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分家為什麼都分給兒子,卻沒有閨女的份呢?答案讓人心酸!
在農村,分家的時候財產都分給兒子,沒有閨女的份兒,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也是男權社會的一種反映。總體來說,中國進入男權社會後,青年人結婚,就是女到男家,閨女長大了嫁出去,雖有彩禮,但也要陪嫁,嫁出去以後,就是外姓人了,不再是自己家庭成員了。
而分家,是指分家析產,一個家庭戶分為幾個家庭戶,試想,誰家裡有財產,能分給不是自己家庭成員的?兒子結婚,是把人家姑娘娶進家門,舊傳統,姑娘嫁給誰家就隨誰家的姓,舊時女人連個名字都沒有,死後墓碑或者族譜上,都是男人姓在前,自己的姓在後,後面加上一個氏,王張氏,李劉氏,如此而已。
兒子結婚後,要為家庭繁衍後代,家產分給兒子,兒子再傳給孫子,肥水不流外人田,一代一代傳下去,還是自己家族的財產。而女兒外嫁後,如果給她財產,那就被外姓人佔了去,不再是自己家族的財產了。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家家都這樣做,有什麼公平不公平?
過去說養兒防老,人老了要由兒子養老,閨女不承擔養老。閨女結婚後一心一意和外姓人去過日子,和娘家只是有點親情,逢年過節走動一下,父母有病,前去探望一下,但老人治病也好,生活負擔也好,都和女兒無關。老人去世辦理喪事,完全由兒子負責,女兒不用花一分錢。所以,老人的家產,自然只分給兒子,老人去世留下的遺產,也自然只有兒子繼續。所以,從傳統上說,這種做法也是公平合理的。
但是,新社會新國家,講究男女平等,女兒也是傳後人,從繼承權上講,女兒也和兒子具有同等權力。從養老上講,女兒和兒子具有同等義務。這種情況下,老人生病,需要兒女拿錢治療,女兒也要負擔;老人年老需要生活照料,女兒也要出力;需要生活費,女人也要負擔;老人去世料理後事,女兒也要攤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老人把家產只給兒子不給女兒,那當然是不公平了。
不過,農村的傳統,一時半會兒改不了,現在農村女兒出嫁,父母給的也未必比給兒子的少,基本上都能一碗水端平。從小到大,不管是上學也好,就業也好,結婚也好,基本上不分男女了。但是,如果說起農村的房產,因為女兒結婚後嫁到外村,所以老人的房產,一般只會留給兒子,因為兒子還在自己村裡居住,屬於本村集體經濟一員。何況,農村的房產也不值多少錢。因此,大多數的農村姑娘,都沒有回娘家爭房產的。
但是,如果老人經濟條件較好,除了房產以外還有其他財產,老人就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只有兒子沒有女兒的。俗語說,不定哪一片雲彩有雨,將來孝順的,未必就是兒子,有可能女兒盡孝更多,起碼女兒伺候老人更細心一些。所以,奉勸農村老人,不要再受老傳統老思想影響,要善待女兒,平等對待兒子和女兒。
(作者:西方遊龍,本文由「我掌管著我的青春」創作)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讚和評論,謝謝!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