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堡村有位「養雞大王」——王亮:返鄉創業,用勤勞付出走上致富路

2020-12-13 騰訊網

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都願意返鄉創業,在家鄉幹出一番事業。紅旗鎮紅旗堡村村民王亮就是其中一個,他返鄉創業開辦養雞場,用勤勞付出走上致富路。

2015年,王亮考慮父母年齡越來越大,孩子又小,便放棄了瀋陽的廚師工作,回到村裡創業,開始琢磨養雞,開辦養雞場。

紅旗鎮紅旗堡村 村民 王亮

首先是看我鄰居養雞,還有我姐養雞,感覺挺有興趣的,因為我還愛研究,就是想發家致富嘛,再出去深造深造,沒想到現在還成功了。

王亮投資了29萬元,將自家一千多平方米的葡萄地改建成養雞場,開始了養雞之路。

紅旗鎮紅旗堡村 村民 王亮

出去幹十多年的工作,攢的積蓄幾乎全投在這個地方了,剛投入的時候我也害怕,畢竟咱們也沒有那麼多錢去投資。在養的過程中,也是逐漸地學習,剛開始也不懂,因為這個東西就像小孩一樣得細心管理,挨家學習才能養到今天。

沒錢僱人就一個人幹,磨料、餵食、加溫、放風,通過自己的勤勞努力,王亮收穫了他的第一桶創業資金。2018年,王亮擴大養雞場規模,另建一千多平方米的養雞大棚,每茬養雞數量達到兩萬五千隻。

致富後的王亮還積極參與村裡的各項工作,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今年,王亮正式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

紅旗鎮紅旗堡村 駐村第一書記 張久令

特別正能量的一個同志,村裡面各項工作,各項活動他都積極參加,包括疫情期間,作為網格員、排查員、志願者,都表現非常優秀。

致富後的王亮並沒有忘記村裡的百姓,而是計劃養羊,並新建了養羊大棚,用於繁殖和售賣。王亮說,養羊的投資和技術含量要求並不高,希望自己有了成功經驗後,帶動紅旗堡村民一起致富。

紅旗鎮紅旗堡村 村民 王亮

我想帶動養殖行業,通過我的努力下,能帶動紅旗堡老百姓發家致富。

▌本條微信由鮁天下編輯製作

記者:曹慶雪 孫旖鴻

編輯:史策

製作:史策

校對:潘健

主編:李季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廣西男子返鄉創業中藥養雞 綠殼蛋孵出脫貧路
    廣西柳州市農民秦世冬28日介紹其養雞經驗。返鄉創業的秦世冬,用一顆顆綠殼蛋「孵」出脫貧致富路。28日,記者來到柳州市柳北區石碑坪鎮下陶村五黑雞生態養殖基地,看到雞群結伴在竹林下「散步」,咕咕的雞叫聲充斥在竹林中。此時,秦世冬提著裝滿飼料的桶穿梭在竹林中,雞群蜂擁而上爭食。秦世冬餵雞吃飼料。
  • 豐都大石板村:發展新產業 走上致富路
    遠看,它們好似雲朵一般嬌小可愛,一簇簇有序排列成行;近看,茂密的枝葉掩蓋不住枝頭的碩果,一個個小果子擁著樹幹,自由生長,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別有趣味。等到來年二月,沃柑成熟,又是一番香甜滋味。勤勞致富釀美滿鄉村振興,農業不息,是趨勢也是大勢,緊跟時代步伐,大石板村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前路漫漫的曲折裡,老鄉們嘗到了付出的甜,毛其祥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之一。年近六十的毛其祥原本是大石板村的貧困戶,常年在外務工的他一直從事水電工程工作,但隨著年齡漸增,體力不如從前,毛其祥便有了回到家鄉創業致富的念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靈臺西屯鎮:姚文科的創業致富路
    2012年10月,他毅然放下在西安創辦的企業回到家鄉,重頭開始,帶領著更多的貧困家庭走上致富道路…… 打工萌生「創業夢」 1966年,姚文科出生在甘肅省靈臺縣西屯鎮一個普通農村家庭裡,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他沒有向命運屈服,一直用積極的心態面對殘疾的身體,在母親的幫助和鼓勵下,長期堅持訓練。
  • 徽縣:大學生返鄉創業 艾草成致富「金葉」
    大學生返鄉創業 艾草成致富「金葉」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高瓊走進甘肅青泥嶺艾製品有限公司,陣陣艾草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工人們忙著收購艾葉、打制艾絨、封裝艾條……好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在北京做養生行業的表哥需要大量艾製品初級產品,想到自己家鄉漫山遍野的野生艾草卻不能為老百姓增收致富,學過食品藥品學專業的李歡心動了,他果斷放棄了當白領拿高薪的機會,決定回鄉創業。
  • 漳平利田村朱佳釣勤勞走出一條綠色致富路
    勤勞樸實的朱佳釣,今年39歲,個頭不高,1米6出頭,談吐有節,有點像個生意人。筆者一行在村支部書記的陪同下,走完第三小組剛進入第四小組村口,一排一層磚混結構的房屋,兩戶一幢一層建築,朱佳釣全家3口人,就住在剛搬遷的集中安置房裡。  原來的朱佳釣,是一個老實本分的養殖專業戶,他靠養雞致富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 農民返鄉養雞創業,需要先弄明白的問題
    現在有不少的農民朋友想回老家搞養雞創業,因為養雞畢竟成本較低,而且很多農民自家都有山地,所以他們第一想到的創業項目就是養雞,因為有條件放養,比較節省成本。那麼回家養雞創業,需要先弄明白哪些問題呢?首先就是銷路,養出來賣給誰的問題,如果沒找到銷路方向就盲目回家搞大規模養雞的話,那到時候等雞養大了如果滯銷的話可是個麻煩事,一天吃料的成本就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到了一定體重就是光吃不長,如果不餵還瘦,你不要說在山上吃草吃蟲什麼的,那個很扯,餵的數量少的話,蟲和草都有的吃,上了規模恐怕草籽都不會給你剩下,這個我在山上養過雞,深有體會。然後技術問題。
  • 尹曉波:返鄉創業「鳳還巢」 扶貧路上譜華章
    龍江縣堅持圍繞加快新時期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廣大返鄉創業人才帶領村集體利用智慧發展特色農業。龍江縣現有返鄉創業人才151人,頭站鎮北華村村民尹曉波就是其中一員,他用勤勞的雙手和堅定的信念,開啟創業之路發展特色種植業,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 返鄉創業帶動廉江鄉村振興
    在橙鄉廉江,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青年選擇返鄉創業,帶動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匯聚。他們在城市學習了本領、積累了知識,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紮根家鄉,帶動老鄉們一起發展、一起致富,為家鄉的鄉村振興注入了內生動力。
  • 鴕鳥養殖託起返鄉致富路
    鴕鳥養殖託起返鄉致富路 農村要發展,產業是關鍵。近年來,我縣大力支持鼓勵優秀農民工引商引資、帶資帶技術返鄉創業,讓他們成為助推農業農村發展的帶頭人,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增添了新活力。 鏡頭前的這位大哥叫黃金火是龍津鎮基頭村人。早些年,他下海經過商、幹過會計、在國外做過餐飲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但是,隨著年齡慢慢增長,思鄉情緒越來越濃。
  • 周娟娟:返鄉創業,帶領姐妹小藤椅「編」出致富路
    秋高氣爽、天氣漸涼,在陵城區義渡口鎮五虎莊社區的文化中心廣場上、柏油路兩旁樹蔭下、社區一棟棟高樓旁,處處可見說說笑笑、手裡舞動著藤條編織藤椅的村民。
  • 伊寧市養殖戶靠鴕鳥走上致富路
    這幾年,鴕鳥養殖在伊寧市部分鄉鎮開始發展起來,克伯克於孜鄉園藝村養殖戶尹秋成就通過養殖鴕鳥走上了致富路。  這幾天,尹秋成正在通過抖音直播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他養殖的鴕鳥。尹秋成是2010年開始在霍爾果斯養殖鴕鳥的,當時他花了數萬元從深圳買回6隻種鳥,經過近兩年的摸索和鴕鳥品種改良,慢慢開啟了鴕鳥養殖致富的夢想。
  • 從打工仔到創業者,合川90後「山大王」的致富路
    這位青年就是亭子村返鄉創業的90後青年彭敬森。今年29歲的彭敬森出生於太和鎮亭子村,2013年,他從重慶市建築工程職業學院建築施工專業畢業,去到主城區一個建築工地上擔任施工員。他覺得這種按部就班的生活並不是他的追求,沒過幾年,他就辭職出來摸索著自己創業。他開過手機店,也辦過養豬場,收入始終不太穩定。作為一名90後青年,彭敬森崇尚自由,也喜歡鄉村寧靜的生活。
  • 脫下西裝進雞舍 海歸「雞司令」的致富路
    「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嘛」……鄉親們感到困惑,養雞有什麼好,自己養了一輩子雞也沒因此脫貧致富,怎麼就讓這個海歸崽崽(當地方言,指輩分小的男孩子)「五迷三道」了?頂住質疑和壓力,在創業10年後,龔光輝將當年的幾個雞舍做成了如今年銷售額達1.7億元人民幣的家禽養殖公司,而這位海歸「雞司令」,帶領著鎮上2400多戶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 千畝油茶花開,青田「油茶大王」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在山口鎮馱寮背村 就有這麼一位「油茶大王」 他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 羅乃康 青田縣茂鑫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油茶樹=致富樹
  • 千畝椹莓果飄香——大學畢業生王鳳翥返鄉創業帶民致富
    「今年我們第一次組織富硒桑椹採摘節,就吸引了東營、濱州、臨沂等地的遊客,他們就是奔著這富硒桑椹來的……」臨朐縣返鄉大學畢業生王鳳翥看在眼裡,喜在心上。提起富硒話題,王鳳翥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她說自己的父親王金良是一名果樹專家,長期研究蘋果、大櫻桃種植技藝,還從臺灣引進果桑種苗,用6年時間,培育出新品種「椹莓」098和068。
  • 巫溪返鄉大學生化身「養雞能手」 帶動群眾闖致富路
    譚坤說,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家都待在家裡不能出門,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鎮上上門動員譚坤發展林下養雞,後期他又進行了市場調查和效益分析,才決心從事林下養雞這個行業。今年五月,譚坤訂購了五千隻雞,原以為養雞是件容易的事情,沒想到比想像中的要難得多。在林地大規模的養殖需要掌握複雜的技術,每天早上起床準備飼料就有好幾道工序,三四百斤的五穀雜糧,靠手提肩挑運送到林子裡。
  • 江蘇海安泰寧村:城中村「養雞下蛋」走上小康路
    於從文 攝中新網南京5月29日電 題:江蘇海安泰寧村:城中村「養雞下蛋」走上小康路記者 於從文泰寧村,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村。農田被徵用,過去依靠田地生存的農民如何走上小康富裕路?在當時,著實讓泰寧人思量了一番。劉金兵說,土地被徵用,村民的土地變成了「補償款」,而錢用了就沒了,農村人都明白養雞下蛋的道理,於是,村裡商定,動員群眾「養雞下蛋」,發展集體經濟,帶大家一起致富。
  • 脫下西裝進雞舍 海歸「雞司令」的致富路(海歸扶貧故事會(5))
    喝了洋墨水回來養雞?」「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嘛」……鄉親們感到困惑,養雞有什麼好,自己養了一輩子雞也沒因此脫貧致富,怎麼就讓這個海歸崽崽(當地方言,指輩分小的男孩子)「五迷三道」了?頂住質疑和壓力,在創業10年後,龔光輝將當年的幾個雞舍做成了如今年銷售額達1.7億元人民幣的家禽養殖公司,而這位海歸「雞司令」,帶領著鎮上2400多戶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 小夥兒返鄉打開致富商「雞」——石蟆鎮村民何宇生態養雞助脫貧的...
    何宇今年34歲,是二溪村的養雞大戶,養有跑山土雞超過1萬羽。他之前一直在外打工,由於要照顧一家老小,何宇想回家創業。看到自家房前屋後的土地資源閒置,村裡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經過多方考察,何宇萌生出養殖生態土雞的想法。
  • 平涼崆峒:養殖牛羊走上致富路
    「有補貼、有技術支持,還有免費防疫接種,只要不怕吃苦,日子總能過到人前去。」陳永奇摸著羊頭告訴記者。家裡種植的20畝玉米全部用來飼養牛羊,羊圈裡的薩福特、小尾寒羊、奶山羊個個活奔亂跳。奶山羊同時哺乳其他品種的羊羔,生產後的羊羔養成後能繼續出售,再用回籠金繼續擴大養殖規模。  起初,給牛羊餵藥、打針、配料……從沒養過牛羊的他從一點點學起。由於經驗不足,碰到養殖難題,他就向村裡有經驗的牛倌、羊倌虛心求教,積極參加鄉裡定期舉辦的養殖技術培訓,一心要把牛羊養出名堂。  在老陳兩口子的辛勤付出下,牛舍槽頭上的紅肉牛和西蒙塔爾牛,個個膘肥體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