顯示,這些車型竟然都是合法存在——渦輪增壓或高壓共軌等「國四」標準要求的配置一應俱全。
明明是「假國四」,為什麼有「真國四」身份?
國家規定,一種車型能夠批量生產,必須首先進入3個名單:工信部《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環保部《國家機動車排放型式核准目錄》、國家質檢總局《3C認證產品目錄》。因此,車企在量產一種車型前,先要將樣車送往國家指定檢測機構進行檢測,通過檢測後才能進入3個名單,進而拿到生產許可證。
問題就出在「樣車」與「量產」之間,「掉包計」成為車企的慣用作假手法。
環保部機動車排汙監控中心副主任丁焰說:「企業送檢的樣車與投入市場的賣車之間有巨大差距。樣車可以達到『國四』甚至更高標準,但批量生產的車連基本的配置都不達標。我們抽查發現,標明生產於2014年的『國四』車,連『國二』標準都達不到的情況非常普遍。」
能否在生產環節攔住「假國四」呢?汽車量產中,「環保生產一致性」的監管由環保部負責,「生產一致性」的監管由工信部負責,但兩個部門有關負責人接受採訪時均表示:查處非常難。
「車企都會準備好達標的車,應對檢查;即便在生產線上查到不符合『國四』標準的車,但這時車上沒貼合格證,他們就以『這是農用車』等藉口逃避監管。」環保部一位工作人員說。
國家投入重金治理霧霾,國人對治霾充滿期待,但「假國四」柴油車橫行的亂象卻引發了人們更多追問,這些機構、車企和經銷商的社會責任去哪兒了?對此,新華社記者將持續關注。(記者 王清穎、丁靜、鄧中豪、胡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