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長安十二時辰》因從60集大幅削減為26集這一操作,一度驚呆了許多網友。
當時導演曹盾曾向媒體表示,這並非大幅削減,而是分成了兩次報審,第一次分成了26集,後面的內容仍在後期製作中,言下之意《長安十二時辰》將會分季播出。
果不其然,去年的6月,該劇正式上線,共48集。
但一個正常的排播,讓網友反應如此之大,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年大家被「注水劇」弄得有些敏感了。
而昨日晚間,一則「廣電總局提倡劇集不超過40集 」的微博話題瞬間引爆全網。為針對目前國產劇存在的「注水」嚴重的問題,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2020]10號《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
「好劇40集不夠,爛劇4集嫌多、真好,省的注水,配角加戲、支持、討厭注水劇……」不少網友紛紛點讚支持。
的確,限制集數在大方向上是絕對沒錯的,我們來回顧下這幾年「注水」最嚴重時期的一組數據吧:
《那年花開月正圓》74集、《九州·海上牧雲記》75集、《如懿傳》90集、《武媚娘傳奇》96集、《大唐榮耀》從60集拉長為92集、《新還珠格格》長達99集、《天天有喜》有91集、《隋唐英雄》更達到了120集……
為何現在的電視劇如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呢?這都是「錢」惹的禍嗎?
首先,電視劇的售賣,一般按照「單集價格*集數」的方式進行計算,集數越長,版權費越高,從平臺角度來看,不管是電視臺以及早期視頻網站依賴的廣告模式,還是如今的視頻網站推行的會員制來看,都是播出期越久越有利。
此外,熱線的湧入令IP與明星的身價飛漲,大大抬高了一部劇集的成本,為了平衡開支,片方不得不以各種方式擴充內容,拉長集數。
但凡大IP、大流量、大製作的所謂「頭部大劇」,特別是古裝劇,基本沒有短的。因此,對於集數的限制,某種意義上也是再一次對明星片酬進行管控。
此次總局頒發的條令限制集數,還意味著對產業鏈上遊的製作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之前依靠超長集數「薄利多銷」的路子已經走不通了,必須做出精品,才能在集數變少的時候保證總價不受影響。
正本清源,電視劇的質量和品質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小說,就不會因為是短篇小說、中篇小說,或長篇而做限制。電視劇與其他文藝作品一樣,能夠被廣大觀眾所接受的關鍵還是在於質量和品質。
頭部內容公司有實力讓劇集在前期籌備的時候,就把劇本打磨好。廣電總局的這項措施,不僅是對創作的保護,還能提高編劇地位,提升他們的話語權,避免演員在拍戲過程中,隨意改劇本。進而也讓製作公司有更多的話語權。
不過在這過程中,編劇費用將會大幅增加。「現在頭部編劇,一般稿酬在40萬~50萬元一集,一部40集的劇本,稿酬將達到1600萬~2000萬元。
這對很多中小公司而言,將形成巨大壓力,可能支付不起前期劇本研發的費用。所以,製作公司將面臨大浪淘沙、去粗取精,同時也會對公司的運營形成一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