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民勤 | 民勤的葫蘆

2021-02-17 民勤在線網

葫   蘆


作者:崔永智

家鄉把南瓜叫葫蘆。葫蘆大的可一個大人抱呢,大約在二三十斤。葫蘆和瓜類是我等農家孩子最早認識的藤蔓類植物。葫蘆皮有橙裡泛青的,也有黃裡透紅的,更有幾種顏色混搭的。葫蘆條(藤)能扯十多米長呢,中空。

小時候,幾個小夥伴,在農業社的地頭或是自家自留地裡偷偷扯一根葫蘆條,把一個容器裡的水抽到另一個容器裡,覺得很好玩。有兩個現象一直留在我的心頭:一是葫蘆條出水一端的水面只要不高於進水一端的水面,水就能正常流出,而不論中間的曲曲折折、高高低低;二是一開始抽水的時候,要把進水一端置於水中,出水一端用嘴使勁吸。這大概是農村孩子最早觀察到的流體現象。直到初中學物理,學液體,學水泵的工作原理,才真正明白了上述現象發生的原因。

葫蘆葉子大,像大象的耳朵,葉柄粗壯。和葫蘆葉子有一拼的就算向日葵的葉子了。家鄉再沒有大葉子植物。有時候覺得奇怪,為什麼其它植物的葉子都小,偏偏這兩種植物的葉子超大呢?及至高中學過生物後,才知道葉子大是植物生長需要的能量多,因此需要更大的葉子來進行光合作用。的確,葫蘆藤條那麼粗,那麼長,果實又那麼碩大,當然需要的能量多。向日葵也是,莖幹高而粗壯,且有那麼大一個盤子,一個盤子上有數百個籽兒,要維持這些需要的能量自然多。不過葉子大,水分散失量也大,因此這些植物生長需要的水分就更多。這一點在乾燥的沙漠地區似乎解釋不通。

葫蘆的花朵也大,鍾型,黃色,花粉亦黃色。蜜蜂採蜜的時候,渾身上下會蹭上一層黃粉,陽光下,像穿了一身金色的衣裳。蜜蜂採蜜的時候是那麼忘情,以至於完全顧及不到孩子們的臨近。小夥伴把花朵的喇叭口一收,摘下這朵花來,湊近耳根,蜜蜂在裡面嗡嗡叫個不停,極力想掙脫出來,而孩子們更像得到了一件有趣的玩具。農家孩子沒錢買玩具,但大自然給了他們很多玩具。葫蘆花有一種香甜味,母親偶爾會採幾朵葫蘆花給我烙死麵餅吃。那個香甜的味兒,像用刻刀刻在我的腦海裡。

農曆七月半是給亡歿的先人燒紙祭掃的日子,家鄉有蒸包包子(就是個頭比較大的包子,家鄉有很多疊字命名的習慣)祭祀的習慣,而最好的包包子餡就是這個季節成熟的葫蘆。把葫蘆洗乾淨去籽剁得碎碎的,將炒熟的胡麻在碾子上碾碎,加上自家種的線咕嘟(洋蔥)蔥花和土鹽面子攪拌均勻做餡,蒸出的包包子那個甜香裡略帶點鹹味,簡直就是飲食裡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啊!等上過墳,給先人們澆奠過了,母親才允許我們吃包包子,而饞嘴的我早已垂涎三尺,不知吞咽了多少涎水下去。那是個短缺的年代,是莊戶人吃不飽飯的年代,多的年景,多的人家沒有個蒸包包子的葫蘆,只得用糖蘿蔔代替。糖蘿蔔的味道雖次於葫蘆,但依然讓我記憶深刻。葫蘆的另一種吃法是和著扁豆、麵條一起吃。提前一天或三五個小時把扁豆用生水浸泡,把葫蘆洗乾淨切成小塊拿香油(胡麻油)炒一下出鍋,然後把浸泡過的扁豆下鍋,加水,少放一點鹼面(這樣更容易把扁豆煮熟),點火焪(小火慢煮)。待扁豆快熟的時候加水,把葫蘆下鍋。等葫蘆煮透的時候,拿勺底子研碎,再將擀好切碎的麵條下鍋,擱一點熟面,最後加線咕嘟蔥花,少許鹽末就可以出鍋了。這飯有個名字——葫蘆扁豆面。妻、子不怎麼適應我家鄉的飯食,唯一碗葫蘆扁豆面是吃一次稱讚一次。家鄉習慣吃酸飯,就是炒菜也要加點醋,但這葫蘆扁豆面是絕對不能加醋的。每到冬季宰羊了,把腸腸肚肚等下水洗乾淨切碎,然後下鍋炒。炒的時候能用油搭子在鍋底抹點香油(胡麻油),更或再能加點混合的調料,那就太闊氣了,是松和人家才有的講究。一般人家買不起調料,也沒有香油,只能就點羊油來炒。下水炒過後,開始加水煮,並將洗淨切成碎塊的葫蘆下鍋。待葫蘆煮爛了,用勺子貼著鍋底鍋幫研碎,最後調點整粒的土鹽和自個種的線咕嘟蔥花就可以出鍋了。家鄉稱其為「葫蘆羊雜碎」。如果說葫蘆包包、葫蘆扁豆面好吃的話,那葫蘆羊雜碎更屬上乘,因為畢竟有了葷腥。葫蘆胡麻研包包子、葫蘆扁豆面、葫蘆羊雜碎這三樣吃頭,幾乎可以申請家鄉飲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這個秋季,算今天中午的一頓,已經吃過三頓葫蘆扁豆面了,感覺整個人生都是那麼充實和幸福。

可以用來炒菜的番瓜家鄉叫菜葫蘆。菜葫蘆不屬於藤蔓類植物,不扯條,一墩一墩的,照樣有大葉子和粗壯的葉柄,也開黃花,圓柱形,一二斤的分量。我小的時候,菜葫蘆是一種希貴的蔬菜,一般莊戶人家很少種,公家單位才種。家鄉有把青椒、茄子、白菜、蘿蔔、山藥(土豆的別稱)、芹菜等燴在一起吃的習慣,而且有個專用名詞——青辣子菜。當麥子成熟的時候,茄辣子也能吃了,打碾的季節,莊戶人就能吃上這一年的第一頓青辣子菜。長兄在村子上的小學當民辦教師,學校的菜園子裡種有幾蹲菜葫蘆。他們的青辣子菜吃起來分外香,就是因為多了菜葫蘆。

還有一種家鄉叫吊葫蘆的植物,上小下大,像兩個彌勒佛的肚子疊在一起,再上還有一個一手可以握得下、圓柱狀的柄。吊葫蘆也是藤蔓類植物,也有大大的葉子,也開黃色的花,只不過它的藤屬於攀緣型,不能鋪在地上,要搭上架子或有其它依託才能正常生長。莊戶人連明晝夜的辛苦,難得有閒情逸緻,而吊葫蘆是極個別有雅興的人種來賞玩的。如果說它有什麼實有價值的話,一是一剖為二,用做舀水的瓢;二是在成熟的吊葫蘆的柄部開個口子做為容器用。記得父親總是把不同的菜籽裝在吊葫蘆裡,做為來年的種子。今之人,在大大小小的吊葫蘆上刻上名家詩句或繪上花鳥,做為藝術品觀賞,實在是藝術界的一大發明。小巧精緻的吊葫蘆和字畫藝術結合起來,真是奇思妙想,惹人喜愛,犬子就超級喜歡這種葫蘆藝術。孩子們大多喜歡吊葫蘆,大概萌發於葫蘆娃的藝術形象吧?

深秋季節,三兄捎來了自己屋後種的葫蘆和線咕嘟,使我想起了小時候的葫蘆,當然今之葫蘆已經不是我記憶中那個大傢伙了,而是一種小個頭、叫甜面南瓜的品種——瓤子厚,含糖更高,口感更好。線蔥的個頭也不大,瓷瓷實實,不是市場上一個過斤的那種大塊頭。農家肥種的,沒有化肥農藥,吃起來就是記憶裡的那個味兒。

2018.10.11

相關焦點

  • 網絡流行的民勤十大美食
    3、鎖陽羊羔肉鎖陽羊羔肉是根據中醫理論,在傳統烹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保健食品,具有滋補腎陰,輕身養顏、溫中壯陽的獨到功效,是外地遊人客商在民勤必吃的特色美鹹沙蔥鬱下清蒸洋芋是民勤清淡小吃中不可多得的美食,是民勤高檔宴會的名吃。
  • 民勤非遺 | 樊澤民:蘇武的傳說
    天長日久,風次沙打,節杖上的頭髮也被吹盡。落下的頭髮,在荒原上,草墩下,一束束,一叢叢,紮根生長。蘇武發現後,採下系在桿頭,當作節旄。不僅如此,還用以充飢,滋養身體。人們稱其為「髮菜」。據傳,當年蘇武牧羊,羊鞭丟到哪裡,那裡就長出樺棒、毛條。另外,還有漢節與毛條的傳說,三果酒的傳說,神羝顯靈的傳說,幹河墩蘇武腳印的傳說等等。蘇武的傳說富有傳奇,撼人心魄,有鮮明的特徵。
  • 民勤蜜瓜,咬一口,汁一手
    它是這樣一種哈密瓜,瓜瓤上面像是淋了一層蜜汁,舌尖一碰就能激發出了你所有的味覺細胞,讓你感到每一個味蕾都在狂歡!或許這種味道就叫做蜜!民勤西州蜜西州蜜營養價值西州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其中含豐富的蛋白質超長日照、巨大溫差潔淨的沙漠地下水源青藏高原祁連山石羊河衝積扇的肥沃土壤沙漠孤島狀地理環境成就獨一無二的民勤蜜瓜
  • 民勤板慄南瓜上架跟晚報GO
    上新啦!挑食小孩都愛吃的民勤沙地板慄南瓜上架跟晚報GO,瓜地現摘現發,全國包郵(新疆、西藏、海南除外),5斤只要14.8元,9斤19.8元。春去秋來,民勤幾代人把防沙林治沙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使命,以「愚公移山」的韌勁和信念,與黃沙相持、相守、相爭,種下一棵棵梭梭樹、一株株紅柳、一畝畝南瓜……硬是在蒼茫的沙漠上築起了一道綠色屏障。
  • 鋪路架橋惠農家 民勤郵政打造服務鄉村振興「生態圈」
    民勤縣浩漠羔羊牧業有限公司經理楊振傑說,通過郵政線上、線下的助推,採用「養殖基地+郵政電商」相結合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民勤羊肉的商業價值,今年浙江、廣東、湖南等省份的商戶老闆排隊要貨,需求量大大提高,僅2020年12月份浩漠羔羊銷售額就達120萬元。 國字頭渠道全力出擊,「帶貨能力」不容小覷。
  • 民勤職專:凸顯職教特色,服務地方經濟
    民勤職專是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省級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項目建設學校。學校有主校區、城東工業園區實訓中心兩個校區,建有71個校內實訓室(車間),開設現代農藝技術、旅遊服務與管理、學前教育等10個三年制長線專業。
  • 《關於民勤老家的那點水,我只是想知道真相》
    縣裡絕大多數人生活在農村,在這片土地上,常常可以看見一臉黝黑的農民在太陽底下勞作,在風沙中挺立,生活。老人們在冬日時,喜歡坐在牆根裡曬太陽,溫暖地打盹;孩子們在夏日裡,喜歡在樹影底下嘰嘰喳喳,熱鬧地玩耍。而大風颳起的時刻,狂風會把那些柴草,樹葉,用過的破舊地膜甚至孩子們寫過的作業本上的廢紙捲起,揚在半空。之所以對民勤這麼熟悉,是因為那是我的故鄉,我在那裡生活了二十年。
  • 人民畫報韓文版:甘肅民勤打造沙漠上的「雕塑藝術之洲」
    甘肅民勤蘇武沙漠大景區位於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交匯處。這裡三面環沙,沙漠資源豐富,地質景觀奇特,對於建造沙漠雕塑主題公園、打造沙漠旅遊品牌有著先天優勢。2018年8月,以「自然·創新·共享」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民勤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在蘇武沙漠大景區成功舉辦。
  • 2019年中秋節放假民勤旅遊必去景點攻略
    此時秋高氣爽,正適合出去遊玩,下面就跟大家推薦民勤幾個不錯地方,供出遊參考。沙漠雕塑創作營線路:從武威出發,到民勤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約95公裡,行程約1小時40分鐘,途經時光廊道,感受沙漠帶來的別樣風情,參觀充滿藝術的民勤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暢遊沙海星空(摘星小鎮),蘇山客棧可用餐。
  • 國家級非遺名錄推薦項目公示 民勤曲子戲、天祝唐卡入圍推薦名單
    國家級非遺名錄推薦項目公示 民勤曲子戲、天祝唐卡入圍推薦名單民勤曲子戲天祝唐卡正在繪製中每日甘肅網12月23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12月22日,自武威市傳來消息:在文化和旅遊部公示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中,武威市的民勤曲子戲,天祝唐卡(華銳唐卡)兩個項目入選。
  • 民勤曲子戲、天祝唐卡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民勤曲子戲、天祝唐卡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公示名單民勤曲子戲民勤曲子戲起源於明初,形成於明代中葉,興盛於清代和民國時期。民勤小曲戲經過600多年的傳承演唱,形成了其他戲曲不可替代的鮮明獨特的藝術特質。保護傳承民勤小曲戲,不僅對於完善中國戲劇體系,研究南北地方戲曲融合有著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而且對於深入研究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存,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 甘肅民勤人參果,來自「人參果之鄉」,甘甜多汁,是低糖健康水果
    通常人們所說的人參果是一種產於我國甘肅武威民勤、酒泉玉門等地區日光溫室裡面的一種高營養水果。日光溫室種植人參果,是甘肅民勤人民的智慧。這種種植方式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也是民勤人抗擊風沙的一種方式,因此,民勤縣也有「中國人參果之鄉」的美譽。
  • 民勤沙漠蜜瓜豪橫歸來,咬一口汁水迸濺,甜香四溢,誰吃誰誇讚
    當我們切開一個民勤蜜瓜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聞到那種撲鼻的甘甜果香。咬上一口,滿嘴都是飽滿的汁水和果肉,口感非常的細膩,簡直就是絕世蜜瓜。當我們品嘗民勤蜜瓜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那種可以帶給我們治癒感的甜蜜,同時也帶給我們滿滿的舒適感和幸福感。民勤蜜瓜的含糖量高達18%,可想而知,它有多麼香甜。
  • 民勤沙漠長出的南瓜,粉中帶糯、味似板慄!秋冬滋補好物!
    這裡就是甘肅省民勤縣,塵暴起源,風沙漫天;可在民勤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它永遠不會成為第二個羅布泊!在這個「不宜居住」之地,民勤人民用雙手種出了世界上最好吃的南瓜——民勤沙漠板慄南瓜。喜歡軟糯細膩的,可以在鍋上整個蒸著吃,大概30分鐘左右即可,切開後肉質金黃緊密、細膩,而且板慄南瓜的儲存性能真的超好,喜歡吃甜的,可以先存放1-2周再吃,1-2周內,隨著水分的蒸發,出現澱粉糖化的過程,存放時間越久,口感也越好。
  • 民勤劉文昌:「點沙成金」奔富路
    民勤劉文昌:「點沙成金」奔富路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姜新文 陳凱年  東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包圍的民勤縣,沙子是最不稀缺的東西。可薛百鎮長城村的劉文昌一家卻通過「賣沙」賺了錢,成了村裡的新鮮事。
  • 「絲路駝聲」 2021中國·民勤第四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作品方案...
    、沙漠的浩瀚壯觀以及民勤防沙治沙的深厚文化蘊涵。2018年中國民勤首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開幕盛況2019中國•民勤第二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開幕盛況2020中國·民勤第三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開幕盛況為進一步展示民勤獨特的生態文化旅遊資源,傳播綠色環保、人沙和諧共生理念,詮釋
  • 『雕塑頭條』徵集丨「絲路駝聲」 2021中國·民勤第四屆沙漠雕塑...
    、沙漠的浩瀚壯觀以及民勤防沙治沙的深厚文化蘊涵。2018年中國民勤首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開幕盛況2019中國•民勤第二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開幕盛況2020中國·民勤第三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開幕盛況為進一步展示民勤獨特的生態文化旅遊資源,傳播綠色環保、人沙和諧共生理念,詮釋
  • 甘肅民勤種得很火
    在甘肅民勤縣西渠鎮豐政村千畝可追溯「鬥牛小瓜」基地上,一行行、一排排蜜瓜藤蔓綠油油、水嫩嫩,或正開著黃色的小花,或已締結了毛絨絨的青色小瓜。一眼望不到邊的蜜瓜地裡,瓜農們正在辛勤勞作,除草、掐瓜條。陣陣微風吹來,瓜田泛起綠色的波浪,昭示著豐收的希望。↑民勤千畝可追溯「鬥牛小瓜」基地。
  • 產地食材▎來自甘肅民勤的人參果,味道別致,三高人群的水果首選
    甘肅民勤丨溫室裡的「人參果之鄉」 日光溫室種植人參果,是甘肅民勤人民的智慧。 擁有多年種植經驗的果農從來不給人參果打催熟劑、膨大劑,全部採用有機肥,這也是為什麼每顆民勤人參果都軟嫩多汁,滋味更加清爽的原因,大口大口吃也完全不會膩。
  • 在民勤,吃膩了大魚大肉來碗蕎麥麵涼粉吧
    比如黑鹼面,比如涼粉,比如釀皮子,都是我們民勤老家最普通的零嘴和小吃,卻深得親戚的青睞吶。所以,臘月二十八晚上媽媽就開始著手做她的拿手好戲_涼粉。媽媽做的涼粉不是白面涼粉,而是蕎麥涼粉,所以就得提前開始著手。蕎麥涼粉,第一道工序就是泡蕎麥榛子。準備做涼粉的前一天就泡好。涼水浸泡,泡過一天即可。泡好了蕎麥榛子,就可以開始洗涼粉咯。一碗蕎麥榛子配五碗水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