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分家為什麼都分給兒子,卻沒有閨女的份呢?答案讓人心酸!

2020-12-09 騰訊網

在農村,分家為什麼都分給兒子,卻沒有閨女的份呢?答案讓人心酸!

在農村,分家的時候財產都分給兒子,沒有閨女的份兒,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也是男權社會的一種反映。總體來說,中國進入男權社會後,青年人結婚,就是女到男家,閨女長大了嫁出去,雖有彩禮,但也要陪嫁,嫁出去以後,就是外姓人了,不再是自己家庭成員了。

而分家,是指分家析產,一個家庭戶分為幾個家庭戶,試想,誰家裡有財產,能分給不是自己家庭成員的?兒子結婚,是把人家姑娘娶進家門,舊傳統,姑娘嫁給誰家就隨誰家的姓,舊時女人連個名字都沒有,死後墓碑或者族譜上,都是男人姓在前,自己的姓在後,後面加上一個氏,王張氏,李劉氏,如此而已。

兒子結婚後,要為家庭繁衍後代,家產分給兒子,兒子再傳給孫子,肥水不流外人田,一代一代傳下去,還是自己家族的財產。而女兒外嫁後,如果給她財產,那就被外姓人佔了去,不再是自己家族的財產了。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家家都這樣做,有什麼公平不公平?

過去說養兒防老,人老了要由兒子養老,閨女不承擔養老。閨女結婚後一心一意和外姓人去過日子,和娘家只是有點親情,逢年過節走動一下,父母有病,前去探望一下,但老人治病也好,生活負擔也好,都和女兒無關。老人去世辦理喪事,完全由兒子負責,女兒不用花一分錢。所以,老人的家產,自然只分給兒子,老人去世留下的遺產,也自然只有兒子繼續。所以,從傳統上說,這種做法也是公平合理的。

但是,新社會新國家,講究男女平等,女兒也是傳後人,從繼承權上講,女兒也和兒子具有同等權力。從養老上講,女兒和兒子具有同等義務。這種情況下,老人生病,需要兒女拿錢治療,女兒也要負擔;老人年老需要生活照料,女兒也要出力;需要生活費,女人也要負擔;老人去世料理後事,女兒也要攤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老人把家產只給兒子不給女兒,那當然是不公平了。

不過,農村的傳統,一時半會兒改不了,現在農村女兒出嫁,父母給的也未必比給兒子的少,基本上都能一碗水端平。從小到大,不管是上學也好,就業也好,結婚也好,基本上不分男女了。但是,如果說起農村的房產,因為女兒結婚後嫁到外村,所以老人的房產,一般只會留給兒子,因為兒子還在自己村裡居住,屬於本村集體經濟一員。何況,農村的房產也不值多少錢。因此,大多數的農村姑娘,都沒有回娘家爭房產的。

但是,如果老人經濟條件較好,除了房產以外還有其他財產,老人就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只有兒子沒有女兒的。俗語說,不定哪一片雲彩有雨,將來孝順的,未必就是兒子,有可能女兒盡孝更多,起碼女兒伺候老人更細心一些。所以,奉勸農村老人,不要再受老傳統老思想影響,要善待女兒,平等對待兒子和女兒。

(作者:西方遊龍,本文由「我掌管著我的青春」創作)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讚和評論,謝謝!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諒解!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農村分戶這麼難?分家分戶居然要走司法程序!
    說到分戶問題,在以前的時候這種現象非常普遍,正所謂「兒大不由娘」,孩子長大後自然要分家,這也說明一點,以前農村人都擁有多處宅基地,不過隨著目前土地確權和為了城鄉統一建設工作推進,現在農村分戶越來越難,那麼問題來了,現在農村分戶到底好還是不好呢?很多農民因此也比較糾結。
  • 娶媳婦分家這是常理,秀蓮要分家,少安反應為什麼那麼大?
    她是一個平凡的農村姑娘,她也嚮往著好生活,住大房子,穿新衣服,可她偏偏看上了窮鬼孫少安。孫少安有什麼,穿得破破爛爛,家裡一大家子人,一年吃飯穿衣都成問題,上有父母,還有常年待在炕上的奶奶,下有一個弟弟妹妹,都在學校讀書,另外還有一個不省心的姐姐一家。
  • 為什麼農村大多數的兄弟姊妹關係不好?
    現在的農村家庭,有三四個兄弟姊妹的已經很少了,有的話也是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現在也多成家立業、分門別戶地過自己的日子了,在農村很少有一個大家庭生活不分家的,作為兄弟之間就要有自己的小家庭的房屋、宅基地和耕地、以及父母去世留下來的遺產等,另外就是在分家時父母的態度,會對大小兒子有沒有偏向等,都會成為兄弟之間不和睦的導火索,從而引發矛盾糾紛
  • 農村老話:「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啥意思你知道嗎?
    一提起農村俗語,大部分人可能都想到有雨山戴帽,無雨半山腰,這樣關於判斷天氣的農諺。不過農諺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像一些農諺其的深層含義也非常非常耐人尋味的。典型的就像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村中老人卻時常掛在嘴邊。這句話看上去也甚是普通,還可能有些誇張。但為什麼村中的老人們卻時常說起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 農村有個習俗,出嫁的閨女小年這天不準回娘家,這是為什麼?
    臘月二十三這天,是農曆的「小年」,這一天,出嫁閨女是不準回娘家門的。雖說是一些陋習,可這個習俗,至今沿襲在我們這裡的農村,而且出嫁的閨女,也自覺的避開這一天,儘量不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回娘家。這個習俗只限於有兒子的家庭,如果家裡沒有兄弟就無所謂了,如果有哥哥弟弟,出嫁的閨女在這一天回娘家,即使哥哥弟弟不說,嫂子或弟媳也會非常不高興的。因為農村有個講究,過小年的這天,白天還好一點兒,特別是晚上,結了婚的閨女堅決不能在家過夜。因為故去的老祖宗們,都會在這一天回來過節,不能讓故去的老祖宗看見出嫁的閨女,那樣就會對娘家的兄弟不利,影響兄弟們來年不順利。
  • 在農村,有哪些人現在是沒有土地的?以後還分地嗎?答案出來了
    但筆者觀察到,現在的農村,依然存在著不種地,不想種地的情況,因為糧食價格低迷、賺錢上,許多村民都把重心放在打工或經商上,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方,耕地種樹長草、閒置荒蕪的情況是越來越嚴重。而這些家裡有地的村民不種糧食也是無奈之舉,但對於那些沒有分到土地的村民來說,他們現在卻希望自己能夠分點土地進行耕種。
  • 農村「少奶奶」現象頻發,是啥原因造成的呢?看完心裡有數了
    對於少奶奶這樣的稱呼,我們只在影視劇之中看到,這都什麼年代了,哪裡還有少奶奶呢?但在我們的農村,還真的別說,被叫做「少奶奶」現象頻發,而且還有明顯的上升趨勢,農村咋就有了「少奶奶」了,這也是現在對於一些新婚不久之後,巨嬰級別或者是待遇非常好的,有時候好的過了頭的小媳婦的一種稱呼,現在很多農村的小媳婦,是什麼活有不幹,老公在外打工給她賺錢,孩子由老人來帶,自己每天就是塗脂抹粉去縣城、集上閒逛,要不就是聚在一起打麻將,有的是整天宅在家裡刷手機。這樣的現象頻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農村兩個兒子一個宅基地怎麼辦?如何申請分戶?農村分戶新政策
    分戶一直是很多農村朋友都關心的一個問題,但是不少人都反映現在農村分戶越來越難了,這是為什麼呢? 據了解,目前我國為了規範農村土地化的管理,推行的是一戶一宅的制度,於是很多和父母還住在一起的子女紛紛想到了通過分戶來滿足申請宅基地建房的需求。
  • 農村俗語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說的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為什麼農村老人愛說這麼一句話呢?年輕人怎麼不會說這樣的話呢?這是因為老人經歷過了這樣的無奈和心酸,說這類話的,多半是已經喪偶的,或者是兒女久不在身邊的。那我們同時也會疑惑,她們是出於什麼心理說出這樣的話?這就牽涉到了這句話的本意,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又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作為一個農村出生的孩子來說,整理農村老話(俗語)也有一段時間了,時間越長,越深入了解,越驚嘆於老一輩人的智慧。不管是運勢、財富、健康,甚至是做人的道理都可以編成俗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這句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並沒有那麼容易懂,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 農村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為啥這樣說呢?老農:生活所迫
    導讀:農村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為啥這樣說呢?老農:生活所迫 農村的俗語老話,大都是根據實際經驗演變而來,當然有的俗語的出現,也是由於特定的環境下產生的。有的俗語擱到現在,確實已經很難站得住腳,但卻依然能夠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在閒暇之餘,把這些俗語老話談一談說一說。大家也就圖個樂呵。
  •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生兒子?這3位老人道出真相,答案並非重男輕女
    為什麼總有人執著生兒子?這3位農村老人道出真相,答案並非重男輕女 張大爺 65歲 理由:沒兒子會遭人欺負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我本人也是非常喜歡女兒的,但是在老伴給我生了兩個丫頭之後,我們還是決定繼續要孩子,直到生出兒子為止。
  • 在農村,離異女人死後葬哪裡,答案令人心酸
    俗話說:何處黃土不埋人。但是在農村,有一類女子,她們去世後葬到什麼地方,卻成了一件難事。那就是,離異的女子。我們的傳統,講究的是「落葉歸根」,要有一個歸宿,可是,農村離婚女子,她們的「根」究竟在哪裡呢?
  • 史上最會分家產的人:一天分完8500億,2個兒子卻把家產分成3份
    但並非所有的富人都是幸運的,都能夠找到合適的繼承人。香港超級富豪許世勳就找不到繼承人,因此採取了家族信託的形式,家族成員不能直接分有遺產,他的兒子許晉亨現在每月從家族信託中獲得贍養費。賭王何鴻燊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家大業大,在沒有去世前就有財產分割的問題,去世後家人更是開啟了爭家產的模式。而在分家問題上也有做得好的富豪,李嘉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農村人的無奈「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很心酸
    導讀:農村人的無奈「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很心酸!在以前只要說到是農村人,就會第一時間想到「貧困落後」的定義。甚至到現在為止也依然有些城裡人,把現在的農村跟以前貧窮落後的農村一樣對待。
  • 農村諺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是什麼意思?看完明白了
    農村的俗語是非常具有魅力的一種傳統文化,有時候是傳統習俗的解釋、有時候是老祖宗的經驗教訓、有時候是美好願望的表達,用簡單明了通俗的話語,詮釋了農民樸素、純良的品質,是一種可貴的文化瑰寶。小編要向大家介紹的一句俗語是「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俗語前半句很容易理解,也就是人到老年後,六十六歲泛指年邁的老人,「要吃閨女一刀肉」,這句話則和老一輩農民迷信的思想有關,人們認為,人活到老年的時候,自己的生命已經不由自己做主,黑白無常不知道什麼時候來牽走自己的性命,而這個生殺大權都掌握在閻王的手中,為了不讓閻王帶走自己的生命,就需要進行一些祭祀儀式
  • 「潮汕兄弟分家習俗」大家知道多少呢?
    俗話說:「樹大分叉,仔大分家。」一家之中,兄弟長大成家後,家中人口漸多,假中華收支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逐漸由兒子替代。為了刺激兄弟的勤勞,分家是必然趨勢。正如俗話說:「分家勝過修風水。」分家首先必須請的是母舅,母舅敢於斬釘截鐵,外甥有越理或爭執不下,母舅敢「批洗」。其次是請幾個房親,父母也佔主持地位。舊時分家,長孫要抽出「香丁田」,現在是扣留實物。俗話說:「大孫當尾仔。」雖說長孫要捧香爐碗,而且往後族中各項祭祀以及與親戚交往,要由長房行頭負責。兄弟中若有未成親的,要扣留與娶老婆同等價值的現金或實物,叫留(左女右麼)本。
  • 為什麼有些農村人寧願老了沒錢養老,也要花光積蓄為兒子娶媳婦?
    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裡,當你結婚生孩子後,就預示著以後不再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了這個家和家人而活。為子女活得更多一些。農村人尤其如此,畢竟農民賺錢不容易,特別是有兒子的農村夫妻,他們一生省吃儉用,拼命賺錢就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成才的空間。
  • 為什麼農村分田很多時候都分不下來?原因是什麼?
    但是宅基地卻不行,現在的農村戶口就像當年剛剛搞改革開放的時候的商品糧戶口一樣走俏。現在城鎮戶口想轉成農村戶口,難度很大,沒有很硬的關係基本上都不可能改戶口,因為現在國家土地改革,農村戶口有很多福利待遇,比如各種拆遷補償以及糧食補貼,養老保險等等,農村戶口都有份,所以現在農村戶口非常緊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