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士的梅花香 香道

2021-02-13 香道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林逋 《山園小梅·其一》

《山園小梅》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把梅花寫得超凡脫俗、俏麗可人。

梅花清幽香逸的風姿一躍紙上呼之欲出,讓人浮想聯翩,一心嚮往。

在香氣氤氳的中國歷史文化各處,古人對梅花情有獨鍾,尤其以文人雅士為代表的的一類群體對於梅花的喜愛更是溢於言表。

梅花,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古人對梅的認識,在商周時就有所體現,但那時不是為了賞花,而是為了採果實來當酸味的調料與食品,並不供來欣賞。

中國第一部古典文集《尚書·說命》有言「若作和羹,惟爾鹽梅。」,《詩經·召南·摽有梅》也曾有這樣的語句: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這是一位採梅待嫁女子的歌,目光婉轉處是她對情郎的暗示與喜愛。

梅花花朵豐肥,幽豔芳香,隨著歲月更迭,人們慢慢從對梅子的品食轉化到對梅花的欣賞上面來。

古代文人讚賞梅花是從外表至骨髓的,他們把自己的雅趣投射在梅花的方方面面,從顏色、香味、姿態到風骨神韻處處可見。

梅花清雅俊逸的風度為眾人所讚美,梅又以她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有著高潔品行的文人墨客所推崇。

在宋代,人們對梅花的喜愛達到了頂峰,範大成甚至著有《範村梅譜》來專門記載梅花,梅花被稱為「天下尤物」。

文人墨客們賞梅、詠梅、贊梅、嘆梅,藉以梅花來表達自己孤傲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品行。

那時關於梅花有著大量的詩詞繪畫作品湧現,不但如此,在香文化鼎盛的宋代時期,以「梅」字為主的香方也大量的增多。

「梅花香」、「默林香」、「笑梅香」、「浹梅香」等等不一而足,人們通過調製關於「梅花」的各種香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意趣與人格品行。

丁香一兩,藿香一兩,甘松一兩、檀香一兩,丁皮一兩,牡丹皮半兩,零陵香二兩,辛夷一分,龍腦一錢,右為末用如常法(爇)尤宜佩戴

——《梅花香》

縱觀古方,尤其是後期有關梅花的香方有一個有趣的特點那就是:香中無梅花,而且用料極簡。

雖名為「梅花香」,但在製作時卻不會放梅花,而是通過種種香料的配伍組合來調製模擬出「梅」的嗅覺。

丁子、甘松在其中必不可少,丁香微酸帶有辛辣的特質,甘松濃重的草木味卻又微臭的奇特嗅覺,在藿香,零陵香,檀香,龍腦等香料的催化下,散發出一種似甜微酸卻又帶著冰霜高潔的一種只屬於自己的獨特韻味。

這讓我想起了文章寫作中的一種修辭手法「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

聰明的文人墨客們把他們個人的喜好與偏愛,品格與特質,藉以無梅花的「梅花香」的嗅覺與現實溝通起來,不分界限。

在他們的眼裡,即使沒有梅花,「梅花香」也會搖曳著梅花的風姿,即使無絢爛的顏色,「梅花香」在他們的眼裡也絢爛奪目。

而這顏色更是有溫度,嗅覺更是有形象,當一爐香起,那一爐香早已幻化成一片風霜雪地中傲然於世的默林,迴響著他們獨立於世的豪言壯語,飄蕩著他們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馨香品格。

也願你我也能活成如古人一樣,獨立於世傲然霜雪。

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

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 以下是廣告,可以不看  - 

當然,我們希望你能看到.


相關焦點

  • 【蓮花銅香薰爐】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
    香爐是香道必備的器具,是華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
  • 香道雅集之隔火薰香上篇——隔火薰香的工具、器具及用途
    香道是以道家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來運用天然芳香原料的過程。小編將通過三期欄目為大家帶來:上篇:香道雅集中隔火薰香之工具、器具及用途中篇:香道雅集中隔火薰香之禮法下篇:香道雅集中隔火薰香之流程及生活應用那本期就先認識一下隔火薰香及隔火薰香中的工具、器具及用途。
  • 中國四大茶道之雅士茶道,飲茶成為文人雅士一種重要寄託
    在這其中,雅士茶道的誕生無疑與中國茶文化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在幾代文人雅士的傳承和發揚之下,雅士茶道已經成為茶道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流派,而且成為四大茶道中最為源遠流長和影響最大的一種。在文人雅士看來,喝茶不僅僅只是提神、消食和止渴,而是激發文思和得出感悟的重要手段,也就是飲茶之意在與山水、風月、詩文、名利,飲茶甚至是他們的一種寄託。
  • 何為香道,你了解多少?
    在文人階層的引領之下,琴棋書畫漸為時尚,衣食住行均有講究。在這種文化大背景下,薰香也開始發展成為一種藝術,一種生活方式。北宋王禹偁在《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有言,「公退之暇,手持《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事慮」。陸遊也常在書齋中焚香靜讀,「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谿詩。」自此,薰香脫離閨閣,衍變成了文人書齋之友。想是如此,他們作文時更易進入思接千載、視通萬裡的境地了。
  • 檀香文化在古代為何會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
    一、中國香文化香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農時期,「神農嘗百草,辨識百香;先民驅蟲疫,屢屢起煙霞。」隨著時間和文化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香已形成獨特的文化。在春秋時香已經有了眾多用法,如佩帶、入藥、熬膏、煮湯、入酒等。屈原在《離騷》中詠嘆道「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 【香道】香道,靜心,深入靈魂
    香於凝神靜氣中,使身心得以頤養,以香為載體來調動靈性的香道,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完美交融的文化。
  • 香:在深厚的香文化中,得以靈魂的舒緩
    「香之為用,從上古矣」,中國香文化有著久遠且豐富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到殷商時期,主要用於供奉神靈、祭祀典禮和祛除異味等。隨著時代的更替,人們的思維方式及對待事物的認知也開始發生了轉變,香的應用也慢慢發展到用於日常禮儀、除穢、驅蟲、療疾等方面。
  • 文人雅士所愛的收納容器——風雅之至的都承盤!
    對於文人雅士來說,最能夠體現品位的就是他們的書房用具,這些書房用具不僅是簡單的用具,還屬於文人案頭的珍藏品。這些文房用具,能夠體現出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學識修養以及文化品位,這些案頭小器也承載了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
  • 新竹清華校園裡的風採,有濃鬱的文化氣息,是文人雅士最愛的地方
    有名的清華大學位於首都北京,是中國最好的研究型大學, 其實,臺灣也有清華大學,兩所學校是乳同胞, 這個學府在臺灣的新竹市, 據說新竹清華將訪問臺灣最美的校園、文人雅士、臺灣,請在這裡感受一下濃鬱的文化氣息。
  • 本是山中野草,偏被文人雅士青睞,只有中國人能懂它的貴氣
    導讀:本是山中野草,偏被文人雅士青睞,只有中國人能懂它的貴氣中國有不少名花,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大方光彩,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梅、蘭、竹、菊就是其中的經典代表,歷朝歷代的文人都將這四種花的品格定義為君子之風
  • 推薦古風香水/香膏,與蘇東坡有關的「香」
    香,源於自然,汲日月精華,沐春秋洗禮,從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靈性。香道,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生活藝術的升華,多流行於古代貴族士大夫及文人階層,通過識香,六根感通、使我們體會人生和感悟生活的一種高品味的修行。
  • 揚州「文人香」非遺傳承人找回多種古香方
    揚州制香技藝傳承人王其標,潛心研究古代文人香十幾載,目前,已總結出一系列成熟可行的制香步驟,成功「復原」了20餘種古書中記載的名香,包括古代文人摯愛的「梅花香」、黃庭堅評價過的「鼻觀香」。揚州出土的兩漢時期的博山爐,以及大量的其它香器、香物就是証明。到了唐代,高僧鑒真東渡弘法,也帶去了中國的香文化。北宋時期,在揚州待過的韓琦、歐陽修、蘇軾等,都留下了很多制香、用香的佳話。有人評價說,揚州是一座中國薰香文化通史式的古城。 對於揚州文人香非遺傳承人王其標來說,這座城市的味道還藏在流傳了2000年的裊裊香氣中。 「古人為什麼熱衷焚香、品香?
  • 揚州「文人香」非遺傳承人找回多種古香方
    揚州制香技藝傳承人王其標,潛心研究古代文人香十幾載,目前,已總結出一系列成熟可行的制香步驟,成功「復原」了20餘種古書中記載的名香,包括古代文人摯愛的「梅花香」、黃庭堅評價過的「鼻觀香」。對於揚州文人香非遺傳承人王其標來說,這座城市的味道還藏在流傳了2000年的嫋嫋香氣中。「古人為什麼熱衷焚香、品香?如果認真分析,不同的香方營造了不同的意境,也代表了中國傳統的不同的審美。」王其標說,揚州人至今早晨有掃地焚香的習慣,早晨一起床,打掃乾淨庭院,再焚一炷香,作為一天的開始。
  • 中華香文化之香事千年
    西域的大批香料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運抵中國,唐中期以後,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使更大量的香料經兩廣、福建進入北方。隋唐的帝後對香料都鍾愛有加,如皇帝經行之處,要「以龍腦、鬱金鋪地」;唐宮中,以沉香造亭。而最為奢華的隋煬帝,每年除夕,必焚沉水香數十車,長安城方圓數十裡都被籠罩在一片香霧之中。唐代文人更喜尚香,王維、白居易、李白、杜甫等都有大量描寫香的詩詞。
  • 中華香道 | 一粒香丸通古今
    她得梅花神髓,由她配製的「壽陽公主梅花香」方被歷代制香家讚譽為「梅香三絕」之一。「壽陽公主梅花香」由9味香藥和成,其主原料有白梅、檀香。其中的白梅又稱綠萼梅、綠梅花,多產於江浙,味酸氣平,入肝、肺二經,可舒肝和胃化痰,安神定魄。2、春消息:由南朝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配製,是其「梅香三絕」之二。
  • 秀秀老師:我們為什麼要推廣雅士茶道
    雅士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也。「雅」之一字,主要體現於:品茗之趣、茶助詩興、以茶會友、雅化茶事;正因文人雅士之參與,才使茶藝成為一門藝術,成為文化。他們又將茶藝與文化、與修養、與教化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雅士茶道。
  • 「香道」可以養生嗎?
    若是從形而下層面上說,可以單獨討論為什麼"香道"是有益於我們"修身",從而"養性"的。首先香道中的"香",是要聞起來舒服,而並非有多麼地"香",聞起來舒服說明它對身體是好的,讓我們進入到一個安寧祥和的狀態中,才能進入下一步"悟",否則聞起來難受,生理排斥,氣血不通暢,基本就不用考慮去悟什麼了。
  • 品樂道《仙樂》,賞香道文明
    在香道發展鼎盛時期的宋代,用香成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隨處可見香的身影。,多流行於古代貴族士大夫及文人階層,通過識香,六根感通、香技呈現和香法修練等環節,並在相對規範的程序中,使我們體會人生和感悟生活的一種高品味的修行。
  • 玫瑰椅: 閨閣中的小姐椅,文人雅士的最愛
    文人雅士的最愛 玫瑰椅頻頻出現在宋代文人雅集上,說明當時這一新興的家具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在這一社會階層中比較流行
  • 日本香道與東方名香「 蘭奢待」
    《源氏物語》中許多次提到貴族的薰香盛事,女子多擅制香,男子在花晨月夕品香論香,也是評判女子的一項重要判斷標準。彼時香事尚未成「道」。香道以前的香,是以香味為主要目的的。中國香傳入日本,初期階段也重視香味。但使用方法卻略有不同。日本人喜歡將香料放在房屋四角或者用香燻衣料。到了室町時代,香逐漸成為人們鑑賞的對象。最原始的香是佛教的供香。因此香大概是與佛教同時傳入日本列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