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記景春的諸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公孫衍在當時一些人的心目中是與張儀齊名的,但傳下來的事跡不多。
公孫衍傳,系附於張儀傳,《戰國策》中也僅只有幾條零星的記載,公孫衍於張儀死後,"入相秦,嘗佩五國相印,為約長",所謂五國約長,似即指公元前318年五國攻秦之事:公孫衍,受秦惠文王之之託掛帥統領秦國大軍,在河西大敗魏軍,斬首8萬,秦惠文王親自在藍田大營中迎接迎接,授:秦國大良造,掌握軍政大權。
但是此後,公孫衍卻一生都在伐秦!
讀秦史的時候,這也是我迷惑的部分,身為大秦大良造,為何終身與秦為敵,甚至掛五國相印連縱伐秦,究竟何為?
雕陰之戰,一戰成名
雕陰之戰,發生在周顯王39年、秦惠文王八年(前330),是秦國攻奪魏國河西重城雕陰的一次大戰。
在這場戰役中,秦王採納蘇秦之計,任命公孫衍為統率,出師伐魏,在雕陰阻止魏軍,意欲奪回50多年前魏國名將吳起正是在這裡以區區5萬武卒打敗了秦國的50萬大軍,從而長期佔據的河西之地。
當時,關中東部及黃河與洛河之間土地均為魏國所轄。魏國既可向西攻略,又可向東拓展。魏國的存在如同楔子堵住了秦國向東發展之路,秦國處於被動地位。
魏國為御秦國進攻,派大將龍賈(音古),率兵自華縣沿洛河北上至上郡(今榆林魚河堡),修築長城,並在雕陰(今富縣茶坊鎮黃甫店村南西側)建造城池,駐兵10萬大軍鎮守。這10萬大軍,是西河郡守龍賈於五日之內點河西銳卒三萬,函谷銳卒一萬,車卒兩萬,車五百乘……
秦軍直驅北上,行至雕陰城下。
頓時,洛河兩岸殺聲四起,一場惡戰開始。秦軍號令斬敵一顆首級晉爵一級,參戰將士奮勇作戰,銳不可當。魏將龍賈戰前無備,倉促應戰,軍心大亂,抵擋不住,兵敗雕陰,魏國在與齊國的馬陵之戰被殲10萬大軍,此時既缺精兵,又缺良將,根本抵擋不住公孫衍率領大秦鐵騎的強大攻勢,斬首魏兵八萬,並誘俘魏國主將公子昂。
龍賈率殘兵左衝右殺向西南逃不到數十裡,就被秦國伏兵抓獲。
今富城鎮太安原有伏龍村,相傳是公孫衍活捉龍賈的地方,雕陰之戰,秦國投入多少兵力,記載不明。魏將龍賈束手就擒,全軍覆沒。
《史記·秦本紀》載:「俘其將龍賈,斬首八萬。」
《史記·魏世家》載:「秦敗我龍賈軍,斬首四萬五千。」
雕陰之戰,魏國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國抗衡,而主帥公孫衍,在戰國時聲名大噪。
藍田大營,被授予秦國大良造
魏國再戰不起,便割地求和,秦惠文王十年(前328),魏被迫獻黃河以西15座城池於秦,所割的(今陝西華陰東),位於魏國與秦國的交界之處,也是公孫衍的家鄉(陰晉後改為帶有秦國色彩的寧秦)。
此後,秦國東出之心昭然若揭。
此前,河西是秦國通向中原的門戶,魏國佔據河西之地,死死地壓制著秦國,卡死了秦國通往中原的道路,秦國東出之心從沒有從帝王心中斷過,對於秦國來說,只有佔據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史上也曾多次進攻河西,但都沒有能夠打通中原通道。
直到公孫衍橫空出世,一戰成名,將秦國東進中原的一顆釘子被拔除了。秦惠文王親自駕車,在藍田大營,並授予公孫衍大良造。
大良造,為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時期秦國國內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把原先的小夫、客卿、正卿等爵位剔除,又把關內侯、徹侯等納入軍功爵體系,才正式形成擁有二十個層級軍功爵2.0版:一級為公士,二級為上造,三級為簪嫋,四級為不更,五級為大夫,六級為官大夫,七級為公大夫,八級為公乘,九級為五大夫,十級為左庶長,十一級為右庶長,十二級為左更,十三級為中更,十四級為右更,十五級為少上造,十六級為大良造,十七級為駟車庶長,十八級為大庶長,十九級為關內侯,二十級為徹侯。大良造位列第十六級。
秦惠文王之後成為爵名,位列二十等軍功爵制第十六位,立有軍功者或名臣都獲封大良造,而大秦一共有4位大良造,他們分別是商鞅、、公孫衍、白起等。
商鞅死後,秦國一直無實際大良造,一族後因為盜取太后羋丫頭和秦王的御璽,調動縣卒和宮衛士卒宮騎,攻擊秦王所居蘄年宮後大敗,被夷三族,嫪及其黨羽均被五馬分屍,趙姬與嫪的兩個年幼的兒子也被套進麻袋,活活摔死,自此一族便退出歷史舞臺。
自此,公孫衍便是扛起了大秦統一六國的大旗!
掛五國相印,連縱伐秦
河西一戰後,公孫衍聲名大噪,但可惜的是秦國並沒有留住公孫衍。
史上記載是因為魏惠王割讓河西之後,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於是公孫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就在這時,張儀來到了秦國告訴秦惠王,魏國四面受敵,正是伐魏的良機。公孫衍顧私利而忘公義,讓秦國進攻西面的遊牧民族,實屬誤國之舉。魏國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緩過勁來全力攻秦,秦國恐怕就很難對付了。
秦惠王被說得如夢初醒,立即起用張儀為客卿,公孫衍遭到排斥,不得不離開秦國,到魏國做了將軍。
但是著名的《大秦帝國》電視劇並沒有這樣演,相反給出來的理由是:
一、魏國是公孫衍的母國,因河西一戰,斬首母國族人8萬,其於心不忍;二、因魏國主將龍賈之死,勾起了公孫衍的惻隱之心,有英雄相惜之情,而龍賈在魏軍大敗後與公孫衍喝完一杯酒後虧負母國揮刀自殺。三、秦惠文王已經啟用了魏國名仕張儀為相國,公孫衍主張合縱,張儀宣揚連橫,張儀主張伐交而不是徵戰,他們在政治上和私人關係上都是對手,公孫衍後或不被重用。
如此,公孫衍便辭去大秦大良造一職,歸隱,因魏國太子的苦肉計再次出山,開始了自己風雨連縱伐秦一生。
五國相王伐強秦,慘敗
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紛紛支持公孫衍的"合縱"。
山東各國,只靠本國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國進攻的,於是有公孫衍發動的"五國相王"之舉,"五國相王"可稱為公孫衍的一次"合縱"運動,公孫衍開始拉攏韓、趙、燕、中山四國,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五國相王"事件,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目的當然是聯合各國,與秦國對抗。此做法遭到了齊、楚國等國的反對,秦國更是極力破壞,在各大國的反對下,"五國相王"以失敗而告終。
當時,公孫衍和張儀都自我感覺良好地執行著各自的計劃,他們都自以為參透了人性,甚至認為自己站在神的視角俯視眾生,把諸侯當棋子,把天下當棋盤,儼然把戰國亂世當成了二人的對弈場。
公孫衍登上魏國相位,標誌著東方各國的合縱聯盟再次形成。公孫衍說服諸侯,組織起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的兵馬,聯合出兵攻打秦國。但由於各國利害不同,各國君主各有打算,實際出兵的只有韓、趙、魏三國。
聯軍氣勢洶洶攻到函谷關,遭到秦國出兵反擊,結果竟不堪一擊,一戰而潰。魏國遭受損失較大,轉而向秦國請求講和,於是五國紛紛退兵。秦國乘勝追擊,攻打沒有求和的趙國。齊國也落井下石,趁機進攻趙國。
趙國連遭慘敗,大將幾乎喪盡,損兵8萬多人。
自此"五國伐秦"宣告失敗。
通過多次爭奪,秦國已完全掌握了黃河天險,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進可攻,退可守,對各國威脅很大。
離開魏國,再任韓相,六國伐秦
合縱再次失敗後,魏國開始全面倒向秦國。於是,罷免了主張合縱的宰相惠施,改任張儀為魏國宰相。
此時,秦國雖然已經對外宣布免去張儀的相職,但張儀實際上卻是身兼兩國宰相,目的是更有效地推行他的連橫策略。
張儀當上魏國國的相國後,秦國便向魏國和韓國借道進攻齊國。
公孫衍發動五國合縱攻秦失敗後,魏國大臣田需乘機指責、中傷公孫衍。魏襄王不再信任公孫衍,魏國大權接著由田需所掌握。公孫衍在魏國呆不下去了,打算到韓國去。
公孫衍對中傷自己的田需十分不滿,於是就向魏襄王建議請齊國公子田文接替自己當宰相。魏襄王同意後,公孫衍到齊國請來了田文,自己則去韓國當了宰相。
這樣,公孫衍為韓國宰相,田文為魏國宰相,而且取得齊國宰相田嬰的支持,合縱的形勢又好轉了,在公孫衍的策劃下,新一輪的合縱運動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秦惠王為此深感不安,決定發兵攻打韓國。戰鬥打響後,韓國明顯不佔優勢,其他盟國竟然無人發兵相救。
被魏國捨棄之後,公孫衍不知悔改,而後又去照顧趙國再度慫恿趙王兵攻秦,趙國當時為小國,並不具備有伐秦實力,於是公孫衍再任韓相,並遊說齊楚聯合抗秦。
乃於次年合東方六國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聯軍至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後。"這次參加的國家有魏、趙、韓、燕、齊、楚。
同時,公孫衍為了牽制秦國的兵力,還聯合少數民族義渠同秦對抗,在秦軍與三晉軍隊交戰時,義渠軍發兵向秦進攻,在李帛打敗秦軍。
前線日益吃緊,主張和秦連橫的韓國大臣公仲朋,建議割地講和,與秦國一起伐楚。楚懷王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作出出兵救韓的樣子,讓戰車停滿了通向中原的大道。韓國接到報告,非常高興,立即下令取消了入秦求和的計劃。
兩軍相持一年多,次年,秦派庶長樗裡疾在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把參加聯軍的韓、趙、魏3國軍隊打得大敗,斬殺8萬人,公孫衍逃走。
秦國在齊國邊境交戰,又是一場苦戰,齊威王派軍應戰,頑強抵抗,大勝秦軍。
秦國的這場失敗,使張儀的連橫策略遭受挫折,魏國把張儀逐回到秦國。
戰後,秦國退回函谷關,只此一役,六國勢力明顯削弱,而秦國雖不能戰的日益強盛,東出之知心,人盡皆知,而公孫衍背負著三晉十幾萬冤魂血淚,黯然退隱。
六國"合縱"攻秦,雖以失敗告終,它的聲勢卻是十分顯赫的。
時人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說明他們發動的合縱、連橫運動,對當時政局所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
張儀、蘇秦與公孫衍
人們通常認為,蘇秦和張儀為政敵,分別是合縱、連橫的倡始者,彼此相互攻擊,為同時之人。《史記》和《戰國策》都是這樣記載的。
但是,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有學者依據此書考證認為,張儀在前,蘇秦在後,當張儀在秦國當宰相時。蘇秦還是沒有登上政壇的年輕人,根本沒有和張儀打過交道。
其實,張儀、公孫衍是戰國時期合縱、連橫運動的倡導者,張儀的真正對手是公孫衍,公孫衍才是合縱策略的,我們知道公孫衍雖然組織各國聯盟大軍多次對秦國的進攻,卻幾乎均以失敗而告終。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的策略是錯誤的,而說明各國離心離德,根本沒有很好地貫徹他的合縱策略:合縱的失敗並非公孫衍的失敗,而是各國君主的失敗。
縱觀戰國局勢,實力雄厚的,向來靠拳頭說話;實力較弱的,只能靠外交手腕。公孫衍首創的合縱策略,是當時弱小國家對抗強秦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辦法。如果各國能夠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團結起來,共同抗秦,那麼天下局勢就會發生改變,歷史也會改寫。
總的來說,公孫衍極具戰略眼光,他不僅注重聯合東方各國,甚至把秦國西方的小國義渠,也拉進了合縱伐秦同盟,義渠王與羋丫頭、秦王之前故事也多次被搬上銀幕,作為一代風雲人物,公孫衍的歷史功績是永不磨滅的。
有人曾說他和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聲勢都足以傾動天下。
戰國,正是因為他,歷史才變得更加波瀾壯觀,在他去世後,他所開創的合縱大業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絕倫的外交大戰仍在繼續上演。
@人在陝西,秦南原創,誠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