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大學天文臺下的家國情懷——記抗戰時期的葉述武、鄒儀新伉儷

2020-12-11 騰訊網

1927年2月,國立中山大學把數學系改為數學天文系,1929年建成中國大學中的首座天文臺。抗日戰爭時期,國立中山大學遷徙於坪石,在塘口村附近設立天文臺。在張雲先生主導國立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期間,培養出眾多在中國乃至世界天文學界的星級人物。葉述武、鄒儀新夫婦赫然名列其中。兩位先生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下所展現出的家國情懷,至今感人至深。

葉述武先生,數學與天文學家,被譽為「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功臣」。193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天文學系。1936年至1938年在法國裡昂大學學習。回國後,曾任中山大學教授,湖南農業專科學校教授兼湖南商業專科學校、工業專科學校教授。建國後,歷任華南師範學院教授、數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三十年代起對二重數的代數與幾何進行研究,並取得成績。後在人造衛星、火箭方面進行了研究,對火箭主動段最佳設計理論進行了改進。還對天體力學等數學理論進行了研究,並取得成果。

鄒儀新先生,我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歷任中科院北京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天文學會理事、北京天文學會副理事長、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名譽會員、國際天文協會會員。193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留校後曾任校天文臺主任兼數學天文系教授。曾於1935年、1948年兩次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天文臺、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從事天文觀測研究工作,1950年回國,她的辛勤工作讓解放後的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起死回生;她還籌建了中國科學院天津緯度站,並首任站長,為國際極移中心提供了三萬多個高質量的測值數據,填補了我國測量的地極點移動的空白,成為國內唯一的極移服務中心。

(一)天才少年,矢志學問

葉述武先生1911年生於廣東嘉應(今梅州)。其父任職報館,家境貧窮,只盼其初中結業後即可工作養家,母親則省吃儉用大力支持他越級考試。1925年夏,他一舉考入廣東大學的大學預科,年僅14歲,越級兩年,16歲入廣東大學本科數學系(該校後來改名國立中山大學)。其母每月匯款,使他得以購買法國原版數學專著廣泛閱讀。大學三年級時,葉述武精讀了法文數學書後,寫出《關於微分幾何學》,得到中大數學天文系主任何衍璇教授欣賞,表示:「將由學校給他百元獎金以資鼓勵」。葉述武即書信父母報喜。其母復以長信,說他有自滿驕傲情緒,應引以為戒,需加倍努力,求有所建樹;能閱讀法文書籍,有所心得是好事,但不算大了不起。從此他把母親的教導奉行為畢生治學之道,博覽群籍,深入鑽研,創設了一種數,取名「T數」,並將《T數導論》作為大學畢業論文,深受何衍璇教授讚賞。1931年夏,年僅20歲的葉述武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畢業論文又經增益,發表於《國立中山大學自然科學季刊》第5卷第2期。此舉連同上述百元之獎,被認為大學生中所罕有。因此中大數學天文系將他留校任助教。一年後,何衍璇教授推薦他到廣西大學任講師,給大學二年級學生講授高等微積分,時年21歲。

1911年,鄒儀新出生在廣東廣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自幼體弱多病,但酷愛讀書,從小學到初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8歲初中畢業就考取了中山大學預科,成為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唯一的女學生,也是第一個在中山大學連續6個學期都拿到獎學金的女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留校三年後,學校推薦這位極有前途的女助教赴日留學。但因父親病故,鄒儀新忘不了對父親的承諾,擔負起供養母親和弟妹的責任。時任中大校長了解到情況,感於鄒儀新的自強勤奮,破例給她越級加薪,解除了她出國留學的後顧之憂。

1935年元旦,在200多位師友贊助下,志同道合的葉述武,鄒儀新結為夫妻。中大數學天文系主任何衍璇教授為他們主持了隆重的婚禮。翌日,送其新居一聯:「得意在昨宵今夕,相逢是天上人間」。婚後三月,鄒儀新奉派赴日留學。翌年葉述武被續派。但夫妻雙方為專心求學,不願同到一國留學,懇請中大把葉述武轉為留法,寧過拮据生活以專志讀書。

(二)海外求學,脫穎而出

1936年6月19日,世界各國50多支天文觀測隊雲集日本北海道,爭相觀測、拍攝十幾年一遇的日全食。在東京天文臺實習的鄒儀新,作為中國觀測隊的一員,也參加了這個活動。為完成拍攝日全食的全過程,鄒儀新以女性特有的精細、執著全身心投入,翻閱了1930年以來所能借到的國外資料,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為熟練使用攝影機,她反覆練300多次。在日全食發生時,克服浮雲遮避的困難,清晰完整地拍攝了日全食,是各國觀測隊拍攝最好的結果。日本《朝日新聞》、《婦女公論》連篇報導,稱鄒儀新為「唯一成功的女性觀測者」、「東亞第一位女天文學家」。

葉述武出國前夕先到日本,和妻子鄒儀新議定了兩人此後在學術上的努力方向,以及分工合作的具體措施,即赴法國。別後兩年半中,他每數天必去信日本,與妻子互相鼓勵,互告學習進展、計劃執行情況。當時法國規定:中國留學生須先考取「同等學力證」,才能進一步聽碩士功課。碩士學位須考取三張文憑(法國稱為證書)。每一文憑須經三種考試。一般情況,中國留學生約花一年時間於「同等學力證」,然後一年考一張文憑;三四年完成碩士學位。葉述武於1936年5月下旬抵裡昂,同年11月7日考得了「同等學力證」。次年10月27日完成了五張文憑的考試。裡昂大學數學系主任都拉克(Dulac)教授寫信給中國大使館說:「葉述武一年考得了五張文憑,均有很好評語。其中,高等微積分和理論力學評為『極好』。這種評語是我們極少給予學生的。他在我所教過的中國留學生中,無疑是一位最強者。」

(三)家國情懷,海外歸來

1937年鄒儀新學有所成,從日本歸國,把自己所學專長奉獻給祖國的天文事業。而此時抗戰的炮火迫使中山大學遷移內地。鄒儀新捨棄個人財產,隨身攜帶著天文儀器和大量的圖書隨校遷移。

1937年11月,葉述武在法國得到學位後,時年26歲,因上進心切,仍然舉債赴巴黎,在巴黎大學聆聽多位著名數學家講座。後來抗日戰爭日趨吃緊,舉債無門,於是歸國返回中山大學任教。

葉述武抵國土時,廣州正陷入敵機濫炸中。妻子鄒儀新偕同職員在中大進行拆卸儀器裝箱,準備轉運疏散。當時中大人員的疏散有三途:一是隨校乘船疏散到暫定地點。由於內地艱苦、交通不便,且工資日益貶值,隨校者極少。二是,移至香港、澳門。近在咫尺,交通方便,可自由來往,還能兼職增加收入,多人選擇。三是留守廣州,保全家人財產,就地另謀優職,準備作日寇的「順民」。葉述武夫婦倆因前期求學已債臺高築,又都有弟妹多人,是中大教職員中最貧困的一對。但他們誓死不作亡國奴,堅決隨校遷往內地。

1938年廣州淪陷,國難校難重疊,日寇蓄意毀壞文教設施,加之中山大學具有「抗日大本營」之稱,日機肆意多次定點轟炸中山大學校區。中山大學被迫動員一切力量,將數千箱物資搶運到偏遠地區,剛運到石牌校址不久的天文臺儀器設備也在搶運之列。最終,25箱天文臺設備被搶運出23箱,天文臺隨中大沿西江溯流而上,先後在廣東羅定、雲南澄江落腳,最後隨中大本部遷移到了粵北坪石。

(四)共赴國難,弦歌不輟

1939年,中大在雲南澄江鄉開課。葉述武、鄒儀新夫婦算是首批到校並能執卷上課的教師。恰好在這時候,從廣州轉來法國信件,葉述武的導師都拉克已代他在法國找到工作,月薪幾千法郎,可以讓他們在較好的物質條件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然而,葉述武夫婦雖已身無長物,但仍以愛國為重,決定不再赴法,準備共同接受更大考驗。

1940年8月,由於滇西戰事臨近和粵北局勢相對趨於穩定等原因,中山大學從雲南澄江遷回粵北,理學院遷坪石鎮,醫學院遷樂昌縣,農學院遷湖南,陸續恢復上課,形成以坪石為中心,跨越廣東、湖南兩省辦學的局面。

1943年,日寇進攻坪石,理學院派葉述武到湖南臨武縣建立疏散點。但疏散未完,日寇突犯臨武並指兵坪石,理學院人員急赴樂昌。葉述武追蹤趕來,連續兩天遭遇日兵,衣物損失殆盡。最後攜女隨中大同仁,長途輾轉,橫跨半個粵北,抵粵西連縣的中大分教處時,已一貧如洗。為了理學院的圖書儀器公共財物,葉述武北上湘南臨武,查看他當日所建立的疏散點,安頓好學校財物,請到當地保衛、管理人員照料之後,才返連縣分教處。

1945年抗戰勝利後,葉述武隨連縣分教處人員返回廣州。妻子鄒儀新則留下等候公物運輸船,隨船返校。抗戰數年,中大理學院四度搬遷,數學天文圖書儀器卻損失很少。葉述武夫婦倆已盡失所有,衣服僅夠蔽體,仍自慶堅持愛國。葉述武曾對友人說:我一再放棄法國舒適生活,舍下博士論文而「奔赴國難」,還是必要的!

雖然身處戰火紛飛的動蕩時期,中山大學的天文學者並沒有放棄他們的研究事業,他們只用很短時間就將天文臺建成,確保教學工作不致中斷。而挽救中大天文臺的關鍵人物,是當年身為中山大學天文臺臺長的鄒儀新。1944年,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來到中山大學理學院參觀。戰亂中的鄉間校園許多系空無一人,而鄒儀新卻帶著孩子仍在孜孜鑽研,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李約瑟為鄒儀新拍下了一張在儀器前的珍貴照片,並在《戰爭中的中國》一文中發表了這張照片,描述了這位年輕勤奮的女性科學家。

(五)學者風範,後世楷模

葉述武先生從30年代在中山大學從事教育、研究工作已半個多世紀,為祖國培養很多人才。原中山大學數學系主任梁之舜、許淞慶教授;南京大學數學系莫紹揆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數學系主任鍾集教授,還有上海天文臺臺長葉叔華,副臺長萬籟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所長席澤宗等,當年皆曾受業於葉述武。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廣東省教育廳指令將中山大學原師範學院獨立成為華南師範學院。葉述武受命主持籌辦數學系;蓽露藍縷,著力經營;聘請教師,制訂方略。幾經運籌,多方收集國內外著名數學雜誌和天文學名著。如今,當年他奠基的數學系及其藏書,成為莘莘學子求學成才的園地。葉述武創業之功,受到人們的崇敬!

1948年,鄒儀新獲得國際天文學會交換學者委員會高額獎學金,赴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1949年赴愛丁堡天文臺和劍橋太陽物理臺進修和工作。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鄒儀新謝絕馬來西亞、英國、新加坡天文學界的任職邀請,響應祖國的號召,為新中國的天文事業而獻身。第二屆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邀請她共進午餐,讚賞她在天文事業是的傑出貢獻。1970年,59歲的鄒儀新被調至北京天文臺工作專門負責太陽觀測資料的整理,並主編了《太陽地球物理資料》月刊。1985年,鄒儀新和她的學生葉叔華這師生兩代女性天文學家的辛勤勞動,使得我國報時精準度達世界第二位。

葉述武、鄒儀新伉儷皆為人謙遜,雖學識淵博,成績卓著,但虛懷若谷,淡泊名利。學者風範,堪稱後世楷模!

參考文獻:

1、鄒儀新.《值得崇敬的學者——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葉述武先生》

2、卜松竹.《他修建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天文臺》

3、高天成.《中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鄒儀新》

原文轉載於韶關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李琳

相關焦點

  • 傳承匠心品質 厚植家國情懷
    中華民族講家國情懷,『大重九』是以1922年著名的「重九起義」為代表的創牌,品牌形象作為愛國煙、創牌煙,成為底蘊深厚的精品代表。」「『大重九』有3個『有』:有創牌時期的精心;有工業家國情懷的擔當;有工商協同、風雨同舟、甘苦共嘗的歷史情和民族品牌崛起的自信與自豪。」
  • 原創京劇《梅蘭芳·蓄鬚記》講述一代京劇大師的家國情懷
    近日,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京韻悠揚,原創現代京劇《梅蘭芳·蓄鬚記》晉京連演兩場,讓數千名北京市民感受一代京劇名家的民族氣節與家國情懷。梅蘭芳先生祖籍江蘇泰州,生於北京。原創京劇《梅蘭芳·蓄鬚記》的故事從梅蘭芳回到故鄉泰州祭祖開始講起,伴隨著時而激昂時而低緩的音樂,故事層層推進,講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在日寇威脅下,梅蘭芳先生留蓄鬍子、罷歌罷舞,不為日本人和賣國賊演出、告別舞臺的故事。
  • 中秋節|從中秋月迎寒到天涯若比鄰—既是文化符號,也是家國情懷
    中秋節承載著文人墨們的喜怒哀樂、家國情懷,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中秋,中秋文化。正因為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中秋節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時俱進。事實上,中秋節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載體之一。而親人被迫分離,是因國家山河破碎(安史之亂)所造成,所以,詩人心中思的是家,但實則憂的是國。秋天是團圓的季節。明朝田汝成在《西湖遊覽記》中指出「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意。」由此可見,至少在明朝時期,中秋節就被當成團圓之節了。
  • 家國情懷:忠孝不能兩全嗎
    忠孝觀念最早產生於先秦時期,是在古代敬天法祖思想倫理化過程中,在世俗社會層面產生的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當時的儒、道、墨、法等諸子百家,皆對忠孝作了詮釋。先秦以來的幾千年時間,社會倡導忠孝立本,忠孝建功,忠孝成為了一種傳統美德和社會責任。
  • 今年的高考作文,讓高考變成了對家國情懷的「映照」與「回眸」
    從高考這一人生大考、今年的疫情大考再到曾經的抗戰「民族大考」,歷史是那樣的巧合,將今年的高考變成了對家國情懷的「映照」與「回眸」。聚焦今年的高考作文,試題以材料作文為主,命題把握時代脈搏,緊貼時代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當代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培養奮鬥精神。在這樣的作文篩選中能脫穎而出的年輕人,往往會有更成熟的思維。使命呼喚擔當,夢想照亮未來。
  • 這一路,有家國情懷 - 這一路,有家國情懷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
    是的,人生路漫漫,誰不曾迷茫,但是,伴隨著我們成長的一路,有家,有國,有情懷。  家風傳萬代  人生最憶夢中人,世上無私數父親。越平凡的父親,往往能成就孩子越不平凡的人生。蒼穹下,天地間,他從不言己高,從未言己累,默默書寫滄海桑田,傳遞清正家風。重慶一位「棒棒軍」父親,靠著肩膀扛出重慶市區一套房,他的影子,投射出無數父親的無私勤儉和奉獻持家的家風。
  • 你知道抗戰時期的兒童節是幾月幾日嗎?
    故各位要記著此時此刻父母供給,將來成人後即要努力工作,以抵償今日之債。第二個『四』字,即智、體、德、美四育。大人們鍛鍊你們的身體,培植你們讀書,告訴你們做人的道理,陶養你們的性情,就是智體德美四種教育。」指基本生活和做人的道理,表達要長大後孝順父母,做一個懂事能為祖國貢獻力量的人。
  • 古詩文中的家國情懷: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中華古代詩詞,似星光浩繁,如日月奪目,其中不乏表現家國情懷之名篇。重拾傳統文化,吟誦歌賦詩詞,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古人將國家存亡置於最高地位的情懷,也能感受到古人將個人命運與國之統一緊緊相連的胸襟。
  • 家國情懷的「山海」之約
    從2019年起,廣州日報在全國首創發起「少年評論員」公益活動,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家國情懷。今年活動開展到第二屆,11名廣州對口幫扶貴州畢節有關學校的學子乘高鐵千裡共赴「山海」之約,讓雲貴高原的大山與嶺南沿海之城熱情相遇,兩地同齡人共聚珠江畔,同評「城事國事天下事」,為今年4月開通運行的「畢節-廣州」直達列車從西往東畫上了「同心圓」的另一半。
  • 家國情懷手抄報怎麼畫
    先給主題塗紅色,太陽塗黃色和紅色,紅旗邊框塗紅色,房子塗藍色和粉色,向日葵塗黃色,家國情懷手抄報就完成了。家國情懷手抄報教程1、首先在手抄報的頂部寫上主題,並在右下角畫上一個房子,房子下面畫上柵欄。2、接著在手抄報的右上角畫上太陽,並在主題下方畫上一面旗幟,利用旗幟做邊框,底部畫上向日葵花朵。
  • 戰火紛飛,奔赴彩雲之南:抗戰時期投身雲南「戰鬥」的上海金融家
    抗戰時期雲南街景 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結果,也是大後方堅持抗戰的結果。殆自滇緬路通車後,昆明成為中外交通之唯一門戶,國內外物資往來胥賴於此,一時市廛繁盛,工商輻輳,全國同業由戰前之七家,至二十七年增為十二家,勝利時增為四十二家。」 雲南省檔案館館藏資料亦載:「法幣施行以後,中央銀行始來滇設立分行。抗戰軍興,各外埠銀行以滇為後方重鎮,相率來滇籌設分支行及辦事處。」
  • 鉤沉|抗戰時期愛國民主人士的延安之行
    此時,凝聚起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堅定抗戰到底的意志,從而鞏固並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關係未來中國之命運與走向的重大現實問題。中共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己任,堅持團結抗戰,陝甘寧邊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的建設上取得巨大成就,紅色延安成為漫漫長夜中一座屹立的燈塔,使得人民看到了抗戰勝利的希望和光明的前途。
  •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的家國情懷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的家國情懷學習時報  作者:張丹丹  2020-09-30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深厚家國情結的民族
  • 愛奇藝《皓鑭傳》今日開播 戰國亂世展現家國情懷
    《皓鑭傳》是愛奇藝繼全球爆款《延禧攻略》後推出的又一部精品大劇,該劇在戰國傳奇故事題材選擇、家國情懷和逆勢突圍的精神表達、秦趙兩國文化和禮儀展現等方面做出了諸多創新。《皓鑭傳》於今日起,在愛奇藝全網獨播,每周六至周二20:00各更新兩集,VIP會員搶先看8集。
  • 王源:傳承家國情懷,弘揚中國精神
    月亮不僅象徵著闔家團圓,還寄託著無數知識分子赤誠的情感,不只是對家,更是對國。前不久,身邊的朋友分享給我這樣一句話:國與家撞了個滿懷。我細細品味著,心中充滿了無數欣悅,一邊感嘆著國慶與中秋聚在了一起,一遍又佩服著作者的文筆令人驚豔。
  • 紅黃藍「三原色」 點亮阿拉善公安的家國情懷
    紅黃藍「三原色」 點亮阿拉善公安的家國情懷 2020-10-01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宜州監獄:傳承端午文化 弘揚家國情懷
    宜州監獄舉辦「傳承端午文化,弘揚家國情懷」端午節主題活動。宜州監獄 供圖廣西新聞網宜州6月26日訊(通訊員 韋德旺)五月五,迎端午,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正值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宜州監獄在警體訓練中心舉辦「傳承端午文化,弘揚家國情懷」端午節主題活動,與全體隔離備勤幹警共度端午佳節。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在國人心中有著特殊的文化內涵。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家國情懷的獨特價值
    在應對未知威脅時,需要家國情懷的深沉支撐,家與國層面共同發力。  家國情懷能夠助力小家為大家。家國情懷看似是一個宏觀命題,但它卻蘊含於每一個普通家庭。每一個家庭看似是一個個孤立個體,但家庭好壞與否對整個國家有著深遠影響。正如在家國同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家國在某種意義上是一致的,家庭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相互交融,匡世濟民的偉大理想也源自於對家庭的盡責盡心。
  • 「忠孝傳家——傳統人物畫中的家族信仰與家國情懷」專題展揭幕
    12月12日,「忠孝傳家——傳統人物畫中的家族信仰與家國情懷此次展出的60餘明清時期人物畫作品,豐富立體地展現了傳統家族的生活場景以及情懷信仰。 對於觀眾,展覽是一次追溯先代歷史、瞻仰先賢文明的精神充電,喚醒人們對家風建設的關注。該展覽由長沙大觀文化、1978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逸點藝術機構承辦。
  • 家國情懷再升華 小糊塗仙走心開啟雙節營銷
    國民良心白酒品牌——小糊塗仙則繼續延續其走心路線,以文化情感為支點,依託家國情懷,用一出「家國同心鑑團圓」的全民話題活動,再撩國民情感觸點,助力團圓雙節。深刻洞察,以「家國團圓」為紐帶引發情感共振作為90年代末崛起於茅臺鎮赤水河畔的國民白酒品牌,小糊塗仙一直立足於華夏源遠流長的白酒文化,實行文化賦能、差異化營銷戰略,旨在通過深挖消費者情感訴求,力求用品質白酒為紐帶,尋求與國人情感深處的文化和情緒共振,打造具有家國情懷的匠心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