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三個人物,承載著三種關於「自由」的定義

2020-12-13 瑋瑋在美國

1994年向來被稱為電影史上的奇蹟年。因為在這一年,不論是歐美電影還是國產電影,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其中最值得推崇的一部,就是《肖申克的救贖》。從1994年上映至今,仍以9.7分高居豆瓣高分電影榜首,不愧為世界電影史上的裡程碑之作。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初,青年銀行家安迪因被判涉嫌殺害妻子和情人而入獄。在這個黑暗無邊、罪惡重生、壓制人性的監獄裡,安迪始終沒有放棄對自由的希望與信念,終於用一把小錘子,花了二十年時間挖出了一條向外的通道,走向了自由人生……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場安迪個人的自由抗爭史,實際上,這部「自由」命題的電影,是關於安迪、布魯克斯、瑞德三個人的。

一、布魯克斯:身體與精神對抗的自由

監獄圖書管理員布魯克斯已經被關了50年,有一天,他聽到一個「壞消息」:馬上可以被假釋出獄了。他惶惶不安,不知所措,不惜以故意傷害獄友來換取繼續坐監。

但他害怕的那一天還是到來了。他走出了監獄,進入了社會,卻越來越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社會,無法安放自己那顆惴惴不安的心與身體。他終於忍無可忍,在旅店裡上吊自盡。

布魯克斯的悲劇,是瑞德所說的「體制化」的結果。監獄通過各種暴力方式使人喪失自由意志與信念,把人馴化成毫無差別、泯滅人性、只會聽話的軀殼,消滅一切的自我人格:一切由「體制」決定,而不是「人」來決定。

著名人格心理學大師、哈佛大學教授布賴恩·利特爾在《突破天性》裡提到,自由特質是人在追求特有動機形成的人格,這些特有動機包括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目標、抱負、承諾和個人計劃,它的來源是特異而獨特的,是一種後天塑造的人格。

布魯克斯雖然身體獲得了自由,但他已經成了一部按指令運行的機器,一旦沒有了指令,需要自己去運行時,身體的自由就成了束縛。看起來他是自由了,這種自由卻把他推向了死亡。

其實他的精神早就死亡了。他感覺只有在監獄這種封閉、言行絲毫不能出格的環境裡才是舒適的、自由的,卻沒有認識到,沒有目標、沒有追求的自由只是一種假象。沒有自我人格,就沒有自我意志,也就沒有了在真正自由的環境中生存下去的精神能力。

布魯克斯身上的自由與安迪的自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身體自由了,精神卻被束縛了;一個身體被束縛了,精神卻是自由的。也就呈現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放棄與堅韌。

禁錮我們的,從來不是我們的肉身與環境,而是我們的自我意識,是「我是誰」的內心拷問。

我們的環境往往會成為我們的體制,我們會主動地尋求被「體制化」。不願意學習新東西、不願意換工作、不願意結交新朋友、不想搬家,甚至不想換手機、不想換開會時常坐的那個位置……當沉湎於無需思索即可做出習慣性動作時,覺得那是自由的,這一方面是耽於安逸,另一方面是憚於責任的承擔。沒有責任承擔的自由不是真自由。

瑞士學者伊夫·博薩爾特《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中寫道:「什麼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應該是我們有選擇的權利,但是同時我們也要為我們的選擇負責。」薩特則說:「人的本質是自己作出選擇,選擇以自由為前提,人被判定為自由,必須獨自承擔選擇的後果。」

當我們追尋自由時,是否只是追求身體的自由?是否內省確認我們內心的真正需要?是否是基於責任感的自我人格的塑造需要?若不是,那追求的自由就可能成為人生的陷阱。

二、瑞德:接納真實自我的自由

安迪剛入監時,跟瑞德說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滿不在乎又帶譏誚地說:「肖申克這個地方,除了我之外,都是無罪的。」但這不表明他真心認罪了。

影片展示了瑞德三次假釋的面試現場,前兩次均被拒絕。

瑞德的第三次假釋面試,是在他服刑四十年時。

當面試官問他是否為自己曾經所犯的罪後悔時。瑞德的回答是: 「我沒有一天不在後悔,……那個年輕的,放下重罪的蠢孩子,我想和他談談,我想和他談談人生道理,告訴他是非善惡,但我不能,因為那個孩子早就已經不見了,只剩下這位耄耋老人孤身一人,我必須得接受現實,改過自新?都是胡說八道的,你繼續給表格蓋戳吧,年輕人,別浪費我時間了,跟你說實話吧,我才不在乎。」

心理師武志紅在《真正的自由——人格的自由》一文中說:實際上,追求人格的自由,結束已經發生的事實對我們心靈的羈絆,只有一條途徑: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承認它已不可改變。

這次,瑞德的回答不再官方和機械,他已經認真思考了自己的過錯。他沒有說悔改,而是後悔。後悔是悔改的前提,對犯的罪沒有後悔,就不可能改過自新。對真實的自我沒有承認與接納,就不可能有從心而發的改過。

從瑞德的回答中,能看出他開始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這一次,不抱希望的瑞德假釋被批准了。

因為,瑞德不再是那個在監獄裡如魚得水、什麼都看透、「什麼都可以買得到」的「我」,而是從安迪、獄友甚至監獄管教人員身上反照出自己的問題所在,認清了真正的自我。

自我意識不是「本我」的評價體系,而是人格的自我調控系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在實驗中確立了「鏡像自我」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依據別人對本人的看法和評價而開展起來的,從「別人」這面鏡子中照出我們自己的樣子,構成了自我意識。

瑞德即使沒有被假釋,他也已經自由了。因為自我意識的覺醒,他放下了,放下了一定要出去的執念,承認了對過往的無力感,不再去做無謂的辯白與努力。他不在乎是假釋是否被批准,只有他被犯下的罪懲罰、受到良心的譴責才是他的審判。他接受了那個真實的自我。

三、安迪:追求內心安寧感的自由

與安迪同時入獄的胖子嚎啕大哭,他因為沒有聽從獄警長海利的制止而被打死。沒有知道他的名字,也沒有一個人在乎——不在乎別人,也不在乎自己。因為在肖申克這所監獄中,活著的只是一具軀殼,完全沒有自我。

這正是監獄「改造」人的目的。安迪看穿了政府對監獄裡所有人的險惡用心,終於也對自己的冤案通過正常渠道扳回的可能性絕望,真正開始了自我救贖之路。

安迪的救贖不單單是身體獲得自由,他的價值追求是內心的安寧。只有內心的安寧,才是他真正的自由。

他的內心安寧感構建於:

1、點亮心中的希望:安迪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在監獄裡消磨時光,而是運用自身知識和技能,幫獄警們處理稅務問題,為獄長洗黑錢,擴建圖書館等。安迪所做的這些努力表面上是在為獄長幫忙,實際上是為自己在獄中,以及為越獄後重新生活留下希望。

這個希望,不是外在的,更是內心的。他在獄中的所為是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責任的承擔,以換取內心的安寧,這些都是他對自由追尋的有機構成。

蘇聯作家特羅耶波爾斯基說:「生活在前進,它之所以前進,是因為有希望在。沒有了希望,絕望就會把生命毀掉。」

安迪不斷工作,就是不斷點亮自己心中的希望,這些希望孕育出巨大的能力,推動安迪創造奇蹟。

2、對自我內心「罪」的救贖:他有罪嗎?從法律角度來說,沒有,他不需要贖罪。但是他說:

對,是我殺了她,雖然不是我開的槍,但是我害她離我而去,她就是因我而死的。

這是電影臺詞「涉過骯髒汙河,滌盡罪惡,在彼岸重生」的真正含義所在。他要為自己對妻子犯下的道德、情感與良心的罪而贖罪,以此來換獲得內心的安寧,獲取真正的自由。在第十二年時越獄的條件已經成熟,他為了贖罪,過了八年才越獄。

在他看來,自我內心安寧感自由的實現,比身體的束縛早日解除更重要。牢獄之災是他應得的,他用二十年的時間贖回了內心的自由。

納爾遜·曼德拉在南非監獄坐監27年,出獄後說了這樣一句話:「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把心放下,解除了心的束縛,才有真安寧。沒有悲憤與怨恨,沒有歉疚與負罪,才是真自由。否則,身體出來了,心還在獄中,那不在安迪的救贖計劃之內。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安迪是聖者,用他的知識和智慧、堅韌與執著、希望與信念。他救贖的不只是他自己,不只是獄友,還有今天這個時代每一個被影片所打動的觀眾,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往自由的精神救贖之路。

結語

1994年的美國經典電影,除了《肖申克的救贖》,還有《阿甘正傳》、《低俗小說》、《獅子王》等,而這些電影無一例外地,在突出以個人英雄主義精神所代表的美國精神外,同時通過對人物精神與靈魂的刻畫,來體現對人性的關注、對人類救贖之路的探討。

紀伯倫說,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

每個人都在用一生實踐自由之路,在與這條枷鎖作鬥爭,都走在自我救贖之路上。

《肖申克的救贖》從老布魯克斯的沒有自我就沒有自由、瑞德的接受自我才是自由的開始,到安迪的自我內心的安寧才是真自由,通過三個人物的命運塑造,呈現了三種關於「自由」定義,最終想要向我們傳達這樣一個真理:每個人內心的自我救贖、有安寧感的心靈解放才是終極自由。

相關焦點

  • 肖申克的救贖—於黑暗中追尋自由之光
    文/寒酥 「於黑暗中追尋自由之光」 長久陷於生活沉悶中的我們,時常感嘆身不由己,索然無味,也總想衝出牢籠,突破枷鎖,沐浴自由之風,探索屬於自己 的一片天地。而在這部影片中的一位身陷囹圄的銀行家,為我們展現一場追尋自由與自我救贖的旅途。
  • 《肖申克的救贖》象徵著自由的感染力,救贖之道就在其中
    老布是肖申克監獄圖書館的管理員,20歲不到就來到了肖申克,50年之後才出獄。當他被宣布可以假釋出獄時他非常驚恐,甚至想通過傷害獄友留在監獄。假釋後他來到一個類似中轉站的地方,夜不能寐,對於這世界的變化不能適應。老布就在自己自由的第二天自殺了。這種情況像極了我們國人的生活。畢業後我開始工作,每天都按部就班,幾年來一直過著循環的生活。
  •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安迪被判刑入獄,成了肖申克監獄的重罪犯。在獄中,他與黑人囚犯雷德互相幫助,成為好朋友;而以博格斯為首的一群囚犯卻經常襲擊安迪。後來,獄警們發現了安迪的理財能力,都來找他做投資諮詢,甚至孩子升學問題也來找他請教。監獄長讓他做假帳,從中漁利。
  • 《肖申克的救贖》:十九年的囚籠,也關不住奔向自由的勇氣
    一提起自由和自我救贖,筆者腦海中的影片就是經典的《肖申克的救贖》。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逃離囚籠是天性安迪和瑞德對話主角安迪因謀殺案被判無期徒刑,被關入了肖申克監獄,這就是片名的由來。在監獄裡有一個黑人,瑞德,他坐了20年的牢,現在是肖申克監獄裡的老大哥。
  • 讀《肖申克的救贖》「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光輝」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難得的好片,被選入美國電影學會20世紀百大電影清單,豆瓣評分高達9.6分,而且常年排行第一。這部影片取材於同名小說,小說發表後,被翻譯為30多種語言,通往世界各地。現在看來,無論是影片還是原著,對於因工資菲薄而走上寫作之路的作者來說,具有一定的意義。正如作者史蒂芬金所說,我花在這本書上面的精神比任何一本都多。
  • 地球科學經典教材《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簡介:一場謀殺案使得銀行家Andy蒙冤入獄,被判無期徒刑,送入肖申克監獄。在監獄裡,他目睹了獄中黑暗、腐敗、以及人性泯滅,最後在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場長達19年的自我救贖爆發,憑藉一絲不苟的本性和對希望的堅守,Andy成功越獄,重獲自由。對於愛好地球科學的我們這也是一部地球科學的啟蒙教育片。
  • 《肖申克的救贖》:自由是每一隻鳥兒心底最深的渴望!《上篇》
    雖然《肖申克的救贖》是"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的最後一部作品,但它沒有史蒂芬·金的寒徹骨,反而像仲夏傍晚絢麗的彩霞,吹拂著漸涼的晚風,和《伴我同行》一起,是商業恐怖小說專家史蒂芬·金最主流的劇情項目。雖然人物和故事都集中在等級森嚴、戒備森嚴的監獄裡,主要情節也充滿了冤屈、剝削、權力和壓迫,但《肖申克的救贖》卻是溫暖人心的,"自由"和"希望"雖然在這樣一個寒冷陰鬱的地方出現又消失,但在安迪心中卻從未熄滅。
  • 物小影推薦|《肖申克的救贖》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該部影片於1994年上映,而這一年也是電影史上非凡的一年,同年上映的還有我上期推薦的《阿甘正傳》,儘管《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當年因為《阿甘正傳》沒有獲得奧斯卡獎項,但是小影覺得優秀的電影,只會隨著時間越來越被人們喜愛,《肖申克的救贖》常年名列榜單第一就是對該片最好的印證,好的作品自己就會說話。
  • 《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句子,句句經典,令人回味無窮!
    《肖申克的救贖》講的其實是一道關於自由的選擇題,如果你一定要喪失某一部分自由,你是願意肉體的自由還是靈魂的自由?對於肖申克監獄的犯人們來說,就是選擇被體制同化安於現狀而尋求相對的行動自由還是選擇雖然被監禁行動受限但仍然保持自由的意志和對自由的嚮往?
  • 豆瓣TOP250賞析-第1期:《肖申克的救贖》
    所以通過《肖申克的救贖》,我們可以看到通過電影,西方人對美麗事物有相似的看法。這部電影的情節大家都熟悉。它講述了銀行家安迪被錯誤監禁19年,以及成功從肖申克監獄越獄的故事。在我看來,讓我們分析一下《肖申克》為什麼長期以來都是經典。一。
  • 《肖申克的救贖》:在黑夜中期待黎明,期待明日的晨曦
    在黑夜中期待黎明期待明日的晨曦有些希望在黑暗中失去了原有的顏色有些希望在黑暗中越燃越烈希望是暗淡還是縹緲下面為你推薦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影片簡介《肖申克的救贖》是由弗蘭克·德拉邦特導演,編劇的。依我看,他這樣做只是為了重溫一下自由的時光,哪怕就那麼一小會兒。
  • 世俗的肖申克,該怎樣救贖
    記得1995年,還是租片看碟的時代,有一天同事很鄭重地推薦一部叫《刺激1995》的片子,當時聽這臺灣翻譯的片名很有點不以為然,沒想到VCD一打開看這部將近兩個半小時的片子,居然全程無尿點,一直到深夜,後來才知道它真正的片名叫《肖申克的救贖》,是根據美國著名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的,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導演。
  • 從《肖申克的救贖》看成年人友誼的真實模樣
    很多看過《肖申克的救贖》的小夥伴會被安迪百折不撓向著希望靠近的精神所激勵。打動本人的不只是安迪的精神,他和瑞德這兩個難兄難弟的友誼也讓人感動。電影《肖申克的救贖》(1994年上映)改編自史蒂芬金的短篇小說集《四季奇潭》中的首篇《肖申克的救贖-春天的希望》(1982年出版)。1995年奧斯卡,這部電影獲得了7項提名。年輕有為的銀行副總裁安迪(蒂姆羅賓斯Tim Robbins 飾)被指控謀殺妻子及其情夫的性命。接著,他被判終生囚禁關進肖申克監獄。
  • 《肖申克的救贖》來自麗塔·海華絲的誘惑
    在二十世紀末期,《肖申克的救贖》等一系列的電影無疑給了電影王朝最為輝煌的一段歷程,從1994年起這些電影統治了電影前後數不清的歲月,很多人說那是一個神仙打架的年份,無疑,不論是《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還是《這個殺手不太冷》單拎出來都可以獨當一面,獨載史冊。
  • 《肖申克的救贖》再看感受
    《肖申克的救贖》:1994—2018,希望就是現實一、緣起從來沒想過給《肖申克的救贖》寫一篇影評,也許是生怕暴露自己只是個不諳世事的初級影迷,也許是對這樣一部無法複製的影片真的不願去過多地提起。然而一場出其不意的重感冒讓我只能臥床裹被,已沒有了力氣去消化我那些故作高深、一直收著卻懶得去看的電影,不期然地拿起《肖申克的救贖》,沒想著再去感動自己一把,只是南方夏天的傍晚,我們就這樣莫名地重遇。二、記憶有一些電影可遇不可求。這「遇」只能是不期然地偶遇,有準備的相遇會讓一切黯然失色。
  • 從心理學、象徵意義、現實意義解讀《肖申克的救贖》的魅力
    而這句話也完全適用於另一部經典電影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肖生克的救贖》是一部成名已久且經久不衰的高分電影,它講述了一個年輕有為的銀行家安迪因冤入獄,被判終生監禁。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肖申克監獄的囚犯入獄後三個階段的三種心理變化01、收容階段:心理特徵表現為「驚恐」一個自由人在得知自己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得到自由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當然是「害怕」「驚恐」。
  • 好萊塢電影臺詞盤點:鐵達尼號、《教父》和《肖申克的救贖》
    ——馬裡奧·普佐《肖申克的救贖》臺詞: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肖申克的救贖》「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間最好的東西,好東西永遠不會消逝的。——《肖生克的救贖》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 哈利波特越獄啦,《逃離普利托利亞》南非版《肖申克的救贖》
    一直在尋找著許多新的角色希望能夠突破哈利波特的光環限制比如一九年的《腰間持槍》,就是的cult片角色突破之作在嘗試過許多癲狂且非常獨特的角色之後,他開始想要把正劇方面發展於是就有了今天這部《逃離比勒陀尼亞》本片有點兒像《肖申克的救贖
  • 《肖申克的救贖》VS《阿甘正傳》:天才封神不敵凡人追夢
    自1995年奧斯卡金像獎花落《阿甘正傳》,25年來,不乏為《肖申克的救贖》喊冤叫屈的痴情觀眾,更有盯著當前銀幕一往情深追憶「空前絕後的1994」者。甚至,我這樣的低段位影迷,也常被人追問:如果當年你有奧斯卡投票權會投誰!?
  • 董曉敏/心存希望生活就有希望——觀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肖申克的救贖》劇照 心存希望生活就有希望 ——觀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文|董曉敏 近日在家裡觀看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