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螞蟻金服時,尹銘46歲。此前他是保險行業的傳奇人物,曾在保險公司同車險代理商的廝殺中,一戰成名,被擢升為中國人壽財險副總裁。保險圈內...
入職螞蟻金服時,尹銘46歲。此前他是保險行業的傳奇人物,曾在保險公司同車險代理商的廝殺中,一戰成名,被擢升為中國人壽財險副總裁。保險圈內人都稱他為「少帥」。
年過不惑的保險「少帥」轉戰網際網路行業,在自我挑戰外,尹銘更想做些大事。當時,螞蟻金服的普惠金融體系已經打造了12年,支付寶擁有用戶5億,餘額寶、芝麻信用等產品都取得了現象級的成功,金融、理財之後,保險自然就成了下一個戰場。
2015年下半年,螞蟻金服挖角尹銘掛帥支付寶保險事業群,被業界解讀為阿里巴巴出擊保險業的訊號。此前,阿里已經通過參股保險公司、代理保險等方式,初步涉足保險業。而在「網際網路+」的浪潮中,阿里具備數據分析、網絡運營和龐大客戶群,也為網際網路保險創新準備了條件。
尹銘認準自己要做的,想要將自己的保險「基因」注入這家立足於網際網路與技術的公司。
初入螞蟻金服時,他保留了老保險人的習慣,逢人便聊業務,開口三句離不開保費。馬雲對此也有所耳聞,開玩笑叫他「尹保險」。尹銘剛開始以為這一稱呼取自他所負責的保險業務,但心裡也犯嘀咕:沒聽過馬雲用這種方式叫別人啊。
忙碌了整整一年,年底的集團總裁匯報會尹銘為保險事業群的戰略匯報準備了24頁ppt。他覺得憑藉自己的專業和口才,新一年的戰略方案一定能得到同事們的認可。
打開ppt講了個開頭,尹銘察覺到臺下同事有人沉默有人皺眉,似乎有話要說。講到一半有人打斷了他:「你這不對,這不是網際網路思維。螞蟻不是要讓這個社會再多一家保險公司,而是要用網際網路改變社會保障的現狀,帶來不一樣的東西。」
走下講臺,憋著一肚子問號的尹銘逮住幾位同事挨個問:什麼是網際網路思維?
很長一段時間,這句「不一樣的東西」就像個魔咒,籠罩著尹銘和他的同事。他找來阿里人工智慧團隊,抓取網絡上所有關於保險的問答,打算重新認識一下這個「老朋友」。
收集回來的40多萬個詞條指向一件事——中國超7億網民不懂保險是什麼。
萬萬沒想到,用技術改造之前,普及保險成了當務之急。同事們接過任務,迅速搭建好保險社區,不到三個月,超過120萬人湧入社區交流保險常識和心得。
這時尹銘意識到,大眾最需要的是全民保險意識。
早在2009年,阿里就有一個員工互助的「蒲公英計劃」,只要定期繳納幾十塊錢,一旦員工或其家人不幸生病,就能從資金池裡獲得一筆互助款。
如果把這種模式擴大到全國呢?順著這個思路,四個月後相互寶的雛形——「1314」誕生。
那是個針對80、90後的癌症保險項目。在尹銘和同事們的設想中,它將會擁有最低的門檻,最簡單的規則,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了解保險,從而提高保障普及度。「1314」代表著他們的初衷——「守護你的一生一世」。
總算是琢磨出了「不一樣的東西」,尹銘躊躇滿志。
可被掛在臺上的感覺很快又出現了,內部匯報會的最後一刻,「1314」被螞蟻金服的董事長兼CEO井賢棟斃掉了。
井賢棟有他的考量,當時保險部門理賠經驗不足、流量承載力不夠、AI技術不成熟,一旦產品上線,大量用戶湧進恐怕大家很難招架。
這些問題像幾座大山一樣壓著尹銘和同事,前進後退都是一片荒野茫茫。
好在「1314」打開了思路,保險事業群開始以健康險為主線探索經驗。在尹銘的安排下,濟慈率先組織團隊做起了好醫保。濟慈曾是淘寶運費險的負責人,對於網際網路保險經驗豐富,團隊共創了支付送保險的點子——只要用戶在線下使用支付寶付款,即可免費得到一份健康險保額。
項目上線沒多久,每天的諮詢人次就超過了四萬,大量的用戶也讓團隊迅速積累出了在線理賠經驗,明確了健康險的風險特徵要素。
與此同時,另一款面向商家的保險服務「多收多保」,也在支付寶體系內逐漸步入正軌。項目上線七個月,日承載報銷流量超過一萬例。
理賠費時間、費人力,一直是傳統保險的老大難。在健康險的探索過程中,尹銘的保險事業群獲得了一個意外驚喜——智能理賠技術的突破。
2018年7月,國內保險業首筆無人工幹預的「全流程AI快賠」在支付寶內完成。在支付寶裡上傳醫療憑證後不到2小時,理賠款就自動到了用戶帳戶裡。
負重前行的兩年,當初讓井賢棟最擔心的幾座大山被這群人硬生生地走出了一條道。在這期間,芝麻信用也經歷了關鍵性發展,通過信用租、共享單車等場景應用,對個人履約能力的評估有了質的突破。
尹銘覺得時機真的到了。有芝麻信用分作為門檻和風控措施,可以做一款讓用戶0元加入的保險產品。如此,能夠廣泛地吸引用戶參與,培植用戶的保險意識,做出一款普惠的保險產品。
可在產品設計的討論會上,激烈的爭論又開始了。尹銘聽說公示救助用戶所有信息的提議直接急了:「那豈不是人一生病,全國人民都知道了?」他怕這種機制帶來更大的隱私傷害問題。
這也是讓相互寶產品負責人立勇和規則負責人濟慈最為難的事,相互寶採用「0元加入,一人生病,大家出錢」的模式,這意味著每一次賠付都會和所有用戶發生聯繫,為了保證全透明,必須公開救助案件。
如何才能既保證公開透明,又能適當保護受救助人的隱私?圍繞這個問題,團隊開了三次會議,爭論的面紅耳赤甚至拍起了桌子。最後,大家想到了一個折中方案:依舊對每個案件的時間地點病情等要素做完整公示,但對用戶的姓名、身份證、住址等私人信息做部分打碼。
比起隱私問題,讓相互寶技術負責人鳳伍頭疼的是如何維護可能湧入的龐大流量。相互寶直接將保障範圍擴大到了60歲,用戶數會翻好幾倍,報案、扣款、理賠需要的技術能力和方案都要重新衡量。
還沒等他解決完流量問題,這邊立勇和濟慈還在不斷提出新要求,扣款要全部在白天完成,以免打擾用戶;扣款成本要壓縮到最低,用戶報案流程要精簡,賠付速度要加快。
眼看同事熱火朝天地提出了需求,鳳伍沒有任何退路。那兩個月,他帶著兩名同事沒日沒夜地測試,總算是為所有部門搭好了技術框架。2018年10月16日,相互保正式落地。
上線9天,相互保以一騎絕塵之勢,吸引了一千萬用戶,一舉打破2013年餘額寶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