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服飾為什麼是青色的,竟然與我們的中華文化有關

2021-01-21 消滅了蹤影

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電視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道教的衣服顏色大多都是青色的,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沒想到是跟我們的中華文化有關,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了解一下吧

青色,一般是介於藍色與綠色之間的顏色,當然他也可以指黑色。我們一般都會用青色來形容湖水和大山,只不過湖水這裡的青色指的是淡藍色,而大山指的則是青綠色。在古代青色更是可以用來形容人的頭髮的,我們國家道教崇尚的就是青色,當然黑色也是青色的一種,所以道士們頭上戴的黑色的頭飾就表示頭頂青天,而且我們的道服,在早期的時候是沒有固定的服飾的,後來通過改革才有了一套完整的服飾還有服飾的禮儀,並一直延續到了今天。而且道服不同的部位,還有自己特有的稱號,叫做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幡。

道教的服飾顏色之所以是青色的,主要是因為我們要傳承五方、五行、五色以及道教的思想這些傳統的中華文化,因為青是我們傳統文化五色中的其中一個,而這些顏色都是跟五方和五行是相對應的,在這裡可能有的人不知道五方和五行,五方是東、南、西、北、中,而五行則是水、木、土、火、金。在一些古代文字中有說道教的文化,而在五方五行五色中,東和木跟青是相對應的,所以東方之木是屬於青色的,他是青陽之氣,而東方它主要代表的是生命。隨意道教的人信仰的就是生,是修行人嚮往的境界。

當一些道教在舉行大型的典禮儀式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他們的方丈、住持以及監院他們穿的衣服都是紫色的,他們之所以這麼穿,是根據紫氣東來這個典故而來的,因為在道教人的眼裡,紫色代表著尊貴和吉祥。從古代開始都是帝王來給那些地位高的住持賜紫色的道服,而且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在現在我們就可以看到一些穿紫色道服的人大多都是方丈、住持以及德高望重的高功法師,可見一般道教的人還是不能穿紫色的法服的,並且在舉行一些大典的時候也是不能穿的。

在古代的一些文學中,青被一些文人或者是畫家展現的淋漓盡致的,有很多詩句中青的意思就是黑色,在古代人的眼中,青代表的就是生命的光芒,因此,青就變成了生命的象徵,而且,隨著人們歲月的流失,人們的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的頭髮就會由黑變白,因此古代的人們堅定的認為青絲代表的是健康、是生命。青色代表的是生命的顏色,而道教則是東方最重要的宗教之一,道教崇尚的是生命的可貴,是生命的快樂,以及青色,他與我們古代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相呼應的。

相關焦點

  • 道教服飾為什麼多是青色?竟然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關!
    關於青色,更有成語「滿頭青絲」形容滿頭黑髮。道教崇尚青色,黑色也是青色的一種,道士頭戴黑色(青色)的冠、巾,代表著頭頂青天。道士服飾,在道教早期無有定製。到了南朝劉宋時期,著名道士陸修靜對南方道教進行了總結和改革,他在整理道教經籍的同時,編著了道教齋戒儀範類道經百餘卷,並立道服之號:「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幡」。此後,逐漸增修,至南北朝末,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飾儀法。據《道書援神契》載:"老子徒之服,不與俗移。"要求道士不能穿世俗討新式樣的服飾,應保持華夏古制。
  • 【深度揭秘】中國服飾變化萬千,為什麼道教服飾卻酷愛青色?
    小虎這就疑惑了,服飾的不斷演變,色彩的不斷跳躍,為啥咱們道教服飾卻如此專一,千百年來依然酷愛青色?道教徒服色崇尚青色,這是繼承傳統文化中五方、五行、五色以及道教"貴生"思想演化而形成的。道教崇尚青色,青色,即指介於藍色和綠色之間的顏色,也指黑色。形容湖水為青色時,青色指淡藍色;形容大山是青色時,青色指青綠色。所以,在道教看來,黑色也是青色的一種。這就出現了道士頭戴黑色(青色)的冠、巾,代表著頭頂青天。
  • 從道士的衣服顏色中,看道教的顏色文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到道觀還是在外面遇的道士,他們的服裝顏色都是青色,但是在做道觀中做法事的時候,卻是黃色或其它的顏色,很多讀都會認為這是因為活動的場所不一樣,故而所穿的服裝顏色也不一樣。其實,在道士群體中,他們非常崇尚青色。因為青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生命的顏色。
  • 隱藏在中國古代服飾顏色背後的秘密之青色
    只是這一套完備的封建等級秩序,早已貫穿了人們衣食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縱使是那時衣著服飾的顏色也必須得嚴格遵守規範,不得越矩。下面我們先來給大家籠統地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五種正色。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的是,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映射了我們古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當五行與五方相匹配的時候,東方屬木,南方屬火,中央屬土,西方屬金,北方屬水。
  • 展示中華服飾 弘揚傳統文化
    珠江時報訊(記者/王方亞通訊員/遊雪欣)日前,「華夏衣冠嶺南旗韻」2020~2021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暨嶺南旗袍選拔賽在佛山南風古灶開幕,吸引眾多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參與。 活動主辦方表示,本次活動分為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花·時」新中式生活美學品鑑會、嶺南旗袍(服飾)匯演活動三大版塊,通過旗袍秀、服裝展、首飾展、陶藝展、品鑑會、主題演講等形式,展現佛山新時代女性的優雅風採和獨特魅力,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清朝官員的服飾為何都是青色?這和流行有關嗎?
    但是清朝入關後,為什麼清朝的皇家官服要用石青色呢?這有什麼講究?認真來說,清代官員貴族的官服顏色與五行學說有關。首先,我們需要講一下五行相等的說法。在中國古代社會,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特的五行屬性。春秋戰國時期,鄒衍把中國的土地劃分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的原理解釋朝代更替的規律,正式把五行放在政治領域的首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衣冠王國的服飾歷史中,少數民族的服飾也不應忽視,中華民族的歷史本來就是多民族不斷融合的歷史,正是各種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大大地促進了中華服飾的發展
  • 道教服飾及法衣知多少
    一、法衣種類(一)法衣:道教法事專用服飾,科儀中高功法師各種穿著的統稱。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
  • 《衣尚中國》節目啟動 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
    據悉,《衣尚中國》是一檔大型服飾文化節目。旨在「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尋找中華禮儀之邦的服飾文化根脈。節目將通過豐富的舞臺藝術形式,展示中華服飾文化中體現的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情感與寄託。李思思 節目組供圖《衣尚中國》由主持人李思思首次擔綱製作人,節目中也由她作為發起人,邀請著名文化學者、頂級藝術家以及傳統服飾研究者、製作者、傳播者、愛好者、設計師、科研創造者、明星等各路「策演人」從新時代視角出發,運用新穎表達手法,對中華傳統服飾進行藝術性的轉化和傳播。
  • 讓你耳目一新,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
    本文乃作者圖圖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服飾的社會與文化背景魏晉南北朝,也稱「三國、兩晉、南北朝」。由於這一時期的政治和經濟動蕩十分激烈,使得包括衣冠服飾在內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受此影響,玄學興起、佛教傳入、道教勃興。從魏至隋的360餘年間,有30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可以說這一時 期是古代中國的封建國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時期。秦漢以來北方經濟強於南方。由於這一時期大規模的戰亂多發生在北方並且時間持續較長,使得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 道教日常裝束:道袍、道巾、道冠、鞋襪
    01卷首在我們印象中的道士,都是束髮盤髻,頭戴一頂扁平的混元巾或南華巾,頂髻用木簪或玉簪別住,身穿肥大寬鬆立領的長大褂,腿扎白色的長簡襪,腳蹬黑色的廣口鞋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道教日常裝束:道袍、道巾、道冠、鞋襪。道袍道袍的樣式均是直領,肥大而寬鬆,寓意瀟散、包藏乾坤、隔斷塵凡;右腋處通常有兩根飄帶,以示飄飄欲仙之意。道袍的顏色多是青、藍色,這是道教繼承五行學說和「貴生」思想的表現。
  • 太極拳和送王船,道教文化範疇內的兩個項目近日申遺成功
    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  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一些高校、社區成立了漢服社團;電商平臺上,漢服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暢銷品;各類漢服秀更是屢見報端。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正因如此,根據當前實際情況,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創辦民族特需品加工廠,並因地制宜地組織發展民族特需品加工的專業戶,來滿足少數民族的特殊需要,只有這樣,可能徹底解放少數民族婦女勞動力;同時也只有這樣做,才有利於將其傳統服飾(包括銀飾)工藝發揚光大。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這同「褲子」形制的完備有關。古時所謂褲子都沒有襠,僅僅是以兩個褲管套在膝部,再用帶子繫於腰間,後來,出現了合襠的褲子,掩住褲管的曲裾繞襟的深衣也就顯得多餘了。這種特點對服飾都產生了影響。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與隨後發生的豪強混亂,三國鼎立、「八王之亂」、「五胡亂中華」 、使得天下戰亂頻繁,始終沒有穩固的中央集權,朝廷尚且難保,當然也就談不上完備劃一的服飾制度了。
  • 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5月在江蘇句容茅山舉辦!
    1月15日上午,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中國道教協會舉行。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鳳林代表主辦方致發布詞,江蘇省民宗委副主任何昌林代表承辦方江蘇組委會介紹有關情況,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薛樹琪主持新聞發布會。
  • 論道教燈儀的形成與文化功用
    圖文:李遠國,#雲臺山道觀#論道教燈儀的形成與文化功用李遠國燈,是道教齋醮法事中頻繁使用的法器。在齋醮壇場上,燃燈與燒香同樣重要。凡舉行有關燃燈祭招的儀式,即謂之燈儀,這是道教齋醮的一種常用科儀。杜光庭《太上黃籙齋儀》卷五六說:「夫禮燈之法,出金錄簡文。凡修齋行道,以燒香燃燈最為急務。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衣尚中國》破題文化節目新品類 以服飾之美傳遞中華美育精神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文化類節目的創新製作」、「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及「《衣尚中國》對服裝行業的影響」等多個話題進行探討。  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稱讚,《衣尚中國》這檔節目有三層意義,在文化上,有助於我們真正地建樹文化自信,倡導服飾文化;第二方面,在經濟上,有助於帶動服裝行業,拉動內需產業發展,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第三個方面,在社會民生層面有助於服務民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增進榮譽感、獲得感、幸福感。
  • 中秋節起源:道教文化與中秋節的形成!
    據道教史研究,唐代道教興盛於唐玄宗時期,而唐玄宗大規模地崇奉道教,則始於開元末天寶初。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扶植道教。玄宗神話老子,認為道教具有「懲惡勸善」、「訓導氓黎」等妙用,故而在極力提高道教有關人物的政治地位,尊崇道教經典,禮遇優待道士、女冠,廣興道觀廟宇,遍封靈山仙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