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三國志》中載:「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遠觀齊桓,近察孫權,皆有識士之明,傑人之志,而嫡庶不分,閨庭錯亂。」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之中當屬當曹操的勢力是最大的。時曹操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是最大的一個諸侯,然曹操卻也是三人當中最先死的一個。而劉備則是在關羽被殺之後,執意率軍攻打吳國,最終卻遭遇了慘敗,最後鬱悶而死。
我們都知道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人都是沒有能夠一統天下的。曹操、劉備去世得早,但孫權活的時間是最長的,那麼為何他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呢?
思想保守,不圖上進
對於孫權無法一統天下的原因,胡三省曾在《資治通鑑》中說道:「孫權自量其國之力,不足以斃魏,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爭天下之心也......」
這與後代的許多的史學家觀點一致:認為孫權自足於偏安,對於這一點,也確實有所依據。
首先,孫權家族在東吳的勢力根深蒂固。其統治的區域可以說是漢末三分時代經濟條件最好的地方,因為這裡受戰亂影響最小。
所以江東地區非常富庶,這裡的百姓幾乎沒有經歷戰亂。而且,江東的土地肥沃,氣候又溫潤,物產甚是豐富,水陸交通條件好,商業經濟比較發達。
一統天下必定要有足夠的後勤基礎,這其實就是錢財和糧草。若是戰爭爆發,那麼錢糧就必須從百姓身上負擔。所以普通的民眾自然是最不願意看到戰爭的人了。並且更加重要的是,江東地區父老並不願意為了一統天下而過上動蕩不安的生活。
所以當時東吳安居樂業的百姓並不贊成戰爭。而孫權的家族勢力又在東吳根深蒂固,便極為容易形成一種保守思想且不圖上進的思想。
這一點從孫權多次發表過自己保守的觀點來看就可得知一二了。而他手下的大臣們也是大多都持保守的政治觀點,臣子是不贊成戰爭的,甚至因為自信自己國家的戰船非常厲害,變得更加的保守了。
其次,孫權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對於稱帝和一統天下並沒有十分濃厚的興趣。在孫權的哥哥孫策臨死前,曾經對孫權說過「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這對孫權來說也算得上比較中肯的評價了,孫權確實是沒有一統天下的決心,他甚至從未提出過爭奪天下的政治口號,這與劉備與蜀漢的「恢復漢室」口號無疑是形成了鮮明對比的。
孫氏政權的不穩固,缺乏人心所向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在於東吳的內部。孫權是一個擅長團結士族的人,那麼他為什麼要團結士族呢?
這一點並不難想,因為士族在古代是很有權勢的,且往往割據一方,一般情況下,諸侯要打戰,這些士族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並且孫氏集團最開始並非在江東地區。孫堅和孫策父子當初是靠著殺戮當地士族來獲得的天下,並非徵服了當地的士族。
等到孫權在位時,當地的士族還是沒有能夠百分百的認可他,所以東吳若是想要統一中國,卻又很需要士族的支持。因此在那種情況下,孫權只能選擇防住士族。
在位的晚年,孫權任用了呂壹,一舉挑起了「二宮之亂」,並迫害了陸遜、顧雍等出身江東士族的賢臣。或有人認為他是昏庸暴虐,但作為身為出生漢末之人,他並沒有看清歷史大勢,他並不明白在此之後整整三百多年的士族當道、門閥天下的發展趨勢。
因而他與和陸遜為代表的江東士族,展開的一場持續了幾十年的鬥爭。無異於是損耗國力、摧殘人才,這也為東吳的滅亡埋下了隱患,這便是歷史局限性所致。
事實上,縱觀孫權的一生也可知,他靠著江東才俊們得以建立吳國基業,但是卻不得不忌憚他們,並不放權與他們,甚至是聽取建議。因此,才導致了一次次錯過絕好的機會,終其一生也沒有能夠統一天下。
荊州之役的戰略失誤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便在於,荊州之役的戰略失誤。
雖然在荊州之役之中,東吳得了實利,但同時也增強了曹魏的實力,從大局角度來看,無疑是戰略的失策。
在三國鼎立之初,曹魏佔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且處中原之地,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因此即便吳蜀合力相抗,還尚且不敵,最終自相殘殺,更是大大削弱了與曹魏的抗衡力量。
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其實便是政治、經濟、軍事的總和。
要知道,優劣之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關羽於荊襄得志之時,若孫權劉備合力前進,以劉備揮漢中之眾以出秦川,而孫權則集全力指向合肥、徐州。當下便可以對東西萬裡全線進擊,彼此呼應,一舉得勢,中原必然震動,人心亦會思變,前途自然是不可限量。
然而孫權卻因忌憚關羽而轉變了戰略,雖然是一時得志,卻成就了曹魏,最終三國鼎立成必然之勢,且不易打破。
而在夷陵之戰後,此後的吳蜀雖然重結和好,仍頻頻出擊於曹魏,卻終究是因為實力過弱而各存異心,終歸是以失敗而告終。
東吳的實力終究不如曹魏、蜀漢
其實說到底,孫權之所以一直沒能夠一統三國,且在赤壁之後沒有較大的功績,其真正原因正如老將廖化所言。「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
縱觀東吳的發展軌跡,孫權在稱帝之後,參加的戰事並不多,只有討伐五溪蠻夷,親徵合肥新城,攻淮南等,此外幾乎是沒有再發動過戰爭的。
很顯然,孫權在世時的軍事實力,並不足以打敗曹魏,也無法吞併西蜀。而且孫吳的主力軍是水軍,其戰鬥力在赤壁之戰雖然很厲害,但是水軍在陸地上的作戰的能力卻是很弱的。
其步兵和騎兵實力遠不及蜀國和魏國的,因此孫吳自保尚可,但統一天下卻是不行。若是孫權進攻魏蜀兩國,那麼無疑佔不到便宜。
因此,即便他最大的兩個對手都已經離世,但其兩大陣營裡的能人卻是還有很多,而東吳當時卻沒有多少能人可出。因此,這樣的條件就註定了孫權只能守著已經有的土地。
所以即便是活到了71瑞,孫權卻沒有更高的成就,正是因為多方掣肘以及現實的不允許。
個人觀點
孫權作為中國歷史上,對抗中原大一統王朝並割據了江南地區的第一人,無疑是首開數千年青史的先河。就這點來說,孫權做得確實是足夠的出色,已然勝過了千千萬萬人。
然而孫權一生也無法統一天下,這其中有著歷史條件的局限,還有著多種的因素,並非僅僅是他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孫權掌控的東吳固然實力無法真正一統三國,即便是沒有了劉備的蜀漢和沒有了曹操的曹魏同樣是不可小看的。這也是孫權此後三十年也無法統一天下的真正原因。
無可否認,曹操、劉備、孫權此三人都是三國時代第一流的英雄人物。孫權可謂是在推進三國鼎立過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吳國在江南的建設和開發之中,也是促進了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對於當時社會和後來朝代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此,即使曹操劉備都死了,孫權也未能統一天下!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