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娟:返鄉創業,帶領姐妹小藤椅「編」出致富路

2020-12-21 騰訊網

秋高氣爽、天氣漸涼,在陵城區義渡口鎮五虎莊社區的文化中心廣場上、柏油路兩旁樹蔭下、社區一棟棟高樓旁,處處可見說說笑笑、手裡舞動著藤條編織藤椅的村民。

五虎莊社區群眾在家門口編制藤椅

「俺今年70多歲了,出門打工也沒人要,在家編藤椅,一個月收入1000多塊錢,還不耽誤照顧有殘疾的孫女,這多虧了小周在俺家門口辦的廠子,讓我這個老太太能多些收入。」冷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田桂香說道。

田桂香老人口中提到的「小周」,是一凡藤椅家具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周娟娟。周娟娟是義渡口鎮冷家村人,2010年她與丈夫冷玉寶在河北省霸州市打工時,與藤編結下不解之緣。當時,藤編行業已經是河北霸州市家喻戶曉的致富項目。在外漂泊的周娟娟離家越久對孩子和父母思念越深,於是萌生了返鄉創辦藤編廠的想法。通過市場調研發現,藤編行業就業靈活,簡單易學,不受地點、時間限制,而且收入可觀。周娟娟說服丈夫辭去了高薪工作,到工廠學習藤編技術。經過一年多的學習鑽研,他們帶著花了4萬元購買的藤編材料,回到了冷家村開始創業。

正在忙碌的周娟娟

經過多年努力,周娟娟夫妻倆的藤編生意越做越紅火,不但每年有了10多萬元的收入,工人們一年四季也都有活幹。工廠除了與河北藤椅公司保持有長期的訂單合同外,還與臨沂市、天津市大客商有業務往來,藤編椅子、沙發、茶几、床等家具遠銷歐美、非洲等地。

五虎莊社區群眾在家門口編制藤椅

一人富不是富,周娟娟有個更大的夢想,就是帶領更多的姐妹們一起致富。在各級婦聯的幫助下,她多次外出學習、參加培訓,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

去年,她依託鎮婦聯舉辦的農業技能培訓活動,創新式的在工廠內開設了「巾幗課堂」,不但免費讓留守家中尚有勞動力的老人、貧困戶等學習藤編技術,更是向周圍的居家婦女分享創業經歷,鼓勵她們拋開陳舊觀念大膽去創業。同時,她儘自己所能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鼓勵有能力的群眾領件回家編織。

丁秀琴是冷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患有輕度精神疾病,家中共有5口人,公公患有慢性哮喘病早已離世,;婆婆冷淑芳患有喉癌,手術後需要藥物長期維持,家庭的重擔壓在她丈夫冷相寒一人肩上。了解到丁秀琴家庭的特殊情況,鎮婦聯和村支部書記走訪慰問丁秀琴,並將她介紹到周娟娟的公司打工。現在丁秀琴每年能有1.4萬元的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已經達到9000多元,一家人跨越式脫貧達到了小康標準。「多虧現在政府政策好,也感謝娟娟的幫助,讓我們家的日子越過越好。」丁秀琴滿含熱淚感謝道。

公司一角整齊擺放著已編好的藤椅

目前,周娟娟創辦的一凡藤椅家具有限公司帶動了周邊300餘名群眾家門口就業,同時吸納周邊13個村2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前來務工,帶動貧困戶每戶年增收14000餘元。公司被陵城區婦聯命名為「陵城區居家靈活就業示範點」。

「下一步,我們想在馬廟社區、大李管區成立兩個藤編廠,實現創業的初衷,帶動周邊婦女姐妹不離土,不離鄉,實現共同奔小康!」說起未來的發展,周娟娟憧憬著。

供稿:陵城區婦聯

相關焦點

  • 致敬最美巾幗奮鬥者丨周娟娟:返鄉創業,帶領姐妹小藤椅「編」出...
    致敬最美巾幗奮鬥者丨周娟娟:返鄉創業,帶領姐妹小藤椅「編」出致富路 2020-09-29 1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資興:「小藤椅」編織出幸福路
    為了摘掉窮帽子,曹志斌決定在家創業。他選擇了做自己拿手的編藤技術。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下,他不等、不靠,自謀出路,艱苦奮鬥抓實幹,不僅自己迅速脫貧,還成為致富帶頭人幫助周邊貧困戶一起走上了脫貧之路。7月25日,筆者在州門司鎮區旁的雅庭藤製品加工廠裡看到:二十多名工人按不同的工序正在爭分奪秒的編織藤桌、藤椅,上下兩層一千多平方米的倉庫裡堆滿了藤帶。
  • 紅旗堡村有位「養雞大王」——王亮:返鄉創業,用勤勞付出走上致富路
    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都願意返鄉創業,在家鄉幹出一番事業。紅旗鎮紅旗堡村村民王亮就是其中一個,他返鄉創業開辦養雞場,用勤勞付出走上致富路。2015年,王亮考慮父母年齡越來越大,孩子又小,便放棄了瀋陽的廚師工作,回到村裡創業,開始琢磨養雞,開辦養雞場。
  • 草編工藝「編」出致富路
    2016年,她採用東北特產原材料玉米葉、烏拉草、蘆葦草、麥稈等編製成各種生活用品,並成立編織基地,讓原本用作燃料的玉米葉在她手裡變廢為寶,開創出一方致富新天地。她就是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沈洋鎮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許鳳文。 2017年,許鳳文懷著對草編藝術的滿腔摯愛,在編織領域裡不斷探究實踐,終於使得產品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
  • 返鄉創業帶動廉江鄉村振興
    在橙鄉廉江,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青年選擇返鄉創業,帶動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匯聚。他們在城市學習了本領、積累了知識,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紮根家鄉,帶動老鄉們一起發展、一起致富,為家鄉的鄉村振興注入了內生動力。
  • 幫扶在一線|易地搬遷後,他帶著257戶用小藤椅「編」出好日子
    42歲的戴春國帶著257戶「搬遷人」編織藤椅致富。小小的藤椅承載了貧困群眾脫貧的希望。紅網時刻記者 楊豔 通訊員羅奮飛 周代紅 向志安 永順報導從家到藤椅廠只有短短300多米的距離,卻是向秋生走過的最幸福的路程。
  • 姐在高洛抓生產,妹在義烏接訂單|冊亨「姐妹花」返鄉創業帶領上百...
    姐在高洛抓生產,妹在義烏接訂單|冊亨「姐妹花」返鄉創業帶領上百新市民家門口就業 2020-06-18 20: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返鄉創業共致富 小香菇圓大夢想 - 東方今報數字報刊平臺
    2018年,安陽市殷都區安豐鄉郭家屯村的李愛芳下定決心返鄉創業,借著國家優惠政策的東風和滿腔創業激情,通過成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香菇產業,帶領村民走出一條致富路,也開啟了自己的圓夢之旅。    李愛芳負責的安陽升旺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佔地面積200畝左右,年產香菇270萬公斤,年創利潤800餘萬元,可帶動300至400人就業。
  • 徽縣:大學生返鄉創業 艾草成致富「金葉」
    大學生返鄉創業 艾草成致富「金葉」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高瓊走進甘肅青泥嶺艾製品有限公司,陣陣艾草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工人們忙著收購艾葉、打制艾絨、封裝艾條……好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在北京做養生行業的表哥需要大量艾製品初級產品,想到自己家鄉漫山遍野的野生艾草卻不能為老百姓增收致富,學過食品藥品學專業的李歡心動了,他果斷放棄了當白領拿高薪的機會,決定回鄉創業。
  • 尹曉波:返鄉創業「鳳還巢」 扶貧路上譜華章
    龍江縣堅持圍繞加快新時期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廣大返鄉創業人才帶領村集體利用智慧發展特色農業。龍江縣現有返鄉創業人才151人,頭站鎮北華村村民尹曉波就是其中一員,他用勤勞的雙手和堅定的信念,開啟創業之路發展特色種植業,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 鴕鳥養殖託起返鄉致富路
    鴕鳥養殖託起返鄉致富路 農村要發展,產業是關鍵。近年來,我縣大力支持鼓勵優秀農民工引商引資、帶資帶技術返鄉創業,讓他們成為助推農業農村發展的帶頭人,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增添了新活力。 鏡頭前的這位大哥叫黃金火是龍津鎮基頭村人。早些年,他下海經過商、幹過會計、在國外做過餐飲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但是,隨著年齡慢慢增長,思鄉情緒越來越濃。
  • 小藤條編出致富路
    小藤條編出致富路 2020-12-21 10:21:53   來源:黃山日報
  • 河北肥鄉:小藤椅「編」出好日子
    隨著裁判一聲令下,河北邯鄲市肥鄉區東漳堡鎮東南口村「藤椅編織手工技能大比拼」活動開始了,25位編織能手一手拿錐,一手攥著長長的藤條,兩隻手不停地交叉穿梭,一會兒就編制出既美觀又結實的藤椅。  「咱們組織這個貧困戶手工編織藤椅技能大賽,目的就是鼓勵技術高的帶動技術低的、技能好的帶動技能差的,通過相互交流學習,提高編織技能,提升編織效率和質量,增進家庭收入,早日脫貧過上好日子。」
  • 河北曲周:小藤椅編出幸福來
    為扶持農村勞力創業和就業,近日,曲周縣人社局為藤椅編制戶黃江華發放無息貸款15萬元,鼓勵和扶持其創業。而這筆錢,對黃江華和他的1000多戶「下線」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2011年,曲周縣白寨鄉南牛莊村24歲青年農民黃江華和愛人暴雲雪開始從事藤椅編織和銷售,漸漸發展了一批下線,自己編織同時,還為下線送藤條、椅架,並進行成品回收。「我給黃江華編織藤椅,藤條和椅架都是他開車送來,我只是加工編織一下,成品人家管回收。每個藤椅能掙十四五塊錢手工費。」南裡嶽鄉大連寨村村民秦現萍說。
  • 個舊賈沙鄉:小竹 「編」出致富路
    個舊賈沙鄉:小竹 「編」出致富路 2020-06-24 20: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靈臺西屯鎮:姚文科的創業致富路
    2012年10月,他毅然放下在西安創辦的企業回到家鄉,重頭開始,帶領著更多的貧困家庭走上致富道路…… 打工萌生「創業夢」 1966年,姚文科出生在甘肅省靈臺縣西屯鎮一個普通農村家庭裡,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他沒有向命運屈服,一直用積極的心態面對殘疾的身體,在母親的幫助和鼓勵下,長期堅持訓練。
  • 李怡龍:返鄉創業吹號人
    永春「90後」小夥李怡龍,大學畢業後返鄉種植沉香。他牽頭成立永春永發沉香農業專業合作社,並幫助困難鄉親創業就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他還參與籌建「青年紅色築夢雙創基地」,為返鄉創業青年搭建平臺、提供便利。前不久,李怡龍榮獲第13屆泉州市青年五四獎章。
  • 甘當返鄉創業的「冤大頭」
    40多歲的李林,在大連市內打拼20多年,為帶動鄉親增收脫貧致富,他放棄城市優越工作和生活條件,於2015年返鄉創業,在家鄉王山頭村西大山開發家鄉旅遊業,建起萬畝的「大連墨盤珉琚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山莊」。他說,有300多戶鄉親居住在山莊周圍,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均收入不到萬元,回鄉創業,他就想帶動鄉親儘快脫貧。
  • 巧媳婦脫貧帶富故事丨小草莓成就脫貧大事業——孟津縣返鄉農民工...
    2009年回老家孟津過年,看到村裡很多姐妹依然是辛苦地依靠傳統農業為生,依然生活拮据,當時深深地觸動了呂妙霞。她暗下決心,把自己的所學帶回家鄉,報效社會,和姐妹們一同走致富路。30年間,她幫助了周圍一大批姐妹樹立起了創業致富的信心與決心,靠著勤勞的雙手,姐妹們開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記者在白鶴鎮鶴西村見到村民蔡愛雲,她今年58歲,和丈夫都是聾啞人。10年前,他們家在村裡是出了名的貧困戶,兩個兒子,沒有房子。2011年呂妙霞鼓勵她種草莓:「當時我給蔡愛雲保證,缺資金我先墊,缺種苗我免費送,缺技術我免費指導,果子成熟我負責銷售。
  • 尋找身邊的能人(第42期)|小藤椅 大夢想——資中縣發輪鎮學田村...
    引領型能人張光成說起張光成,父老鄉親總會先豎起大拇指誇讚一番,「他對他媽孝順的很,他媽得了病,他硬是工作都不要就回來照顧」「他可是我們村的能人,靠著藤椅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現年44歲的張光成是資中縣發輪鎮學田村的一名普通黨員,這些年來,他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秉持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在農村這片新天地中綻放出屬於他的璀璨。敬孝道,用雙手撐起家庭作為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出身貧苦的張光成深知農村生活的單調、乏味,不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著幾畝薄地靠天吃飯的日子,於是高中畢業後的他便開始了闖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