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上二十六1】「守門的班次記在下面:可拉族亞薩的子孫中,有可利的兒子米施利米雅。」
【代上二十六2】「米施利米雅的長子是撒迦利亞,次子是耶疊,三子是西巴第雅,四子是耶提聶,」
【代上二十六3】「五子是以攔,六子是約哈難,七子是以利約乃。」
【代上二十六4】「俄別·以東的長子是示瑪雅,次子是約薩拔,三子是約亞,四子是沙甲,五子是拿坦業,」
【代上二十六5】「六子是亞米利,七子是以薩迦,八子是毗烏利太,因為神賜福與俄別·以東。」
【代上二十六6】「他的兒子示瑪雅有幾個兒子,都是大能的壯士,掌管父親的家。」
【代上二十六7】「示瑪雅的兒子是俄得尼、利法益、俄備得、以利薩巴。以利薩巴的弟兄是壯士,還有以利戶和西瑪迦。」
【代上二十六8】「這都是俄別·以東的子孫,他們和他們的兒子並弟兄,都是善於辦事的壯士。俄別·以東的子孫共六十二人。」
【代上二十六9】「米施利米雅的兒子和弟兄都是壯士,共十八人。」
1-19節是大衛對聖殿守門人的安排。
1-9節是可拉家族的守門班長名單。可拉因悖逆神而被神擊打,但他的後裔卻被神使用,擔任守門的重任,保護百姓不因愚昧而招惹神的怒氣。可見,人的罪性雖然會遺傳,但罪行卻不會遺傳,每個人都要按自己的行為接受神的審判,「不可因子殺父,也不可因父殺子;凡被殺的都為本身的罪」(申二十四16)。
「俄別·以東」(4節)是約櫃最初運進耶路撒冷時的守門人之一(十五24;十六38)。他憑著信心接待約櫃,所以「神賜福與俄別·以東」(5節),使他子孫興旺。「俄別·以東的子孫共六十二人」(8節),加上他的弟兄,「俄別·以東和他的弟兄六十八人」(十六38)都是守門的。《歷代志》中反覆提到俄別·以東(十三13-14;十五18、21、24-25;十六5、38;二十六4-5、8;二十六15),讓讀者深刻體會神的心意:「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撒上二30)。而可拉家族的守門班長名單是一個交錯平行的結構,刻意突出中間的俄別·以東:
A. 米施利米雅的家譜(1-3節);
B. 俄別·以東的家譜(4-7節);
B1. 俄別·以東子孫的人數(8節);
A1. 米施利米雅子孫的人數(9節)。
【代上二十六10】「米拉利子孫何薩有幾個兒子:長子是申利,他原不是長子,是他父親立他作長子。」
【代上二十六11】「次子是希勒家,三子是底巴利雅,四子是撒迦利亞。何薩的兒子並弟兄共十三人。」
【代上二十六12】「這些人都是守門的班長,與他們的弟兄一同在耶和華殿裡按班供職。」
【代上二十六13】「他們無論大小,都按著宗族掣籤分守各門。」
【代上二十六14】「掣籤守東門的是示利米雅;他的兒子撒迦利亞是精明的謀士,掣籤守北門。」
【代上二十六15】「俄別·以東守南門,他的兒子守庫房。」
【代上二十六16】「書聘與何薩守西門,在靠近沙利基門、通著往上去的街道上,班與班相對。」
【代上二十六17】「每日東門有六個利未人,北門有四個,南門有四個,庫房有兩個,又有兩個輪班替換。」
【代上二十六18】「在西面街道上有四個,在遊廊上有兩個。」
【代上二十六19】「以上是可拉子孫和米拉利子孫守門的班次。」
12-19節是守門人的崗位分配,一共有二十四個崗位(17-18節);其中東門是聖殿的正門,位置最重要。雖然大衛沒有親自建造聖殿,但卻做了整個聖殿的規劃(二十八11-12),甚至連守門的位置都安排好了。
「宗族」(13節)原文是「父家 Fathers』 houses/Bet Ab」(士六15),是由同一個大家長掌管的幾個家庭。守門的崗位分配到各個「父家」,不分年齡、能力和經驗,「無論大小,都按著宗族掣籤分守各門」(13節)。
神是聖潔的,「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十二14),聖殿不能任人隨意進出。守門的人需要有智慧謹慎分辨:什麼人可以接納、什麼人不得進出。今天,教會要向世人敞開福音的大門,但也要有忠心事奉的守門人,不能把「神的家」(提前三15)當作人的俱樂部,也不能把「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變成屬世學問道理的講壇,更不能使「萬國禱告的殿」成為「賊窩」(可十一17)。
信徒的心是聖靈居住的聖殿,更需要守門的人日夜看守,不能讓一切的思想和靈隨意進出:「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約壹四1)。
上圖:古代以色列人的家族大院,被稱為「父親的家室」(Bet Ab)。Bet Ab由同一家族的一些房子和一個公共空間組成,每個房子居住著一個家庭。每個家庭有自己的土地,但所有的家庭聽從同一個大家長。Bet Ab是古代以色列社會的基礎單元,可能幾代同堂,居住著家長夫妻、兒子、兒媳、孫子、孫媳、未婚子女、奴僕、僱工、寄居的客人、寡婦、孤兒。其中僱工、寄居的客人屬於「外人」。主耶穌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約十四2),意思就是把教會聘為新娘,然後要回到「父親的家室」去準備建造新的房子,迎娶新娘。
【代上二十六20】「利未子孫中有亞希雅掌管神殿的府庫和聖物的府庫。
【代上二十六21】「革順族、拉但子孫裡,作族長的是革順族拉但的子孫耶希伊利。」
【代上二十六22】「耶希伊利的兒子西坦和他兄弟約珥掌管耶和華殿裡的府庫。」
【代上二十六23】「暗蘭族、以斯哈族、希伯倫族、烏洩族也有職分。」
【代上二十六24】「摩西的孫子、革舜的兒子細布業掌管府庫。」
【代上二十六25】「還有他的弟兄以利以謝。以利以謝的兒子是利哈比雅;利哈比雅的兒子是耶篩亞;耶篩亞的兒子是約蘭;約蘭的兒子是細基利;細基利的兒子是示羅密。」
【代上二十六26】「這示羅密和他的弟兄掌管府庫的聖物,就是大衛王和眾族長、千夫長、百夫長,並軍長所分別為聖的物。」
【代上二十六27】「他們將爭戰時所奪的財物分別為聖,以備修造耶和華的殿。」
【代上二十六28】「先見撒母耳、基士的兒子掃羅、尼珥的兒子押尼珥、洗魯雅的兒子約押所分別為聖的物都歸示羅密和他的弟兄掌管。」
20-28節是大衛對聖殿府庫管理人的安排。掌管府庫的利未人來自革順族(20-22節)和哥轄族(23-26節),他們與守門人一起事奉(九26;尼十二25),因為聖殿的府庫(15、17節)靠近門口。
聖殿有兩個府庫(二十八12):「神殿的府庫」(20、22節)存放聖殿的物品,由革順族「耶希伊利的兒子」(22節)掌管;「聖物的府庫」(20節)存放分別為聖的聖物(26-27節),由哥轄族摩西的後裔「示羅密」(28節)掌管。
掌管府庫的人管理巨大的財富,尤其需要求神幫助自己抵擋錢財的誘惑,因為「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六10)。
每個信徒都是為神掌管府庫的人,都應當忠心使用神所託付的財物:「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路十六11)?也應當忠心分享神所託付的話語:「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太十三52)。
【代上二十六29】「以斯哈族有基拿尼雅和他眾子作官長和士師,管理以色列的外事。」
【代上二十六30】「希伯倫族有哈沙比雅和他弟兄一千七百人,都是壯士,在約旦河西、以色列地辦理耶和華與王的事。」
【代上二十六31】「希伯倫族中有耶利雅作族長。大衛作王第四十年,在基列的雅謝,從這族中尋得大能的勇士。」
【代上二十六32】「耶利雅的弟兄有二千七百人,都是壯士,且作族長;大衛王派他們在流便支派、迦得支派、瑪拿西半支派中辦理神和王的事。」
29-32節是大衛對管理聖殿以外事務的利未人的安排。
「作官長和士師,管理以色列的外事」(29節),原文是「負責外面的事務,作官長和士師管理以色列」。「外事」(29節),指聖殿之外的事務。29-30節是負責約旦河西事務的利未人,31-32節是負責約旦河東事務的利未人。
「以斯哈族」(29節)和「希伯倫族」(30節)都是哥轄族的利未人(二十三12)。「作官長和士師」的利未人一共有六千人(二十三4),都來自哥轄族。
「耶和華與王的事」(30、32節),包括處理訴訟(申十七9)、教導律法(申三十三10;代下十七7-9)、收集奉獻和稅收(王下十二4-5)、為建殿作準備等等。
「大衛作王第四十年」(31節),是他統治的最後一年。
本章大衛所安排利未人的事奉,好像一點也不屬靈,不是守門就是管理府庫,不是收稅就是處理訴訟。但在「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裡,工作的主人是神,在祭壇獻祭、在講壇教導、在庫房管理、在聖殿守門,都是為神而做,並沒有聖俗、高低之分。在大衛之約裡,國度和聖殿是不可分割的兩個「家」(十七10、12),即使在聖殿之外,他們也是在「辦理耶和華與王的事」(30、32節),都需要分別為聖、帶著敬拜的心去做。今天,信徒更是「有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無論是教會裡的事奉、還是教會外的工作,都應當做在神面前,「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弗六7)。
二十三至二十六章所列的聖殿事奉,從來不考慮人的興趣或能力,而是單單根據神的選召。因為事奉乃是出於神,而不是出於人。我們的事奉若是出於自己,即使有熱心、有能力、有經驗,結果也是用來榮耀自己。我們的事奉若是出於神,軟弱者祂會加給力量,無能者祂會賜下恩典,膽怯者祂會增添信心,失敗者祂會給予幫助;這樣,當我們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時候,才會真心承認:是神的能力在自己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因此真正將榮耀歸於神。
二十三至二十六章所列的聖殿事奉,從來不考慮人的擅長或愛好,而是借著「掣籤」(二十四2、7、31;二十五8、9;二十六13、14)來安排。因為事奉唯一的資格乃是神的選召,而不是人的資歷、能力或經驗。「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仿佛不是領受的呢」(林前四7)?我們若明白自己在恩典之外的一切資本都是零,事奉的能力和機會都是白白的賞賜,才不會因著恩賜的多少、功用的不同、職責的大小而「分門別類」,而是「肢體彼此相顧」(林前十二25),使教會「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