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多地少是不爭的事實,村莊發展的這些年,農村人口不斷往外流失,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除了閒置荒蕪之外,這些年來,隨著返鄉建房的人不斷增加,農村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再加上各地徵用土地進行重大項目減少,大量的農田被佔用,因此導致各地的耕地面積繼續減少。
圍繞著農村出現的各種問題,我國為了保護農村的耕地不僅劃定了基本農田保護區,同時還實施了一系列舉措來保護農村的耕地不再受到破壞,另外,今年還引發了四份文件制止耕地「非農化和非糧化」現象。
可以看出,現在我國對耕地的保護力度是越來越大了。但筆者觀察到,現在的農村,依然存在著不種地,不想種地的情況,因為糧食價格低迷、賺錢上,許多村民都把重心放在打工或經商上,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方,耕地種樹長草、閒置荒蕪的情況是越來越嚴重。
而這些家裡有地的村民不種糧食也是無奈之舉,但對於那些沒有分到土地的村民來說,他們現在卻希望自己能夠分點土地進行耕種。而筆者深入了解之後,發現農村有許多村民至今還沒有分到土地,以下三類人佔多數。
01二輪承包分地時沒機會分到土地的人
大家都知道,在農村地區,第二輪承包分地是從1997年-1998年開始的,一些在這個時候出生的農二代並沒有機會參與分地,從而導致現在無地可種、另外,還有些村民因為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根本就不知道村裡在實行分地政策,再加上那個時候自己不上心,從而導致現在無地可種。
02買賣耕地給他人建房或做其他用途的
雖然說現在我國是嚴格禁止人們買賣耕地的,但在以前,在農村地區,買賣耕地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地方的村民為了利益偷偷的把自家的承包地賣給他人建房、建廠、建墳。而這些人把耕地賣出後自家的承包地也沒有了,子女長大後也因此變成了無地農民。
03土地被徵用的村民
改革開放以後,城鎮化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因建設重大項目被徵用的土地是越來越多,有些村民因為地方搞經濟建設,在多年以前,土地也被徵用,自己也獲得了補償。
再加上那個時候很多家庭的條件都不好,突然有一筆高額的補償款,和家人商量後也同意搬遷,拿到補償後去周邊的城鎮生活,亦或者在村內重新選址建房。而這些村民因為土地被徵用變成了無地農民。
那麼問題來了,現如今,農村有部分人沒有土地耕種,以後還會不會分地呢?對於這個問題,筆者今天就給大家公布答案。
根據去年底發布的文件《關於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意見》中提出的規定。我國為了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要求各地必須堅持「延包」政策,不得將承包地打亂重分,確保多數農戶原有的承包地繼續保持穩定關係。
從這則規定中可以看出,以後的農村是不可能進行大規模分地工作的,「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這項措施也會一直持續下去。如果按照分地的時間,那麼第二輪承包到期是在2027年前後,那麼按照文件提出再延長三十年的政策,那麼就意味著到2057年之前,農村是不會分地的了,這一點大家要早點做好準備。
當然,雖然說現在我國將繼續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但考慮到現在農村人口轉移城鎮後,土地閒置等問題,現在也在加快試點土地承包權依法自願有償轉讓機制。只要村民已經在城裡落戶安家,家裡有承包地的情況下,可以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在本集體內部轉讓土地承包權或將自家的承包地退還給集體,如果村民不願意參與這兩項措施,還可以採取多種辦法流轉承包地經營權,把自家的耕地租給有需求的村民耕種。
所以,個人認為,即便現在農村不分地了,那些沒有土地的村民如果真的打算在家裡種地生活,那麼是可以按照上述的辦法獲得土地的,要麼轉讓其他村民的,要麼就是租別人的地來種。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