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被近代人如同參禪一般地給參爛了,但是否參透,因人而異。這些話是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的句子,後被應用文學藝術等領域,又被推及到社會學領域等。
青原行思,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嚴田鎮龍雲下村人,俗姓劉,漢長沙王之後裔,出生於唐高宗李治鹹亨四年(公元673年),卒於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享壽六十八歲。
禪宗一門是從佛佗拈花一笑開始傳於大迦葉,傳至達摩為二十八代宗師,達摩東來中原為漢地禪宗初祖,傳至六祖慧能(638-713)後,發展如日中天,六祖惠能大師門下湧現出五大傑出弟子(青原行思、南嶽懷讓、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其中,以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為最。
見山見水的見解原出處在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第十七:
青原惟信禪師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0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感官認識
這是人的最初的感官認知功能,最樸素的唯物認識,眼晴看到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你是你,我是我,桌子是桌子,板凳是板凳,以此類推,耳聽的、鼻聞的、舌嘗的等等,都反映了最初的人的本體機能,這是認識的基礎,是最起碼的物質論。也就是最表層的現象,就是佛祖也不否認這一點,佛陀在教化眾生時也曾說:凡是世間承認的我都承認。
以此延伸開去,學習就是學習,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如此等等,這些道理就蘊含在我們衣食住行之中,人們沒有感到什麼不對,也不稀奇的,因為熟世無睹,所以理所當然。
02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理性認識
在《五燈會元》的原文裡有「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從「見山是山,山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不是說自然而然的發生,是有條件的,「親見知識,有個入處」,人在社會活動中,對身邊的事物不單單認識其現象,而要溯其本源了,即要搞清楚表面現象下的本質了,並且逐漸地抽象深入,例如:我為什麼要吃飯,吃飯還是表面看那麼簡單的吃飯嗎?吃飯要保證生命的需要,如何保證的,生物學和醫學要研究;再如我為什麼學習,學習是要用到生活中創造價值,例如,商業上談判的一些言語,只的是表示那個語言嗎,背後有什麼動機,如此等等都超越了原有的原意,無論自然的科學、社會的人文科學,把一系列的表面的「見山是山,山水是水」根據自然規律的或社會的規則演化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所謂的吃一塹長一智,這些都是人們的理性思維對整個自然界和人文社會的紛繁體系思考的結果。
這些還只是一些常見了科學常識,而現代物理量子說學,更是顛覆了人們認知常識,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博士感嘆道:
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
一句話,這個世界所謂的物質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虛幻的假象。然而在接下來的言論中更是令人驚愕,
所有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在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
到這裡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嗎?物質的世界都是量子的快速振動,加上意識的力量而形成的一個虛假的世界,物質之所以成為物質,是意識的作用,這不禁讓人想起王陽明的一段話: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從禪宗的角度來看,人的主體,已擺脫了歷來以來的物質的糾纏,上升到一種大的智慧來看待這個世界了。
對於我們普通的大眾來說,我們一般從生活中學到的現有的自然或社會的知識體系,應用到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這種「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被應用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婆媳之間的人性關係,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商業界的你死我活的竟爭,國家層面的利益角逐,如此等等,並不只是局限於社會人文方面。
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只是藉助於我們的知識體系和現代科學,而無法達到禪宗內觀的層次,但即使是如此,我們如果略加思考,便會意識到這種「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地。
03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智慧的直觀認知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也是分層次的,科學的或者人文的也只是現有知識的體系的構建,而真正看透這個境地便是大智慧,但即使如此,把這個世界看得如此透徹又將如何,所謂悟道,也將踐行,沒有實證悟道何用之有?實踐出真知,所以《五燈會元》中「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所以修行,拖著一幅物質和精神緣起的生命個體,在「休歇處」踐行你心中的大道,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才能把悟得的真諦加以實踐、磨練,達到提升精神層次的需求。
在我們的生活中,在高的藝術成就,都必需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世界裡進行打磨,一切來源於生活,深層次地看到生活的本來面目,不脫離生活,用智慧觀照生活一切百態,洞見本來,便能坦然應用。
現代科學認為,我們的意識是高頻宇宙的次高頻能量在我們這個低頻宇宙的體現,我們的世界猶如一座熔爐,次高頻能量的修行,達到高頻能量從而返回到高頻宇宙去。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世界便是原來的山,原本的水。
關於山水的三境界,讓我們想起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治學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細細品味,實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