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南策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奠定市場上行基調
摘要
【西南策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奠定市場上行基調】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在充分肯定了今年以來的經濟工作成就外,還為來年的經濟與市場指明了方向:政策已經基本定調,「不會急轉彎」;工作已經提出任務,「八大任務」,一個都不能少。對於市場而言,穩定而具有連貫性的政策環境,持續向好的經濟,為權益市場的表現創造了友好的環境。當前指數底部已現,將開啟震蕩向上趨勢。
摘要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在充分肯定了今年以來的經濟工作成就外,還為來年的經濟與市場指明了方向:政策已經基本定調,「不會急轉彎」;工作已經提出任務,「八大任務」,一個都不能少。對於市場而言,穩定而具有連貫性的政策環境,持續向好的經濟,為權益市場的表現創造了友好的環境。當前指數底部已現,將開啟震蕩向上趨勢。
在回顧過去上,會議充分肯定2020年的工作,延續了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表述,用了多個「第一次」出現的詞句,並新增了「可以載入史冊」和「新的歷史性成就」的表述,充分肯定了抗疫成果和經濟工作。
展望未來上,2021年政策的總基調,就是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政策不會「急轉彎」。這是2021年經濟與市場的大局。在具體的工作部署上,2021年會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強化科技支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新五年開好局。
根據以上定調,會議提出了2021年的八項重點任務:1、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這是會議首次將國家戰略科技作為第一項重點任務;2、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集中人力物力精準解決「卡脖子」問題;3、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中國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國,擴大內需是鞏固內循環的關鍵一環;4、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積極加入CPTPP;5、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6、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7、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8、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投資策略
平穩連續的政策定調奠定了市場上行的基礎,周期與成長皆有機會。從此次會議精神來看,對於市場有三個方面的啟示。其一,當前經濟仍然處於良好復甦階段,順周期板塊依然有機會。從順周期行業看,我們看好航運、有色、汽車、家電、金融的領軍企業。建議關注中遠海控、中遠海特、紫金礦業、西部礦業、上汽集團、美的集團、格力電器、中國平安等。其二,自主可控的板塊值得引起重視。前期受政府採購不及預期衝擊,回調較多的信創龍頭中國軟體、中科曙光、中國長城、誠邁科技等值得關注。從會議來看,自主可控依然是國家相當重視的領域,未來的發展仍然可期。其三,中國擁有自主產業鏈的板塊值得關注。建議關注醫藥、種子板塊。特別是醫保談判結束後,回調多日的醫藥板塊,作為抗疫最重要的產業鏈領域,當前具備布局價值。重點關注疫苗龍頭智飛生物、康泰生物,創新藥龍頭恆瑞醫藥、君實生物,有新藥放量預期的冠昊生物、華北製藥等。種子龍頭荃銀高科也值得特別關注。
風險提示:流動性收緊超預期,經濟復甦不及預期。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在充分肯定了今年以來的經濟工作成就外,還會來年的經濟與市場指明了方向:政策已經基本定調,「不會急轉彎」;工作已經提出任務,「八大任務」,一個都不能少。對於市場而言,穩定而具有連貫性的政策環境,持續向好的經濟,為權益市場的表現創造了友好的環境。當前指數底部已現,將開啟震蕩向上趨勢。
中國經濟
1
肯定成績: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
在回顧過去一年的經濟工作上,會議是充分肯定和高度讚揚的。會後發布的新華社通稿延續了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表述,用了多個「第一次」出現的詞句,並新增了「可以載入史冊」和「新的歷史性成就」的表述,充分肯定了抗疫成果和經濟工作,這幾處表述如下:
第一處:「新中國歷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這與今年以來面對疫情衝擊,中國抗擊疫情做出的重大犧牲,取得的巨大成就息息相關。年初疫情剛剛爆發時,中國曾經蒙受了巨大的壓力。多個國家曾經對中國作出了實質上的「封鎖」動作,而疫情的肆虐,也讓武漢等地的居民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但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抗疫取得了巨大的階段性成果,在海外疫情肆虐的當下,中國反而成了世界的「諾亞方舟」,擁有全世界最多人口、最大流動性的國家,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遠遠小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這是對中國通過疫情考驗的肯定。
第二處:「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一成就來之不易。我們之前在2021年的年度策略報告《一枝獨秀「中國牛」》中就指出,中國經濟在2020年的增速將達到1.9%,是所有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也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而展望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會達到8%以上,仍然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正是由於採取了正確而及時的防疫措施,中國經濟才能夠很快從疫情中恢復過來。而當其它國家疫情肆虐、生產難以有效展開時,由於中國有著世界最全的產業鏈,這又使得海外訂單向中國回流。這又進一步使得決策層意識到了產業鏈自主可控的重要性。這也成為下一步決策發力的方向。
第三處:「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在日益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國作為全球人口最多,城鎮人口密度大,經濟總體量全球第二的國家,抗疫和經濟恢復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抗疫的階段性勝利和經濟V型反彈不僅僅是讓「人民滿意」和「世界矚目」的,不僅僅說明了決策層戰術選擇的科學性,而且是我國制度優勢的再次驗證,是面對人類社會突發重大災難時,意識形態的突圍。通過抗疫鬥爭取得階段性勝利,進一步增強了人民對於國家的信心,也讓其他國家看到中國實力,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已經進入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今年我國取得的成果和國際實力及地位的「質變」足以載入史冊。
第四處:「經過5年持續奮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即將完成」。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主要目標即將完成,從統計數據看,已經提前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標,我國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已經躍上新臺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即將完成。
總結成功經驗時,會議第二次提出了關於國家治理的「規律性認識」:「我們深化了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出「黨中央權威是危難時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確抉擇的根本前提」,「制度優勢是形成共克時艱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會議首次強調了科技自立自強是發展中的根本支撐,將科技自主在發展中賦予了更大權重,也為新時期的重要任務指出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立足當下,會議也指出,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仍有很多不確定性,要繼續防止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同時提出了要繼續高舉多邊主義旗幟,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改革完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1月15日,東協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共15個亞太國家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協議不僅推動了區域內高水平的自由貿易,而且在知識產權、貿易服務、電子商務、投資等多個國際合作關鍵痛點上進行了約定,是亞太區域全面國際經濟合作邁出的第一步,也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關鍵一步。會議也指出我國會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CPTPP),更加積極的參與到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中國在國際自有貿易合作中積極「入群」,顯示了新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也意味著國內改革和發展會繼續升級,預計會有更多經貿管理方式和制度安排的革新。
2
明確政策:不會「急轉彎」
2021年政策的總基調,就是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政策不會「急轉彎」。這是2021年經濟與市場的大局。在具體的工作部署上,2021年會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強化科技支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新五年開好局。
政策穩定連續的背景,是當前世界疫情依然嚴峻,經濟復甦依然艱難曲折。2021年疫情的發展很可能會持續超預期。我們之前在11月份的年度策略展望《一枝獨秀中國牛》中曾經預測,「2020年底,全球新冠確診人數就將超過6000萬人,2021年預計接近1億人!」但實際上,截至12月18日,全球累計確診新冠病例已經接近7600萬例,累計死亡166萬人。總量仍在增長,周增速維持在6%左右的高位。如果按照當前的增速衰減趨勢,2020年底,全球新冠確診人數就將超過8000萬人,2021年預計會接近3億人!
正是在這樣的疫情背景下,會議判斷: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在這種情況下,維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至關重要。
在具體政策上,會議提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方面,強調要提質增效,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財力保障,抓實化解地方隱性債務風險;
貨幣政策方面,指出要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完善債券市場法治,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會議還首次將加大對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納入貨幣政策指導中。
8月
華南地區的訂單數量整體比去年增長40%
華北地區的新產品項目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7月
華南地區的訂單數量整體比去年增長40%
華北地區的新產品項目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8月
華南地區的訂單數量整體比去年增長40%
華北地區的新產品項目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同時,會議中再次重申了此前政治局會議中提出的在緊扭供給側改革主線的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的指導,強調要「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3
提出任務:「十四五」開局年八大任務
根據以上定調,會議提出了2021年的八項重點任務:
第一,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這是會議首次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放在重點任務第一項,充分顯示了決策層對戰略科技的重視。
隨著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革新的加速,用尖端科技推進「降維打擊」是我國實現科技實力彎道超車的重要機會。會議提出要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發揮好重要院所高校國家隊作用,推動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規劃方面,要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同時強調實業與科研聯動,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強調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
第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會議延續了政治局會議中首次明確提出的重要觀點,指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顯示了決策層對供應鏈「卡脖子」問題的重視。
這與上文提到抗疫成就、供給側改革成果,都是緊密關聯的。一方面,中國經濟在疫情中的勝出,讓決策層更加意識到完整產業鏈、自主可控產業鏈的在國際競爭中的極端重要性。由於中國有著全球最為完整的產業鏈+防疫措施最到位,這次疫情不但沒有衝擊到中國的產業鏈,反而進一步強化了中國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大量的海外訂單向中國回流。另一方面,中國還有一些產業環節還不能完全掌握,與領先國家還存在著差距。因此決策層通過推出資本市場註冊制,大幅度提升高科技企業、「補短板」企業的上市速度和力度,從而為全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對於A股投資而言,A股當中自主可控領域的龍頭標的,值得特別關注。不排除國家未來採取特殊手段扶持產業鏈自主可控程度快速提高。
第三,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
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1萬億人民幣,按2019年平均匯率折算,約折合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8%,同期美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2萬美元,世界排名第一,總額略超我國,其他單個國家消費市場不到我國的三分之一。今年在疫情影響下,我國經濟率先恢復,美國仍在艱難抗疫,單日新增感染仍屢創新高,失業率居高不下,居民消費受到很大影響。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考慮到我國經濟增速仍將大幅超過美國,中等收入群體將繼續擴大,我國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擴大內需對內可以鞏固內循環,穩定國內經濟,對外可以增加國際貿易話語權,意義重大。
會議指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必須在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進行有效制度安排。促進就業,優化收入結構是擴大消費的基礎,會議首次提出了要完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指出會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
會議強調要繼續加強社會投資和中央預算投資的引導作用,加強新基建,建設現代物流體系,這一方面創造了內需,一方面也是後疫情時代深化社會改革的需要。
第四,全面推進改革開放。這是「十四五」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具體來看,會議提出要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健全營商環境,健全金融機構治理;同時提出了要積極加入CPTPP。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是2017年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後的新名稱,RCEP和CPTPP成員國中重合的有東協的四國汶萊、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越南,RECP中不包含的有智利、秘魯、墨西哥和加拿大,其中智利和秘魯都是中國在拉美的主要貿易夥伴和投資對象國,且中國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第一大雙邊貿易合作夥伴。如果中國加入CPTPP,更有利於加強亞太地區的國際合作,同時鞏固與拉丁美洲的貿易夥伴關係。美國「退群」後,中國加CPTPP的政治阻礙減小。
第五,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2020年,受新冠疫情、南方洪澇、颱風和草地貪夜蛾等災情影響,糧食安全已經成為民生的重要話題,且糧食更多自給自足,更少依賴進口是我國實現內循環的重要環節。
會議指出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同時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範耕地佔補平衡。
5
第六,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這是會議首次提出反壟斷,對資本無序擴張進行限制。
資本無限制擴大不利於經濟均衡發展,不利於創新創業,不利於社會分配的優化。會議提出要要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範。要加強規制,提升監管能力,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
同時會議提出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繼續嚴控金融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
第七,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會議繼續強調要堅定「房住不炒」,加強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推進租購同權。
要求土地供應要向租賃住房建設傾斜,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閒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要求國有和民營企業都要發揮功能作用。
切實的保障民生,要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整頓租賃市場秩序,規範市場行為,對租金水平進行合理調控。
第八,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會議重申了9月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我國提出的自主貢獻承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會議要求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要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另外,會議指出未來的防疫工作仍然不會放鬆,要毫不放鬆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各項工作,確保疫情不出現規模性輸入和反彈。一方面,新冠疫情感染人數仍在快速上升。我們上文指出2021年全球新冠累計確診人數很可能接近5億。另一方面,雖然當前各國已經研製出各類疫苗,但是這些疫苗要到2021年4-5月份才能夠大規模注射。這樣的話又會進一步推遲有效防疫的時間。在這種狀況下,可能未來2-3年,防疫工作都很難放鬆。
4
投資策略:緊跟政策導向
投資策略
從此次會議精神來看,對於市場有三個方面的啟示。其一,當前經濟仍然處於良好復甦階段,順周期板塊依然有機會。從順周期行業看,我們看好航運、有色、汽車、家電、金融的領軍企業。建議關注中遠海控、中遠海特、紫金礦業、西部礦業、上汽集團、美的集團、格力電器、中國平安等。其二,自主可控的板塊值得引起重視。以信創、半導體為代表的自主可控板塊四季度以來的表現可謂「冰火兩重天」:受益於世界半導體上行周期的影響,半導體相關標的,如卓勝微、士蘭微、華潤微、立昂微、斯達半導、新潔能等表現優異;而受政府採購不及預期衝擊,信創龍頭中國軟體、中科曙光、中國長城、誠邁科技等持續回調。從會議來看,自主可控依然是國家相當重視的領域,未來的發展仍然可期。可以繼續關注信創領域龍頭中國軟體、中科曙光等。其三,中國擁有自主產業鏈的板塊值得關注。建議關注醫藥、種子板塊。特別是醫保談判結束後,回調多日的醫藥板塊,作為抗疫最重要的產業鏈領域,當前具備布局價值。重點關注疫苗龍頭智飛生物、康泰生物,創新藥龍頭恆瑞醫藥、君實生物,有新藥放量預期的冠昊生物、華北製藥等。種子板塊龍頭荃銀高科也值得關注。
風險提示:
流動性收緊超預期,經濟復甦不及預期
(文章來源:冰眼觀市)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