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臉譜 〇〇〇一 )
( 本期推薦設計師 )
( 彭星凱 )
( Chinese1986~ )
「我認為設計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設計是漫無目的的裝飾,也佔據我們生活中看到的大部分;廣義的設計則僅僅是「決定」:決定畫面要乾淨或繁複、安排數種顏色或沒有顏色。「
( 彭星凱《吃書的馬》P210 )
「商標需要被設計,是為了讓品牌的核心價值被清晰記得;包裝需要被設計,是為了與其他同類型產品有所區隔;名片需要被設計,則是為了在快速交換聯繫方式的同時,為交談對象留下一個舒服且符合主人性格的印象。而宣導廣告需要的則非常簡單,即是「明確訊息」。在這個目標下,所有影響文字閱讀、需要被聯想轉換的圖形都是幹擾。選擇一個適讀性佳的字型,白底黑字寫上標語,或許更能夠達到原始目的。這就是設計:我做了『這則廣吿必須簡單』的決定。「
( 彭星凱《吃書的馬》P210 )
「每個人無時無刻都與設計有關。設計如空氣般隨行,佔領言語之外一切溝通行為。既然我們無法與設計分離,理解並體驗設計、再進一步改善設計也就成為理解、體驗、改善生活最好的途徑。「
( 彭星凱《設計》P9 )
不知道為了什麼理由,設計似乎是所有視覺職業中最否定抽象感覺而崇拜理性與偽科學的一種。一旦用這樣的思維看待設計,藝術性就不可能納進視野,也使得出於創作者情感震蕩的設計被分類作一種不合群的存在。但自恃理性的設計者們卻沒有察覺最重要的一點:所有人類作品都是情感的產物。我深信在電腦彷佛就要取代人類一切勞動的世界,感知是人作為人唯一的證據,在這個層面,人也絕對同時是「動物的」。若要討論感知,必先理清人類與其它物種的相異與相同,藉此分辨自身行為源自內在何處。
( 彭星凱《設計》P24 )
「人在體驗事物的過程中,透過審美能力進行判斷而觸發感覺,產生美感經驗。集體相似的經驗會累積共識,建立知識後即有機會進入學術,發展為美學的一部分。判斷結果受到欣賞者後天的知識、價値觀、經驗、所處環境,與先天的性格、感官天賦及動物本能影響,形塑個別的主觀差異。」
( 彭星凱《設計》P64 )
「再如何多數、主流的美感都無法代表全體,與其說成品味,美的認同更像是人在無數共識塊中尋找依傍的過程。但現實並不總是如此理想。設計工作者經常誤解美學為「提供正向美感經驗」,將不相容的意見視為仇人,卻忽略這樣的美只是自己與共識圈的主觀感覺。也因為美與生存沒有直接影響,在貧窮、知性匱乏的文化環境,美更容易被看作是不切實際且無必要的,變成特定族群的象徵而造成階級與分裂,讓人們在隸屬關係上畫滿界線而逐漸偏離相互尊重的未來。「
( 彭星凱《設計》P69 )
「我認為設計工作者的成長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整理方法並穩固基礎、從形式主義轉變為思想的推行者、參與世界的設計對話。只要朝向理想方向進步,無須刻意操作也會自然經歷這些過程,而若是有意識地設定目標,訓練紮實的設計師將能很快體悟到屬於自己的對話方式。「
( 彭星凱《設計》P88 )
( E N D )
( 臉譜 〇〇〇一 )
( 本期推薦設計師 )
( 彭星凱 )
( Chinese1986~ )
( 「空白地區」工作室負責人 )( 臺灣平面設計師 )
( 致力臺灣經典品牌產品再造與平面設計推廣 )
( 官網:www.empty-quarter.net )
( 關於 臉譜 )
( 「臉譜」專欄專注於深度分享設計類優秀資源 )
( 每一期聚焦於一位特定的設計師 )
( 展示其設計觀念與設計作品 )
( 以期構建一幅優秀設計師名錄 )
( 供讀者參考、學習與思辨 )
( 文章圖文均來自無方團隊搜集、挑選與打磨 )
( 若有侵權請聯繫無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