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孫權為何晚到229年稱帝

2020-12-26 騰訊網

三國時代的開始始於曹丕在公元220年稱帝,國號為「魏」,以魏代漢,由此拉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緊接著,劉備在第二年稱帝,國號為「漢」,因為政權建立在蜀地,所以也稱為蜀漢,也有稱季漢的,季就是第三的意思,這是相對於西漢(前漢)和東漢(後漢)來說的。

曹丕第一個稱帝,劉備第二個稱帝,而孫權則等到了劉備稱帝的8年後,也就是公元229年才稱帝,也就是說,一直到公元229年,才是真正的三國鼎立,為什麼孫權要等8年,這麼晚才稱帝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稱帝的法統性。

曹丕稱帝

曹丕稱帝,在名義上是漢獻帝禪讓給他的。歷史上最高統治者的繼承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血緣繼承制,如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前任領導人去世後,將帝位傳給自己血緣關係最親近的兒子和兄弟。

另一種是禪讓,所謂的禪讓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領導人繼承制度,由最高統治者在生前將帝位或王位讓給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如堯禪讓帝位給舜,舜禪讓帝位給禹,他們是沒有血緣關係的,憑能力強弱與賢能繼承帝位,這是兩種合法的繼承制。

從法理上說,曹丕稱帝建立大魏朝是合理合法的,走的是正常的稱帝途徑,並且曹丕佔據了華夏族的核心地區中原,同時天下十三州盡得其九,所以曹魏政權其實是東漢滅亡之後唯一合法的政權,陳壽的《三國志》也是以魏國為正統朝代的,所以曹丕的稱帝沒有問題。

曹丕的帝位來自漢獻帝禪讓

劉備稱帝則與曹丕完全不同,劉備建立的是漢政權,注意不是蜀政權,叫劉備建立的政權為蜀國是錯誤的叫法,劉備一生一直打著的是漢朝的旗號,政治口號也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另外 ,由於古代信息不通暢,當劉備聽說曹丕稱帝後,還以為漢獻帝劉協被曹丕所殺,劉備還專門為劉協披麻戴孝。

過了一年之後,劉備才以漢朝被曹丕所篡位為理由,重新建立一個漢朝,並稱帝,劉備的理由就是恢復漢室,並自認為正統,從法理的角度說,劉備稱帝也說得過去,一個朝代的滅亡總會有不少人懷念,後來的反元復宋,反清復明都是如此,況且當時的信息並不通暢,劉備這邊的人以為曹丕殺了漢獻帝,曹丕那邊的人以為劉備擅自稱帝,所以劉備稱帝也能得到一部分仍然同情漢朝的人的支持,具備一定的法統性。

劉備稱帝

相對於曹丕和劉備來說,孫權稱帝就顯得沒有理由,這個皇帝可不是能隨便稱的,也不是你強大就能稱帝的,秦朝時期趙高一手遮天連秦二世胡亥都給殺了,可他稱帝仍然得不到支持,因為沒有法統性,孫權算起來,只是漢朝的地方官,雖然他佔據了大片的土地,割據荊州、揚州和交州,但仍然只是割據地方官,稱帝是需要時間和理由的,孫權沒有。

孫權在公元219年聯合曹操偷襲荊州之後,被曹操封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封南昌侯,這個官是曹操封的,因為曹操代表著的東漢朝廷,也就是說孫權這個時候與曹操合作,並且甘心做曹魏政權的地方官,曹操去世曹丕上位,孫權的角色仍然是曹丕手下的地方官,曹丕能稱帝,但是孫權不能,孫權一旦在當時稱帝,就等於是公開背叛曹魏政權,那曹丕將第一個攻打孫權,這也是孫權在曹丕和劉備稱帝之後,不敢馬上稱帝,而是等了8年的原因之一。

劉備的帝位來自延續漢室

第二個原因就是孫權面臨的政治壓力

這一切還得從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開始說起,起初關羽在襄樊戰場節節勝利,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威震華夏,一時風光無限,從孫權的角度來看,他是不願意看到的,況且孫權自從魯肅去世之後,就改變了與劉備結盟的政策,而是與曹魏暗中勾結,在公元217年的時候,孫權就已經派出使者向曹魏稱臣,並且政治聯姻。

襄樊之戰期間,孫權開啟了策劃很久的奪取荊州戰略,派出呂蒙、陸遜等人偷襲荊州,奪取了劉備僅存的荊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然後孫權還殺了關羽,孫權的這一行為引來了劉備強烈的報復,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兩個月後就發動攻打東吳的夷陵之戰,目的就是奪回荊州。

從孫權來看,他當前最緊急的任務是解除劉備的威脅,所以當時儘管曹丕和劉備都已經稱帝了,但孫權是不可能稱帝的,因為劉備的威脅近在眼前,同時孫權不能兩線作戰,在與劉備發動戰爭期間,孫權保持了曹魏的良好政治關係,至少表面上如此,在陸遜擊敗了劉備之後,孫權暫時解除了來自西邊蜀漢政權的威脅,這已經是第二年了,也就是公元222年,接下來,孫權由於奪取了荊州而實力大增,就需要面對來自北方曹魏政權的威脅了。

孫權

孫權當初向曹魏稱臣的政治目的只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現在劉備的威脅解除了,孫權是不會受制於人的,更不會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曹魏去當人質,所以緊接著曹丕與孫權發生了矛盾,曹丕意識到孫權稱臣是假的,所以在公元222年,曹丕發動了南徵東吳的戰爭,孫權這個時候的首要任務是面對來自曹魏的戰爭威脅,而不是稱帝,這一次戰爭直到223年才結束,由於曹魏沒有取得預期的目標,所以撤軍了。

曹丕雖然暫時撤軍了,但雙方在邊境小規模的戰爭一直存在,孫權時刻注意著曹魏的軍事動向,一直忙於應付,並不敢稱帝,擔心會再次引發曹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因為孫權名義是曹丕下屬的地方官,孫權稱帝首先挑戰的是曹丕的權威,一旦孫權稱帝,曹丕一定會再次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孫權沒有稱帝,曹丕也一直有發動南徵東吳戰爭的打算,公元225年,曹丕還率軍到廣陵以大軍壓境之勢給孫權強大的軍事壓力,要知道曹丕所代表的曹魏政權實力是孫權的數倍,孫權不敢輕視,雖然這次對峙無果而終,但是孫權也時刻注意曹丕的動向。

孫權的帝位來自實力

直到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時,孫權感覺可以趁曹魏新舊政權交接之時發動戰爭以圖佔些便宜,但沒有結果,之後孫權所轄的交州太守士燮去世,其子士徽起兵自立,孫權派兵平定,也可以說從公元226年開始,孫權就進入了稱帝倒計時準備之中,因為從226年開始,蜀漢沒有威脅,曹魏也失去了曹丕,東吳政權暫時可以穩定。

從公元227年開始,孫權首先平定內部彭緒的叛亂,第二年在石亭之戰大敗魏國名將曹休,為稱帝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而在228年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發生,讓孫權免除了稱帝的後顧之憂,這就是諸葛亮在這一年開始北伐,並且年年北伐,別小看諸葛亮北伐,他能牽制曹魏大量的軍事力量,減輕了孫權面對北方的軍事壓力,給孫權獨立稱帝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政治環境,所以228年一過孫權就稱帝了,然後就安穩地看著諸葛亮一次又一次攻打曹魏。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勸劉備稱帝,卻有三人反對,這三個人的最後結局如何?
    劉備貌似忠厚,可原本就有稱帝的野心。而諸葛亮沒有投靠曹操、孫權,就是因為他覺得,在劉備這裡可以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諸葛亮和劉備的目的是一致的,諸葛亮自然要勸劉備稱帝。反對劉備稱帝的自然也大有人在,只是公開反對的只有三人,他們就是費詩、劉巴和雍茂。
  • 勸劉備稱帝的有哪些人,反對劉備稱帝的又有哪些人,結局如何
    劉備是三國時期唯一一個白手起家並成功建立政權的帝王,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劉備就出來創業,歷經37年,終於建立了自己的蜀漢政權,事實上,劉備從小就有帝王之志,小時候的劉備就說自己長大要乘坐羽葆蓋車,要知道羽葆蓋車可是皇帝的車駕。
  • 劉備稱帝,卻不給關羽、張飛封王,並非不器重二人,而是另有原因
    歷史上的公元220年,絕對是三國史上最悲傷的一年,無數名臣良將在這一年隕落,有名的就有法正、黃忠、夏侯惇、程昱、呂蒙等等。特別是,其中還有兩大歷史巨星,一個是忠義薄雲天的武聖關羽,另外一個是「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曹操。還別說,曹操對於三國而言,還真的是意義非同凡響。
  • 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為何不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關羽只好鎩羽而歸回救荊州,可是已經為時已晚。後來就有了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殺害之千古遺恨。關羽被殺,直接促使吳、蜀成為了死敵。220年曹丕代漢稱帝,221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劉備稱帝後,為了奪回荊州同時也為了給關羽報仇,於是集結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聽說劉備來攻,於是趕緊派出使者求和。當時派出的事南郡太守諸葛瑾,諸葛瑾好言相勸,但他畢竟來自東吳。
  • 曹劉二人去世後,孫權還活了30年,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從年齡和輩分上來講,最年輕的孫權是曹劉的晚輩,年輕人的屬性預示著他比曹劉二人更有希望看到天下一統,甚至是由他來完成統一。公元220年,魏王曹操薨,享年65歲;3年後,蜀漢先主劉備駕崩,享年63歲;這一年孫權還只有41歲,到他71歲去世,還活了30年。
  • 最全地圖說三國歷史(公元190-280年),一年一圖,精品收藏
    首先,小編先說明一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實際是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開始,到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結束。這裡是為了呈現出那一段時間群雄爭霸的歷史,所以從公元190年18路諸侯討伐董卓開始繪製地圖,因為此前的地圖都屬於東漢大版圖,中原地區沒有什麼變化。
  • 大山稱帝9年,養了55個妃子,1990年才被警察一窩端
    我國的帝制時代始於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句「天上有鯤鵬,展翅傲蒼穹。六合只一掃,四海成一統。功蓋昔堯舜,誰可與我同?」開啟了我國封建王朝的統治,其被稱為「始皇帝」。1912年,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帝王頒布退位詔書,至此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宣告終結。
  • 曹丕為何剛即位就顛覆了曹操的用人策略,將唯才是舉改為九品中正
    歷史上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了六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社會弊病,其創始人正是曹操的兒子曹丕。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即位之初就將曹操之前「唯才是舉」的用人方略改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選用上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動。
  • 袁術地盤最小,為何還敢稱帝?專家:你看他稱帝時實力有多強
    其實早在他們以前,淮南袁術就曾提前稱帝,可惜沒混多久就讓人揍得吐血而死。197年,袁術自我感覺良好,然後就在壽春公開稱帝,還建了「仲氏」這個國號。 要知道,那會兒漢獻帝還健在,像劉備、曹操還都打著「漢忠臣」的旗號,袁術的這個舉動就等於找虐。
  • 猇亭之戰,一代梟雄劉備敗於無名小輩陸遜,劉皇叔飲恨死於白帝城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 劉備和孫權答應嗎
    在曹丕篡漢之前,其實天下一直都是處於統一的狀態。至少沒有誰真正做到割據稱帝,唯一稱帝的袁術也在最短時間內被人給做了。漢獻帝雖說一直都是傀儡皇帝,可是他所統治的時代,的確延續了漢王朝31年。要不你算算兩漢總共407年,沒有他這31年,根本就湊不到400年。
  • 自立稱帝為什麼會讓強大的袁術快速衰落進並最終走向滅亡?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在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自立稱帝。自立稱帝成為袁術人生最大的轉折點,本來是天下數一數二軍閥的袁術實力迅速衰落,最終被氣得嘔血鬥餘而死。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首先,在自立稱帝之前,袁術確實是漢末天下最強大的軍閥,就連袁紹的實力當時都略遜弟弟一籌。然而袁術的地盤並不是非常穩固的,內部也不團結,近一半的地盤都是控制在袁術的附屬勢力孫策手中。袁術當時主要靠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名望人脈勉強維持自己的地盤,附屬勢力並不是多麼擁戴袁術。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獨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我們都知道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人都是沒有能夠一統天下的。曹操、劉備去世得早,但孫權活的時間是最長的,那麼為何他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呢?而孫權的家族勢力又在東吳根深蒂固,便極為容易形成一種保守思想且不圖上進的思想。 這一點從孫權多次發表過自己保守的觀點來看就可得知一二了。而他手下的大臣們也是大多都持保守的政治觀點,臣子是不贊成戰爭的,甚至因為自信自己國家的戰船非常厲害,變得更加的保守了。 其次,孫權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對於稱帝和一統天下並沒有十分濃厚的興趣。
  • 魏蜀吳三國從地圖上看是差不多大的,為何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建魏,第一個稱帝,存在近四百年的漢朝政權滅亡,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由於開始三國正式鼎立。
  • 袁術手下無名臣名將,為何敢率先稱帝,僅僅是因為拿到傳國玉璽嗎
    袁術在三國時期是少有能夠稱帝的諸侯,在這點上他哥哥袁紹都不如他。袁術既然是昏庸之人,手下也沒有臥龍鳳雛類的頂尖謀士,沒有關張類的頂尖武將,為何還是敢稱帝?董卓被滅掉之後,天下徹底亂成了一鍋粥,十八路諸侯在外,西涼鐵騎也虎視眈眈,還有劉備這樣的後起之秀,整個三國可謂是充滿著變數。
  • 三國中蜀漢的敗局,劉備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的一塌糊塗?
    劉備背信棄義,與孫權集團交惡第一,爭奪益州的舉措使得孫吳集團與劉備交惡反目。更為荒誕的是,劉備以劉璋是漢室宗室為由,拒絕了孫權一起攻取益州的提議。一方面自己與漢室宗親兵戈相向,另一方面與拒絕孫權的提議自己獨自取得了益州。劉備擴張讓孫權受到了極大的威脅,除此之外,他還讓孫權獨自面對赤壁之戰後曹操帶來的壓力。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孫劉聯盟再無可能。
  • 劉備為何會犯下連營七百裡的低級錯誤,以至為軍事菜鳥曹丕所笑?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35)主筆:閒樂生上一篇我們詳細分析了劉備在稱帝後為何要堅持伐吳,總之,劉備此舉,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一拍腦袋的衝動決定。所以群臣雖然都勸劉備暫緩攻吳,但劉備都不肯聽(注1)。看來這仗還是非打不可啊,像孫權這樣的笑面虎,不打到他哭就不行。孫權一看這劉備不好糊弄,就只好跑去糊弄曹丕,向曹丕稱臣,接受曹魏的吳王封號。總之,在名位方面孫權盡可以讓步,但一旦牽涉到實際利益,那就能拖拖,能賴賴,老熟人都知道孫權這德性,但曹丕年輕啊,畢竟是嫩。
  • 曹操為何沒有稱帝? 他始終忘不掉此人憂鬱的眼神
    那荀彧為何要自殺呢?這就要從荀彧投靠曹操的動機說起,荀彧起初是袁紹手下的謀士,後來他覺得袁紹不能成大事,選擇了投靠曹操。興復漢室不僅是劉備的理想,同時也是荀彧的理想。 但是讓荀彧沒有想到的是,人心是會變的。隨著曹操的功勞越來越大,他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大到了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既然自己已經掌握天下大權,何必給漢獻帝打工呢?還不如自己建立魏國,當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