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噴噴
以往一門三傑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但民國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家居然6個子女個個成才。宋氏三姐妹家喻戶曉,宋家兄弟也毫不遜色,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在經濟、政治、外交等領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宋家王朝堪稱傳奇,甚至被譽為「一個家族就是半部民國史」。不禁讓人感嘆,這麼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這個問題,恐怕只有宋家姐弟的母親——倪桂珍,才能為我們解答。
提到母親,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溫柔、無私的慈母形象。可倪桂珍卻稱得上是「民國第一辣媽」、「民國第一虎媽」,因為她對子女的教育都非常嚴格,但她的「虎」並不是只有嚴厲,而是剛柔並濟、原則分明。《三字經》裡說, 「養不教父之過」,而倪桂珍卻認為,養不教是父之過,也是母之過。
能夠有這樣的思想,去培養出自立、自主、自強的子女,想必這位「虎媽」一點也不簡單。
01
不一樣的豪門女子
倪桂珍於1869年出生在川沙城廂鎮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倪韞山是一名基督教牧師,還是上海耶穌會最早的中國籍牧師之一,母親則是明朝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徐光啟的後代。
在那個時代,女孩子一般都養在深閨,為了將來能嫁個好人家,每天就是在房裡練習女紅。而倪桂珍非常幸運,父母思想開明,家中孩子無論男女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倪桂珍不僅從小就受到了來自父母的中西文化薰陶,還能上學。
她5歲開始學習練字,8歲進入小學學習,14歲已經被父母送到上海教會學校稗文女子中學讀書。
倪桂珍成長為一個頭腦活躍、大膽自信的新時代女子。不僅彈得一手好鋼琴,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還擅長讓不少人都頭痛不已的數學。
那時女子都以「三寸金蓮」的小腳為美,但倪桂珍並不認同這種所謂的審美觀念,堅持不裹腳。雖然是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卻因為一雙「大腳」,還有超越同時代女子的思想,這些優秀的品質統統成為了她尋覓伴侶路上的絆腳石。
家中曾經為倪桂珍訂下一門親事,但對方並不是她喜歡的類型,倪桂珍堅決讓父母退婚,「寧可嫁不出去,也不嫁給不喜歡的人」。
在其他女子都在等著家裡安排婚事的時代,倪桂珍卻有公然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勇氣,她牢牢地將人生自主權握在了自己手中。也正正因為這樣,她的一生才能無悔無憾。
02
陪自己親手選的丈夫起高樓
就在1887年,她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所愛。當時的倪桂珍應該也沒有想到,他們的結合,居然會成就後來對民國造成巨大影響的宋氏家族。
在機緣巧合之下,倪桂珍在教會認識了一個叫宋嘉樹的男青年。他出身貧寒,相貌也一般,曾經隨繼父到美國學習。回國後立志傳教,卻因為有一次和學生們講述美國獨立戰爭,宣傳林肯民族和自由的主張,得罪了清朝和美國監理會,一直受到刁難和限制,抑鬱不得志。
在倪桂珍的眼中,宋嘉樹雖然無錢無權又無勢,但他心中有遠大志向,有理想有抱負,他日定大有一番作為。在宋嘉樹的眼中,倪桂珍落落大方,一雙大腳更是思想開明的象徵。
於是看起來門不當戶不對的兩個人,相識相愛僅僅短短兩月,就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後,宋嘉樹轉行搞實業,倪桂珍拿出了她的所有嫁妝支持丈夫的事業。因為她的信任和支持,宋嘉樹在短短幾年內就成了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實業家。
兩人夫唱婦隨,宋嘉樹忙著打理生意和應酬各種社會活動,而倪桂珍則在家中操持好一切家務,相夫教子。儘管倪桂珍支持丈夫的事業,不會對丈夫的工作指指點點,但也並不是任由丈夫擺布的妻子。
倪桂珍在家中還是有一定的話語權的,很多規矩都是由她來制定,例如堅決不允許丈夫在外賭博和酗酒。
有原則、有底線,是做人的根本。倪桂珍愛自己的丈夫,但她也明白「若要愛人必先自愛」的道理,最起碼的理智和獨立人格也應當保留。自己並不是婚姻中的附屬品,她和丈夫是平等的,她可以做一個支持丈夫的賢內助,但她同時也是她自己,是一個自尊自愛不卑不亢的人。
03
嚴厲而不嚴苛,培養國之棟梁
而倪桂珍和宋嘉樹生下的六個子女,都是在民國叱吒風雲的響噹噹的大人物。他們能成長得如此優秀,完全離不開倪桂珍的悉心栽培。
和傳統的「嚴父慈母」不同,宋家是典型的「慈父嚴母」。在教育觀念上,倪桂珍和宋嘉樹還是有所不同的。因為曾經留過學,宋嘉樹傾向於西方的鼓勵教育,對孩子和藹親切,如非大的過錯,儘量不去指責。
而倪桂珍卻對孩子們的言行舉止嚴格約束,甚至以身作則,親自教孩子們讀英語彈鋼琴,要求孩子們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例如三姐妹就是始終盤著頭髮,不能披頭散髮。
就算家庭條件優渥,倪桂珍也不允許孩子們奢靡浪費,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
家裡有很多傭人,但倪桂珍也要求女兒們從小要學會做飯燒菜和做女紅。宋靄齡學不會針線活,也是在宋嘉樹的說情下,才能破例不學。兒子們也不能養成闊少爺的惡習,凡事要求儘量親力親為。
倪桂珍非常注重樹立孩子們男女平等的觀念,尤其對於女兒們,非常重視培養她們的獨立性。倪桂珍認為,無論男女,最終都應走向自立、自強、自主、自信。
在宋氏姐弟還小的時候,倪桂珍就請有學問的秀才到家中講課,讓他們從小打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之後再長大一些,則讓他們到國外留學,增長見識。老大宋靄齡,17歲就自己漂洋過海到美國,宋美齡出國時甚至不到10歲。
埃爾默·特·克拉克在《中國的蔣家》一書中,形容倪桂珍對兒女的教育方式是一種斯巴達人的訓練方法,因為斯巴達人的特點就是勤勞和刻苦,這也就是倪桂珍嚴格要求孩子的特點。
多虧了倪桂珍的教育,才培養出獨立有主見的兒女。他們不會盲目遵從父母的意見,而是敢於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敢於選擇自己要走的路,敢於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曾經,宋氏三姐妹各自的婚姻,都遭到了倪桂珍的反對。她曾經「嫌棄」孫中山的年紀大,擔心宋慶齡和孫中山的相處中會有難以調和的落差,而且孫中山一直致力於革命工作,生活並不安穩。而蔣介石則是個離過婚的軍人,名聲也不好,倪桂珍不捨得將自己的寶貝小女兒嫁給這樣一個人。
然而兩姐妹都和母親一樣,對婚姻有自己的看法,大膽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宋慶齡和孫中山私奔到日本成婚,宋美齡則拉上大姐為自己說項。
倪桂珍最終也理解了女兒們,願意放手讓她們去闖,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最後的結果也很明顯,女兒們都開闢了屬於自己的輝煌的人生。
只有優秀的母親,才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子女。倪桂珍深知溺愛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最終難成大器。於是她以身作則,將自己作為孩子們的一面鏡子,用心地教育他們,卻不是把他們教育成另一個自己,而是和自己一樣獨立自主的人,去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
04
成就宋氏王朝的偉大母親
1931年夏天,那位勇敢、能幹、明理的母親去世了,終年六十二歲。在倪桂珍六十二年的人生中,經歷了清末封建社會的瓦解,也見證了民國的建立。但她一生中最重要也最成功的事,莫過於養育了六個優秀的子女,他們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
而她的離世,給子女們帶來的是無盡的傷悲。
宋美齡在《祈禱的力量》中寫到過,「她的去世對於她的子女是極慘重的打擊。可是對於我的打擊也許更重,因為我是她最小的女兒,曾十分依靠她而不自知。」
宋慶齡甚至在去世前要求和父母合葬,而她也曾在晚年時這樣回憶母親,「她身負重荷,仍文雅高貴,端莊美麗,沒有一個畫家能夠畫出她那崇高的神韻。」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為什麼六個子女的人生各不相同,但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所不能及。他們為什麼可以做到自立自強自信,他們為什麼敢於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他們為什麼氣質脫俗超凡,這都是來源於他們的母親。
倪桂珍非常勇於去爭取自己人生的主動權,勇於走出自己的人生。對於丈夫,她是得力的賢內助,賢惠而堅強。對於兒女,她是優秀的嚴母,開明而偉大。
她讓孩子們在有趣而不死板的環境中長大,對他們寬容,也要求他們嚴於律己,走出社會便是可以掌握自己人生的卓越人才。她就是孩子們人生的領路人,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勇敢堅強的品質,宋氏姐弟才得以在民國書寫一個又一個的傳奇。
事實上,每一個母親都是偉大的。她們懷胎十月,經歷分娩的徹骨之痛;她們細心呵護,哺育孩子茁壯成長;她們諄諄教誨,教育孩子頂天立地;她們任勞任怨,為孩子遮風擋雨。
老舍先生說,「人,即使活到七八十歲,有母親在,多少還可以有點孩子氣。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但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
母親為什麼是孩子的根,因為從我們呱呱落地開始,就離不開母親,離不開她的愛護,離不開她的教導。母親或許是慈祥的,或許是嚴厲的,但她們一定都是愛孩子的,她們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孩子。
我想,大家都應該和自己的媽媽說一聲,「辛苦了媽媽,我愛你」。不需要特地哪一天去將這句話說出口,畢竟媽媽也不會特意挑選一個特別的日子才為我們操勞。
世間的愛有千萬種,最偉大的當屬母愛。母親用母愛塑造了我們,我們還要吝惜那一句感謝嗎?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花噴噴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