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中國服飾變化萬千,為什麼道教服飾卻酷愛青色?

2021-02-28 江西龍虎山景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斷演變

催化著傳統服裝變化萬千

導致從未出現過一個長時間

恆定不變的標誌性服裝

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傳統服飾的多樣性...

今天的小虎就帶大家一起看看

20世紀以來中國服飾的變遷

 

1910年代

大清結束,民國成立

新與舊的碰撞也表現在了服飾上

男性多了些西洋的時髦貨

女性卻依然保守

 

1920年代

軍閥混戰的年代

男士時興中山裝

而女性開始流行旗袍

 

1930年代

十裡洋場的「上海灘」

不論男女

都能將西洋風演繹的淋漓盡致

 

1940年代

受戰亂影響

女性服裝趨於簡潔和中性

甚至軍裝也曾在女性中流行過

 

1950年代

新中國成立後

列寧裝是當時時尚的代表

女性則愛穿漂亮的花裙子

最具代表的就是

來自前蘇聯的「布拉吉」裙裝

1960—70年代

舊軍裝、舊軍帽

再拿一本「紅寶書」

就是當時最時髦的人吧

1980年代

花襯衫、喇叭褲、蛤蟆鏡

是那個年代時髦男性的代表

而女性的穿著也多元化起來

褲裝、裙裝,前衛、古典

1990年代

《古惑仔》裡的街頭風

成為當時時髦男女則爭相模仿的對方

 

2000年代

寬鬆、肥大、中性風、大品牌

各種各樣另類與個性十足的裝扮

出現在大街小巷

 

2010年代

如今的世界裡

好像很難再找到統一的流行風格

原宿、街頭、森系、復古...

服飾風格百花齊放

小虎這就疑惑了,服飾的不斷演變,色彩的不斷跳躍,為啥咱們道教服飾卻如此專一,千百年來依然酷愛青色

其實縱觀以前,道士服飾,在道教早期並沒有定製。到了南朝劉宋時期,著名道士陸修靜對南方道教進行了總結和改革,他在整理道教經籍的同時,編著了道教齋戒儀範類道經百餘卷,並立道服之號:「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幡」

此後,逐漸增修,至南北朝末,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飾儀法。據《道書援神契》載:"老子徒之服,不與俗移。"要求道士不能穿世俗討新式樣的服飾,應保持華夏古制

以明代來說,士人階層最盛行的日常正式裝束之一就是巾和道袍,中後期尤為普遍。

明制道袍

明代流行裝束道袍

道教徒服色崇尚青色,這是繼承傳統文化中五方、五行、五色以及道教"貴生"思想演化而形成的。青,是五色之一,五色是「青﹑赤﹑白﹑黑﹑黃」,分別對應「東、南、西、北、中」五方和「木、火、金、水、土」五行。

道教崇尚青色,青色,即指介於藍色和綠色之間的顏色,也指黑色。形容湖水為青色時,青色指淡藍色;形容大山是青色時,青色指青綠色。所以,在道教看來,黑色也是青色的一種。這就出現了道士頭戴黑色(青色)的冠、巾,代表著頭頂青天。

《說文解字》:「青,東方色也,木生火,火生丹。丹青之信,言必然。凡青之屬皆從青。」在五方五行五色中,東方之木屬青色,為青陽之氣;東方主生。東方是道教信仰中的"十洲三島"之所,是修真之士嚮往的理想境地。

據清代高士閔一得《清規玄妙》載:"青為東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為青龍生旺之氣,是為東華帝君之後脈,有木青泰之喻言,隱藏全真性命雙修之義也。"

在道教看來,青象徵生命之光。因此,青成了生命的象徵,而且,人們發現當年華逝去,生命即將枯萎的時候,人的頭髮就會轉灰變白,因而會更堅定了他們「青絲」但是健康、生命的象徵的信仰。

 

青色是生命之色

道教是東方之教

道教貴生、樂生

崇尚青色

呼應著中國古代哲學中

「天人合一」的思想

這也難怪道教對青色如此專一了~

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注意到,道觀的道長在舉行大典禮儀時,所穿的法衣並不是青色,而是紫色。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得從道祖老子說起,有這麼一個典故:某個清晨,老子準備西遊,騎青牛出函谷關時函谷關善觀天象的關令尹喜突然看到東方紫氣氤氳,所謂的"紫氣東來"的,因此後世以紫色為道教的尊貴、吉祥之色。

唐宋以來帝王亦以紫色法服賜予名道高真。上秉傳統,如今也只有道長、住持,以及高功法師、德高望重的高道大德才可以身著紫色法服。可見,一般的道眾是不可以穿紫色道袍的,居士與信眾在參加道教活動中也是不能穿紫色袍衫的。 

所以說道教酷愛紫色

也是有原因的

誰叫人紫色

有尊貴、吉祥之意呢~

中國服飾變化萬千

為什麼道教服飾卻酷愛青色、紫色?

關於這一問題

小夥伴們是否解惑了呢?

或者你有什麼更好的解答

就在留言處告訴小虎吧~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掃描下方二維碼

關注「鷹潭全域旅遊平臺」

預訂門票、尋找美食、玩轉鷹潭

相關焦點

  • 道教服飾為什麼是青色的,竟然與我們的中華文化有關
    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電視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道教的衣服顏色大多都是青色的,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沒想到是跟我們的中華文化有關,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了解一下吧青色,一般是介於藍色與綠色之間的顏色,當然他也可以指黑色。
  • 道教服飾為什麼多是青色?竟然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關!
    青色,即指介於藍色和綠色之間的顏色,也指黑色。形容湖水為青色時,青色指淡藍色;形容大山是青色時,青色指青綠色。關於青色,更有成語「滿頭青絲」形容滿頭黑髮。道教崇尚青色,黑色也是青色的一種,道士頭戴黑色(青色)的冠、巾,代表著頭頂青天。道士服飾,在道教早期無有定製。
  • 隱藏在中國古代服飾顏色背後的秘密之青色
    只是這一套完備的封建等級秩序,早已貫穿了人們衣食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縱使是那時衣著服飾的顏色也必須得嚴格遵守規範,不得越矩。下面我們先來給大家籠統地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五種正色。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的是,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映射了我們古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當五行與五方相匹配的時候,東方屬木,南方屬火,中央屬土,西方屬金,北方屬水。
  • 道教服飾及法衣知多少
    一、法衣種類(一)法衣:道教法事專用服飾,科儀中高功法師各種穿著的統稱。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
    1990年,在中國雲南,組建了一個少數民族服飾表演團,演出轟動一時。據說僅僅展示雲南省境內各民族的服飾,就有1200多種。以此推斷,多民族共同生活的中華大地又有多少種類的服飾?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但從實際情況上看,由於各少數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即使在同一民族中,因居住地域或支系不同,服飾習俗上不盡相同,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容肯定也有差別。
  • 為什麼中國傳統服飾衰落,而西方服飾成為主流?
    問題2、為什麼中國的傳統服飾沒有變成現代生活中的日常服飾呢?犯不著用全球一體化當藉口,我們穿的就是源自歐洲的西方服飾,這是事實,只有正視問題,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否則將永遠是一個逃避事實的懦夫,使中國的服裝設計行業永無出頭之日。二、簡要回答:1, 為什麼現在的主流服飾是以西方服飾為基礎演變過來的?
  • 深度解析:中國服飾品牌與國際4大服飾巨頭之差距
    服飾匯精英社群是面向全球知名服飾品牌高管和CEO等服飾行業精英開放的深度交流和社交互動平臺。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織金式等其他服飾
    雲南的丘北服飾古藺式服飾主要流行於四川的古藺、筠連;雲南的彝良、微信;貴州的金沙、仁懷等縣市。女裝為青色對襟或大襟衣,蠟染繡花褶裙,胸戴梯形長圍兜,束織花腰帶,裹綁腿,纏頭帕。男裝為青色大襟長衫,衣衩很高,有的綴有長方形繡花披領頭帕、腰帶男女通用。其衣料為自種、自織、自染的青色麻布或棉布。古藺縣摩尼區七八十年前的女裝,上為對襟寬袖短衣,有小披領,衣背與兩袖均挑繡幾何圖案,以「井」字紋、方形紋為基本紋樣,以朱紅、桔黃等色為主調,構圖勻稱,風格古雅。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民俗服飾常規
    古代中國民間如今甚至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人群中出現了男子服飾女性化、女子服飾男性化的所謂「反性別消費"。年齡角色禁忌。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服飾的年齡角色禁忌並不是硬性的、強制的,人們在服飾行為方面遵從與否,完全是看個人的意願。宗教信仰禁忌。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在中國傳播的歷史比較長,信徒也有一定的數量。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成長的歷史也並不算短,民間信徒也可以在一些地區見到。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伊斯蘭教中國南方的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生活著苗族、壯族、黎族、京族、佤族、白族、土家族、傣族、侗族等數十個少數民族。侗族服飾這些民族的服飾用色偏重於黑色、白色、藍色、綠色、青色、紅色等。在服飾形制上及組件上,常採用衣尾、頭帕、披風、裙制(簡裙)等。
  • 讓你耳目一新,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
    受此影響,玄學興起、佛教傳入、道教勃興。從魏至隋的360餘年間,有30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可以說這一時 期是古代中國的封建國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時期。秦漢以來北方經濟強於南方。由於這一時期大規模的戰亂多發生在北方並且時間持續較長,使得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則相對穩定而得到開發,這樣南北經濟開始趨於平衡,以北方黃河流城為中心的經濟格局開始改變。
  • 雲肩,中國服飾的經典,太美了!
    雲肩,在漢民族服飾文化中,是一種獨特的服飾款式,裝飾圖案內涵豐富,符號的藝術語言,數字的喻意,文化底蘊哲理深邃;雲肩,又是漢民族吸納外來服飾文化,融會貫通,升華入化為自己的民族服飾結晶;雲肩,也是中國服裝史上,平面與立體設計巧妙構思的典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明代婦女服飾
    蒙古民族本來最尚武力和實用,其服飾也多以儉樸實用為主,但當忽必烈實行漢法以後,他們的服飾也開始從漢族服飾中逐漸學來許多體現高貴和華美的成分。服飾形制多以長袍為主,體量比遼時要大,盤領大袖呈右衽,長及腳面,多以羅為之,等級地位是以色彩及紋樣區分。蒙族男子多戴用藤蔑製成的瓦楞帽,也有戴棕帽及笠帽的,漢族男子多戴襆頭。蒙族婦女以左衽窄袖袍服為主,配兩條褲管,漢族女子則多穿襦裙。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明代服飾思想文化
    於是,服飾上的復古主義與先進的製造水平相結合,繁縟的服飾禮規與精美的加工工藝相統一,便形成了明代社會中前期服飾的古雅之風與精美工藝並存的美學境界。與此同時官員們穿用的袍服在顏色、質地、式樣、花紋甚至尺寸,上都有區分一袍服的款式一律為盤領(團領)左衽,袖寬三尺,材料或用擰絲,或用紗羅絹,所用的顏色和文案也要因穿著者的官級而定:一至四品官員用紅色,五至七品官員用青色,八到九品官員用綠色。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主流思想,服飾的創作思想
    理學開山祖周敦頤沿著「出入於釋老」而「反求之諸經」的路數,以道教《太極先天之圖》與陳摶的《無極圖》為主要依據,又參照佛教的《阿黎耶識圖》,並融合了自古相傳的陰陽、五行、動靜等觀念,構建了《太極圖說》,並從中導出了「無欲故靜」
  • 清朝官員的服飾為何都是青色?這和流行有關嗎?
    但是清朝入關後,為什麼清朝的皇家官服要用石青色呢?這有什麼講究?認真來說,清代官員貴族的官服顏色與五行學說有關。首先,我們需要講一下五行相等的說法。在中國古代社會,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特的五行屬性。春秋戰國時期,鄒衍把中國的土地劃分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的原理解釋朝代更替的規律,正式把五行放在政治領域的首位。
  • 中國服裝發展史之五~漢朝服飾
    中國服飾文化到漢代形成了一個高峰,也是較完整的一套服飾制度。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社會性
    ,成為我們了解不同時期服飾文化的一個實物依據,有助於在現代服飾設計中對民族服飾語言的運用與借鑑。總體來看,我國宗教服飾主要分為僧侶服飾、師公服飾、某滿服飾、跳繩服飾、巫師服飾五種。其中僧侶服飾、師公服飾主要在漢文化中流行,而某滿服飾、跳繩服飾、巫師服飾主要在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中存在。師公服飾是道教神職人員的服飾,道教服飾尚黃,包括道袍、道巾、羽衣、霞帔等,其服飾風格和思想對上層社會服飾和民間服飾習俗都有影響。
  • 中國服飾遇上歐洲服飾,美上天
    為什麼在世界頂級時裝秀如米蘭時裝周、巴黎時裝周裡很難尋覓到中國設計師的作品?中國的服飾美學觀念,表現在服裝型上是意象結構,在遮體的隱約之中含蓄地顯現了流程婉約,溫泉流動的人體曲線美。當穿在身上時,起伏連綿的衣褶和曲線纏繞的襟裾裾,營造了飄忽自在的效果。
  • 中國傳統服飾以顏色論尊卑
    中國傳統服色尊卑有別,等級森嚴,其色彩製作具有鮮明的特定性。如:皇帝龍袍色用明黃,他人不敢覬覦。但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上,每個朝代都有著自己的專用色彩。又指明這五種主色構成的服飾,分別用於相應的著裝者。漢代以紅色為上服,青綠色較次。吏卒衣黑,平民衣白,罪犯衣赭。「散民不敢服雜採」,只能以單色和獨色為主。通常,特定性是指因時、因地而設定的服色,如漢代的「五時衣」,即為按時節而變換色彩的服飾。《後漢書·東平憲王傳》:「乃閱陰太后舊時器服,愴然動容,乃命留五時衣各一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