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商鞅之後秦國最忠義大良造,為何掛五國相印,畢生都在抗秦?

2020-12-17 陝西本地MCN

《孟子·滕文公下》記景春的諸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公孫衍在當時一些人的心目中是與張儀齊名的,但傳下來的事跡不多。

公孫衍傳,系附於張儀傳,《戰國策》中也僅只有幾條零星的記載,公孫衍於張儀死後,"入相秦,嘗佩五國相印,為約長",所謂五國約長,似即指公元前318年五國攻秦之事:公孫衍,受秦惠文王之之託掛帥統領秦國大軍,在河西大敗魏軍,斬首8萬,秦惠文王親自在藍田大營中迎接迎接,授:秦國大良造,掌握軍政大權。

但是此後,公孫衍卻一生都在伐秦!

讀秦史的時候,這也是我迷惑的部分,身為大秦大良造,為何終身與秦為敵,甚至掛五國相印連縱伐秦,究竟何為?

雕陰之戰,一戰成名

雕陰之戰,發生在周顯王39年、秦惠文王八年(前330),是秦國攻奪魏國河西重城雕陰的一次大戰。

在這場戰役中,秦王採納蘇秦之計,任命公孫衍為統率,出師伐魏,在雕陰阻止魏軍,意欲奪回50多年前魏國名將吳起正是在這裡以區區5萬武卒打敗了秦國的50萬大軍,從而長期佔據的河西之地。

當時,關中東部及黃河與洛河之間土地均為魏國所轄。魏國既可向西攻略,又可向東拓展。魏國的存在如同楔子堵住了秦國向東發展之路,秦國處於被動地位。

魏國為御秦國進攻,派大將龍賈(音古),率兵自華縣沿洛河北上至上郡(今榆林魚河堡),修築長城,並在雕陰(今富縣茶坊鎮黃甫店村南西側)建造城池,駐兵10萬大軍鎮守。這10萬大軍,是西河郡守龍賈於五日之內點河西銳卒三萬,函谷銳卒一萬,車卒兩萬,車五百乘……

秦軍直驅北上,行至雕陰城下。

頓時,洛河兩岸殺聲四起,一場惡戰開始。秦軍號令斬敵一顆首級晉爵一級,參戰將士奮勇作戰,銳不可當。魏將龍賈戰前無備,倉促應戰,軍心大亂,抵擋不住,兵敗雕陰,魏國在與齊國的馬陵之戰被殲10萬大軍,此時既缺精兵,又缺良將,根本抵擋不住公孫衍率領大秦鐵騎的強大攻勢,斬首魏兵八萬,並誘俘魏國主將公子昂。

龍賈率殘兵左衝右殺向西南逃不到數十裡,就被秦國伏兵抓獲。

今富城鎮太安原有伏龍村,相傳是公孫衍活捉龍賈的地方,雕陰之戰,秦國投入多少兵力,記載不明。魏將龍賈束手就擒,全軍覆沒。

《史記·秦本紀》載:「俘其將龍賈,斬首八萬。」

《史記·魏世家》載:「秦敗我龍賈軍,斬首四萬五千。」

雕陰之戰,魏國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國抗衡,而主帥公孫衍,在戰國時聲名大噪。

藍田大營,被授予秦國大良造

魏國再戰不起,便割地求和,秦惠文王十年(前328),魏被迫獻黃河以西15座城池於秦,所割的(今陝西華陰東),位於魏國與秦國的交界之處,也是公孫衍的家鄉(陰晉後改為帶有秦國色彩的寧秦)。

此後,秦國東出之心昭然若揭。

此前,河西是秦國通向中原的門戶,魏國佔據河西之地,死死地壓制著秦國,卡死了秦國通往中原的道路,秦國東出之心從沒有從帝王心中斷過,對於秦國來說,只有佔據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史上也曾多次進攻河西,但都沒有能夠打通中原通道。

直到公孫衍橫空出世,一戰成名,將秦國東進中原的一顆釘子被拔除了。秦惠文王親自駕車,在藍田大營,並授予公孫衍大良造。

大良造,為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時期秦國國內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把原先的小夫、客卿、正卿等爵位剔除,又把關內侯、徹侯等納入軍功爵體系,才正式形成擁有二十個層級軍功爵2.0版:一級為公士,二級為上造,三級為簪嫋,四級為不更,五級為大夫,六級為官大夫,七級為公大夫,八級為公乘,九級為五大夫,十級為左庶長,十一級為右庶長,十二級為左更,十三級為中更,十四級為右更,十五級為少上造,十六級為大良造,十七級為駟車庶長,十八級為大庶長,十九級為關內侯,二十級為徹侯。大良造位列第十六級。

秦惠文王之後成為爵名,位列二十等軍功爵制第十六位,立有軍功者或名臣都獲封大良造,而大秦一共有4位大良造,他們分別是商鞅、、公孫衍、白起等。

商鞅死後,秦國一直無實際大良造,一族後因為盜取太后羋丫頭和秦王的御璽,調動縣卒和宮衛士卒宮騎,攻擊秦王所居蘄年宮後大敗,被夷三族,嫪及其黨羽均被五馬分屍,趙姬與嫪的兩個年幼的兒子也被套進麻袋,活活摔死,自此一族便退出歷史舞臺。

自此,公孫衍便是扛起了大秦統一六國的大旗!

掛五國相印,連縱伐秦

河西一戰後,公孫衍聲名大噪,但可惜的是秦國並沒有留住公孫衍。

史上記載是因為魏惠王割讓河西之後,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於是公孫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就在這時,張儀來到了秦國告訴秦惠王,魏國四面受敵,正是伐魏的良機。公孫衍顧私利而忘公義,讓秦國進攻西面的遊牧民族,實屬誤國之舉。魏國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緩過勁來全力攻秦,秦國恐怕就很難對付了。

秦惠王被說得如夢初醒,立即起用張儀為客卿,公孫衍遭到排斥,不得不離開秦國,到魏國做了將軍。

但是著名的《大秦帝國》電視劇並沒有這樣演,相反給出來的理由是:

一、魏國是公孫衍的母國,因河西一戰,斬首母國族人8萬,其於心不忍;二、因魏國主將龍賈之死,勾起了公孫衍的惻隱之心,有英雄相惜之情,而龍賈在魏軍大敗後與公孫衍喝完一杯酒後虧負母國揮刀自殺。三、秦惠文王已經啟用了魏國名仕張儀為相國,公孫衍主張合縱,張儀宣揚連橫,張儀主張伐交而不是徵戰,他們在政治上和私人關係上都是對手,公孫衍後或不被重用。

如此,公孫衍便辭去大秦大良造一職,歸隱,因魏國太子的苦肉計再次出山,開始了自己風雨連縱伐秦一生。

五國相王伐強秦,慘敗

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紛紛支持公孫衍的"合縱"。

山東各國,只靠本國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國進攻的,於是有公孫衍發動的"五國相王"之舉,"五國相王"可稱為公孫衍的一次"合縱"運動,公孫衍開始拉攏韓、趙、燕、中山四國,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五國相王"事件,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目的當然是聯合各國,與秦國對抗。此做法遭到了齊、楚國等國的反對,秦國更是極力破壞,在各大國的反對下,"五國相王"以失敗而告終。

當時,公孫衍和張儀都自我感覺良好地執行著各自的計劃,他們都自以為參透了人性,甚至認為自己站在神的視角俯視眾生,把諸侯當棋子,把天下當棋盤,儼然把戰國亂世當成了二人的對弈場。

公孫衍登上魏國相位,標誌著東方各國的合縱聯盟再次形成。公孫衍說服諸侯,組織起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的兵馬,聯合出兵攻打秦國。但由於各國利害不同,各國君主各有打算,實際出兵的只有韓、趙、魏三國。

聯軍氣勢洶洶攻到函谷關,遭到秦國出兵反擊,結果竟不堪一擊,一戰而潰。魏國遭受損失較大,轉而向秦國請求講和,於是五國紛紛退兵。秦國乘勝追擊,攻打沒有求和的趙國。齊國也落井下石,趁機進攻趙國。

趙國連遭慘敗,大將幾乎喪盡,損兵8萬多人。

自此"五國伐秦"宣告失敗。

通過多次爭奪,秦國已完全掌握了黃河天險,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進可攻,退可守,對各國威脅很大。

離開魏國,再任韓相,六國伐秦

合縱再次失敗後,魏國開始全面倒向秦國。於是,罷免了主張合縱的宰相惠施,改任張儀為魏國宰相。

此時,秦國雖然已經對外宣布免去張儀的相職,但張儀實際上卻是身兼兩國宰相,目的是更有效地推行他的連橫策略。

張儀當上魏國國的相國後,秦國便向魏國和韓國借道進攻齊國。

公孫衍發動五國合縱攻秦失敗後,魏國大臣田需乘機指責、中傷公孫衍。魏襄王不再信任公孫衍,魏國大權接著由田需所掌握。公孫衍在魏國呆不下去了,打算到韓國去。

公孫衍對中傷自己的田需十分不滿,於是就向魏襄王建議請齊國公子田文接替自己當宰相。魏襄王同意後,公孫衍到齊國請來了田文,自己則去韓國當了宰相。

這樣,公孫衍為韓國宰相,田文為魏國宰相,而且取得齊國宰相田嬰的支持,合縱的形勢又好轉了,在公孫衍的策劃下,新一輪的合縱運動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秦惠王為此深感不安,決定發兵攻打韓國。戰鬥打響後,韓國明顯不佔優勢,其他盟國竟然無人發兵相救。

被魏國捨棄之後,公孫衍不知悔改,而後又去照顧趙國再度慫恿趙王兵攻秦,趙國當時為小國,並不具備有伐秦實力,於是公孫衍再任韓相,並遊說齊楚聯合抗秦。

乃於次年合東方六國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聯軍至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後。"這次參加的國家有魏、趙、韓、燕、齊、楚。

同時,公孫衍為了牽制秦國的兵力,還聯合少數民族義渠同秦對抗,在秦軍與三晉軍隊交戰時,義渠軍發兵向秦進攻,在李帛打敗秦軍。

前線日益吃緊,主張和秦連橫的韓國大臣公仲朋,建議割地講和,與秦國一起伐楚。楚懷王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作出出兵救韓的樣子,讓戰車停滿了通向中原的大道。韓國接到報告,非常高興,立即下令取消了入秦求和的計劃。

兩軍相持一年多,次年,秦派庶長樗裡疾在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把參加聯軍的韓、趙、魏3國軍隊打得大敗,斬殺8萬人,公孫衍逃走。

秦國在齊國邊境交戰,又是一場苦戰,齊威王派軍應戰,頑強抵抗,大勝秦軍。

秦國的這場失敗,使張儀的連橫策略遭受挫折,魏國把張儀逐回到秦國。

戰後,秦國退回函谷關,只此一役,六國勢力明顯削弱,而秦國雖不能戰的日益強盛,東出之知心,人盡皆知,而公孫衍背負著三晉十幾萬冤魂血淚,黯然退隱。

六國"合縱"攻秦,雖以失敗告終,它的聲勢卻是十分顯赫的。

時人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說明他們發動的合縱、連橫運動,對當時政局所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

張儀、蘇秦與公孫衍

人們通常認為,蘇秦和張儀為政敵,分別是合縱、連橫的倡始者,彼此相互攻擊,為同時之人。《史記》和《戰國策》都是這樣記載的。

但是,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有學者依據此書考證認為,張儀在前,蘇秦在後,當張儀在秦國當宰相時。蘇秦還是沒有登上政壇的年輕人,根本沒有和張儀打過交道。

其實,張儀、公孫衍是戰國時期合縱、連橫運動的倡導者,張儀的真正對手是公孫衍,公孫衍才是合縱策略的,我們知道公孫衍雖然組織各國聯盟大軍多次對秦國的進攻,卻幾乎均以失敗而告終。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的策略是錯誤的,而說明各國離心離德,根本沒有很好地貫徹他的合縱策略:合縱的失敗並非公孫衍的失敗,而是各國君主的失敗。

縱觀戰國局勢,實力雄厚的,向來靠拳頭說話;實力較弱的,只能靠外交手腕。公孫衍首創的合縱策略,是當時弱小國家對抗強秦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辦法。如果各國能夠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團結起來,共同抗秦,那麼天下局勢就會發生改變,歷史也會改寫。

總的來說,公孫衍極具戰略眼光,他不僅注重聯合東方各國,甚至把秦國西方的小國義渠,也拉進了合縱伐秦同盟,義渠王與羋丫頭、秦王之前故事也多次被搬上銀幕,作為一代風雲人物,公孫衍的歷史功績是永不磨滅的。

有人曾說他和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聲勢都足以傾動天下。

戰國,正是因為他,歷史才變得更加波瀾壯觀,在他去世後,他所開創的合縱大業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絕倫的外交大戰仍在繼續上演。

@人在陝西,秦南原創,誠請關注!

相關焦點

  • 秦國大良造:其實受封之人不只有商鞅和白起,還有一位人獲此殊榮
    「大良造」,這是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施行的「十七級爵制」中的最高爵位,也是後來形成的「二十等爵制」中的第十六級爵位。在我們的印象之中,「大良造」是秦國的高級官職、高級爵位,縱觀秦國的歷史,出任「大良造」的好像只有商鞅和白起。
  • 商鞅十九年變法革新使秦國變強大,卻為何落下被車裂的悲慘結局?
    次年,實行「初行為市」、「為戶籍相伍」,還廢除了以人殉葬的惡習,這些政策措施的實行,使秦的經濟和社會面貌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可是這時的秦國還是一個保守的領主貴族處於統治地位的國家,貴族們壟斷政權,幹預君地位繼承,爭權爭利,國君權力較小國力也很弱,在列國競爭中秦國處於不利的地位。公元前362年,秦孝公想進行比較徹底的改革,於是下令招賢。這時的商鞅自魏入秦。
  • 從六國流失人才度,分析秦國統一原因?商鞅範雎張儀,由魏入秦
    從六國流失人才度,分析秦國統一原因,商鞅、範雎、張儀,由魏入秦,秦國受益而統一天下歷史是在不斷發展的,在其發展進程當中,有許多的因素可以影響它的發展形式和進程,其中人才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或許歷史的發展是自有它的定律的,即使在這樣既定的軌道上面,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板上釘釘的,有一些人的出現對於歷史的發展還是有著一定的影響的。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張儀能憑藉三寸之舌將天下諸侯都耍得團團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他絕倫的智力恐怕是古今少有的。商鞅、白起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秦國功臣,結局都很不好看,一個被五馬分屍,另一個稍微幸運,能用秦王欽賜的寶劍自刎。
  • 長平之戰,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國40萬大軍,原因居然來自商鞅
    秦昭襄王45年(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戰敗韓國野王,野王投降秦國。時韓桓惠王主動獻上黨郡給秦國,以息戰禍。然上黨郡守不願降秦,率眾獻上黨郡於趙國,意在用趙抗秦,保全韓國。趙孝成王欣然接受。秦國大怒,於是大軍壓境。
  • 商鞅二次變法,收復河西,魏失首強,變七雄格局
    這是史說星語的第356篇原創文章 話說,秦孝公繼承先父秦獻公的遺志,發憤圖強,招來了令秦國崛起的商鞅,並將其委任為大良造,執掌秦國軍政大權,並且主持變法。 (2)進一步集權中央,普遍實行縣制,劃秦國為31個縣。並諸小鄉,聚集為一縣,縣置令以治之。 (3)進一步充實兵源,創建「舉國而責之以兵(全民為兵)」的軍事體制,實行郡縣普遍徵兵制。規定任何一個男人,成丁後都必須習武與服兵役(不更爵位以上者可免)。
  • 秦國成也商鞅,敗也商鞅?
    因變法成效顯著,商鞅於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升任大良造,相當於18級軍功爵制的第16級,軍政大權一把抓。 秦孝公對商鞅欣賞和信任到什麼程度呢? 秦孝公臨死前,竟打算讓商鞅當接班人,只是商鞅沒敢答應。
  • 秦國的相邦與丞相之職有何講究,為什麼呂不韋既稱丞相又稱相邦?
    談秦說漢(331)秦國的相邦與丞相之職有何講究,為什麼呂不韋既稱丞相又稱相邦?呂不韋在秦莊襄王時期被封為丞相,在嬴政繼秦王位時升職為相邦。國之相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相邦管理丞相,是上下級的關係。而商鞅也只做到十六級大良造,已經是總攬秦國的軍政大權。以上的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列侯暫時是虛職。秦孝公時期,百官是以已經獲得最軍功高爵位來設置職務的,並未設立相邦與丞相之職。因此,當時最高爵位的商鞅以大良造之職主持國家大事,想成為列侯,還得以軍功一級一級地往上爬。但也形成了讓不懂政務的軍人來管理國家的弊端。
  • 商鞅作為秦國的功臣,為什麼最後卻換來「車裂」的結果?
    說起商鞅在我國沒有不知道,其通過變法使得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統一六國打下來堅實的政治軍事基礎,作為秦國的功臣,商鞅最後卻被秦惠文王施以車裂的極刑,商鞅變法的正面和負面作用又有哪些呢?
  •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圖片:春秋時期士兵上戰場劇照1、邊疆危機在春秋時代,秦和晉緊鄰,並且秦穆公在世的時候,多次準備東徵晉國、稱霸中原,但每次東徵,都被晉國打得狼狽不堪,戰國時代,晉雖然不復存在,但是晉的後繼者韓趙魏三國,卻依舊是難以對付的敵手。
  • 取信於民,大事可成:商鞅執行變法,這四招讓民眾服了,民富國強
    商鞅謀定而後動,抓住了主要矛盾,取得民眾之信任,變法成功,取得了巨大的人生成就,同時如《史記》太史公所記錄:變法運行了十年後,秦國老百姓都非常高興,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深山野林沒有了土匪強盜,民眾家家富裕,人人吃得飽穿的暖。人民勇於為國家英勇作戰,不敢為私利爭奪打鬥,鄉村城鎮社會秩序安定和諧。
  • 商鞅變法是怎麼開始的呢?變法是不是引發了朝代滅亡呢?
    商鞅變法是怎麼開始的呢 ?在秦孝公即位後,秦國短時間改變不了現狀,依舊很貧困,依舊內亂不休,依舊與魏國對持。秦孝公苦思良策,與公子嬴虔合計,一紙招賢令下,六國學子入秦,這裡面就有衛鞅。到了秦國之後,衛鞅以學子的身份,遊歷了秦國三年,走遍了鄉村山谷,看透了人心,一顆窮在骨頭裡的人心。遊歷完之後,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衛鞅開始變法。先以木取信,讓百姓相信國家,國家要開始建設,強大起來,必須依靠群眾。其次,把國家的人民分成農民和軍人兩個職業,農民負責生產,軍人負責打仗。
  • 商鞅—商鞅變法
    商鞅在位執政19年秦國大治,他輔佐秦孝公,在當時積極實行變法,使得秦國在之後有了巨大的一個轉變,讓秦國成為了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後世我們稱之為「商鞅變法」再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商鞅都有不朽的功績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誣陷為謀反戰敗生死,屍體被運往鹹陽車裂全家被殺。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以能力和貢獻來排序,秦始皇團隊只能排第二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個明君都離不開賢臣的輔佐,他們之間是彼此成就的關係。嬴駟十九歲即位,即位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剷除異己,先是處死了位高權重的大良造商鞅,接著又除掉了公子虔和公孫賈及其黨羽。戰國時期,國君一般被稱為「公」,如嬴駟的父親就被稱為秦孝公。
  • 商鞅在秦國變法後,落得車裂下場,為何仍有很多人前去秦國做官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之後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秦國進行了第二次的變法。通過這兩次變法,秦國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國力大大提升。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商鞅的功勞,按理說商鞅在秦國應該名垂千古。
  • 商鞅變法的成功之法是什麼?「誠信」為推行秦國各項政策打造開端
    據歷史資料的記載:正處於戰國七雄時期時,秦國的實力到底是如何的呢?非常弱,無論是從政治;治國上,還是經濟與文化方面,都不及其他諸侯國,可以這麼說:「各個方面均落後於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其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誠信」二字導致的。
  • 商鞅及其變法的爭議史:從司馬遷到章太炎
    相傳公叔痤稱他為「奇才」,臨終曾向魏惠王推薦衛鞅繼其執政,且說如不用就應將衛鞅殺掉。衛鞅逆料魏惠王必謂公叔痤臨死亂命,從容離魏赴秦。衛鞅入秦,年方「而立」,卻已洞悉宮廷鑽營術。他首先結交秦孝公寵信的宦官,走後門得以見王,然後依次拿出稱帝、稱王、稱霸三種政治設計,逆料孝公必對霸道感興趣。果不其然,秦孝公特別鍾情於他的「強國之術」,「卒用鞅法」。
  • 合縱抗秦為何會從未成功?因為蘇秦等人是「秀才」啊,你理解嗎?
    合縱的一直失敗戰國七雄之間無聲的外交廝殺,連橫與合縱,連橫成功的次數遠在合縱之上,目的也常常能夠達到;而六國之合縱,卻是極少能達到目的,連讓秦國傷筋動骨的資格都沒有,最成功的一次不過是將秦國堵在函谷關內十五年,不敢輕舉妄動。
  • 幾乎同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為何秦國強大?韓國只是小霸
    這一仗讓山東六國再也不敢小瞧秦國,秦國人民終於站起來了,和山東六國平起平坐。 隨著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不斷的努力,到了秦王嬴政時,僅用十年之功,掃平六合,統一天下,而秦王政也自稱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
  • 一生弱秦而不得的前秦國大良造,「犀首」公孫衍
    被秦國排擠,入魏為官,一生抗秦公孫衍最初進入大家的視野是在秦惠文王五年,公孫衍出任秦國大良造,帶領秦軍與魏國在河西交戰,大敗魏軍,迫使魏軍割讓陰晉。而後,再次領兵對魏軍發起河西之戰,俘虜魏軍將領龍賈,斬首8萬,迫使魏國撤出河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