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給大家講了紅寶石鑑定方法之天然紅寶石,今天講優化處理的鑑別哦~紅寶石和藍寶石都屬剛玉家族寶石,這裡講到的優化處理方式對剛玉家族寶石均適用。
一、染色處理:
將色淺、裂隙發育的剛玉放進有色染料溶液中浸泡、加溫,使其染上顏色。
鑑別:
1.放大檢查時可發現染料在裂隙中集中。
2.雖然外表濃豔,卻沒有明顯的多色性。這是因為染料並未進入寶石的晶格。
3.染料可能引起異常的螢光,比如可能有橙黃一橙紅色螢光。
4.紅外光譜中出現染料的吸收峰。
二、充填處理:
將油、膠、玻璃等物質充填於紅寶石的裂隙或空洞中,以掩蓋這些瑕疵。
鑑別:
1.注油處理的紅寶石放大檢查時可以發現裂隙內有五顏六色的幹涉色,當部分油揮發後可留下斑痕及渣狀沉澱物。熱針觸之可有油珠析出。
2.注膠處理的紅寶石裂隙內膠的光澤明顯低於紅寶石主體的光澤,裂隙較大時。針尖可將其內的膠划動。紅外光譜中出現膠的吸收峰。
3.玻璃充填的紅寶石往往多裂隙,裂隙內玻璃的光澤明顯低於紅寶石主體的光澤,大的裂隙處所充填的玻璃平面往往凹陷。有時可見到未逸出的氣泡。
三、熱處理:
這種方法歷史悠久,其結果穩定、持久而被人們普遍接受。主要應用於:
1.削減藍色:在高溫氧化氣氛中加熱帶藍色調的紅寶石或深色藍寶石,從而去除多餘的藍色。這種方法還可將淺黃色、黃綠色的樣品變成橘黃色或金黃色。
2.加深或誘發藍色:在高溫還原氣氛中加熱色淺的藍寶石,使樣品由淺變深。
3.去除絲狀包裹體:在空氣中將紅寶石或藍寶石加熱至1600-1800攝氏度,使原來以絲狀、針狀包裹體形式存在的金紅石(Ti02)熔融,然後迅速冷卻,從而達到提高淨度的目的。
4.產生星光:在空氣中加熱樣品,然後緩慢冷卻,形成金紅石針狀包裹體,從而產生星光。
5.癒合裂隙:將發育大量裂隙的紅寶石置於硼酸鈉中加熱,硼酸鈉可以降低紅寶石的熔點,使其裂隙癒合。
鑑別:
1.顏色出現不均勻的擴散暈或色塊。
2.內部所含的低熔點包裹體發生部分熔融,使原來柱狀晶體邊緣變圓滑。一些絲狀、針狀包裹體(如金紅石)變成斷續的絲狀、點狀。
3.已切磨好的樣品表面會發生局部熔融,產生一些凹凸不平的麻坑。為了消除麻坑而進行的第二次拋光時,常出現雙腰稜、多面腰稜現象。
4.經熱處理產生的黃色和藍色藍寶石缺失450nm吸收帶。
四、表面擴散處理:
高溫下使致色離子進入淺色或無色樣品的表面晶格中,形成一薄的有色擴散層。其厚度一般為0.004-0.4mm。用Cr做致色劑時可產生紅色擴散層;用Fe, Ti做致色劑時可產生藍色擴散層;用Cr, Ni做致色劑可產生橙黃色擴散層。
鑑別:
1.浸在二碘甲烷中觀察時,可見到顏色多集中於腰圍、刻面稜及開放性裂隙中。
2.在短波紫外光下表面擴散處理的藍寶石可見到白裡狀藍色或綠色螢光,而表面擴散處理的紅寶石可見到斑塊狀藍白色磷光。
3.表面擴散處理的紅寶石具有異常的折射率,折射率可達1.80。
4.表面擴散處理的樣品二色性模糊,紅色品種有時表現為異常的黃色/棕黃色二色性。
5.表面擴散處理所產生的星光品種,其星線完美、均勻,頗似合成星光品種,但顯微鏡下觀察可發現,星光僅局限於樣品的表面。而且,沒有天然星光品種中的三組定向排列的金紅石細針,僅見表面有一層極薄的絮狀物,它們由細小的白點聚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