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2020-12-13 大咖說史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

圖片:實力最弱的秦劇照

一、秦國危機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春秋和戰國的局勢差不多,其實這個認知存在謬誤,春秋時代雖然也存在滅國戰爭,但是由於周天子所代表的秩序多少還管用,因此大國滅了小國以後,有時候考慮「輿情」問題,還會給小國復國,當然,這復國也是傀儡國家。

到了春秋後期,才是真正意義的兼併戰,戰國時期,這種兼併戰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秦也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圖片:春秋時期士兵上戰場劇照

1、邊疆危機

在春秋時代,秦和晉緊鄰,並且秦穆公在世的時候,多次準備東徵晉國、稱霸中原,但每次東徵,都被晉國打得狼狽不堪,戰國時代,晉雖然不復存在,但是晉的後繼者韓趙魏三國,卻依舊是難以對付的敵手。

其實站在歷史高度會發現,或許秦人和晉人真的是宿敵,春秋時代阻擋秦人的是晉,戰國時代,阻擋秦人的,先是魏,後是趙,秦二世時代,秦在東方戰場的翻車,也是發生在新趙國境內。

戰國初年,魏不斷對秦進行蠶食,到了秦孝公在位時期,秦已經面臨亡國的危機,如果魏繼續這樣蠶食下去,要不了多久,秦的國號就會被從地圖上抹掉。

圖片:魏國對秦發起進攻劇照

2、人才危機

當然,更讓秦感到難以翻身的,是秦的人才危機,在中原諸侯眼裡,秦其實是個蠻夷國家,和匈奴、東胡這些蠻夷相比,僅僅是好一點點而已。

雖然楚也被視為蠻夷,但楚好歹有楚辭這樣的文化產物,孔子周遊列國,也選擇去楚國進行考察,至於秦,孔子壓根沒瞧得起,後世秦始皇和儒生結了梁子,其實這種矛盾,還真不是一兩代人積累起來的。

在這樣的氛圍下,外來的人才不願意去秦國,而秦本身也因為蠻荒而無法孕育人才,沒有人才,秦哪有未來可言?

圖片:秦國的旗幟劇照

二、商鞅變法

秦孝公不願意當亡國之君,並且很清楚一個現實,對於秦來說,即便是秦能在對魏國的反擊戰裡面獲勝,那麼,秦的勝利也只是暫時的。

因為沒有人才,秦國即便像以往秦穆公在位時候那樣,實現國力井噴,但隨著秦穆公一死,秦肯定也得人亡政息。因此,秦孝公選擇推行一項大工程:百年樹人,為秦招攬人才,在這個背景下,法家出身的商鞅,進入了秦國。

圖片:秦國發布求賢令劇照

1、法家尷尬

在戰國時代,法家是一個比較尷尬的派別,具體體現在不討喜上。首先,法家的思想得罪別的流派,比如法家學派認為,在法家構建的理想社會裡面,儒生、商人和墨家子弟都是不該存在的,這就導致法家一下子得罪了有話語權的儒生,有錢的商人以及代表底層的墨家,可謂人人喊打。

並且,諸侯國君主對法家也不感冒,因為法家的主張是改革,把諸侯國打造成法家社會,而改革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一下子要得罪很多人,諸侯王當然不會給自己找這樣的麻煩,並且法家改革的好處,也並非立竿見影,這導致諸侯國對法家更加不待見。

商鞅作為法家學者,可想而知,在山東六國幾乎找不到什麼市場。

圖片:商鞅與秦孝公商討變法內容劇照

2、秦孝公的決心

秦的蠻荒,導致山東六國的讀書人都不願意去秦國發展,而法家在山東六國也不受待見,秦國與法家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同病相憐來形容,秦孝公招賢納士,遇到商鞅這樣的人,當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對於秦孝公來說,此時的秦國有必要折騰一番,從成本角度來說,秦孝公如果不折騰,肯定要成為亡國之君,而折騰的話,最壞的結果也就是被趕下臺。既然如此,秦孝公有什麼不敢折騰的?這便是所謂的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於是,秦孝公表示願意接受商鞅的變法。

圖片:秦孝公劇照

3、變法內容

其實,法家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不虛偽,敢於面對人性,這是儒家和墨家這些顯赫一時的學派所做不到的,孔孟未必不知道人心險惡,但是孔孟還是到處宣傳仁義道德,這也是法家認為儒家虛偽的原因之一。

商鞅洞察人性,針對人性的特點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來改變秦國。首先,在當時,幾乎各國都奉行世卿世祿的政策,貴族出身的,不用努力就可以一輩子幸福,窮人子弟再努力,上升空間也非常有限。

這無疑對人的積極性構成了打壓,商鞅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廢除這些規矩,在秦國,不論你什麼出身,只要軍功大,就可以有爵位。相反,如果沒有軍功,那對不起,你祖宗留下的爵位也保不住。

並且,商鞅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式:包括敵人的人頭數量,可以兌換成宅院、土地等財富,這讓秦軍的戰鬥意志爆棚,畢竟,殺敵好處這麼多,想要逆襲,只要敵人借給自己幾個人頭就足夠了。

圖片:秦軍劇照

此外,商鞅在秦全境推行郡縣制,讓秦的王廷可以通過行政手段來調動全國的資源,做到集中力量辦大事。尤其是在秦和外敵交戰的過程中,王廷通過高度組織化對社會徵集的財富,最大化支援前線的戰爭,畢竟自古以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而且,商鞅還改變了秦的土地所有制,奉行土地私有化,這個政策帶動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同時也對農業的生產力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增強了秦的社會財富,讓秦有本錢長期對外發動戰爭。

當然,商鞅還制定了一套人口管理模式,控制秦的人口流動,保證秦的勞動力充足,進而為戰爭提供大量的後備力量和人力資源。

圖片:調動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劇照

在這一系列改革下,秦的國力實現了爆棚。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為什麼能讓秦國迅速強大呢?
    「商鞅變法」對戰國時期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變化。變法之前的秦國雖然也算是強國,但畢竟地處西隅,進入中原通道被晉國封鎖,軍事實力在晉國的壓制之下,無暇也無力進入中原。春秋時期,秦穆公在崤之戰中全軍覆沒,再也不敢東進,採納百裡奚、蹇叔的建議,往西部發展,任命由余為上卿,與西部少數民族爭戰,地域不斷擴大,佔據了渭河流域和關中地區,以此奠定了秦國的強國地位。到了戰國時期,秦國仍然排除在中原之外,受到三晉(韓、趙、魏)壓制,秦國蟄伏在函谷關之外。當時的秦國根本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可是,當「商鞅變法」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
  • 商鞅變法的成功之法是什麼?「誠信」為推行秦國各項政策打造開端
    據歷史資料的記載:正處於戰國七雄時期時,秦國的實力到底是如何的呢?非常弱,無論是從政治;治國上,還是經濟與文化方面,都不及其他諸侯國,可以這麼說:「各個方面均落後於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其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誠信」二字導致的。
  • 戰國秦國—商鞅變法
    商鞅:商鞅也叫衛鞅,戰國時期秦國的著名變法人,商鞅本來是衛國人,也有傳言說是衛國國君的後代,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家,軍事家,法家學說代表人物,被封—"商君"!商鞅從年輕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到魏國李悝,吳起的影響很深,畢竟他們是哪個時代的英雄!後來商鞅受到魏國國相公叔座的賞識,於是商鞅便暫時投靠到了公叔座的顧下任中庶子。後來公叔座病重,在最後時刻他向魏國國君魏惠王君公叔座建議,商鞅有大才可以繼承我的位置,希望魏惠王重用商鞅。
  • 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
    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秦國能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商鞅是功不可沒的。那麼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呢?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諸侯卑秦秦國在戰國初期是個很弱雞的國家,不被其它諸侯國認同。弱小並不是說它領土小。它的領土還是很大的,它的經濟不行,文化也不行。
  •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改變?為何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抱恨終生
    《墾令》是商鞅來到秦國以後下的第一道變革法令,目的很簡單,就是讓全秦國的人都做老農民。商鞅固執地認為只有老農民才是好人,民風淳樸,其他什麼商人、漁夫都是刁民,只會剝削國家的財富,必須讓他們都去種地,如果有人不願意去種地或者比較懶惰,那就把他歸到惡農這一塊,給他穿小鞋,非要把他整成良民不可。
  • 商鞅—商鞅變法
    商鞅在位執政19年秦國大治,他輔佐秦孝公,在當時積極實行變法,使得秦國在之後有了巨大的一個轉變,讓秦國成為了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後世我們稱之為「商鞅變法」再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商鞅都有不朽的功績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誣陷為謀反戰敗生死,屍體被運往鹹陽車裂全家被殺。
  • 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齊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在戰國時期,秦國、趙國、齊國是比較強大的三個諸侯國。其中,就秦國來說,本來就戰國初期實力一般,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可謂煥然一新,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秦國崛起的道路上,遇到了趙國和齊國這兩個對手。就趙國來說,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了「胡服騎射」。
  • 商鞅十九年變法革新使秦國變強大,卻為何落下被車裂的悲慘結局?
    商鞅變法的背景。秦在春秋後期社會生產力有相當的變化,發展大約在農業生產中已使用了鐵器,較多的土地被開墾為良田。土地私有制產生,井田制開始被破壞。秦簡公7年,秦政府開始承認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和私田制,一律按畝納稅,稅率大的也為產量的十分之一。
  • 商鞅是如何變法的?變法到底是對是錯?
    變法運動就由此頻頻出現。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而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公元前三五九年,秦孝公看到魏、楚等國通過變法改革後,國力增強。於是就有心效仿,也想通過變法改革使得秦國強大起來。但是他知道,改革都會觸及貴族階級的利益,不改革秦國將會慢慢落後於其它諸侯國。權衡利弊之下,他決心變法維新,以增強秦國實力。
  • 變法就是與舊勢力做鬥爭,困難重重,商鞅變法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但是,變法是需要根據當時的國情而制定,無法效仿古代,同時,變法必然會觸碰到原有權力階層的利益,成為變法的阻礙者,使得變法很難成功。中國歷史上,唯有商鞅變法最為成功,最為徹底,那麼,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呢?
  • 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因為各國都有各國的國情,秦國的商鞅變法,是一場深刻,全面,成功的變法,它對秦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都進行變革,商鞅在支持他變法的秦孝公去世後,更是被秦國貴族所謀害,最終遭「車裂」而死,因為商鞅的改革實在得罪和侵犯太多人的利益了。可不過商鞅雖然死了,但他的變法並沒有停止,秦惠文王即位後還是實行商鞅變法,所以秦國國力大增,擁有了統一六國的力量。
  • 中國歷史上強國的商鞅變法
    秦孝公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為了改變秦國內外交困的局面,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招收賢能,向中原國家學習,進行變法革新。 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還是其他諸侯國來的客人,誰能使秦國富強起來,就重用他。」 秦孝公如此重視人才,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華的人。
  • 大秦帝國的崛起之商鞅變法
    井田制開始瓦解,這些出租土地的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變成了農民。奴隸主階級和新興的地主階級之間水火不容。到了戰國時期,新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在很多國家都發起了大改革,比較出名的就有齊國鄒忌變法、楚國吳起變法、趙國趙武靈王變法、魏國李悝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和秦國商鞅變法。
  • 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魏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眾所周知,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和趙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其中,就秦國來說,自商鞅變法後走向強盛。商鞅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而就趙國來說,則趙武靈王時期推行了「胡服騎射」。
  • 吳起變法失敗被殺,專家:難怪只有商鞅變法能成功!
    戰國時期,各國混戰,要想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生存不至於滅國,就得修煉內功,提高自身實力。於是各國相繼開始變法,以圖強國。最先變法而強大的當屬地處中原的魏國。例如著名的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幫助魏國建立了強大的魏武卒,也使得魏國成為進入戰國後第一個稱霸的國家。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商鞅是何許人也? 什麼是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歷史功績有多大? 首先商鞅是何許人也: 根據史書記載,商鞅原名;公孫鞅,是原衛國某位國君的後代。因為是衛國人,也被稱為衛鞅。
  • 商鞅變法的一條內容,被後世沿用兩千年,定下了後來中國的國運
    我國古代有很多的朝代,但是讓小編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而在這個時期小編最喜歡的國家就是秦國,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秦孝公時期的秦國,內憂外患,在積貧積弱的年代,秦孝公嬴渠梁接受了他的公父留下的爛攤子,成為秦國國君。
  • 商鞅原是魏國門客,為什麼要去秦國變法?
    商鞅變法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在中學時期我們已經了解到了他的變法內容。通過他的變法,秦國從眾國眼中的落後蠻夷之國一步步走向富強,可見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商鞅一開始卻並不在秦國,而是在魏國做門客,那為什麼魏軍沒有任用這個人才,而讓他跑到秦國去了呢?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一場非常成功的變法。在商鞅變法後,秦國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並因此一統天下。那麼,問題來了,幾乎同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為何秦國強大?韓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呢?一首先,申不害,原為鄭國京(今河南滎陽東南)人,戰國中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
  • 歷史上著名的變法有哪些?變法之始李悝變法,經典變法商鞅變法
    因為戰國時期的秦國經歷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事實力大有提升,軍隊戰鬥力明顯增強,最後發展成為戰國後期中最富強的國家,最終在嬴政時期,秦國一舉吞併六國,建立起秦朝。為此結束了自春秋戰國幾百年以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秦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