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雲南,有個現實版小人國(園名),生活著63位「小矮人」,他們身高均在1.3米以下。每天他們在裡面表演高難度雜技和搞笑類舞蹈,被圍觀拍照、被指指點點。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也是日常。
一、我是矮人,不是小人
「有個小朋友一直叫我小人,小人。說實話,我不接受這種稱呼。我是矮人,但不是小人」。
說這句話的人叫熊忠國,今年快30歲。
以前因為矮小,會被特邀拍些電影角色,但想要維持生活,難。
於是他選擇來到這裡,入職成為一名正式員工。當國王表演、騎馬遊街、打拳擊就是他的日常工作。
日常他們會被圍觀被拍照。
「有的遊客就是圖稀奇來看的,我們又不是猴,怎麼就花了錢來看我們」。
身高是每個袖珍人的痛,他們智力與常人無異,但身高不及常人的三分之二。
隨著年齡的增長,積壓在心底的自卑與日俱增。
因為身體的情況,熊忠國的童年過得並不輕鬆。
小時候他剛學會走路,他媽媽帶他上街。被人看到他們母子會說「快閃開,別把人家孩子踩死」;
念書的時候,同學看到他也會問「你竟然還活著?」
字字扎心。
他所經歷的可想而知,與周圍人的不同讓他成為了別人眼中的「異類」。
而支撐他走到今天,是因為他一直記著奶奶曾經告訴他的話「你的人很小,但你的心很大」。
因為家裡太窮,他每天都在想,如果自己不努力,就什麼都不是。所以他想當明星,多掙點錢改善家裡的環境。
所以成年後,他心中一直有個明星夢。
二、不想混日子拿工資
儘管自己是矮人,也曾被騙過,但他的明星夢從未停歇。
13年的時候他做歌手,四處跑場子,也遇到了不少「圈裡人」。
一來二往的,跟其中一些邊緣人物也就熟絡了起來。那人給他建議「你給我11萬,我幫你安排包裝、出道」。
當時他信了,東拼西湊了11萬給了那人,之後再也沒有聯繫上對方。
來到園區後,休息的時候他會自己寫歌,站在空曠的地方唱歌、練rap。
有人說「你可以去街上賣唱或要錢」,他拒絕了這個建議,他說我不走這條路。
採訪看到這,我覺得他想走這條路難上加難。但我卻很佩服他,這就是最真實的平凡人。
不想混日子拿工資,哪怕經歷過欺騙,深受打擊但也不缺從頭再來的勇氣。
儘管之前的日子過得很苦,但那些對他來說都是閱歷。不甘心平庸,想讓日子過得更好的人都值得尊重。
三、「他們太拽了,不好玩」
這園裡的60多人,入園前都有各自不同的經歷。有些人不同於熊忠國的野心勃勃,他們在這裡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也找到了自己的奮鬥目標。
「我曾經在美甲店做過美甲,也交往過一個身高175的男朋友。但他家人看到我後,我們分手了」。
這是接受採訪的袖珍人,劉蕊說的話。因為身體的情況,她失去了一段愛情。
後來來到這裡,她也慢慢想開。如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休息時幫同事們美美甲。
她希望以後園內生意好了,可以跟老闆租個攤位,開個美甲店,做回老本行。
還有一對夫妻,他們在園內相識。曾經一起被圍觀,甚至休息的時間在吃飯都被拍。
和遊客商量工作的時候再拍,遊客卻說「我花錢來專門看你們的,你們還不讓拍,真是太拽了,根本不好玩。」
當我看到他們非常平和的說出遊客的這番話時,我想他們也許是遭受過太多所以已經看淡。明知部分遊客可能會不尊重,但沒有更好的辦法。
這裡不是「烏託邦」,但也是可以讓他們謀生,為他們遮風擋雨的地方。
如今兩人心態都很好,只把這當成謀生的工作,也結婚成家,安穩地過上了自力更生的生活。
生而為人,本該互相尊重。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軀體限制了他們,但靈魂是平等的。
四、求職屢屢碰壁
像他們一樣的袖珍人,在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
在我國,矮小症的發病率為3%,有近3900萬人被稱為「袖珍人」,身高不足130釐米的矮小症患者屬於輕度肢體殘疾,生活和就業本是受到法律的保護和鼓勵。
可他們想找到一份工作並不容易。
鄭州有個姑娘,身高只有1米。她相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於是她拼命學習成為村裡走出的大學生。
可本科畢業的她因為身高,求職四處碰壁。
好在社會上有許多組織向袖珍人敞開大門,讓他們能感受到平等與尊重。
於是她去了一家特教中心,那裡面有20多名袖珍老師,跟她一樣來自農村,也都曾因身體殘疾或家庭貧困受人歧視。
如今他們經過培訓學習技能,在這家中心裡做特教老師,都過得很開心。
他們個子矮小,卻很樂觀博愛,也許因為身體原因,他們更懂得別人的難處。所以很多自閉症的孩子更願意接受他們,與他們親近。
她在這裡一呆就是5年,不僅找到了自己的職業方向,也找到了自己的愛人。
他們選擇不生孩子,把這裡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全心呵護,也把生活過得有模有樣。
每個人無論樣貌體態如何都有被尊重和被平等對待的權利。
別忘了,他們也只是困難模式下的我們。
五、寫在最後
《北野武的小酒館》裡曾有一段話很誠懇:人這種東西啊,不管外表修飾得多麼光鮮亮麗,剝掉一層皮後就只剩下了一堆欲望。但正因如此,我們就更該珍惜那一張皮的尊嚴。
面對身體有缺陷的人,我們常常會自詡「正常人」。
就像面對所有跟主流面目不一樣的群體一樣。
然而,人不是總能站在大多數人那一邊的。
生而健康,我們只不過是比他們幸運一點。
尊重他們,正視他們,沒那麼難。
對人尊重也是莊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