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認識一種龜:日本地龜

2021-02-18 定幫龜盟交流平臺


中文名:日本地龜 地理分布:日本。繁殖方式:卵生。6~8月下4~6個蛋。習性夜裡常下水,所以很多龜背甲都是綠色的。少曬陽光,在溼度高的森林裡生活。成體也在所謂的「草原」長時間尋食。體形特徵15~17CM大小。公母幾乎沒有大小區別,公的尾巴很粗很大。食性食譜主要食物為昆蟲,和一些小動物的屍體。比較愛吃的是蝸牛,鼻涕蟲等等。

龜種特性

簡介

15~17CM大小,公母幾乎沒有大小區別,公的尾巴很粗很大,1992年被定為亞新種。

主要食物為昆蟲,和一些小動物的屍體。比較愛吃的是蝸牛,鼻涕蟲等等。6~8月下4~6個蛋。夜裡常下水,所以很多龜背甲都是綠色的。少曬陽光,在溼度高的森林裡生活。成體也在所謂的「草原」長時間尋食。這些都是書上的,最近幾年日本也開始走私這龜到處賣。

這龜極其好養,給什麼吃什麼,蔬菜蟲子什麼都吃。溼度高些狀態好,最好少給陽光。溫度別太高。很不容易死。公日本地龜和母黃緣養一起常會出現雜交。很是漂亮。在我看來不是下4~6個蛋應該是2個蛋才對。蛋很大。

繁殖 公母幾乎沒有大小區別,公的尾巴很粗很大。6~8月下4~6個蛋。


飼養

這龜極其好養,給什麼吃什麼,蔬菜蟲子什麼都吃。

雌雄

雌龜的腹甲平坦,尾短,洩殖孔距腹甲後緣較近;雄龜的腹甲中央凹陷,尾長且粗,洩殖腔孔距腹甲後緣較遠。


棲息環境

日本地龜在整個廣島上都有棲息地(一些偏僻的孤島上沒有發現它們的蹤跡)。日本地龜的身體大致為棕色,頭部的顏色稍稍淡於體色,頭部的兩側與頸部周圍都長有黑色的小斑點。只能看到一條嵴稜,稜突起的地方能夠看到一條淺色的黃條紋,有的龜可能沒有。背甲後沿為鋸齒狀。背部具有特徵性的年輪,非常清晰,還帶有發散狀的溝渠形成的別致紋絡。成年的日本地龜背長大約為13cm-18cm左右。它的身體為灰色偏黃,四肢和尾巴的兩邊帶有菊色和暗橙色的條紋。此龜的身體大於雄龜,但雄龜的尾巴較長。 日本地龜是有名的爬行高手,主要活動在日本國內的山區叢林、小溪及山澗小河邊。它是半水棲龜,不能進入深水(水位不能超過自身龜殼高度的2倍)區域,否則,將有被溺水的可能。它們經常出沒於山間的小溪和池塘旁。它們主要是以昆蟲、蝸牛、蝌蚪、蛙類,或者雜草和水果為食物。冬眠時會臥在小洞或大樹的底部。


人工飼養

野生龜的馴化

地龜體小,適應能力弱,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難飼養,成活率低。新引進的地龜應放在乾燥的紙盒或容器中,內鋪沙土,放置一個飲水盆。每天投餵多種食物,投餵前勿驚動龜,以免龜拒食。

人工餵食

正常的地龜,在春、夏季每2天投餵1次,秋季每天投喂,並增加投餵量,同時注意環境溫度的變化,當環境溫度在22-28°C時,龜能正常吃食;當環境溫度在20°C以下時,不要餵食,雖然個別龜仍有食慾,但吃食後易引起腸胃不適。

飼養管理

(1)沙土地龜屬半水棲龜類,人工飼養時,應養於沙土上,沙土厚3-5釐米,每月更換1次。也可將龜舍布置成半邊淺水、半邊沙的格局,但冬季時,必須全部鋪沙(加溫飼養除外)。夏季沙上可潮溼,初春和深秋之際,沙土宜乾燥。

(2)加強日常管理地龜喜暖怕寒,在飼養過程中,飼養的地勢宜高。建立日記本,每天記錄各種情況,尤其是溫度、吃食情況,這些都是飼養好地龜的關鍵。只有掌握了地龜生活環境溫度、吃食情況,才能正確地給地龜採取一些防範措施,如溫度低時,應及時加溫;如地龜停食,要考慮地龜是否患病、龜舍移地、食物更換等因素。

(3)冬季飼養健康的地龜可自然冬眠,將地龜放人沙土上,龜自己鑽人沙土深處,在沙的表面覆蓋棉被或稻草等保暖物,每周檢查1次。翌年,龜復甦的好壞,直接影響龜的健康。剛復甦的龜體弱,不宜大量餵食,應少量投喂,同時注意溫度的變化。體弱瘦小的龜,可加溫飼養,將環境溫度提高至25°C左右,正常餵食、管理。

病害防治

日本地龜的抗病力較強,只要做好早期引種及防病措施,採取合理的飼養模式,發現病龜及時隔離並積極治療,即會獲得較好的養殖效益。

1、預防龜病發生一般與環境、龜體本身和飼料、病原有關。保持良好和養龜環境,如水質符合養殖要求,周圍安靜,龜的棲息地合理而科學等,能減少龜病的發生。同樣,引種時就近進種,避免長途運輸,避免從市場上或不熟悉養殖近況的場家進種,龜種體格健康、無缺陷,飼料滿足龜生長需要、新鮮、全面而營養豐富。切斷病原傳播給健康龜的途徑等,這些均能起一定的預防作用。

(1)白眼病

病因:由於人工養殖時,密度較高,引起龜外傷或水質惡化等原因,日本地龜的稚、幼龜階段較易感染上白眼病。

症狀:病龜眼部發炎充血,逐漸變成灰白色而腫大,眼角膜及周圍因炎症糜爛,眼球外部被一層白色分泌物蓋住。發病後的龜,常用前肢擦眼部,不能攝食,嚴重時雙目失明,呼吸困難,身體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加強飼養管理,重點做好消毒工作。對龜及養龜水體、食具嚴格消毒;加強龜飼料的營養成分,增強龜抗病能力。病龜用40ppm紅黴素溶液浸泡60分鐘;用金黴素眼膏塗病龜眼部。

(2)腸胃炎

病因:多為飼料變質或食具、食物受大腸桿菌等病菌汙染而致龜患病。

症狀:病龜目光呆滯,無光彩,身體消瘦,不愛爬動,喜歡飲水,腹瀉,糞便呈鼻涕狀,此病多發生於春、夏、秋季,夏天高溫季節更為盛行。

防治方法:改善水質狀況,保持水質清新,投餵新鮮飼料,食具嚴格消毒。病龜用30ppm紅黴素溶液浸泡60分鐘後,在飼料中拌入適量土黴素投餵病龜。

(3)腐甲病

病因:甲殼受損後,細菌侵入傷口導致甲殼腐爛。

症狀:表層甲殼腐爛,或形成洞穴甚至可見肌肉,不食,少動。

防治方法:用40ppm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病龜15分鐘後,再用微量高錳酸鉀結晶粉輕輕塗於病龜病灶部位。

(4)越冬死亡症

病因:多因越冬前營養缺乏,體質弱以致無法抵禦長期寒冷侵襲而死。少部分產後親龜及有慢性疾病的龜因越冬而致亡。

症狀:越冬前,龜體消瘦,肌肉乾癟,拿起病龜,手感很輕。常浮於水面表層不動。

防治方法:南方地區,每年7-8月開始,尤其是親龜產卵停止後,逐漸加強精飼料如肉類等的投喂,添加適量微量元素,使龜體質恢復,儲存足夠營養過冬。病龜抓緊治癒;稚龜宜採取一定保溫措施過冬。

(5)體內外寄生蟲

病因:多因長期棲息於水中,導致蜱、蚤、錐蟲等寄生於龜體表或內臟。

症狀:龜體表有蟲體、消瘦。

防治方法:立即清除體表蟲體,並用硫酸銅溶液(0.5毫克/升)浸泡30分鐘,每半年餵一次腸蟲清。

敵害預防:巴西龜稚、幼龜階段更易受蛇、鼠、貓等侵襲,因此宜用設施防止敵害。在池塘養殖中,注意搭養魚種的品種與規格,以免危害龜的安全。


休眠特性

這是龜類對付外界惡劣環境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休眠通常分為冬眠和夏眠。而由於日本地龜是陸龜,通常在冬季冬眠。一般來說水溫低於20度時,日本地龜便開始不吃東西。水溫低於11度時,進入到淺度冬眠中;當水溫低於6度時,龜便開始進入深度冬眠。當水溫長時間低於5度時,日本地龜有被凍死的危險。很多龜友都希望在冬天加溫飼養,這需要有一定的經驗。尤其對於新養龜的龜友來說更是如此。在冬季由於室溫與水溫之間存在著溫差日本地龜很容易得肺炎死去。因此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應該讓日本地龜冬眠,這樣也符合其自然規律。 日本地龜成年後可以幹養過冬,但也需要隔一周左右泡泡水。成體巴西冬眠可採取用溼布裹蓋的模式進行。冬眠前,水溫達22°C時,在飼料中拌人抗生素類藥物,以增強龜的抗病能力。當水溫降至14℃時,龜的活動減少,多數龜沉在水底,停食,少數龜僅食少量,這時需徹底清池,並對龜進行檢查,檢查的內容包括皮膚、頭部、糞便、寄生蟲。不健康的龜不能冬眠,應挑選出單獨飼養,並提升水溫至20°C以上使龜進食,同時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在冬眠中,偶爾水溫升至16°C以上時龜會甦醒活動,此時切勿餵食,防止夜間溫度降低,造成消化不良等方面疾病。冬眠過程中,對一些漂浮水面、四肢無力等不正常的龜應及時撈出,隔離飼養。冬眠後,隨溫度的提升,水溫達18°C左右,龜已有少量活動,有些龜已能覓食,這時不能急於餵食,應待晝夜水溫差不超過6°C左右方可餵食,第1次餵食前需全面換水並消毒。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公眾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聲明]本公眾號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每天認識一種龜:楓葉龜
    生活習性野生地龜的食性沒有記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每隻地龜的食性不同,食性由龜所處的野外生態環境決定。多數龜吃麵包蟲、蚯蚓、西紅柿、瘦豬肉、黃瓜等。地龜喜歡吃鮮活的各種小蟲子。例如蚯蚓,蟋蟀,麵包蟲等等。
  • 最便宜的半水龜——地龜
    地龜是什麼龜?通俗點就是我們說的楓葉龜。
  • 每天認識一種龜:黃緣閉殼龜
    日本琉球種群 (C. f. evelynae),數量較少但被保護得較好,日本紅色物種名錄將其列為易危種(VU)。 種群歸屬1863 年, John Edward Gray 將黃緣盒龜劃分為 Cistoclemmys 屬;其後在 20 世紀早期,研究學者將之歸納為 Cyclemys 屬;然後在 30 年代被納入了 Cuora 屬。
  • 每天認識一種龜:餅乾龜
    成年的雄龜較雌龜有著更長更肥大的尾巴。依經驗而言,單憑尾巴的長度並不能夠可靠的判斷一隻餅乾陸龜的性別,除非這隻龜的龜板已經長於5英寸了。 餅乾陸龜的飼養由於餅乾陸龜外殼柔軟和彈性,它們可以擠進比身體小的縫隙,然後撐起外殼上下頂住,任何動物都無法將它們拉出來。在飼養場所也必須準備巖塊堆供它們攀爬躲藏。
  • 每天認識一種龜:西部錦龜
    它們又是明尼蘇達最晚進入冬眠的爬行動物之一,要到十月末才隱退,進入冬眠。成龜在湖泊底部或池塘裡的淤泥中越冬。在活躍期,它們花許多時間來曬背,期間也尋找些食物。常會有一個或更多的曬背「根據地」,在那兒會有許多龜趴在其他龜的身上,有時還疊成三層。錦龜會退到水底去過夜。在它們分布相交迭的地區,各個亞種間會彼此混合。由於它們時常保持混居,因此在圈養中很容易出現亞種間的雜交種。
  • 每天認識一種龜:果核泥龜
    有兩條明亮的條紋從眼眶處向後方延伸,位於鼓膜的上下兩側。所有皮膚都呈棕褐色或黑色,也許會在頭部與頸部形成黑色的斑紋,尾巴的末端是一個角狀的脊椎。研究者決定擬訂出一套鑑別兩者之間差異的特徵,以便能容易的區分這兩個種類。同時,也為了校對正確的果核泥龜的北部種群。更進一步的、詳細的、科學的研究有助於解決果核泥龜分類的長時間爭論,而爭論的焦點是泥龜與麝香龜之間所存在的聯繫。
  • 每天認識一種龜:紅腿陸龜
    紅腿象龜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品種。雄性紅腿象龜的背甲長度和和體重比雌龜更大,但不更寬或更高。和其他的陸龜品種一樣,雄性紅腿象龜有凹陷的腹甲。當紅腿象龜成熟時,雌雄個體都會形成一種獨特的身體中段的收縮,從上方俯視,紅腿象龜的體型呈明顯的沙漏形。雄龜的更為明顯。成年的雌龜更長更寬的尾部。紅腿象龜再生長發育中經歷了一段體色的變化。
  • 每天認識一種龜:刺山龜
    成龜約可達22公分,殼周圍的尖棘會隨著年紀而變得較鈍。關於性別的分辨,除了看尾巴的粗細外,此種龜還有一特色,母龜腹部為了容納較大型的卵,所以會有發達的腹甲蝶絞。用園藝灌溉用的水管子向成龜淋水,會促發它們的交尾行為。這樣的「降雨」會使雄龜興奮起來,並將雌龜追逐到水中進行交配。它們在野外的築巢行為尚未知曉,但知道雌龜在一個巢裡通常產一到二枚卵。雌龜一年產三次卵,這在潮龜亞科的龜類(batagurineturtles)中是常見的。刺山龜唯一一次成功的人工繁殖發生於1991年,在亞特蘭大動物園。孵化期為106天。
  • 每天認識一種龜:豹紋陸龜
    豹紋陸龜(學名:Geochelone pardalis),別名豹龜,屬龜鱉目、陸龜科、豹龜屬爬行動物。喜歡在半乾燥、帶荊棘的草原上生活。在炎熱的季節裡,它會夏眠;在寒冷的季節裡,它會處於蟄伏狀態;在這種時候,它往往躲藏在豺、狐狸、食蟻獸所挖的洞穴裡。生長繁殖豹紋陸龜是一種非常長壽的動物,12年至15年便會性成熟。然而,人工飼養的豹龜生長速度會更快,有部分甚至6歲便可以開始繁殖。交配時,雄性會壓著雌性然後進行交配,雄性會發出叫聲。
  • 每天認識一種龜:東非側頸龜
    東非側頸龜屬於小型的半水棲龜類,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澤龜之一。寵物龜市場上也比較常見,飼養者不在少數。
  • 每天認識一種龜:埃及陸龜
    是北半球最細小的龜。背甲拱形,金黃色,顏色變異較大,從象牙灰色到黃色、金色和深棕色,雄性更細長,且有更長的尾巴,背甲長約14.4釐米。較淡色的龜會留在沙漠中較長時間,且也是在沙漠中有效的偽裝。埃及陸龜息於缺乏植物的乾燥地帶,曾分布在埃及及利比亞。在較溫暖的季節,它們在早上及晚上會較活躍。主要以野草(如百慕達草)與落花為食物。
  • 每天認識一種龜:中華花龜
    雌雄鑑別:雌龜較大,洩殖腔孔位於背甲後部邊緣內;雄龜較小,背甲色較黑,尾部粗且長,洩殖腔孔位於背甲後部邊緣外。這種美麗而靈秀的龜類,在其頭部,頸部和暴露的皮膚上都長著亮綠色和黑色的細條紋花龜的頭部,故稱「條頸龜」和「六線草龜」。O. sinensis屬於中等大小的龜類,可以長到15或25cm。中華花龜長有蹼足,是高度水棲的。
  • 每天認識一種龜:安哥洛卡象龜
    2014年全球總體數量在6000隻左右,多數為幼體,在東南亞,中國,韓國,日本,美國,歐洲都有爬行動物愛好者飼養。安哥洛卡陸龜從桌球大小的幻龜算起,須30年以上才能完全成熟,成體體長約40cm左右,雄性比雌性體型長。安哥洛卡象龜只活動於早晨或傍晚,大部分時間都是躲藏於草叢或灌木叢下。大部分食物都以周遭圍的植物或野草為食。
  • 每天認識一隻龜:水龜系列·阿拉巴馬紅肚龜
    阿拉巴馬紅肚龜的皮膚為黑色,頭部、頸部、四肢和尾部長有瑩光綠到瑩光黃色或綠到黃色條紋。雄龜具有較長的前爪和粗長的尾部。而雌龜一般體型較大,前爪較短,尾巴比較短細。  阿拉巴馬紅肚龜系中小型水龜背甲長35~45cm,阿拉巴馬紅肚龜小時候龜殼顏色很鮮豔,長大後就會變得暗淡無鮮豔色彩整體偏灰黑(野生環境下),人工精心飼養繁殖的阿拉巴馬紅肚龜,依舊可以保持其鮮豔的體色。
  • 每天認識一隻龜:雙棲系列·東部箱龜
    分布:加拿大南部、美國中東部至德克薩斯中南部繁殖特性:卵生  東部箱龜特點與中國的閉殼龜很相似,箱龜可以把自己像裝在箱子裡一樣,也就是說這也是一種閉殼龜。東部箱龜的背甲顏色豔麗,圖案的分布像極了煙花。外觀   東部箱龜背甲長15~18cm,東部箱龜體長4~81/2"(10~21.6cm)。腹甲具有可活動的鉸鏈關節,使得它可以與背甲緊密地閉合在一起。背甲高隆,具有稜突;顏色和圖案多變。
  • 每天認識一隻龜:雙棲系列·哥倫比亞木紋龜
    哥倫比亞木紋龜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一種腹甲全黑色的龜,背甲顏色豔麗,所有又叫黑腹木紋龜。  木紋龜在Clemmys屬中是體型最大的一種。主要分布於兩個地區,一是在美國東北部各州延伸到加拿大境內;另外就是在五大湖周圍地區,分布區域算是比較廣大的。由於分布區接近寒帶地區,所以北美木紋龜是特別能夠承受寒冷的龜種,即使是在攝氏5度的溫度,它們依然很活躍,不過通常要在15度以上才會進食。
  • 每天認識一隻龜:陸龜系列·輻射陸龜
    它們中的一些能長到將近16英寸(40釐米),所以它們是具有星狀花紋的龜中最大的一種,這一點也就成為它們區別於其他星龜的最顯著特徵。它們與其它星龜還有著更多的不同。它們的星狀花紋看起來也比其他種類的龜更為清晰。雄性放射陸龜與雌性放射陸龜之間也有著一些不同,不過這些差異是很小的。一般來說,雄性的尾巴較長,雄性腹甲的凹陷也比雌性要明顯得多。
  • 什麼龜最好看最漂亮?烏龜也要看臉?這些顏值還不錯哦!
    人們對寵物的種類認識也越來越深,各種有趣可愛的小動物,都是人們喜歡飼養的寵物。烏龜這些年來,也逐漸的多了起來,還引進了很多國外的品種。不過飼養外來物種,還是要小心謹慎。這麼多的烏龜品種,什麼龜最好看又好養,哪些品種的龜漂亮?難道烏龜也要看臉了?這些顏值還不錯哦!了解一下吧!
  • 楓葉龜好養嗎?
    楓葉龜就是我們常說的地龜,楓葉龜一直以來給我們的印象就是膽小、開食難、飼養難,但是也有一些主人,將楓葉龜餵養的很好
  • 每天認識一隻龜:雙棲系列·哥斯大黎加木紋龜
    ,是體色最豔麗的一種,哥斯大黎加木紋龜辨認起來也不難。哥斯大黎加木紋龜的身體較長,最長可達26cm,生活在濱河湖森林地帶,適合的溫度範圍在攝氏22~30度,是一種半水棲的龜類,人工飼養難度較大。背甲盾片上有漂亮的紅色或黃色環紋。每個緣盾腹面有二個條紋。腹甲中央黑條紋窄且前後分叉。甲橋上有一黑一黃的條紋。在眾多木紋龜品種中,它是擁有最鮮豔顏色,面上布滿紅色的幼線,而四肢,股部,腹甲和尾巴均有紅和黑色的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