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物理外掛:創意野蠻生長的邊緣地帶
外掛,到底是什麼?如果換個「高大上」的說法,外掛其實是遊戲玩家為了解放雙手而創造出來的產品,說白了就是為了滿足玩家偷懶的需求。當然,還有更加「高大上」的說法,比如:成為發明創造的起點。
對此,我深有感觸。還記得小時候在紅白機上玩《坦克大戰》的時候,為了省事,我也曾用夾子卡住射擊的那個按鈕,解放雙手後,就能嗑瓜子了。
對於外掛的看法,見仁見智。既可以當成作弊,也可以看作是創意,就看用什麼標準去研判。在創意產業裡,針對很多產品的不完善或用戶需求的多樣性,外掛總在不斷推動創意的「進化」。
前不久,隨著微信小程序「跳一跳」的刷屏,不也有許多人用遊標卡尺、簡易機械手之類的工具當作外掛使用,各種腦洞大開的創意,甚至令人匪夷所思。
那麼,發明創造又在哪裡呢?接下來就是商機的問題了。比如,在網遊《絕地求生》裡,如果玩家沒有撿到瞄準鏡,沒關係,玩家可以坐在電腦前、手持放大鏡完成替代。如果玩家覺得遊戲視野不夠開闊,更簡單,花點錢換個大屏顯示器就行。要不,怎麼說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呢?就在2016年AR遊戲《精靈寶可夢go》火爆全球的時候,美國就出過這麼一則新聞:134人因為使用「物理外掛」去全球各地撿口袋妖怪而受傷。
到底什麼樣的物理外掛不僅作用於遊戲,還能在現實中帶來殺傷力呢?答案是汽車。玩家一邊開車一邊撿怪,還能確保安全嗎?
其實,物理外掛早就變成了一種商機。比如,如果遊戲中需要幾個熱鍵來組合操作,遊戲手柄或遊戲鍵盤就會給玩家提供「一鍵操作」的快捷鍵……
這不,最近騰訊代理「吃雞」遊戲,一開始就宣布要消滅滑鼠宏、連點器之類的物理外掛。只是不知道,它是不是也會順帶推出一些有此類功能的外設周邊產品?
商機並不僅僅限於數碼外設,如果拓寬思路,會更有創意感。比如,一頂帽子都可能衍生出若干「外掛」:常見的如街頭環衛工人在雨天用的雨傘帽子、夏天用的風扇帽子;在沙灘上,有人把遮陽帽和飲料罐捆綁,享受陽光沐浴的同時,直接用吸管享受冰飲。我在網上查詢了這種「懶人飲料帽子」,還真有銷售,且銷量不錯。
在智能硬體領域,這樣的外掛更是數不勝數。先別說那些「高大上」的產品,就說遙控器,許多年前就有小工坊根據「家裡遙控器多到經常找不到」「壞了不好配」之類的剛需,開發出沒有任何家電廠商授權的萬能遙控器。這其實恰恰是智能家居的一個開端,那些可以通過語音遙控房間內設備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統,說白了也是萬能遙控器的升級版。
此外,過去用的電飯煲沒有定時功能,我們總要用手錶、鬧鐘之類的「外掛」來卡時間,避免把飯燒糊了。現在的智能電飯煲,不僅「外掛」變「內掛」,自帶時顯,還能智能識別各種食材的種類和烹飪時間……
眾多的極客產品,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而外掛作為一種輔助性工具,某種意義上就和初級的自動駕駛被定義為輔助性駕駛一樣,主要看是否不同尋常,或者是否打破原有的產業生態平衡。而外掛作為「腦洞」的輔助性工具,其存在的價值又在何處呢?
如前所述,每個人懶惰的習性、解放雙手的欲望、追求個性化和存在感的欲求,既是外掛的生存土壤,其實也是創意產業的「金礦」。
(責編:沈光倩、楊虞波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