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農時期,「神農嘗百草,辨識百香;先民驅蟲疫,屢屢起煙霞。」隨著時間和文化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香已形成獨特的文化。在春秋時香已經有了眾多用法,如佩帶、入藥、熬膏、煮湯、入酒等。屈原在《離騷》中詠嘆道「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從屈原的詞中我們可以看出,香不但使用方法繁雜而且種類眾多,如檀香、蕙蘭、艾蒿、白芷等。其中檀香最受文人墨客所追捧。每當進行琴、棋、書、畫前必定沐浴更衣點上一爐檀香。文人墨客們這樣做除了附庸風雅的表象外,還與檀香淡雅的香氣能夠提神醒腦有關。每當文人墨客點起檀香,大腦就會清明祥和,在這種狀態下吟詩作畫,舞文弄墨都會有事倍功半之感。這使得哪怕檀香這種進口香料價錢再高,他們一樣會趨之若鶩,不惜重金也要購得。這種現象用現代科學也可以解釋,因為檀香中含有安神正定的芬多精。
檀香以其淡雅的香氣,自從東晉進入中國以來深受達官顯貴、文人墨客所追捧。自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儒家思想教導人們,要溫和守序,中庸而內斂。檀香的香氣正符合這種精神。不論黃檀還是紫檀剛入手時並聞不到有各種香氣,只有反覆把玩,深入了解,乃至點燃才能了解到他的香氣。就算將其點燃,檀香的香氣也並不濃烈,猶如一位偏偏公子一般清新典雅。檀香深受佛家文化的追捧,檀香內斂的香氣,如同佛家所提倡的清淨清修一般,給人以寧靜安詳。手持檀香念珠,僧侶們可以在這種幽香中獲得他們追尋的安詳極樂自在境界。
檀香除了被當做香料外,也被用於製作扇子、畫軸、佛像等。檀香木又被稱為白檀,其木質切面多為白色或者淡黃色,存放時間長後顏色稍深,亮度好。猶如一壺老酒,越是陳年存放,其酒香越是四溢。中國最早有關「檀」的記載,始見於《詩經·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其越是陳年,顏色越是厚重的特性,受到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的重視與追捧。這正與中國古典文化一脈相承,古典文化講究的就是用時間打磨境界,鐵杵磨成針。這與檀香木一樣,初見時白中帶著略黃,在不斷把玩沉澱中,顏色會越發變得內斂深沉趨近於沉穩的暗紫、暗紅色。中國最大的一座檀香佛雕,高26米(地上18米,地下8米)現存放於北京雍和宮內。
中國古典文化,都是內斂淡然的,檀香從木質到香氣,把這種內斂淡然完美體現出來,如果不去長時間深入了解檀香,檀香絕不會把它清幽的香氣與深沉的顏色展現出來,如同一位薄紗遮面的美麗少女,等待著為有緣之人展露她驚世的容顏。
三、檀香平復心靈除了檀香的文化價值,檀香的藥用價值也受到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的追捧。檀香「辛,溫;歸脾、胃、心、肺經;行心溫中,開胃止痛」。檀香精油對滋潤乾燥、成熟的肌膚非常有效,檀香可以抗皺、收緊細紋、保溼,並起到很好的滋養、抗衰老的效果。與上述效果相比,檀香對人類的心情也有明顯的調理作用,可以緩解人們緊張焦慮的情緒,同時檀香也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平時在室內擺放在一些檀香木製成的擺件就能能人一種平靜詳各的感覺。這種功效其他香料、木材是做不到。
古代達官顯貴、文人墨客,不管其性格多麼飛揚跋扈,都想給在外人面前樹立一個沉穩、內斂、彬彬有禮的形象,而檀香本身的淡然氣息也有利於形象的塑造,其鎮定作用也恰好可以平復他們浮躁的心靈,讓他們達到佛家所追尋祥和寧靜,道家所提倡的順其自然境界。
四、結語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家提倡仁而愛人,講究義禮智信,忠孝悌忍;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講究上善若水,無為而治;佛家提倡緣起性空,講究無我無相,眾善奉行。檀香以其包容性,完美的將三種截然不同又殊途同歸的文化融合於一身。正因為檀香的這種特性,古代詩人們對檀香不吝筆墨,李清照《醜奴兒》裡:「笑語檀郎:今夜紗櫥枕簟涼」。李煜《一斛珠》道:「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儒釋道三家的最高境界,受到歷朝歷代無數文人雅士、達官顯貴的追捧,可那些只存在於理論,屬於虛無縹緲的哲學思想境界,想要達到又談何容易,檀香以其安神包容祥和的特性,使得這些文人雅士、達官顯貴,能夠暫感受到或者接近道家那些虛無縹緲的境界,這才會使得數千年來檀香文化經久不衰,一直受到文人仕子、達官顯貴的推崇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