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死後,孫權獨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2020-12-17 騰訊網

據《三國志》中載:「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遠觀齊桓,近察孫權,皆有識士之明,傑人之志,而嫡庶不分,閨庭錯亂。」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之中當屬當曹操的勢力是最大的。時曹操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是最大的一個諸侯,然曹操卻也是三人當中最先死的一個。而劉備則是在關羽被殺之後,執意率軍攻打吳國,最終卻遭遇了慘敗,最後鬱悶而死。

我們都知道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人都是沒有能夠一統天下的。曹操、劉備去世得早,但孫權活的時間是最長的,那麼為何他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呢?

思想保守,不圖上進

對於孫權無法一統天下的原因,胡三省曾在《資治通鑑》中說道:「孫權自量其國之力,不足以斃魏,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爭天下之心也......」

這與後代的許多的史學家觀點一致:認為孫權自足於偏安,對於這一點,也確實有所依據。

首先,孫權家族在東吳的勢力根深蒂固。其統治的區域可以說是漢末三分時代經濟條件最好的地方,因為這裡受戰亂影響最小。

所以江東地區非常富庶,這裡的百姓幾乎沒有經歷戰亂。而且,江東的土地肥沃,氣候又溫潤,物產甚是豐富,水陸交通條件好,商業經濟比較發達。

一統天下必定要有足夠的後勤基礎,這其實就是錢財和糧草。若是戰爭爆發,那麼錢糧就必須從百姓身上負擔。所以普通的民眾自然是最不願意看到戰爭的人了。並且更加重要的是,江東地區父老並不願意為了一統天下而過上動蕩不安的生活。

所以當時東吳安居樂業的百姓並不贊成戰爭。而孫權的家族勢力又在東吳根深蒂固,便極為容易形成一種保守思想且不圖上進的思想。

這一點從孫權多次發表過自己保守的觀點來看就可得知一二了。而他手下的大臣們也是大多都持保守的政治觀點,臣子是不贊成戰爭的,甚至因為自信自己國家的戰船非常厲害,變得更加的保守了。

其次,孫權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對於稱帝和一統天下並沒有十分濃厚的興趣。在孫權的哥哥孫策臨死前,曾經對孫權說過「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這對孫權來說也算得上比較中肯的評價了,孫權確實是沒有一統天下的決心,他甚至從未提出過爭奪天下的政治口號,這與劉備與蜀漢的「恢復漢室」口號無疑是形成了鮮明對比的。

孫氏政權的不穩固,缺乏人心所向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在於東吳的內部。孫權是一個擅長團結士族的人,那麼他為什麼要團結士族呢?

這一點並不難想,因為士族在古代是很有權勢的,且往往割據一方,一般情況下,諸侯要打戰,這些士族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並且孫氏集團最開始並非在江東地區。孫堅和孫策父子當初是靠著殺戮當地士族來獲得的天下,並非徵服了當地的士族。

等到孫權在位時,當地的士族還是沒有能夠百分百的認可他,所以東吳若是想要統一中國,卻又很需要士族的支持。因此在那種情況下,孫權只能選擇防住士族。

在位的晚年,孫權任用了呂壹,一舉挑起了「二宮之亂」,並迫害了陸遜、顧雍等出身江東士族的賢臣。或有人認為他是昏庸暴虐,但作為身為出生漢末之人,他並沒有看清歷史大勢,他並不明白在此之後整整三百多年的士族當道、門閥天下的發展趨勢。

因而他與和陸遜為代表的江東士族,展開的一場持續了幾十年的鬥爭。無異於是損耗國力、摧殘人才,這也為東吳的滅亡埋下了隱患,這便是歷史局限性所致。

事實上,縱觀孫權的一生也可知,他靠著江東才俊們得以建立吳國基業,但是卻不得不忌憚他們,並不放權與他們,甚至是聽取建議。因此,才導致了一次次錯過絕好的機會,終其一生也沒有能夠統一天下。

荊州之役的戰略失誤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便在於,荊州之役的戰略失誤。

雖然在荊州之役之中,東吳得了實利,但同時也增強了曹魏的實力,從大局角度來看,無疑是戰略的失策。

在三國鼎立之初,曹魏佔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且處中原之地,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因此即便吳蜀合力相抗,還尚且不敵,最終自相殘殺,更是大大削弱了與曹魏的抗衡力量。

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其實便是政治、經濟、軍事的總和。

要知道,優劣之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關羽於荊襄得志之時,若孫權劉備合力前進,以劉備揮漢中之眾以出秦川,而孫權則集全力指向合肥、徐州。當下便可以對東西萬裡全線進擊,彼此呼應,一舉得勢,中原必然震動,人心亦會思變,前途自然是不可限量。

然而孫權卻因忌憚關羽而轉變了戰略,雖然是一時得志,卻成就了曹魏,最終三國鼎立成必然之勢,且不易打破。

而在夷陵之戰後,此後的吳蜀雖然重結和好,仍頻頻出擊於曹魏,卻終究是因為實力過弱而各存異心,終歸是以失敗而告終。

東吳的實力終究不如曹魏、蜀漢

其實說到底,孫權之所以一直沒能夠一統三國,且在赤壁之後沒有較大的功績,其真正原因正如老將廖化所言。「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

縱觀東吳的發展軌跡,孫權在稱帝之後,參加的戰事並不多,只有討伐五溪蠻夷,親徵合肥新城,攻淮南等,此外幾乎是沒有再發動過戰爭的。

很顯然,孫權在世時的軍事實力,並不足以打敗曹魏,也無法吞併西蜀。而且孫吳的主力軍是水軍,其戰鬥力在赤壁之戰雖然很厲害,但是水軍在陸地上的作戰的能力卻是很弱的。

其步兵和騎兵實力遠不及蜀國和魏國的,因此孫吳自保尚可,但統一天下卻是不行。若是孫權進攻魏蜀兩國,那麼無疑佔不到便宜。

因此,即便他最大的兩個對手都已經離世,但其兩大陣營裡的能人卻是還有很多,而東吳當時卻沒有多少能人可出。因此,這樣的條件就註定了孫權只能守著已經有的土地。

所以即便是活到了71瑞,孫權卻沒有更高的成就,正是因為多方掣肘以及現實的不允許。

個人觀點

孫權作為中國歷史上,對抗中原大一統王朝並割據了江南地區的第一人,無疑是首開數千年青史的先河。就這點來說,孫權做得確實是足夠的出色,已然勝過了千千萬萬人。

然而孫權一生也無法統一天下,這其中有著歷史條件的局限,還有著多種的因素,並非僅僅是他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孫權掌控的東吳固然實力無法真正一統三國,即便是沒有了劉備的蜀漢和沒有了曹操的曹魏同樣是不可小看的。這也是孫權此後三十年也無法統一天下的真正原因。

無可否認,曹操、劉備、孫權此三人都是三國時代第一流的英雄人物。孫權可謂是在推進三國鼎立過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吳國在江南的建設和開發之中,也是促進了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對於當時社會和後來朝代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此,即使曹操劉備都死了,孫權也未能統一天下!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如果曹操還政於漢獻帝,漢獻帝有能力一統天下?劉備和孫權答應嗎
    漢獻帝雖說一直都是傀儡皇帝,可是他所統治的時代,的確延續了漢王朝31年。要不你算算兩漢總共407年,沒有他這31年,根本就湊不到400年。不過天下割據的局勢,這是無法逆轉的,誰都想要在亂世中爭奪天下。如果曹操把權力還給漢獻帝,那麼他能否一統天下呢?需要看曹操在什麼時候交權了。
  • 兩個原因,導致孫權熬倒了曹操劉備司馬懿和諸葛亮卻仍難一統天下
    在演義中,以孫權為代表的吳國戲份並不是很多。說到孫權他可不簡單,他爸孫堅和魏國曹操、蜀國劉備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對,沒錯就是年輕,年輕就是資本,無論三國怎麼爭鬥,年輕優勢孫權可以慢慢熬,熬到曹操和劉備都掛了,他的機會就來了。不過事實往往並不如人意,曹操、劉備以及最強'鰲拜'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掛了,孫權還是沒辦法一統天下。那這是為啥呢?
  • 曹劉二人去世後,孫權還活了30年,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從年齡和輩分上來講,最年輕的孫權是曹劉的晚輩,年輕人的屬性預示著他比曹劉二人更有希望看到天下一統,甚至是由他來完成統一。公元220年,魏王曹操薨,享年65歲;3年後,蜀漢先主劉備駕崩,享年63歲;這一年孫權還只有41歲,到他71歲去世,還活了30年。
  • 三國時期曹操為什麼不能一統天下,是什麼原因呢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曹操可以算是眾多諸侯裡面,由弱小一步步憑藉著自己的能力走向強大。平定黃巾起義,迎天子於許昌,戰敗呂布奪徐州,以天時和人謀打敗了袁紹,統一北方,徵討烏桓,震驚宇內,隨後南下荊州。這裡問題來了,為什麼曹操經歷了赤壁大敗後,就不能一統天下了,是什麼原因呢?
  • 曹操孫權劉備的後人如今在幹啥?各有千秋,劉備後人依舊在賣草鞋
    圖片:三國赤壁古戰場資料截圖一、曹操後人文採好作為一代英雄,曹操有無人能及的政治遠見和軍事謀略,但是性格中的多疑,讓他一生也充滿了爭議,就連自己的身後事,曹操也弄得神乎其乎,可能是覺得自己生前仇家太多了,在感覺自己身體不行的情況下,曹操布下了謎團——七十二疑冢。
  • 為何三國霸主是曹操?光從氣度上看,曹操就遠勝劉備、孫權!
    三國時期,劉備多次因為戰敗投奔到各路諸侯帳,又都突然離去。可以說,劉備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有一次被呂布戰敗後,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荀彧曾向曹操建議說,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必為患。曹操不答,荀彧出,郭嘉入,曹操說:「荀彧勸我殺玄德,當如何?」
  • 曹操、孫權、劉備三人要是單純比拼武力的話,誰的武力值最高?
    曹操,孫權,劉備三人要比拼武力,劉備武力值最高,曹操次之,排名最後的是孫權。第一:劉備。劉備敢於上前去迎戰呂布,肯定是能在呂布馬前走幾個回合的,要是一上去被秒殺,那不僅僅幫不了忙,還會拖累關羽和張飛,甚至他不去幫忙關羽,張飛還能夠打贏呂布,劉備上去了,兩人因為要照顧劉備反而會輸給呂布。說明劉備武藝可能和公孫瓚差不多。
  • 劉備一生錯失6位人才,5位投靠曹操,1位投靠孫權
    最終只有劉備,曹操和孫權三人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其中曹操勢力最強盛,而劉備卻是三人中起家最晚的。他雖然是漢室之後,但是天下的人似乎都不認這個名號。不過好在劉備有貴人幫助,最終建立了蜀國。劉備是個愛才之人,他手下很多人才都是其發現的。不過即使如此劉備依舊錯失了六位人才,而六位人才中5位投靠了曹操,1位投靠了孫權。 牽招
  • 諸葛亮這麼聰明,為什麼27歲才出山,且不選曹操孫權而選劉備呢?
    那為什麼諸葛亮不選強如曹操這樣的主公,而非得選還寄在劉表籬下的半百老人劉備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和探討。很多人說這與劉備能三顧茅廬、禮賢下士邀請諸葛亮有關,當然,這也有一定的關係。恐怕如果光憑這一點,是無法說服諸葛亮這位讀書人的,誰會為了幾次來訪,就把身家性命賭上呢?
  • 曹操是三國中最有機會一統天下的,可惜三次機會都錯過,遺憾終生
    也不像劉備,雖然有一定的能力,但是自身落魄。他是那種有錢又有勢的人物,可是到死曹操都沒有一統天下,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聊。當然,一統天下不是嘴上說說而已,需要時機。曹操其實是有三個機會能夠統一天下的,但是因為他個人的因素,都錯過了這三個機會。
  • 三國曹操和孫權多疑深慮,那麼劉備呢?
    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孫權的疑心也是非常重。但劉備顯然是一個相對比較坦誠的人,用劉備自己話來說就是,他要處處和曹操相反才能得到人所以劉備的疑心並不多,這主要是劉備開的的時候啥也沒有,甚至連可以疑心的人都沒有。
  • 日本網民吐槽:為何日本人喜歡曹操和劉備,卻不喜歡孫權?
    不過日本人對三國人物也是有褒有貶,大部分日本人覺得曹操很帥氣,覺得劉備看起來像好人,但是對於孫權卻不是很喜歡。為什麼日本人喜歡曹操和劉備,卻不喜歡孫權?這個問題引起了日本網民的熱議。3、劉備対曹操を邪魔してる感が半端ない 実際ば劉備単獨で曹操に対抗するなんて無理なんやけど 感覺孫權阻礙了劉備對曹操的戰爭 不過實際上劉備是無法單獨對抗曹操的 4、言われてみればそうである 說起來是那樣回事
  • 為何劉備沒能奪得天下?龐統臨終前一句話,諸葛亮聽懂了
    為何劉備沒能奪得天下?龐統臨終一句話,諸葛亮聽懂了!引言: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龐統眾所周知,在東漢三國時代,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其一方能得天下」,而值得一說的是,作為漢式皇家血統的劉皇叔劉備, 不僅有諸葛亮輔佐,甚至龐統也對其言聽計從,然而可笑的是,劉邦卻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煮酒論英雄的時候,劉備還沒有自己的地盤,為什麼曹操對他的評價...
    當時劉備劉皇叔沒有地盤,而且手中的資源有限(軍隊士兵財政),但是為什麼曹操對劉備的評價如此之高,其實還是和劉備這個人有關。 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裡面,劉備算是起點最低的,最終達到和孫權、曹操相同的高度,雖然相對比來說,劉備的事跡並不是出彩光亮,但是這份經歷,人生升遷跨度之長確實稱得上是英雄。
  • 司馬懿為何那麼怕曹操?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真相只有1個!
    仔細閱讀漢末三國史書,在諸侯爭霸中,最後曹操與劉備、孫權三分天下。曹操一生,英雄好漢不勝枚舉,管生的兒子比劉備和孫權的兒子強得多,曹操有28個兒子更重要。諸葛亮死後,劉禪掌管蜀漢四十餘年,曹操死後不到三十年,曹魏政權就被司馬懿篡奪了,這是為什麼?
  • 一代梟雄曹操,為何最後沒能一統天下?是因為太自負嗎?
    各種各樣因為女色而耽誤重要事情的歷史人物說明十有八九男人好色,但好色也需要有品,有道,有度,否則一旦出現事故就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曹操未能一統天下的原因是因為自負,還是因為好色?曾經曹操是北方的一大勢力,有統一國家的能力。但是究其為何不能一統天下,很多人做出了猜測,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曹操因色失天下。
  • 三國時代誰能一統天下?看魏蜀吳三家的可能性
    三國時代,誰能一統天下?從曹操說起,他的可能性最大,劉備次之,孫權基本沒有機會。曹魏的機會最大在這方面,《三國演義》交代得很清楚,儘管其中有不少演義的成分。如曹操在統一北方後,先起兵五十萬南徵,收了荊州,一路追趕劉備。而後,曹操統領馬步水軍八十三萬,號稱一百萬,想一舉蕩平東吳和劉備。在戰船上,曹操吟誦了那首著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惜,東吳和劉備聯手,曹操敗於赤壁之戰,功虧一簣。究其原因,還是操之過急,不善水戰。
  • 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孫權為何晚到229年稱帝
    曹丕第一個稱帝,劉備第二個稱帝,而孫權則等到了劉備稱帝的8年後,也就是公元229年才稱帝,也就是說,一直到公元229年,才是真正的三國鼎立,為什麼孫權要等8年,這麼晚才稱帝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稱帝的法統性。
  • 孫權10萬人沒打過張遼800人,而能坐擁東吳幾十年,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曾在「隆中對」對劉備說,孫權盤踞江東,已經歷經三世,因此咱們只能結盟,而不能想著去打。其實諸葛亮這句話,有一點點的小瑕疵。諸葛亮所說的三世,應該是指孫權的父親孫堅,孫權的兄長孫策,以及孫權本人,但實際上這麼說並不嚴謹,真正在江東說了算的只有後兩人。
  • 曹操哭過16次,而劉備僅哭6次,為何大家說,劉備是個愛哭鬼
    事實上,在三國裡面還真有人很愛哭,但這個人不是劉備,而是一代梟雄——曹操。無論是誰提到曹操,首先想到的便是運籌帷幄,或是陰險狡詐、多疑任性。誰能想到,他居然是三國歷史上,數一數二能哭、愛哭的人。鮑信死了之後,曹操「購求信喪不得,眾乃刻木如信形狀,祭而哭焉」;典韋死後,曹操「募間取其喪,親自臨,哭之,遣歸葬襄邑」;最愛的兒子曹衝早夭之後,曹操「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則流涕」;淯水之難後,面對戰死的將士,曹操「祠亡將士,歔欷流涕,眾皆感慟。」...這些可不是筆者杜撰的,也不是野史,而是《三國志》記載的。曹操僅僅記載在冊的哭的次數,就高達十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