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2020-12-12 科學網

研究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1:37:40

近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David D. Ginty及其研究組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相關論文於2020年10月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表達結構相關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TACR1和GPR83的投射神經元形成平行上升迴路模塊,這些模塊協作將熱、觸覺和有害的皮膚信號從脊髓傳遞至腦橋側臂旁核。在此核內,表達Tacr1或Gpr83的SPB(spinoparabrachial )神經元軸突支配不同的亞核群體,並且強烈的光遺傳學刺激軸突末端誘導了不同的逃避行為和自主反應。此外,表達Gpr83的SPB神經元對皮膚機械刺激高度敏感,並從高閾值和低閾值的原代機械感覺神經元中接收強大的突觸輸入。

 

值得注意的是,取決於刺激強度,與表達Gpr83的SPB神經元激活相關的化合價可以是正值或負值。這些發現揭示了SPB的解剖、生理和功能上不同的細分,是觸覺和疼痛的感知基礎。

 

據悉,前外側通路由上升的脊髓束組成,這些脊髓束將疼痛、溫度和觸覺信息從脊髓傳遞到大腦。前外側通路的投射神經元是疼痛治療的潛在目標,因為從周圍散發的傷害感受信號通過這些脊柱投射神經元傳導至大腦。但是,前外側通路的組織邏輯仍然知之甚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Parallel ascending spinal pathways for affective touch and pain

Author: Seungwon Choi, Junichi Hachisuka, Matthew A. Brett, Alexandra R. Magee, Yu Omori, Noor-ul-Aine Iqbal, Dawei Zhang, Michelle M. DeLisle, Rachel L. Wolfson, Ling Bai, Celine Santiago, Shiaoching Gong, Martyn Goulding, Nathaniel Heintz, H. Richard Koerber, Sarah E. Ross, David D. Ginty

Issue&Volume: 2020-10-28

Abstract: The anterolateral pathway consists of ascending spinal tracts that convey pain, temperature and touch information from the spinal cord to the brain1–4. Projection neurons of the anterolateral pathway are attractive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pain treatment because nociceptive signals emanating from the periphery are channelled through these spinal projection neurons en route to the brain. However, the organizational logic of the anterolateral pathway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show that two populations of projection neurons that express the structurally related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 TACR1 and GPR83 form parallel ascending circuit modules that cooperate to convey thermal, tactile and noxious cutaneous signals from the spinal cord to the lateral parabrachial nucleus of the pons. Within this nucleus, axons of spinoparabrachial (SPB) neurons that express Tacr1 or Gpr83 innervate distinct sets of subnuclei, and strong optogenetic stimulation of the axon terminals induces distinct escape behaviours and autonomic responses. Moreover, SPB neurons that  express Gpr83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cutaneous mechanical stimuli and receive strong synaptic inputs from both high- and low-threshold primary mechanosensory neurons. Notably, the valence associated with activation of SPB neurons that express Gpr83 can be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depending on stimulus intensity. These findings reveal anatomically, physiologically and functionally distinct subdivisions of the SPB tract that underlie affective aspects of touch and pain. Two populations of neurons with distinct anatomy and receptor expression that convey information from the spinal cord to the brain have different functional properties with respect to touch and pain.

DOI: 10.1038/s41586-020-2860-1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60-1

相關焦點

  • 機械性疼痛的機制是什麼?|導讀025期
    目前已經了解傳遞這些刺激中許多形式的細胞和分子學特徵。但體感神經元如何傳遞劇烈疼痛的機械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仍然是感覺神經生物學的「最前沿」之一。為了填補這一知識空白,最近的研究已經確定了機械性疼痛神經元的亞群,並發現了新的機械性疼痛調節。這些研究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哺乳動物如何檢測到有害的機械刺激的理解。
  • 運動和PRP有望緩解脊髓損傷輪椅使用者的肩部疼痛
    再生康復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新方法的試點研究,該新方法可治療患有脊髓損傷(SCI)和肩袖疾病的輪椅使用者的抗肩膀疼痛治療。在對六名參與者的研究中,結果令人鼓舞,他們接受了單次注射將富含血小板的血漿(PRP)注入到棘上肌肌腱中,並接受了一項基於家庭的拉伸和強化運動計劃的組合。
  • 哈佛醫學院新研究:針灸有助於治療系統炎症
    在8月12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Neuron(《神經元》)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進一步揭示了針灸這種傳統的中醫療法背後的神經解剖學原理。 論文的通訊作者、哈佛醫學院的馬秋富教授,多年從事疼痛背後的神經機制研究。 「西醫治療疼痛大多希望通過阻斷神經通路來抑制疼痛。
  • 脊髓為什麼會變空?什麼是脊髓空洞症?
    脊柱內部並不是實心的,而是由骨質結構圍成的空心「管道」內有脊髓和神經走行。脊髓是中樞神經的一部分呈長圓柱狀,上端與顱內的延髓相連,下端呈圓椎形,終於第一腰椎下緣,是腦組織向四肢和軀幹傳遞的神經通路,布滿神經細胞和神經組織。      脊髓空洞症是指脊髓空洞則是脊髓中間出現了「氣泡」可能由很多種原因導致。
  • Cell子刊:北大肖瑞平團隊揭示高糖抑制AMPK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
    在生物體內,細胞能通過感知營養物質,激活下遊一系列生物學反應,從而調節機體的物質與能量平衡。其中,AMPK是調節生物能量代謝的核心分子之一,也是治療代謝疾病的重要靶點。AMPK能感知細胞代謝狀況——在營養和能量水平較低的狀態下,AMPK被激活,從而抑制合成代謝、促進分解代謝,在促進ATP合成的同時抑制細胞的生長,最終維持細胞內能量穩態。
  • 【學術前沿】江鵬組報導T細胞感知微環境天冬醯胺的分子機制和功能
    該課題組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p53缺陷細胞內高水平的天冬醯胺合成可直接抑制LKB1-AMPK信號通路活性,進而促進了細胞的增殖和存活(詳見BioArt報導:Nat Comm丨江鵬組揭示腫瘤細胞感知和調控天冬醯胺代謝的機制和功能)。天冬醯胺作為一種終端代謝物被腫瘤細胞大量釋放到細胞外。但是,微環境中的天冬醯胺是否具有生理或病理功能,對此卻鮮有報導。
  • 研究揭示植物識別病原細菌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植物細胞膜上的免疫受體識別病原細菌攜帶的中等鏈長度的3-羥基脂肪酸的免疫通路,而中等鏈長的3-羥基脂肪酸是合成脂多糖(LPS)的重要成分。脂多糖(LPS)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外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上,LPS是激發人體免疫、導致熱休克的主要物質。
  • Brain: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評估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該研究是單中心臨床磁共振成像研究,運用多模態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quantitative spinal cord MRI)技術,招募了多發性硬化症患者、MOG-Ab疾病患者、AQP4-Ab疾病患者和健康志願者共80人,獲取其頸部等區域脊髓的截面積、病灶分布、纖維束各向異性分數和磁轉化率等多項定量指標(圖1),用於
  • 服從,剝奪對他人疼痛感知的惡魔
    一些研究者認為,該項實驗以及該團隊所做的後續研究揭示了服從命令是如何破壞我們的道德準則的。米爾格拉姆對他的研究發現所作出的解釋,以及他所採用的實驗方法都受到了指責。可是,在美國、波蘭及其它地方所做的大量同樣的實驗均得出了與他相同的結果。
  • 神經傳導通路
    傳導通路:高級中樞與感受器或效應器之間,通過神經元構成傳導神經衝動的通路。
  • 從督脈論脊髓和腦病發病機制
    督脈循行路線與脊髓解剖部位密切相關,督脈反映或代表了脊髓的部分或絕大部分功能,督脈病證大多是脊髓和腦的病症,而督脈功能的正常發揮,與腎和絡脈的作用密不可分。《內經》、《難經》早期的論述,即初步闡明了督脈在循行上與腦髓的密切關係,督脈的循行決定了其和腦髓的密切關係,且與現代解剖學中腦和脊髓的部位和功能相當吻合。所以循行於脊髓和腦的督脈反映並代表著脊髓的絕大部分功能。 關於腎 腎位於腰部,脊柱之兩側,左右各一,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藏精之職,主骨生髓通於腦,寓含元陰、元陽。
  • 孫衍剛研究組揭示阿片類物質鎮痛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結合遺傳學操控、藥理學實驗、光纖鈣記錄、行為學實驗等技術手段,揭示了在炎症性疼痛中,外源性和內源性阿片分別通過作用於表達在穀氨酸能和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經元中的mu型阿片受體(MOR)發揮鎮痛作用。該研究為解析阿片系統的功能以及深入研究痛覺調控環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盤點 | 肥胖症信號通路最新研究進展
    既往研究肥胖基因(ob)和瘦素(leptin)、解偶聯蛋白基因(ucp)、下丘腦食慾調節網絡及其它相關因子等都在肥胖症發病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為大家盤點肥胖症最新研究結果,和大家分享代謝途徑在肥胖症中作用及不同藥物緩解肥胖症的機制。(回復170615可下載文獻包,一月有效) 1.
  • 「痛」和「苦」別再傻傻分不清
    人們常用「痛苦」一詞來泛指不適的感受,可以指身體上的疼痛,也可表達精神上的折磨。不過,在腦科學的研究範疇,「痛」與「苦」可是由截然不同的神經通路所驅動的感受,並表現為不同的行為。然而,長期以來,人們並不清楚是哪些神經通路驅動了這兩種行為。有科學家提出疼痛信息傳遞的「平行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疼痛信息從脊髓向大腦傳遞時,存在兩套平行的系統來應對傷害性刺激,其中一套系統傳導生理上的痛感,而另一套傳導情緒上的不適,並分別執行反射行為和「撫慰/療傷行為」。
  • 多方合作在Cell上發表整合蛋白基因組揭示兒童腦瘤背後的通路研究
    兒童腦瘤(pediatric brain tumors)是幼兒癌症中致死率較高的癌症,儘管基因組學研究已經揭示了兒童腦瘤的部分機制,但是由於兒童腦瘤的基因組具有低突變性(low mutational burden)等特點,僅僅依靠基因組學,或者轉錄組學數據,無法準確的定位其背後的生物學通路。
  • 諾獎風向標:WNT信號通路重要研究成果!
    來自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Hans Clevers教授就獲得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獎」,其因針對Wnt信號通路及其在幹細胞和癌症中的作用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藥物測試的環境,可以在不使用細胞系或實驗動物的情況下進行藥物試驗。本文中,小編就對近年來科學家們在WNT信號通路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進行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 科學家揭示果蠅選擇「產房」的秘密
    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一直以來,研究動物嗅覺和味覺的工作很多,而研究觸覺的則比較少。」論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張立偉告訴《中國科學報》。
  • 脊髓的內部結構
    I~IV層相當於后角頭,向上與三叉神經脊東核的尾端相延續,是皮膚感受外界痛、溫、觸壓覺等刺激的初級傳入纖維終末和側支的主要接受區,故屬於外感受區。I ~ IV層發出纖維到節段內和節段間,參與許多複雜得多突觸反射通路,以及發出上行纖維束到腦的不同部位。V層(laminaV):是一厚層,佔據后角頸部,細胞形態大小不一,可分為內側部和外側部。
  • 潮科技|2019諾獎得主格雷戈塞門薩談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
    Kaelin, Jr.)和來自 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一同被授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此來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方面的研究。他們的研究解釋了人類和大多數動物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含量的基本原理,並揭示了其中重要的信號機制,為貧血、心血管疾病、黃斑退行性病變以及腫瘤等多種疾病開闢了新的臨床治療途徑。
  • 系統解剖學筆記版本七(精編版)——神經系統--神經傳導通路
    (一)名詞解釋1.錐體系:有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巨型錐體細胞和其它類型的錐體細胞的軸突,組成的管理各種隨意運動的下行纖維束。直接或間接止於腦神經運動核者稱皮質核束;直接或間接終止於脊髓前角運動細胞者稱皮質脊髓束。2.上運動神經元:在組成錐體系的神經元中,那些胞體位於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的巨型錐體細胞和其它類型的錐體細胞,稱為上運動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