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小篆字體!

2020-12-16 依妍閣

秦朝小篆與秦國大篆、西周篆文一脈相承。我們看到,西周金文中「王」、「山」、「又」等字中描摹的「肥筆」,還有一些摹形的筆畫、象形的樣態,在秦國大篆裡已經看不到了。西周金文中「點」,秦國大篆也線條化了。小篆是省改秦國大篆而來,偏旁部件的位置和寫法大體固定,結構更加勻稱,形體偏於縱勢。小篆「筆劃的軌跡沒有硬方折的,其筆劃線條也極勻淨」,「圖畫性減少,而便化的、圖案的線條的符號性增強」,「已變成了勻淨的線條組織」。(啟功《古代文體論稿》第9頁).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實行「書同文字」,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以這三篇字書的小篆為標準字樣(正體字),推行全國。秦亡之後,西漢人習寫小篆仍以秦朝字書為範本,漢朝人編出新的字書以後,這三篇秦篆字書失傳。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三次巡遊東土(前219年、前218年、前215年),在東土樹立紀功七刻石,用小篆書刻銘文。這些刻石,用小篆書刻銘文。這些刻石,後人皆以立石所在地命名,有《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琅邪刻石》、《芝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歷代相傳的秦篆刻石拓本,以《泰山刻石》和《嶧山刻石》為盛。《泰山刻石》據說出自李斯之手,傳世的拓本以明人安國所藏宋拓本為最早,今有文字學家考證,認為安國本也是摹刻本。《嶧山刻石》屢為唐人提及,原石毀於唐朝,翻刻本是北宋時依據徐鉉摹本上石。

秦朝的小篆字體,還見於調遣軍隊所用的虎符,朝廷鑄造的貨幣文字,權量上鑄刻的詔辭。

詔版上的小篆,有鑄有刻。刀刻者,圓轉的筆畫斷為方折,甚至把橫畫刻成斜筆;字形忽大忽小,或長或扁;字距有疏有密,縱有行而橫不成列。詔版文字出自普通官吏之手,雖是小篆體,卻不像秦始皇紀功刻石那樣堂堂正正,所以才有許多出人意料的生動變化。這種不甚正規的樣態,在當時並無書法價值,卻受到當今書法家的喜愛。

秦朝的文字遺蹟,刻石上的小篆字徑約五六釐米,是當時的大字,詔版上的文字要小一些。秦簡字跡最小,多是古隸,字徑約1釐米。

相關焦點

  • 漢化字體竟全是小篆!
    首先我確定了,漫畫中的文字是小篆然後我又嘗試了翻譯一下漢化後的上面的話,大意大概是是這樣:可笑,此為何物?害汝哉!欲萎吾鳥否?使吾舔汝之鳥,以就其口,可笑哉!以刃刺汝!將息,使宀種袋漲否。啊哈哈哈。止!(怎麼感覺聽起來怪怪的?)
  • 紹興大禹陵59處小篆刻字出錯,景區:廠家查字體轉換器導致
    浙江紹興市每年舉行公祭大禹典禮的場地——祭禹廣場今年4月擴建後,59個小篆刻字出現筆畫錯誤,管理部門已聯繫廠家修改。錯誤(左)正確(右)錯誤(左)正確(右)祭禹廣場內有29級臺階,每級鑲有小篆金屬刻字,意指十二地支。
  • 大篆與小篆有何異同?
    變化較大的是結字,小篆因求工整,結字用筆講究對稱。漢以前,小篆轉折一般都是圓筆轉折,漢代印章普遍處理成了方折,所以漢印豐滿而整齊,在篆書藝術中是一次很有意義的發展。大篆基本上是大小字並列、無拘無束、布局錯落欹闋,用筆很少提案,有「平鋪直敘」的感覺。總的來說,篆書求趣、求別味、求樸拙,用筆結字倒在其次。 那麼,大篆與小篆有何異同呢?
  • 最初統一的全國文字是什麼字體?誰的功勞最大
    可見在秦朝之前,中國的文字是非常難認的,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現在懸賞,誰認識一個甲骨文,懸賞十萬元。其實六國文字的懸異,絲毫不在甲骨文之下。我們現在能夠說同一種語言,書同一種文字,感到非常方便,有三大功臣不可不提。秦國統一的文字是什麼呢?是小篆。故小篆又名秦篆。之前的六國文字及秦朝以前文字,都可廣義地稱為大篆。化大篆為小篆,第一大功臣,便是秦國的丞相李斯。
  •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漢字形體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漢字的形體,即漢字的字體,是指漢字在書寫或印刷上的體態形式。漢字從 產生到現 在,雖然沒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漢字的形體卻一直按照從繁到簡的規律發展演變著,逐漸由直接 表意的圖形變成了間接表意的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書法字體知識點
    華圖教育廣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為大家帶來『備考資料』2020廣東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書法字體,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廣東事業單位考試。   書法字體,就是書法風格的分類。書法字體,傳統講共有行書字體、草書字體、隸書字體、篆書字體和楷書字體五種,也就是五個大類。在每一大類中又細分若干小的門類,如篆書又分大篆、小篆,楷書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書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 用小篆把自己名字抄100遍!你沒聽錯,這是浙大學生的作業
    我不布置其他作業,就一個簡單的小任務:大家用小篆抄自己的名字100遍在A4紙上,一周後交給我。」一節現代漢語課下課前,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羅天華為本科生們留下了一份「奇怪」的作業。班中一片譁然,困惑與興奮交織在一起——如何去找自己名字對應的小篆字體呢?小篆怎樣才能寫得好看?抄100遍有什麼意義呢?這些都在同學們心中留下了問號。
  • 從甲骨文到楷書,回溯漢字字體演變歷程,感受綿延不絕的文明傳承
    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變化更加豐富了。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布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雖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銅器,但金文之始,實在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初時只有寥寥數字,及至周初,已達一千二百餘字。
  • 小篆大家之党懷英
    党懷英小篆碑刻「杏壇」上圖為今山東孔廟的「杏壇」小篆碑刻,在大成殿前甬道中央。此墓誌小篆銘文,線條婉轉流暢,幾乎全用圓筆,秀雅含蓄;不同於李斯小篆的上緊下松,此墓志銘文字重心下沉,結構勻稱,深得李陽冰小篆的精髓,秀麗流美,儀態萬方。
  • 越南女每天練2小時書法,堅持1年後字體堪比印刷體,小篆讓人稱讚
    這位越南的女孩叫黎氏水,雖然她是一名越南的女孩,但是對中國的文化非常的感興趣,特別是書法文化更是非常的喜歡,黎氏水曾經在我國的廣西學習漢語,接觸到漢語以後對中國的漢字非常的喜歡,特別是看到我國古代的毛筆字以後更是喜歡上了中國的書法文化,於是就決定練習書法,每天堅持臨摹書法2小時,堅持一年以後黎氏水的書法作品也是大有長進,字體堪比印刷體
  • 淺談秦朝篆書: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
    由於在簡牘上書寫, 所以橫向的拓展受到限制, 而豎向的拓展卻可遊刃有餘, 致使秦代出現的小篆會演變成豎長狀, 而不是橫寬狀。可見, 書道的變化會因主要書寫工具的變化而有所改變, 相應的審美和設計也會受到一定的局限和規範。當然, 記載秦篆的載體並不僅僅是竹木簡, 刻於石壁、鑄於銅器、書於布帛、刷於彩陶的作品也是比較多的。
  • 中文字體創意設計方法
    如我國秦朝丞相李斯對西周后期的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就是將其筆形進行簡化。從而完成了字體的設計創新。因此要進字體的創意設計。首先就要重新塑造筆形。筆形是字體幹變萬化的可變元素,什麼風格、基調的筆形。所構成的字體也必然地以筆形的風格綜合體現。
  • 小篆大家之蘇唐卿
    上圖的「竹鶴」二字小篆摩崖銘刻,落款為「武功蘇唐卿書」(有人據此認為蘇唐卿的籍貫為陝西武功縣)。 「竹鶴」二字,線條修長,藏頭護尾,含蓄內斂;讓人浮想於竹之修長、鶴之安靜,意境幽遠!「鶴」字的兩點,在小篆中極為少見。
  • 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字體-篆書
    秦始皇滅六國後, 下令以秦國的「小篆」作標準, 統一全國文字。 創製了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篆體,又稱為「篆書」, 是小篆、大篆的合稱, 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 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
  • 淺談:李陽冰小篆形態的美學特徵
    中國書法史對於李陽冰小篆的認可與評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對其小篆美學觀的認可。根據相關文獻記載以及對於李陽冰小篆作品的實踐認識,筆者認為李陽冰小篆形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法中有意:李陽冰小篆形態的技術觀唐代書法整體上體現出「尚法」的特徵,這種「法」,具體的體現為字法的嚴謹性與法度規範。
  • 漢字手抄報:20種字體介紹
    大篆  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針對不同的書寫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稱「鐘鼎文」)、籀文之別。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