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諱的褻衣——中華服飾中的邊緣文化

2021-02-13 紐約漢服社

中華服飾中的內衣在古代通稱為「近身衣」,也稱之為「褻衣」,《釋名•釋衣服》曰「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中衣,古代也寫作衷衣,衷,指內裡,貼身之意。《說文•衣部》解:「衷,裡褻衣」唐人註:「褻衣,親身之衣也」。由此可見,褻衣是指貼身穿著的內衣,而穿在內衣之外和大衣之間的,叫做中衣。褻衣另外也有穿過的髒衣和家居便服的意思,本文單表兜類貼身衣。

「褻」意為「輕浮、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迴避和隱諱的。在傳統禮教和封閉人體的著裝觀念制約下,我們只能窺其一角。

下兜「芾」——太古蔽膝

古人將皮毛先遮於前體,再遮後體,後來用骨針將蔽前與蔽後的兩片連綴縫臺起來,形成了最早的「裳」。而最早只遮於前的「蔽膝」又稱為「芾」,後演變為皇帝冕服的附件之一。「芾,太古蔽膝之象,冕服謂之芾」(《詩經》鄭箋)。

赤芾與皇帝冕服蔽膝

先知蔽前,後知蔽後,後五易之以布帛,而猶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也……以人情而論,在前為形體之褻,宜所先蔽,故先知蔽前後知蔽後,且報芾於前,是重其先蔽而存之也。(《詩•小雅•採菽》孔穎達疏)

這種先圍體前的方式,表明原始人類為了保護生殖系統和腹部免受傷害,從而保證人類後代繁衍的一種方式。強調了衣服最貼體最具防護性的功能。芾的產生,為後來衣裳形制的完備和內衣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1、內衣之初——夏商周時期的內衣

「膺」:

也稱作為「膺心衣」,出自《詩經楚辭•九章•悲迴風》:「糾思心以為攘兮,編愁苦以為膺」。

「衵衣」:

也稱「衵服」,東周時期的一種近身衣。《說文解字•表部》日:「衵,日日所常衣」、「衵,近身衣也」。從「衵」的造字結構上分析,「衣」和「日」組合,也能反應出「日日所常在」的意思。

「澤」:

商周時期,有一種名叫「澤」的內衣,《詩經全注•秦風•無衣》:「豈日無衣,與子同澤,」據漢代鄭玄解釋,因為這種褻衣緊貼身體,可以吸收體內排出的汗澤,故以「澤」字命名。漢代乾脆將它稱之為「汗衣」,也有稱「汗衫」。

以上是我國較早關於內在的一些文字記錄,然而,對於較早時期內在的形制與形態,我們已經無從考究。

2、形制初定——秦漢時期的內衣

「汗衣」,「鄙袒」、「羞袒」:

「汗衣」其實是「鄙袒」或「羞袒」的另外一種稱呼,也是前朝「膺心衣」的承襲和演變。相傳漢高祖劉邦是「汗衫」一詞的發明者:楚漢變戰時,劉邦從戰場上回到營帳,一看自己的內衣,已全部被汗水浸溼,於是戲稱其為「汗衫」。由此流傳開來,汗衫就成了內衣的別稱。直到今天,人們仍然經常如此稱呼。

「抱腹』、「帕腹」、「心衣」:

東漢劉熙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爾雅註疏•釋名•釋衣服》中稱:「帕腹,橫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帶,包裹其腹上,無上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檔以奄心也。」這裡的「奄」同「掩」,就是遮掩之意,從制式的描述上來看,都是單片形式,以系帶來連結穿著。「抱腹」,是在帕腹上綴以帶子,用時緊抱其腹,繫於後背;「心衣」更複雜一些,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心衣是在抱腹上加以「鉤肩」及「襠」,則成了「心衣」,可見心衣為上掩於胸,下達於腹,兩端綴有鉤肩,鉤肩之間施一橫襠,穿時雙臂貫入鉤肩。

「抱腹」、「心衣」猜想圖

從以上對「抱腹」、」帕腹".「心衣」的描述可以看出,三者均以功能和身體的部位來命名,正是後來中華典型內衣形態——「肚兜」的前身。

3、自由隨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內衣

「裲襠」:

裲襠,俗稱「兩當」。漢劉熙《釋名•釋衣服》曰:「其一當胸,其一當背,謂之裲襠。」又《駢雅•釋服食》:「裲襠,胸背衣也。」說明裲襠的形制簡單概括為有前後兩片衣襟,一片當胸,一片當背。腋下與肩上以襻扣之,男女均可穿著,既可穿著在衣服內部,也可著於外,且有繡、有棉、有夾,也有軍事用的裲襠鎧。

宋人嬰戲圖中著紅紗裲襠的孩童,裲襠內是肚兜哦

「抱腰」:

抱腰也稱圍腰,是南北朝時期內衣的一種。抱腰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圍之於腰腹之間。由此可見,抱腰與裲襠相似,同屬內外皆可穿的服飾形制。

《北齊校書圖卷》中的人物:胸背有二帶相連措於肩上,類古之心衣,夏日穿著以掩胸腹

裲襠和抱腰的出現豐富了古代內衣的形態,特別是裲襠「內衣外穿」的方式,可謂是開創了內衣外穿的先河。雖然古代內衣在結構、款式上並不十分吻合人體,更沒有現代內衣的矯形功能,但在其穿著意識上、個性表現上與現代內衣有共通之處。

「纏弦」:

南北朝時期的婦女以布帛為材料,做成一種叫做「纏弦」的內衣,在其四角綴上帶子,穿時兩帶繫於頸部,兩帶纏弦於腰。庾信有《夢入堂內詩》中有句曰:「小衫裁裹臂,纏弦搯抱腰」

4、開放颯爽——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的內衣

「訶子」:

「訶子」是「抹胸」的一種,」是一種無肩帶、側開合、上可覆乳、下可遮肚腹的內衣,故以此而名之。訶子穿著在裙子裡面,無帶,胸際為「一字形」的包纏式。訶子常用"織成"(一種名貴織物)為面料,挺括而略有彈性,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

5、簡潔樸素——宋代內衣

受理學的影響與制約,宋代人們的美學觀點相應也發生變化,整個社會的輿論主張服飾不應過分奢華,而應該崇尚簡樸。此時的內衣趨於短而窄。

「抹胸」、「裹肚」、「腹圍」: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繫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繡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清末徐坷所作《清稗類鈔•十三冊•服飾類》曰:「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襪腹,又名襪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之內侵者,俗謂之兜肚,男女緣有之。」

「裹肚」是在宋時的另外一種貼身內衣,與抹胸形制是極其一致,因其不覆蓋後背,僅僅覆於胸腹部而得名。

「腹圍」是一種圍胸、圍腹的帛巾,時稱「腰上黃」。 宋 嶽珂 《桯史·宣和服妖》:「宣和之季,京師士庶競以鵝黃為腹圍,謂之腰上黃。」

6、個性、奔放一遼元時期的內衣

這一時期的內在比較富有異域情調,在名稱與形制上除了沿襲前代的「抹胸」以外,還出現了富有特色的「汗塌」、「合歡襟」。

「抹胸」崇尚簡潔。遼代的女性「抹胸」非常簡潔,僅用一橫幅布帛,裹於胸部;契丹女子大膽得將「抹胸」作為「女颭」(女子相撲運動員之稱)的比賽服裝。

「汗塌」、「汗替」:

「汗塌」也稱「汗替」,是元代很多地方男女老少都穿用的內衣,其實就是汗衫,顧名思義,其功能就是用來吸汗。「汗塌」、「汗替」的稱謂在暗示功能的同時也隱喻著元代的遊牧民族勇猛強悍的個性特徵。

「合歡襟」:

「合歡襟」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7、多元發展——明代內衣

「主腰」:

主腰是明代對束身內衣的一種稱呼。主腰的繁簡程度和形制不一,稱之為「主腰」的貼身內衣,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級有三條襟帶,肩部有檔,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明代五彩繡盤龍紋套頭式紅綢緞主腰,僅以一根簡約的繩帶在頸部套戴,形制非常大膽。

8、成熟發展——清代內衣

「肚兜」:

中國最傳統的女性內衣「肚兜」在清代基本定型,清代把「抹胸」改稱為「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形制更加多樣,色彩、圖形又溶入了滿清的元素。至清末,人們漸漸從封建等級觀念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肚兜」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尺寸大小隨意自由;紋飾的內容更加廣闊;功能性與裝飾性同行井進;技藝更加繁複精美等,使「肚兜」更具魅力和文化價值。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在造型理念上,強調在內衣的方寸之間通過巧妙分割來塑形修身。在款式結構的經營中注重平面形態的不同分割與布局,在奇巧的方寸分割中體現獨到的創意理念,達到平中出奇、平中出神、平中生韻。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制式既具有合乎人體裝束的自然屬性又與習俗禮儀的社會屬性相對應。它所包含的「因人定製」、「因題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徵,充分體現著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文化的深邃廣奧。

9、塑身外穿——民國胸衣

「小馬甲」:

到了中國近代,即民國初年,女性開始注重身體曲線的變化,這時對胸部的約束力就來自內衣了,於是便產生了形制較窄的「小馬甲」。面料以棉、絲為主,形制窄小,通常用對襟,襟上施數粒紐扣,穿時將胸腰裹緊。

小馬甲」通常情況下以對襟上的扣子開合,它進一步吸收了西方內衣的收腰束胸的特點。中國傳統的胸衣習俗,彼時在激進的文化健將的攻擊下,在西方風氣的影響下,在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帶動下,已漸漸被徹底顛覆。

隨著社會的變革和政治表情的變化,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期,肚兜被列為掃蕩和批判之類,由於受到查禁妓院、改造妓女、改造資本家闊姨太、打擊社會舊勢力及社會動蕩所引起的戰事等因素影響,肚兜逐步由外顯走向內斂,由興盛轉向隱沒。

來源公眾號:一襲妃雲 Rosy-Vickie

歡迎關注紐約漢服社微信公眾平臺:

相關焦點

  • 日本服飾文化:什麼是「晴衣」和「褻衣」?
    與「晴衣」相反,「褻衣」是日常所穿的衣服,要求蔽體保暖,還要便 於勞動,是實用性的服裝,所以很少受到不斷變遷的新文化的影 響。「褻衣」的傳承呈現出無意識性,很好地保留了各地的傳統。「褻 衣」是最具經濟意義的勞動裝,只要各地的勞動方式不發生變化,它就 不會發生變化。
  • 展示中華服飾 弘揚傳統文化
    珠江時報訊(記者/王方亞通訊員/遊雪欣)日前,「華夏衣冠嶺南旗韻」2020~2021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暨嶺南旗袍選拔賽在佛山南風古灶開幕,吸引眾多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參與。 活動主辦方表示,本次活動分為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花·時」新中式生活美學品鑑會、嶺南旗袍(服飾)匯演活動三大版塊,通過旗袍秀、服裝展、首飾展、陶藝展、品鑑會、主題演講等形式,展現佛山新時代女性的優雅風採和獨特魅力,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褻衣」只是為了遮羞?古代女子:瞎說,還能防寒、治病、祈福
    但是到了先秦時期以後,現如今能明確查找到的最早的「褻衣」出現了,也就是《左傳·宣公九年》中所記載的「衵服」。不過這個時期的「衵服」多是用來指一些「近身衣」,雖然已經明確是用來貼身遮羞的,可其具體什麼樣子已經無從考證。
  • 《衣尚中國》節目啟動 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
    中新網9月27日電 9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舉辦的《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據悉,《衣尚中國》是一檔大型服飾文化節目。旨在「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尋找中華禮儀之邦的服飾文化根脈。
  • 古代女子褻衣,典雅韻致!
    褻衣不僅是貼身服飾,也是閨閣女兒女紅的競技場,方寸之間匯聚了繡、縫、貼、補、綴、盤、滾等幾十種工藝。漢朝的司馬相如《美人賦》云:"女乃弛其上服,表其褻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東方女子的典雅韻致,旖旎嬌俏,盡在浮雲遮望眼之外。今晚一起帶著欣賞的眼光,來一覽這傳說中的物件吧。
  • 道教服飾為什麼是青色的,竟然與我們的中華文化有關
    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電視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道教的衣服顏色大多都是青色的,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沒想到是跟我們的中華文化有關,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了解一下吧青色,一般是介於藍色與綠色之間的顏色,當然他也可以指黑色。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衣冠王國的服飾歷史中,少數民族的服飾也不應忽視,中華民族的歷史本來就是多民族不斷融合的歷史,正是各種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大大地促進了中華服飾的發展
  • 從「褻衣」到「睡衣」,中間究竟經歷什麼?
    在中國古代,睡衣被稱為「褻衣」,穿在裡面秘不示人。
  • 褻衣和中衣是同一種服裝嗎?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本文帶你揭秘
    現如今,隨著漢服文化的發展,大家對於漢服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在不斷的提高。大家在穿著漢服的時候,對於漢服的穿衣順序,應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但是,大家知道古代人穿著漢服時的順序嗎?他們所穿著的褻衣和中衣有什麼不同呢?那麼,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吧!
  • 《衣尚中國》破題文化節目新品類 以服飾之美傳遞中華美育精神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文化類節目的創新製作」、「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及「《衣尚中國》對服裝行業的影響」等多個話題進行探討。  《衣尚中國》是首檔聚焦服飾美的文化節目,它跳出以往文化節目的固有思維,沒有從某一特定歷史時期出發,而是提取審美元素既放在縱向的歷史長河中去解讀本源,又置於橫向的世界語境中回應需求。  對此,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博物館館長鞏文認為:「從古至今,在文化軟力量的輸出上,中國影響了東南亞多個國家的審美潮流。
  • 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讓中國美給你看」
    《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裡,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錦繡山河、錦繡前程、錦心繡口……「錦繡」何以成美的代言?作為絲綢中的精品,錦繡霓裳當然都能標註華彩之美。作為首檔聚焦服飾之「美」的文化類節目,《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裡,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播出三期以來,節目的相關話題在微博閱讀量超1.6億。年輕的觀眾們在「錦繡之美」中領略到互學互鑑的絲路精神,跟隨「良緣之美」讀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古老誓言,又透過「驍勇之美」感受著「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家國情懷。
  • 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 「讓中國美給你看」
    《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裡,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錦繡山河、錦繡前程、錦心繡口……「錦繡」何以成美的代言?作為絲綢中的精品,錦繡霓裳當然都能標註華彩之美。作為首檔聚焦服飾之「美」的文化類節目,《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裡,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播出三期以來,節目的相關話題在微博閱讀量超1.6億。年輕的觀眾們在「錦繡之美」中領略到互學互鑑的絲路精神,跟隨「良緣之美」讀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古老誓言,又透過「驍勇之美」感受著「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家國情懷。
  • 為何最初被稱為「褻衣」
    這種束在胸際間的貼身裙是唐代女性服飾的一大特色,可以算是中國最早的「抹胸裙」了,其領口之低、胸部之袒露,為前朝歷代所未及(圖 2),唐詩中多有詞句歌詠此類服飾暴露所展現出的形態,如「差重錦之華衣,俟終歌而薄袒。(沈亞之《柘枝舞賦》)」「胸前瑞雪燈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李群玉《同鄭相併歌妓小飲戲贈》)」等。《藝林匯考.服飾篇》卷七:「近身衣也,即唐訶子之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髮型中最有名的是「墮馬髻」,首飾中最有名的是「步搖」。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弘揚服飾文化 展現女性風採
    珠江時報訊(記者/王方亞通訊員/遊雪欣)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展現新時代女性優雅風韻,倡導新生活方式,由佛山傳媒集團旗下佛山頤樂康泰文化公司主辦、珠海華潤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行獨家冠名的「華夏衣冠嶺南旗韻」2020-2021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暨嶺南旗袍選拔賽將拉開帷幕,活動已開始接受社會各界的報名。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民族的服飾創辦民族特需品加上廠,或組織專業戶,在當前,既有利於民族共同繁榮,又有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深遠意義:其一,有利於提高女童人學率。如上所述,苗族姑娘往往從7、8歲起至25歲的整個青春時期,都花精力於紡紗、織布、挑花,刺繡的服飾製作工藝之中,很少有人讀書,人學率極低。長此以往,怎能談得上發展教育,提高文化?婦女半邊天,而婦女文盲率很高,又怎能談上整個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呢?如果苗族姑娘能夠從6、7歲這段學習大好時光起就讓她們上學讀書,學文化,這對每個姑娘以後的發展是很有益的。
  • 設計師周錦攜「德錦」高定服飾再登時裝周,展現中華服飾之美
    設計師周錦攜「德錦」高定服飾再登時裝周,展現中華服飾之美在中國國際時裝周2020春夏的秀場,我們迎來了一位初登時裝周T臺的「新人」設計師周錦,她用一系列典雅大氣的時尚華服向觀眾們展現了屬於中國的穿衣文化,更是完全表達出了中華服飾之美。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在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美的歷程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到這其中時而積極向上,時而又悲情萬丈的情緒交織。中華民族那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載體縱觀中華傳統藝術文化,其源遠流長的關鍵就在於一代一代對其不斷的傳承和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 服飾就是我們民族追求美的具體化身,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個人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起了中華服飾的文化內涵和設計風格。」現階段隨著工業化生產的深入發展,人們為了滿足現代化需求,傳統文化開始被遺棄,特別是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在社會化進程中,已經改變了它們的生產方式,它已具有了現代或時代的印跡,其原本原汁原味的傳統性已漸漸消失,與傳統服飾效果大相逕庭。像現在已經很少採用傳統手工來製作少數民族服飾,常常使用的是機器批量生產的刺繡花邊、繡片,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精美銀片裝飾也變為粗製濫造的批量產品。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