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由雲岡石窟研究院主辦的景區融合實景樂舞表演《西天梵音》在雲岡石窟景區南建築群(20窟大佛對面)循環上演,驚鴻再現了曾風靡古代的樂舞藝術,並以婀娜的舞姿、渾厚的韻律、傳神的表演贏得觀眾讚譽。該樂舞取材於雲岡洞窟樂舞圖像,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再度藝術創作,凸顯出北魏文化的典雅之美、豪邁之美和柔情之美。記者日前專訪了《西天梵音》主創團隊,探訪其誕生過程與創排細節,進一步揭開樂舞的神秘面紗。
緣起:創作一臺代表雲岡的樂舞表演
《西天梵音》的總策劃人為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特邀中國舞蹈家協會著名舞蹈編導馮魁進行舞蹈編導,雲岡石窟研究院科研辦副主任馬麗霞擔當藝術總監。舞蹈編導馮魁多年前就曾走進雲岡石窟,與雲岡石窟結下不解之緣。由他編排的雲岡舞蹈《小飛天》,2000年參加山西省青少年舞蹈比賽獲一等獎,2004年獲山西省「小荷花杯」舞蹈大賽創作金獎、表演金獎。2015年大同市首屆文博系統「雲岡杯」講解員大賽,馮魁為雲岡石窟陳列館創作舞蹈《講解員的一天》,之後又編排《講解員禮儀操》等作品,讓他與雲岡石窟的關係更為密切。
結合雲岡石窟近些年來的樂舞研究成果,創作一臺貼切雲岡專業水準的樂舞表演,也是張焯一直以來的願望。基於這樣的緣分與契機,2017年張焯與馮魁會面,《西天梵音》就此萌芽。2018年,張焯與馮魁就《西天梵音》舞蹈編排開始正式座談,細緻講述了雲岡樂舞藝術的融合元素,以及它的獨特性,強調無論在音樂創作,還是在舞蹈編排上一定是北魏平城雲岡樂、雲岡舞,確定創作題材為「供養天舞」「多臂神舞」「胡旋舞」和「伎樂天舞」。
創排:不遺餘力將雲岡形象搬上舞臺
藝術總監馬麗霞告訴記者,「萬事開頭難,這是首次由雲岡石窟自主編創雲岡舞,所以擔負這個任務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有壓力的。似乎在涉及的每一件事情上、每一個細節上都難。」她陪著馮魁及其團隊,根據所編排題材內容查閱相關資料。他們重新走進洞窟,從每一壁、每一龕表現的場景,到每一尊造像的服飾、神情、手勢以及姿態,如胡跪式、V字式,或S形體態等等,細細鑽研洞窟中的圖像。
舞蹈創作方面,主創團隊確定每支舞所表現的舞蹈風格、主題與舞曲格調,比如《供養天舞》以天竺之聲為旋律,《多臂神舞》融合印度佛教梵音元素,《胡璇舞》以西域新疆舞曲為主,而《伎樂天舞》融合印度樂、西涼樂等。馮魁在對石窟造像圖像深入研究後,根據自己對每一支舞蹈的設計情節,一節一節確定篩選音律。在舞蹈動作編排上,參照實際雕刻的舞蹈圖像的同時,考慮到舞臺藝術的呈現,融入大量的藝術再創作。
據馬麗霞介紹,洞窟造像著裝圖為研究院藝術人員設計,馮魁根據圖樣再確定如何更好地將服裝舞臺化呈現,如何選料,如何表現雲岡石窟內涵等等。由於雲岡石窟的雕刻深淺幅度不一,每一尊造像雕刻的角度與姿態不同,且幾乎尊尊造像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風化,因此,每一件服裝的繪圖都不是那麼簡單,需要很多圖像的組合,才能拼接一套完整服飾。除此之外,演出道具「博山爐」是該院數字中心研究人員以3D列印技術製作,由藝術人員塗色。這些,都是雲岡石窟研究院自製。
無論在舞蹈動作的編排、演員的表現,還是服裝道具的設計,主創團隊都有著近乎極致的要求,例如動作夠不夠形象化、表情意境是否到位、首飾髮飾符不符合雲岡石窟風格等等。就這樣,《西天梵音》的編排在2018年11月確定,經過3個多月的排練,於2019年「五一」期間在雲岡石窟景區首次亮相。演出從「五一」至「十一」國慶假期結束,受到觀眾一致好評。
精雕:為早日形成雲岡舞學不懈努力
作為總策劃人,張焯的目標是打造經典與精品,馮魁對藝術的追求同樣精益求精。今年,主創團隊設定了新的目標。馮魁經過對雲岡石窟雕像的進一步研究,對原有的4支舞蹈再度改編創作,同時新增了《金剛力士舞》,調整更貼切北魏,更貼切雲岡石窟的音樂,並由張焯親自撰寫演出講解詞。馮魁還帶領演員去洞窟不斷參觀學習,感受其中的神與韻,在排練中就每一個動作親自示範,要求每一位舞者做到「刻畫人物」。
升級後的《西天梵音》凝聚了主創團隊的大量心血與期待,演出再現了雲岡石窟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北魏拓跋民族繁榮昌盛的輝煌景象。《供養天舞》中,身著具有印度服飾風格的供養天,斜披絡掖,手持博山爐,傾頌著佛陀的生命禮讚,表達著對佛陀的無限虔誠;《金剛力士舞》再現了威嚴孔武的力士金剛,他們頭戴雙翼寶冠,身穿輕便的戎裝,誓死捍衛佛祖的安全;《多臂神舞》表現了石窟中護法的形象,他們手託日月、弓箭,面容溫和良善;《胡旋舞》演繹了北魏時期皇家、貴族、官僚宴會中的表演形式,初步復原了這種節奏明快、熱情奔放的西域舞蹈;《伎樂天舞》取材雲岡石窟第12窟「音樂窟」,這些樂師們手持各種樂器,諸天伎眾,競相歌舞,共同演繹出佛國盛世的和平樂曲。
馬麗霞說,石窟壁上滿是精美浩瀚的雕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而目前的雲岡舞呈現仍只是冰山一角。正如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成立了敦煌舞研究中心,希望更多的藝術家、舞者關注云岡舞,形成雲岡舞學,這是每位雲岡人共同的心願與動力,也是創作《西天梵音》的初衷與追求。(來源:大同日報)