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媽媽最經常對朱朝陽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只管好好學習,別的什麼都不要管……」朱朝陽的陰暗性格與母親的壓迫式教育是離不開的,而朱朝陽媽媽的這句話更是中國家長對孩子最常說的話——好好學習,其他什麼都別管。但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真的只有「好好學習」嗎?
中國最高學府——北大,這裡是人才聚集之地,每一年都會有優秀的學生進入北大,而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也都會有「北大人」的身影。但是優秀與優秀還是有區別的,有的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打球、談戀愛、玩遊戲,一個都沒落下還「順便」考了個北大;但有的孩子卻什麼也不會幹,在他們的心裡只有學習再學習,而且他們的父母還不斷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你什麼都不用幹,你就學習就行了。然後父母就替孩子做了所有的事情,但是父母這樣的教導就相當於把孩子給「廢」了。因為只會「學習」的孩子失去了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就會非常差,而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差的人是很難有自信的。
北大的一位老師說,每年北大都會有許多成績優異的孩子進入,但這些孩子中就分為以上兩種。而後一種孩子的自信心是建立在高中時期的學習成績上,但是北大最不缺的就是學習好的人,在這這裡會產生新的第一名和最後一名,而這時,後一種孩子的心理就十分脆弱,很容易就產生自我崩塌的心理。
孩子在校學習只是孩子人生過程中的一部分,在這一部分中有的孩子可能完成的比較好,有優異的成績,但有的孩子的成績可能就是不盡人意;但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孩子不僅僅是接受書本上的知識,更應該是人生閱歷的增長。
學生在學校時也不單單是在教室裡讀書寫字,還有體育、美術、音樂等課程的開設,教育的目的絕不是讓孩子只會背書,更應該讓孩子學會全面發展。
對於孩子全面發展我特別欣賞「杭州虎爸」的育兒觀,「杭州虎爸」名叫彭水明,他的兒子彭衢杭今年已經上大學了,在彭衢杭小的時候父親彭水明就對他進行多方面的訓練,4歲學輪滑,8歲學遊泳,9歲到12歲四次橫渡錢塘江,10歲參加馬拉松,更是在11歲時就掌握了足球、籃球、羽毛球、圍棋等二十四項技能,後來考入海南師範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而彭衢杭選擇保留學籍到青海當了兩年兵。彭水明對孩子的嚴苛教育不是只讓孩子「好好學習」而是讓孩子全面發展,使得孩子人生更加有意義。
家長讓孩子讀書有時是出於一種自我的功利心考慮,他們想讓孩子通過讀書實現自己年輕時的遺憾,想通過讀書讓孩子謀得一個好的前程,其實無論從哪方面考慮都是沒有錯的,但是家長忘記了一點——孩子的人生中不是只有讀書。成為一個有自我能力的人往往比只會讀書要重要得多。而「你只管好好學習,其它的什麼都不用管了」是父母對孩子的最大傷害。
1、難以獨立
父母讓孩子專心學習不要管其它的事情,然後把任何事情都幫孩子處理好——洗衣服、打掃房間、收拾行李、增減衣物,父母對孩子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就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感,在面對問題時想的不是該自己怎麼解決而是想尋求父母的幫助,長此以往就會使孩子難以獨立。
2、不懂感恩
父母讓孩子把學習作為頭等的「大事」,而自己只是對孩子不斷地付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求回報的,但是如果孩子不會做任何事情,沒有自理能力,只會對父母不斷地索取,這樣就會使孩子學不會感恩,他們會認為父母為他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無視父母的付出。
3、自私自利
孩子就像小樹,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有人幫助他們「修剪枝杈」這樣才能讓他們茁壯成長。「你什麼都別管,只管好好學習」父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幫孩子解決任何問題,而這樣的做法就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一個心理——只照顧好自己就行了。因為父母把自己視為中心,天天圍著自轉,長時間孩子就會變得目中無人,自私自利,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考慮他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